查看原文
其他

拜伦《曼弗雷德》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曼弗雷德》(Manfred)是拜伦的代表作之一。主人公曼弗雷德从小便是一个落落寡合的人,壮年时独自居于阿尔卑斯山的大自然中。但是他的心境无论如何不得宁静。他埋头研究科学,然而从知识内亦不能得见幸福。“知识的树,终非生命的树。”曼弗雷德在这样的苦闷中厌世。
拜伦用了很怪异的故事来把他这样的思想形象化。
曼弗雷德有一个继妹安丝塔帝,容貌神情都与曼弗雷德一模一样。他和她发生了恋爱关系,之后自悔,便杀了她。然而从此以后他精神上便极端痛苦,永无平静。他不肯依赖宗教求灵魂上的安静。他独居于阿尔卑斯山中。有七个精灵来问他所求的是什么。他们什么都能给他,就是威权也可以给。曼弗雷德回答是:他什么都不要,只求能真正忘掉自己。因为把自己忘掉了,自然一切痛苦也忘掉了。精灵们又问他,所谓忘掉自己是不是就指死,曼弗雷德又说不是,因为死后而灵魂不灭,并不能把自己真正忘掉,所以他对于死也并不介意,虽然死好像是可以解决一切的,但其实死并不能解决什么。他这样苦闷又苦闷,有一天他想从岩石上跳下,但被一个猎人阻止了。后来,他呼着安丝塔帝的灵魂,请求宽恕,但亦无效。这时,有恶魔来,要他服从。但是曼弗雷德这自我主义者回答道:“你没有比我更大的能力,你不能左右我。我所要的事都已做过了。我对于自己的苦痛甘心忍受着。心,本来就是自己的恶及苦痛的根源。你决不能引诱我,使我灭亡。去吧,现在“死”在我的手上了,不在你的手上。”曼弗雷德以为“我”是绝对自足,毫不用他物相助成的。但在这样力说了罪或无罪只是“我”自己的事以后,曼弗雷德最终气绝身亡。
《曼弗雷德》虽然说是诗剧,但只是一首戏剧形式的诗,并不是舞台剧。
《曼弗雷德》有傅东华的译本,曾载于《小说月报》十五卷四号拜伦专号;好像没有出过单行本。此外,拜伦的作品还有各处散见的抒情诗的译文。苏曼殊用旧体译有《拜伦诗选》(泰东版),仅《哀希腊》等六七首而已。





北 宋 诗、词、文 的 发 展 情 况
及 欧 阳 修、王 安 石、柳 永

欧阳修是宋代文学的重点,他的散文成就很高,其论说文的代表作有《与高司谏书》、《朋党论》、《五代史·伶官传序》等。记叙文代表作有《泷冈阡表》。抒情散文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他的诗词也有很高的成就。但散文成就最突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重点介绍他的论说文。他的论说文都体现了他的政治观点、为人之道和文学主张。
他要求文章“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与《与黄校书论文章书》),就是说要针对当时时事有的放矢。他主张文章要面对现实人生。他的论说文都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积极成分,是紧密联系现实斗争的,如《与高司谏书》为改革派范仲淹仗义执言,指斥高若讷趋炎附势、虚伪狡诈。文章尖锐犀利,却并不剑拔弩张,理直气盛而又曲折婉转。因为这封信欧阳修被贬到夷陵(今湖北宜昌)作县令。可见这封信之有的放矢。他的《朋党论》通过区分小人之党与君子之党,回击了保守派的对改革派的攻击,文章直接针对朝廷批评朋党的诏书,引古论今,史实俱在,是非分明,很有说服力。《与高司谏书》、《朋党论》属政论性论说文。他另有一类史传性的论说文,以文笔简练、流畅著称。代表作是《五代史·伶官传序》,分析一下。
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史学家,他参编修的史书有四部,其中《新五代史》属于个人专著。他在这部书中模仿司马迁《史记》当中把同类人物归于一传的体例,创立了《义儿传》、《伶官传》、《宦官传》等,并且在立传前发表一段议论,以表明自己的历史观点和对五代时期人与事的态度。《五代史·伶官传序》就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伶官传序》全文分为四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了全文的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二字是贯穿全篇的中心,人事的作用是作者要强调的。
第二段选用晋王李可用遗三矢的故事,叙述李存勋继承父志,发愤图强,消灭仇敌的情况。
第三段写庄宗从胜利到失败的急剧变化。第二、三两段将其盛衰的大起大落进行鲜明对比,阐明盛衰决定于人事的观点。
第四段引《尚书》的话,用“满招损、谦得益”说明自满的危害和谦虚的有益,进而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概括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重申盛衰决定于人事的中心论点。
从内容看,这篇文章通过对后唐庄宗李存勋从盛到衰的一段历史的分析,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徽,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欧阳修反复咏叹后唐庄宗的盛衰史,其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记载历史。由于他对当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清醒的认识,所以很担心五代统治者荒淫腐化,逸豫亡国的惨痛历史重演。他的目的是要告诫当朝统治者,要力戒私欲,防微杜渐,吸取历史教训。这是从思想内容上看。
从结构上看,这篇文章布局严谨,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继而转入对历史事实的叙述,然后从事实中得出结论,引伸开去发表议论,前后呼应,文章条理分明。
从风格上看,体现了欧阳修文章平易流畅、委婉曲折的风格特征。《五代史·伶官传序》篇幅不长,却含义深刻,虽无咄咄逼人之气势,却有很强的说服力,当作者从庄宗继承父志,发愤报仇,一路写到他灭掉仇敌之后,很快就衰颓到面对乱军“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的地步。“盛衰”之事皆取决于人事这一中心论点便论证得十分充分了,但他仍然落笔从容,用商量的口吻提出“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他用探讨的方式提出忧虑,显得语重心长而又含义深远,蕴含着一种强大的逻辑力量。    
另外,欧阳修的散文发扬了韩愈“文从字顺”的长处,行文简洁,笔调流畅,既精练概括,又丰满生动,他的史论散文尤以文笔简练著称。既然是为吏传作序,必然要牵扯到史实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他把史学对“实录”的要求和文学对典型的要求,结合在一起,文章准确精练而又富有形象性。例如:文章在记叙晋王李可用遗三矢的故事时,冠以“世言”二字,因为这件事在历史著作中没有正式的记载,事件的真实性有待于考察,但同时,这件事对于表现庄宗锐意复仇、忧劳兴国是有典型意义的。因此,作者在使用这一材料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先用“世言”二字说明事情本属传说,真伪待考,然后再对事件加以详细生动的描绘,给读者以形象的感染。另外,对于在《伶官传》中重点记叙的庄宗得天下后庞信伶人,  “满”且“逸豫”的史实,序文中没有重复记载,而只用“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一笔带过,行文可谓简洁精练。
从语言上看,作者锤炼语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精美的语言,体现出深远的情韵。这篇文中既有对偶工整的骈句,又有错落有致的短语,抑扬顿挫,造成一种音乐美。
纵现《五代史·伶官传序》这篇短文,他把精辟的论述、深沉的感慨和婉转的语调结合在一起,表现了欧阳修散文独特的风格,无怪乎明人茅坤要称之为“千年绝调”了
王安石的散文。王安石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张“文贵致用”,“务为有补于世”的文学主张,王安石的文章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他的散文多是一些关于政治、学术的理论文章,从中可看出他眼光犀利,见高识远的改革家的政治风度。思想的坚定,意志的刚毅,反映在行文上就是斩钉截铁,明确果断,决不拐弯抹角,拖泥带水或者吞吞吐吐,含糊其辞。王安石的散文各种题材都有,以议论文最为出色。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和《读孟尝君传》等。
《答司马谏议书》这封书信是写给司马光的,王与司马光是相当要好的朋友,可是当时任右谏议大夫的司马光反对变法,以老朋友的身份写了三封信劝王安石停止变法,其中第一封信长达三千三百多字。这《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回答司马光这一封信的《答司马谏议书》只有三百五十多字,根本不作学院式的论辩。信中先提出处理、认识问题的一个理论原则,就是“名实”。根据事实做出判断。“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提出这一理论原则之后,再把对方信中提出的指责,归纳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对这四方面问题逐一批驳并指出违反实际。三言两语,击中要害。司马光所列的四条罪名“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既然与事实不符,当然就是不能成立的了。批驳完了再总结两句:“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善”。意思是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士大夫多以不关心国事迎和世俗的风气,讨好人们的欢心作为最好的处事原则。这短短的两句话既指出了当时的时弊,又触到司马光的痛处,把他那三千多字的长篇大论通通驳倒。信的最后另起波澜,放开一笔。  “如君实责我已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君实是司马光的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司马光责备我久任要职,而没能协助皇上大有作为,给老百姓带来好处,那么我承认这是我的罪过。话说完了再把笔拉回来说,“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意思说,如果你今天什么也不要做,遵守从前的老一套,那就不是我所敢于接受的了。王安石用这段话表示不妥协、屈服,变法一定要进行下去。这一结尾,结束的干净、利落,坚强有力。应当说《答司马谏议书》的笔调,还是比较委婉的,王安石决不声色俱厉的来表示盛气凌人,但他一定要明辨是非。所以写法上又是寸步不让,针锋相对。文章矫健、老练、精悍、严峻,这正是王安石精神面貌的体现。
又如《读孟尝君传》这个不足百字的短文,驳倒了流行已久的传统看法,也很能代表王安石散文的特色。分析一下:
《读孟尝君传》开头第一句:“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的以脱于虎豹之秦”。这句话的大意是说,世上的人都称赞孟尝君善于招揽人士,士人因此都投奔到他的门下,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得以脱离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这句话极其概括地叙述了历来对孟尝君的评价,提出了所要批驳的论点,“孟尝君能得士”这个传统的看法,被树起来做了把子,跟着王安石叹息一声之后,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嗟乎!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据《史记》记载孟尝君出访秦国被扣,并将遇害,他向秦王的一个宠姬求救,宠姬向他索取一件白狐裘作为代价,可是,孟尝君唯一的白狐裘已献给秦王了,恰当在门客中有一惯偷,半夜装成狗叫,进宫偷回了白狐裘,送给宠姬。宠姬劝说秦王放了孟尝君,孟被放后,连夜逃跑,逃到函谷关时,天还没亮,眼看后面人追上来了,按当时的关法规定,鸡叫才开关通行,这时门客中又有一人学鸡叫,骗开了门,于是孟尝君逃出了秦国。王安石认为,孟尝君本人不过是鸡鸣狗盗之徒的首领,哪里谈得到得士呢?这就翻了历史的旧案。接下去“擅齐之强,得一士焉,宜于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作为自己观点依据。如果不是这样,凭借秦国的强大,得到一个谋士就应该南面而称王,使泰国臣服,还用得到鸡鸣狗盗一类人的力量吗?这句话从反面击中了孟尝君的要害。
最后两句从正面进行总结,“夫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至也。”鸡鸣狗盗之徒出入他的门下,这正是士人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啊!
王安石这篇不足百字的短文里,指出鸡鸣狗盗之徒并不能作为国家的栋梁之士,这不仅反映了他对人才的看法,而且表现了他敢于冲破传统世俗之见的独创精神。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也表现了王安石的创新精神。短短的四句话,九十个字,意思四层转换,笔势变换莫测,从提出观点到推翻观点,申诉理由,进行总结,抑扬顿挫,大起大落,逻辑性很强,很有说服力。这篇短文可以看作是王安石政治家魄力与文学家笔力相结合的产物,它代表了王安石散文立意新颖、议论峭刻,语意精练,文笔遒劲的特点。清人沈德潜对本文“语语精(转意),笔笔紧,千秋绝调”的评价是很有见地的。



推荐阅读:

里尔克《总是一再地》

里尔克《万有引力定律有多大威力》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

里尔克《俄耳甫斯·欧律狄刻·赫耳墨斯》

里尔克《我过的生活》

里尔克《睡前诉说》

里尔克《遮住双眼我也能看见你》

里尔克《我爱我生命中的晦冥时刻》

里尔克《旋转木马》

里尔克《我如此地害怕人言》

里尔克诗18首

鲁米诗17首

安德拉德《阳光质》

马林·索雷斯库诗25首

普希金诗21首

W.S.默温诗11首

W.S.默温诗7首

卡罗尔·安·达菲诗5首

卡图卢斯诗3首

威廉·布莱克诗20首

叶芝诗22首

叶芝《走过柳园》

叶芝《失窃的孩子》

叶芝《柯尔庄园的野天鹅》

叶夫杜申科诗6首

拜伦《该隐¹》

普希金《欧根·奥涅金¹》

蒙塔莱诗10首

叶芝诗10首

曼杰什坦姆诗16首

蒙塔莱诗11首

马里奥·贝内德蒂诗9首

米斯特拉尔诗9首

肯明斯诗8首

弥尔顿《圣诞清晨歌》

詹姆斯·梅利尔诗10首

托马斯·哈代诗9首

拉马丁《阳光赞歌》

密茨凯维支诗9首

约翰·伯里曼诗9首

米开朗基罗十四行诗12首

叶芝《第二次降临》

卡·维耶任斯基诗3首

尤利杨·杜维姆诗8首

佩索阿诗21首

丁尼生诗17首

吉皮乌斯诗19首

叶芝诗11首

奥尔登·纳什诗22首

拜伦《唐璜》1

拜伦《唐璜》2

拜伦《唐璜》3

拜伦《唐璜》4

拜伦《唐璜》5

艾略特诗16首

豪斯曼《西罗普郡少年》

W.S.默温诗6首

W.S.默温诗2首

策兰《数数杏仁》

策兰《白昼》

卡·伊娃科维丘夫娜诗6首


叶向朝隮密 花含宿润开 幸承天泽豫 无使日光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