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佩索阿诗21首

葡萄牙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佩索阿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部分评论和戏剧,但他并不热衷于向外人展示精神世界,《使命》是诗人生前唯一发表的作品。上世纪末在中国出版的《惶然录》,以及葡萄牙出版的佩索阿著作,多数都是后人在其遗稿中整理而得的。
敏感、严谨、自闭,情感炽烈却不苟言笑,内心丰富而外表冷酷。姚风说,佩索阿的性格融合了各种矛盾的对立面,这与他的童年生活不无关系。佩索阿的父亲在他不满六岁时病逝,母亲再嫁葡萄牙驻南非德班领事,佩索阿随母亲来到南非,在那儿生活的十余年,继父对他们母子都很好,但是敏感的诗人还是从此养成内敛、低调的性格。
1905年,他回到里斯本后考取了里斯本大学文学院,攻读哲学、拉丁语和外交课程。从小在南非长大的佩索阿英文很好,他完全可以凭此找到更好的工作,然而从20多岁到47岁逝世,佩索阿任职于同一家小公司,做着平庸的工作,以此换来充裕的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每天心血来潮时,佩索阿就奋笔疾书,写完往家里的大木柜子一扔,大多数作品从此被"冷藏",直至诗人逝世后,遗稿才得以被整理继而结集出版。
"一个看上去毫无惊喜可言的小人物,一个普通的小职员,创作了一个丰饶的精神世界。"姚风说,佩索阿创造的世界未被完全洞察,因为这个世界很庞大,他的遗稿至今没有整理完毕。
佩索阿一生只恋爱过一次,欧菲莉亚就是那个既幸运又不幸的女子。欧菲莉亚19岁那年,进入佩索阿任职的公司工作,佩索阿对他一见钟情。佩索阿为欧菲莉亚写下许多言辞火辣的情书,屡屡向欧菲莉亚表明心迹,欧菲莉亚也对佩索阿有好感,甚至把他作为婚姻对象带到家里,可是佩索阿害怕婚姻和家庭,因此拒绝了欧菲莉亚。从此孤独一人,欧菲莉亚也终生未嫁。虽然期间两人曾在街头偶遇,继而重燃爱火,但也最终不了了之。



多么幸福


多么幸福啊,

住在我和我的梦的街对面的房子里!


房子里住着我不认识的人,我见过却没有看到的人。

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不是我。


在高高的阳台上玩耍的孩子

永远活在花盆之间,

毫无疑问。


从房间里传来的声音

总是在歌唱,毫无疑问。

是的,他们必须唱。


不管何时这里举行宴会,那里也举行宴会,

这是肯定的,因为一切都是对应的:

人和大自然,因为城市即大自然。


多么巨大的幸福,只因为不是我!

难道别人不这么想?

什么别人,没有别人。

别人感到的是一个关了窗的家,

窗一开

他们的孩子便在有护栏的阳台上玩耍,

四周的花盆里,不知道长着什么样的花朵。

别的人从来不感觉。

我们才是那感觉之人,

是的,我们全体,

甚至那个无所感觉的我。


什么都不算?好吧……

一点什么都不算的微痛……

1934.6.16




这古老的苦闷


这古老的苦闷,

我随身携带已好几百年,

从它的容器里泛滥出

眼泪,狂野的想象,

并不恐怖的噩梦,

突然袭来的巨大的没有道理的情感。


它泛滥了。

我茫然不知所措,如何伴随

这粉碎了我灵魂的疾病一起生活。

如果我真疯就好了!

但是不:总是这种两不靠的状态,

这种几乎,

这种可能是……

这种。


精神病院的病人至少算个人。

我是一个没有精神病院的精神病人。

我有意识地疯,

我冷静地疯,

我格格不入于一切,和所有相同:

我处于一个清醒的睡眠中,做着疯狂的梦,

因为它们并非梦。

我像是……


我失去的童年可怜的老房子!

是谁让我从你里面搬走?

你的孩子怎么了?他疯了。

曾在你外省的房顶下睡得香甜的孩子怎么了?

他疯了。

谁曾是那个我?他疯了。他就是今天的我。


如果我至少信个什么宗教。

比如,我们家里信过的

来自非洲的偶像崇拜。

它很丑陋,它很怪诞,

但包含了所有被信奉的神圣性。

如果我至少信个什么偶像——

朱庇特、耶和华、大写的人性……

哪一个都行,

难道不是吗,事物无法离开我们的思想而存在?


粉碎吧,彩绘的玻璃心!

1934.6.16



我下了火车


我下了火车

对那个偶遇的人说再见,

我们在一起十八个小时,

聊得很愉快,

旅途中的兄弟之情。

很遗憾我得下火车,很遗憾我得离开

这个偶遇的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朋友。

我感到眼睛里满是泪水……

每次道别都是一次死亡……

是的,每次道别都是死亡。

在那列我们称作生活的火车上

我们都是彼此生活中的偶然,

该当离去时,我们都会感到遗憾。


所有人性的东西打动我,因为我是人。

所有人性的东西打动我,不是因为我有一种

与思想和教义的亲缘关系,

而是因为我与人性本身的无限的伙伴关系。


那个哭着,不想离开

那栋房子的女仆是因为怀旧,

虽然她在其中被粗暴地对待……


所有这些,在我心里,都是死亡和世界的悲伤,

所有这些,因为会死,才活在我的心里。


而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1934.7.4




麻木地


麻木地,

冷漠地,

心不在焉地,

我看着你用两只手

编织的织品。


我从一个不存在的山丘上看

它一针针织成布匹……


为什么,你的手和灵魂

取悦于这谜语般的小东西,

一根燃烧的火柴按上去便可以毁灭?

但问题是

我为什么要批评你?


没有理由。

我也有我的针织品。

从我开始思考的时候就有了。

一针针织成一个没有整体的整体……

一块布匹,我不知道是做成衣服还是什么都做不成。

一个灵魂,我不知道它是用来感受,还是用来生活的。

我有意观察你之时

我便看不见你了。


针织品、灵魂、哲学……

世界上所有的宗教……

所有让我们度过生存的闲暇的事物……

两颗象牙顶针、一个线圈和沉默……

1934.8.9




星期天,我要以别人的名义去公园


星期天,我要以别人的名义去公园,

满足于我的隐姓埋名。

星期天,我会幸福——他们,他们……

星期天……

今天是没有星期天的一周……

根本没有星期天——

从来没星期天——

但下个星期天总会有人在公园里。

生活继续,

特别是对于那些敏于感觉的人,

多多少少对于那些思考的人:

星期天总会有人在公园里……

不是在我们的星期天,

不是我的星期天,

不是星期天……

但星期天总会有别人在公园里……

1934.8.9




我多久没写一首长诗了!


我多久没写一首

长诗了!

好多年了……


我失去了发展韵律的能力,

在韵律中思想和形式

携手共进

是身体和灵魂的统一体……


我失去了所有曾给过我

某种内部确定性的东西……

我还剩下什么?

太阳,不用我呼唤就在那儿……

白天,不需我做任何努力……

一阵微风,或者一阵微风的爱抚,

使我意识到空气……

和家的利己主义的无欲无求。


但是,哦,我的《胜利颂》

和它直线发展的律动!

哦,我的《海洋颂》

和它的正诗节、反诗节、抒情部分!

我的计划,我所有的计划!

还有最后的、不可能的终极颂歌!

1934.8.9




午夜的宁静开始降临


午夜的宁静开始降临

不同的楼层,楼层上堆积的生活

组成了这个公寓大楼。

三层的钢琴安静下来。

听不到二层的脚步声了。

底层的收音机也沉寂了。


一切都将入睡……


我独自和整个宇宙待在一起。

我甚至没有走到窗前的欲望:

如果我观看,会有多美的星星!

高高的静寂会有多么巨大!

多么非都市的天空!——


然而,我却藏在欲望中,

为的是不被隐藏,

我焦急地聆听街市之声。

一辆汽车——嗖!——

交谈中的一双脚步声刺激我。

粗鲁的关门声让我痛苦。


一切都在睡去……


只有我醒着,严肃地聆听,

等待着某种东西

在我去睡之前。

某种东西……

1934.8.9




在一个永不启程的前夜


在一个永不启程的前夜

至少不用整理什么行李箱,

不用一条条列出第二天

出发前要做什么的单子,

其中一些条目,已被忘记。

在永不启程的前夜

什么都不用做。

多么轻松啊,鉴于

没有什么需要轻松的!

多么安心啊,不再有理由

为了这些,为了把所有的事考虑进来而耸肩,

刻意地抵达空无!

不需要变得幸福是多么幸福,

仿佛一个大好机会

翻了个底朝天。

好几个月我一直生活在

思想的植物状态中!

一天天过去了,毫无条理……

轻松,是的,多么轻松……

安心……

多好的休息,经过如此多身体或精神的旅行,

多么愉快啊,看着关好的行李箱如看空无!

打盹吧,灵魂,打盹!

在你尚能做到的时候,打盹吧!

打盹!

你没有多少时间了!打盹吧,

因为这是永不启程的前夜!

1934.9.27




这么多当代诗歌


这么多当代诗歌!

这么多完全属于今天的诗人——

一切都很有趣,很有意思的一切……

哦,但全都那么雷同……

全都那么均衡,

全都只是写写而已……

既非艺术,

亦非科学,

更不是真正的乡愁……

这个人看了看丝柏的静默……

那个人看到丝柏后的落日……

这个人注意到诸如此类背后的情感……

但是,然后呢?……

哦,我的诗人,我的诗歌——然后呢?

最可怕的总是这个然后呢……

因为你必须思考之后才能说——

再三思考——

你,我的老朋友,诗人和诗歌,

只想着用愚蠢的迅捷犯错——还有笔——

神圣的古典文学更保险,

幸福的十四行更有价值,

任何东西,甚至不好的,都比某些

旧的好东西那不可解释的边缘更有价值……

“我表达了灵魂”

哦,你肯定没有:你只是感觉做到了。

小心你的感觉!

它经常属于别人,

只有在眩晕的偶然中感觉到它时

才属于我们……

1934.11.1




象征?我厌倦了象征……


象征?我厌倦了象征……

但有人告诉我,万物皆为象征。

他们的说法毫无意义。


什么象征?梦——

让太阳作为象征,没问题……

让月亮作为象征,没问题……

让地球作为象征,没问题……

但谁会注意太阳,除了风停雨住时

穿透云团露出头来,显示

它身后天空的蔚蓝?

谁会注意月亮,如果不是

它射出的光线那么美丽?

谁会注意我们踩踏的地球?

说着地球,想的却是田野、树木和山丘,

毫不明智地贬低了它,

别忘了大海也是地球……


好吧,让一切都成为象征……

但什么是象征?不是太阳、月亮、地球,

当蓝色渐暗,太阳提早下山,

卡在破破烂烂、稀薄消散的云团里,

神秘的月亮出现在天空另外一方,

一天最后的余晖

给女裁缝的头发镀金,被男友抛弃的她

踟蹰在街角,过去俩人徘徊的地方。

象征?我不要什么象征。

我想要的仅仅是——那可怜孤独的瘦小身躯啊!——

让男友回到女裁缝的身边。

1934.12.18




古人召唤缪斯


古人召唤缪斯。

我们召唤我们自己。

我不知道缪斯是否出现过——

毫无疑问这取决于召唤什么,怎么召唤——

但我知道我们没有出现。

多少次我趴在

自我的井边

颤抖地喊“嗨”,为了听一声回响,

但从来没听到比我所见更多的东西——

水面微弱、黯淡的闪光

晃动在一无是处的深处……

没有回声……

只有一点脸庞的晃动,

肯定是我的脸,因为不可能是别人的。


只有一种几乎看不见的

发亮的弄脏的图像

在那儿,深处……

在沉默里,和深处虚假的光里……

好一个缪斯!

1935.1.3




当我不再考虑


当我不再考虑后来,

生活变得更为平静——

也就是,更不是生活。

我成了自己的哑巴伴侣。


目光,穿过低窗的上部,

看街上的女生跳舞、玩耍。

她们逃脱不了既定的命运,

这让我痛苦。

看见她裙背纽扣半解,让我痛苦。


伟大的蒸汽压路机,谁让你

在这条铺满灵魂的路上滚动?


(但一个女孩的嗓音打断了我

——她尖细的声音从花园传来——

就像我让一本书

迟疑不决地落在地板上。)


这生活的舞蹈中没有我的爱。

我们做什么才能玩一个自然的游戏,

同样的裙背纽扣半解,同样的领口上

那肮脏的褶边,微露肌肤?

1935.1.3




我,我自己……


我,我自己……

我,满是世界所能造成的

疲倦……

我……

最终,因为一切皆我,

甚至包括星星,一切

都从我的口袋跑出来逗弄孩子。

什么样的孩子我不知道……

我……

不完美?不可索解?神圣?

我不知道。

我……

难道我没有过去?毫无疑问。

难道我没有现在?毫无疑问。

难道我没有未来?毫无疑问,

即使它不会持久。

但是我,我……

我是我,

我仍旧是我,

我……

1935.1.4




我不知道是否星星统治了世界


我不知道是否星星统治了世界,

不知道是否纸牌——

纯粹玩玩的,或塔罗牌,

能揭示什么真理。


我不知道是否骰子一掷

能够导致什么结论,

但我更不知道

按多数人的方式那样活着

是否就能做到什么。


是的,我不知道

是否应相信这每天必升的太阳

它的真实性无人能够担保,

也许相信另外一个太阳

会更合宜(因为它更好、更方便)——

一个把夜晚照亮的太阳——

某种超越我的理解力的

深刻的、对万物的照耀

现在……

(让我们慢慢来)

现在

我对楼梯扶手有一种绝对可靠的把握,

我用手握住它——

这不属于我的扶手,

往上时我靠着它……

是的……我往上……

上到这里:

我不知道是否星星统治了世界……

1935.1.5




虽然如此,虽然如此


虽然如此,虽然如此,

在我为自己所做的春天之梦里,

有彩旗和剑。

也有希望

给我不自主的幻觉中的田野

铺上了露珠,

还有某个人冲着我笑了。


今天,我好像另外一个人。

我不记得我曾是谁,除了历史的附庸。

我对成为谁的问题的兴趣,跟对世界未来的兴趣一样多。


忽然,我从楼梯上滚下,

咚咚咚好像滚落的哄笑,

每滚下一级对我刚才具有讽刺意味的自我展示来说

都是一个回避不及的铁的见证,


可怜的家伙,他没有得到工作因为没有干净外衣可穿,

而那位高贵的富人失去了爱的位子,

因为他没有穿一件他想穿的好衣服,他也可怜。

我如雪一样不偏不倚。

我从来不会嫌贫爱富,

因为,在内心里,我从来不偏爱任何东西。


我总是把世界看成独立于我的。

在它背后,是我非常活泛的感觉,

但那是另一个世界。

虽然如此,我的心碎从来没有让我把橘红看成黑色。

外部世界高于一切!

而我,容忍我自己,和随之而来的一切。




一个死人平静的失去性格的脸


一个死人平静的失去性格的脸。


古代葡萄牙的水手

穿过他们害怕的末日伟大的海洋,

最后看到的既非魔鬼亦非深渊,

而是从未见过的壮丽海滩和星星。


上帝的橱窗后有什么,被世界的窗板遮挡?




有时我有了好的想法


纪念本诗完成后

才被纪念的索姆·詹宁斯


有时我有了好的想法

突然袭来,想法和词语却很自然地

互相脱离……


写完之后重读……

我为什么写成这样?

我从哪里找来的玩意?


在这世上,我们是否只是笔墨,

别人用它来实现我们以之打的草稿?……

1934.12.18




那时候没有电


那时候没有电。

我借着一支昏黄的蜡烛,

身体插在床铺里,

手头有什么,就读什么——

一部《圣经》,葡萄牙语(多奇怪啊),新教徒本,

我重读《哥林多前书》。

外省之夜把我包围的绝对的寂静

发出巨大的声音作为反面的背景,

让荒凉之中的我生出哭泣的冲动。

《哥林多前书》……

我重读,借着突然古老的蜡烛,

汪洋的大海在我心里低语……


我什么都不是……

我是一个虚构……

我想从世上的一切或自身之中获得什么?

“若我没有仁爱”……

那至高无上的声音从世代的起点传来,

如此伟大、解放灵魂的福音……

“若我没有仁爱”……

我的上帝,我没有仁爱!……

1934.12.20




我摘掉面具,照镜子……


我摘掉面具,照镜子……

我还是多年前的那个孩子。

一点都没变……

这就是懂得如何摘掉面具的好处。

你仍旧是一个孩子,

过去活到了现在,

孩子。

我摘掉面具,又戴回去。

这样更好。

这样的话我就是面具。

我回到日常,好像进了电车站。

1934




哦!变得漠然!


哦!变得漠然!

正是从冷漠的权利的高度,

头领的头领运营世界。


异化于你的自我!

正是从这种异化的高度

圣徒的导师们统治世界。


被任何存在之物遗忘!

正是从对遗忘的思考的高度

神的神祇统治世界。


(我没听到你说什么……

我只听到音乐,甚至连音乐也没听到……

你在同时弹奏和说话吗?

是的,我想你在同时弹奏和说话……

和谁?

和那个结束于世界之沉睡的人……)

1935.1.12




返家


上一首十四行还是多年以前,

但我要再写一首,不管怎样。

十四行诗属于童年,现如今,

我的童年不过是一小颗黑点,


把我从火车(也就是我)扔下,

落到那静止、徒劳的轨道之间。

而十四行诗,像是有人占据了

我的脑海(两天了)沉思不断。


感谢上帝,我还没忘记如何

把十四行诗句构成一个整体,

让人们一看就知道处于何地……


至于人们在哪里,我在哪里,

对此,我不知道,也无所谓,

不管我知道什么,都见鬼去吧。

杨 铁 军 译




嵇 康 的 《 声 无 哀 乐 论 》
的 美 学 思 想

嵇康的音乐修养主要体现在善于弹琴上,这在史籍中多有记载。《晋书》本传说他“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其兄嵇喜所作《嵇康传》也记载道:“善属文论,弹琴咏诗,自足于怀抱之中。”(《三国志》卷二一)可见,弹琴与咏诗、服食一样,是其修持养性的重要活动。他的《琴赋序》回顾了自己与音乐的机缘:从小喜爱音乐艺术,成人之后亦乐此不疲,寄情于斯。他说:“余少好音声,长而玩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是故复之而不足,则吟咏以肆志;吟咏之不足,则寄言以广意。”与音乐艺术的这种深厚机缘甚至保持到他临终之际。临刑前,嵇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叹息说:“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晋书》卷四九,第1374页。《三国志》卷二一注引《嵇康别传》:“康临终之言曰:‘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固之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见《三国志》,第606页。在生命的尽头,他对音乐依然如此难以割舍,他的神情依然如此从容不迫,不仅时人莫不痛惜,千载之下依然令人为之动容。
至于嵇康的琴艺师从何人,《晋书》本传的记载充满了神秘色彩:“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夜间有古人前来相授,这样的说法当然不可信。嵇康自小喜好琴艺,因为机缘巧合,得以师从隐居洛西的某位高明琴师,得其《广陵散》演奏技艺,则是可能的。“誓不传人”四字,也可以解释嵇康临终时的那几句叹惋之言。
嵇康先后写有《琴赋》、《琴赞》、《声无哀乐论》等音乐主题的文章,加之他临终弹琴的悲壮场面,可以看出他对琴确实情有独钟。他说:“众器之中,琴德最优。”嵇康:《琴赋序》,戴明扬:《嵇康集校注》,第8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以下凡引嵇康诗文,皆据此书,不另一一注明。嵇康诗文中,也处处有其流连琴音、以此忘忧的自我形象,如:“弹琴咏诗,聊以忘忧。”(《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嵇康抚琴清歌,将自己的心性融入冲淡平和的清音之中,“鼓琴和其心”(《答难养生论》),以此怡养自己的心性和精神。这种淡泊的心性,往往与清静的自然环境、舒展无间的人情相谐,因而嵇康向往“抱琴行吟,弋钓草野”的自在生活。他曾自叙,自己向往的理想生活情态就是:“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与山巨源绝交书》)只可惜,在当时剑拔弩张的政治情势下,已然容不下这样一份从容、疏淡的人生。
不过,毕竟还可以琴歌一曲,沉浸其中。琴音作为寄情畅神的方式,足以让嵇康在审美妙赏中蓦然悟会心性的旷达自得境界,领悟无心而明的大道,“绥以五弦,无为自得”(《养生论》),“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之类,就是这样的自我写照。如果偶逢知音酒会,嵇康就沉浸在美妙绝伦的音乐世界中,获得无尽的审美愉悦感,比如:“临川献清酤,微歌发皓齿,素琴挥雅操,清声随风起”(《酒会诗》),“结友集灵岳,弹琴登清歌。有能从我者,古人何足多”(《答二郭诗三首》),“临觞奏九韶,雅歌何邕邕”(《游仙诗》)。有时,嵇康也不免叹惜知音难遇,自己虽然心有审美感悟,却无人可堪共赏,于是,他便感叹:“虽有好音,谁与清歌”(《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瑟琴在御,谁与鼓弹”(《兄秀才公穆入军赠诗》),“操缦清商,游心大象,倾昧修身,惠音遗响,钟期不存,我志谁赏”(《酒会诗》)。
一、《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以客主辩难的形式写成,秦客先后八次问难,而东野主人八次回答,其核心议题就是声乐究竟有无哀乐之类的情感成分。秦客代表的是《礼记•乐记》的基本观念,他认为“夫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也”。东野主人则可以视为作者的化身,他主张“和声无象”,认为哀乐之情为人心所主,而非声乐本身所有。和声无象,声乐本身具有恒定不变的特性,并不因吹奏者和听闻者的感情波动而变化,“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因为和声无象,故可以成其万有。正因为声乐自身为一恒定不变之体,所以人心之喜、怒、哀、乐、爱、憎、惭、惧诸种情感皆能依托和声而生成。“和声无象”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的基本内核,他将爱憎哀乐之情视为附着于“和声”之上的种种变象,而和声本身是不变之物,是以否定声乐的感情色彩。
嵇康音乐美学的核心问题是音声与人情的分离、裂解问题。在儒家经典语境中,音乐作为礼乐教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沟通和反映人德、民风、国情,人们对于音乐的喜好、欣赏,是出自对个体道德和群体秩序的自觉归趋。嵇康假托东野主人的名义,运用玄学以无统有的思维方式,将音声与人情等主观内容剥离开来,其直接结果就是音乐的自性与其形式美凸显出来;其后,音乐与人情的再度结合,并非建立在道德修持、群体秩序之上,而是基于音乐自身的美以及人们内心产生的美感。这种美学思想的重大转向,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是一个极为特异的例子,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这种音乐美学观念的提出,需要一种特定的思想开放的历史背景,需要有特定时代的思想资源,还需要有论者个人的艺术修养、思辨能力和思想深度,这些要素缺一不可。
具体而言,《声无哀乐论》的美学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音声的自性,即音声与人情为什么可以分离?二是音声的形式美,即音声与人情分离之后,音声的存在形态如何?三是音声与人情的关系,即音声与人情分离之后,人情如何通过音声而表现出来?四是儒家经典事例的重释问题,即以往那些借助于儒家音乐观念来解释的经典事例如何重新进行解释?
第一,音声的自性是恒常不变的。音声是天地自然之德的外显,即:“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故章为五色,发为五音。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音声的自性源自天地自然之德,具有无声无象的形而上品格,也就是“和声无象”。声乐“曲变虽众,亦大同于和”,嵇康从变化万殊的音声中抽离出无象无变、恒常如一的“和声”作为其体,显然继承了王弼哲学以无为本的思维方式。在嵇康看来,音声以“和声”为体,呈现自然之和谐状态,“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克谐之音,成于金石;至和之声,得于管弦也”,“声音虽有猛静,猛静各有一和,和之所感,莫不自发”。由此而言,音声与民情、人德并无必然关联,两者之间的分离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就赋予音乐以相对独立的地位。他的这种美学思想不只是触动音乐本性的问题,而且直接针对儒家音乐理念的立足点而发。
由于他强调音声之“平和”,所以也反对郑声之流而不反。音声有善恶而无哀乐,这是音乐的自然本性,“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哀乐则与音声的自性(“和声”)无关,“哀乐自以事会,先遘于心,但因和声,以自显发。”也就是说,哀乐是人心先在的情感状态,只是因藉“和声”的形式而自然显发出来,它们两者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必然性关联,而是一种偶然因缘际会的关系。一个人心中的哀乐之情与何种音声形式相结合,有着极大的偶然性。所以,嵇康认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在这一点上,嵇康比阮籍更为决绝,他将音乐视为天地自然之德的外显,因而主张音乐不应该有任何主观的感情分别。其《琴赋序》表达了对汉魏以来音乐制作、欣赏中以悲为美的风习王褒《洞箫赋》已经明显体现出这种倾向,曹丕等人诗文中多“悲响”、“悲弦”、“悲笳”之类的词句。的极度不满:“八音之器,歌舞之象,历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称其材干,则以危苦为上,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丽则丽矣,然未尽其理也。推其所由,似元不解音声,览其旨趣,亦未达礼乐之情也。”他认为这种悲怆凄厉的音乐内容悲苦、音声哀切、催人泪下,虽然形式美丽,也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但并不符合“和声”为体的音乐美学,也有悖于崇尚中和、节度的礼乐精神。
第二,音声具有感人的形式美。这是音声与民情、人德分离之后凸显出来的音声的特性。作为汉晋之间著名的音乐家,嵇康深刻地认识到音声内蕴的形式美,并大力肯定这种形式美。他说:“宫商集比,声音克谐。此人心至愿,情欲之所钟”,“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所谓“和声”、“和比”,是在一种纯粹形式意义上来强调音乐的内在和谐与自然状态。嵇康将音乐感人的力量归结到其内在的自然律度上来。无论是激越的音乐,还是平静的音乐,虽然其形式、节奏的变化纷繁复杂,但是其内在归趋却是一致的,也就是“大同于和”。因此,听者感受、领悟到的,都是音乐内在的和谐节律之美,而不是别的什么。
嵇康将音声内在的律度之谐美、平和视为音乐的自性、本体,从音乐自身的自然本性来探求它的感人力量所在,这是嵇康美学思想中最有价值的地方。这种美学思想的独特价值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嵇康强调音声之美在于形式、律度的和谐,这从更深层次上揭示出了音乐艺术与其他艺术门类的区别所在,因而是音乐艺术开始走向审美自觉的重要表征。其次,音声与情感内容分离之后,“声脱颖而出”牟宗三:《才性与玄理》,第304页。嵇康强调音声自身的特性和本质,这就将作为物象的音声客观化,因而与汉魏六朝美学注重物象的整体趋向契合一致。在儒家礼乐体系中,音乐所承载的教化功能虽然也有助于提高音乐在社会生活中作用和地位,但是音乐自身始终被置于工具、载体和桥梁的地位,也就是所谓“自然应声之具”,因而不具有独立、自足的地位。嵇康将音声与情感、德性内容分离之后,音声作为一种物象开始显露其独立自足的认识价值。再次,嵇康探求音声之美时往往将音声视为诸种要素融合其中而又浑然一体的具象世界。这一点,在嵇康《琴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琴赋》开篇着力渲染椅桐特异的生长环境,如高冈、山川形势、左右之自然神丽;在写到以此椅桐为材,制作雅琴的过程中,强调其制作者、花纹配饰、弦、徽之精致。在嵇康看来,雅琴音声之“丽”,与雅琴外形之“伟”,以及前述种种,是浑融同化、默契如一的。雅琴的美妙音声是一个洁静、和平的具象世界,也是琴的材质、制作者、演奏者所怀有的清远之德的外化。
其三,音声与人德、民情分离之后,仍需与人情再度结合。这一方向的思考,最能见出嵇康以玄融儒的美学思想特色,也鲜明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玄学思想对音乐美学的深刻影响。嵇康认为,“和声”作为音声的自性、本体,是无象恒定的,“藏于内”的悲哀之情可以“遇和声而后发”。“和声”起到兼御群理、总发“众情”的重要作用,因此,“音声”与“众情”之间,不再是一一对应的有限关联,而是存在无限可能性的不确定关系。在这一思考过程中,嵇康明显化用了王弼哲学以无统有的思维方式,音声、人情仍然顺利地结合在一起,但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音声与人心的关系这一具体问题上,嵇康更为突出地表现出兼融玄学和儒学的倾向。嵇康心中的理想社会——即“大道之隆”和“太平之业”——是以道家清静无为的社会图景为基调,同时融入了儒家大同社会的美好理想。因此,他最终还是回到儒家“化成天下”的音乐观念上来,他说:“言语之节,声音之度,揖让之仪,动止之数,进退相须,共为一体。君臣用之于朝,庶士用之于家。少而习之,长而不怠,心安志固,从善日迁,然后临之以敬,持之以久而不变,然后化成。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故朝宴聘享,嘉乐必存;是以国史采风俗之盛衰,寄之乐工,宣之管弦,使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诫。此又先王用乐之意也。”当然,嵇康所认定的抵达这一目标的路径则是完全不同的。在《声无哀乐论》的末尾,嵇康用浪漫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往古社会的理想图景:“古之王者,承天理物,必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玄化潜通,天人交泰。枯槁之类,浸育灵液,六合之内,沐浴鸿流,荡涤尘垢;群生安逸,自求多福;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也。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儛以宣情。然后文之以采章,照之以风雅,播之以八音,感之以太和;导其神气,养而就之;迎其情性,致而明之;使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合乎会通,以济其美。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含弘光大,显于音声也。若此以往,则万国同风,芳荣济茂,馥如秋兰;不期而信,不谋而诚,穆然相爱;犹舒锦彩,而粲炳可观也。”在往古社会中,六合之内的万物彼此和顺会通,相契相应,融为一体。在万物相融一体的情境中,和谐的音声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这里,嵇康依然回到了音声是天地自然之德的外显这一立场上来。嵇康虽然回到儒家礼乐教化的目标上来,但他所选择的路径却大不相同,诸如“简易之教”、“无为之治”、“默然从道”、“不觉其所以然”、“不期而信”、“不谋而诚”、“穆然相爱”等词句就清楚地表明,嵇康希望用一种顺应万物本性的方式不期然而然地实现前述目标。
第四,儒家典籍中经典音乐事例的重释问题,其中首先也包含了认识事物的方法论问题。嵇康提出,认识事物应当“先求之自然之理。理已定,然后借古义以明之耳”,也就是说,后人面对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事物、现象时,应当先自己对这些事物和现象的特性有得于心,然后借助古人的见解而证实和阐发,这样才能认识到事物的“自然之理”。相反,像文中的秦客这样,“未得之于心,而多恃前言以为谈证”,只会令后人对事物的“自然之理”迷惑不明。由此出发,嵇康否定儒家经典中的某些记载,他认为:“仲尼之识微,季札之善听,固亦诬矣”,并强烈怀疑其动机,直指这些记载“皆俗儒妄记,欲神其事而追为耳”。然后,他针对孔子和季札观乐而审知民情、舜德这两个实例,分别提出自己的新解释,他说:“季子在鲁,采《诗》观礼,以别《风》、《雅》。岂徒任声以决臧否哉?又仲尼闻《韶》,叹其一致,是以咨嗟,何必因声以知虞舜之德,然后叹美邪耶?”也就是说,季札并非仅仅根据音声而判断一国民情的臧否,因为他在鲁国采《诗》观礼,已然心中有所判断;而孔子的叹美只是针对《韶》乐整齐一致的韵律而发,并非听闻《韶》乐、推知舜德以后,方才有感而发的。这样看来,两人观乐之后所发的赞叹和议论,要么是心中已有,顺势而发;要么是感于乐声齐一之美而发;乐声与民情、人德之间并无直接的关联,则是确定无疑的。
二、嵇康音乐美学的评价问题
如何评价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
首先,嵇康将音声与情感分离开来,音声的独立性和形式美显豁了,他进而探求音乐创作、演奏、欣赏过程中存在的种种矛盾,这“反映了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形象的认识的深化”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199页。,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嵇康的声无哀乐的命题,否认音乐包含有哀乐的情感内容,否认音乐能够引起人的哀乐的情感,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第197页,详见该书第197—198页的相关论述。
其次,音乐作为一种艺术产品,毕竟不同于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因此,嵇康把音声视为天地自然之德的外显,与人情截然分离开来,显然有悖于音乐艺术的人文特性。但是,嵇康将音声与人情剥离,其旨归在于追求在一种天地万物、君臣上下浑融一体的境界中实现平和、自然的社会理想状态,他认为儒家以乐观风俗人情的观念是舍本逐末,因而是虚妄不真的。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又可以说,嵇康主张声无哀乐,其实是希望剥离附着在天地万物(尤其是人)自然之性上的种种束缚,从而在一种更为本真、自然、和谐的状态下实现其社会理想,因而是一种更为宏大的人文构想,尽管这种构想显然是不现实的。
再次,嵇康《声无哀乐论》质疑、重释儒家经典音乐理论,客观上打破了儒家音乐思想中某些已经趋于定型化、程式化的解说方式。如果将音乐视为一个相对完足的物象世界,那么,儒家经典音乐理论所提供的是一种彼此对应且始终恒定不变的解读,而嵇康音乐美学则注重物象在本真呈显之中契应自然之德,反对预设情感内容和价值指向,从而提供了多向解读的可能性。当然,嵇康音乐美学并没有深入关注这种多向解读的可能性,但是,人情、物象分离之后的重新结合,既存在多种可能性,也存在多种结构方式,这却是确定无疑的。
嵇康的美学思想也体现了他“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释私论》。魏晋之间,名教、自然之辨成为名士清谈的重大议题。当时情形,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名教者,依魏晋人解释,以名为教,即以官长君臣之义为教,亦即入世求仕者所宜奉行者也。其主张与崇尚自然即避世不仕者适相违反,此两者之不同,明白已甚。而所以成为问题者,在当时主张自然与名教互异之士大夫中,其崇尚名教一派之首领如王祥、何曾、荀等三大孝,即佐司马氏欺人孤儿寡妇,而致位魏末晋初之三公者也。其眷怀魏室不趋赴典午者,皆标榜老庄之学,以自然为宗。‘七贤’之义即从论语‘作者七人’而来,则‘避世’‘避地’固其初旨也。然则当时诸人名教与自然主张之互异即是自身政治立场之不同,乃实际问题,非止玄想而已。”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03—204页。的玄学观念和思想基点,具体而言,就是嵇康企图超越名教的羁绊而纯任心性之自然,即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以自然为宗”。《声无哀乐论》直接针对《礼记•乐记》所代表的儒家核心音乐观念而立论,通过前面七次辩难,阐述音乐以“平和”为体的基本立场,将儒家所主张的观风听音与知民情、人德之间的对应关系剥离开来。在第八次问答中,又提出以自然无为的人文构想来实现和谐的理想社会。这就从音乐的本体、功用两个层面同时摆脱了重德性、重教化的儒家音乐观,确立了以自然、平和为宗旨的玄学音乐观。嵇康对儒家有关音乐的经典案例的深入剖析和驳斥,体现出他对儒家观念世界中盲目信古、虚妄失真的现象的深刻省思,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其“越名教”的思想立场。
当然,嵇康更多地是以一种纯任自然的人生态度来表达其对于名教的超越,在他的美学思想中也是如此。《琴赋》、《声无哀乐论》均主张音乐以“平和”为体,“总中和以统物,咸日用而不失”(《琴赋》),强调在“心与理相顺,气与声相应”、“不觉其所以然”的情境下实现音声与人情的会通。在这一点上,嵇康应该融入了其对音乐艺术的丰富体验在内。嵇康多次在诗文中描绘“绥以五弦,无为自得”(《养生论》)的自我形象,生动地传达了他沉潜于音乐世界中所获致的精神自由和愉悦,这种自由、愉悦感超越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功利追求以及由之而生的哀乐悲欣。嵇康在音乐世界中放任自我、安顿自我,获得无限自由和愉悦,而这些,是以名教编织而成的谲诈、虚谬的现实世界所无法给予的。正是在音乐世界中,嵇康放任自己的本真心性,实现了对于名教的超越。由此可知,嵇康强调音乐的自性、本体,提出“和声无象”,反对将种种有限的情感体验附着其上,既是其“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基本立场使然,也是其丰富的音乐体验使然。
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借东野主人提出了新的美学思想,但也有其天然的局限性。他指出,音乐之美在其形式,这种形式美本来应该是中性的,只有善恶之分,而无所谓哀乐。但是,音乐的形式美对人心的影响力毕竟是不可忽视的事实存在。另一方面,儒家对此一问题的传统解释在思想领域仍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因而,东野主人最终还是回到音声的价值功能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来。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借东野主人而宣示的音乐理念,是对儒家美学思想的有限离弃,维持着儒家音乐美学的根本归宿:礼乐教化和价值追求。在《声无哀乐论》的结尾,音声与人情终究又重新结合在一起了。




推荐阅读:

阿莱西·希德戈诗20首

保罗·策兰散文诗16首

简·赫斯菲尔德诗10首

罗伯特.洛威尔诗5首

罗伯特·勃莱诗3首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诗7首

乌拉·哈恩诗3首

伊丽莎白·毕晓普诗7首

华莱士·史蒂文斯诗11首

A.E.史陶林诗12首

阿方斯娜·斯托尔妮诗7首

埃利蒂斯诗4首

蒂姆·利尔本诗11首

简·赫斯菲尔德诗13首

罗伯特·瓦尔泽诗3首

迈克尔·杜曼尼斯诗9首

马斯特斯《匙河集》38首

洛尔娜·克罗齐诗13首

普拉斯诗3首

萨拉·基尔施《乡村之行》12首

塔尔科夫斯基诗6首

保罗·穆顿诗27首

穆罕默德·达维什诗7首

安娜·斯维尔诗3首

米沃什诗15首

帕沃·哈维科《冬日宫殿》

穆罕默德·达维什《爱德华·赛义德:一种对位的阅读》

根纳季·艾基诗3首

露易丝·格利克诗5首

翁贝托·萨巴《山羊》

凯瑟琳·巴内特7首

安娜·斯维尔《夜间一场悲哀的对话》

阿尔·珀迪诗11首

安娜·斯维尔诗12首

布伦达·希尔曼诗10首

凯瑟琳·巴内特诗4首

玛丽亚·科钦诗3首

莎朗·奥兹诗7首

翁贝托·萨巴诗4首

阿尔冯西娜·斯托尼《伤感》

阿米亥诗16首

阿方斯娜·斯托尔妮十四行诗4首

罗伯特·哈斯诗3首

尼克拉斯·尼尔松《乌托邦》

萨巴诗5首

莎朗·奥兹诗7首

西奥多·罗斯克诗7首

约翰·阿什贝利诗4首

博尔赫斯诗92首

杰佛瑞·希尔诗5首

雅典娜·法罗赫扎德诗3首

扬尼斯·里索斯诗4首

约翰·阿什贝利诗5首

约翰·阿什贝利《凸镜中的自画像》

华莱士·史蒂文斯《弹蓝色吉他的人》

杨·瓦格纳诗6首

保罗·策兰诗4首

玛丽琳·海克尔诗13首

曼努埃尔·德·巴罗斯诗5首

乔·夏普科特诗5首

谢默斯·希尼《格兰莫组诗》

杨·瓦格纳《蒺藜》

玛丽·奥利弗诗43首

理查·威尔伯诗15首

扬尼斯·里索斯诗77首

特德·休斯诗14首

玛丽·奥利弗诗5首

克莉丝汀·加仑诗2首

理查德·威尔伯诗歌6首

理查德·威尔伯诗7首

理查德·威尔伯诗10首

亨里克·诺德布兰德诗8首

扬·瓦格纳诗20首


河水奔流去 暄腾万马声 源从天上落 性本地中行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