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乔治·克莱普:没人帮我解除悲哀

英国 星期一诗社 2024-01-10
乔治·克莱普(1754-1832)生于英国萨福克沿海农村,青年时期曾跟医生当学徒,后在本村行医,不足维持生计。二十六岁去伦敦,想从事文学,求人赞助,政治家兼文学家埃德蒙·伯克欣赏其才华,给以定期支援,并帮助发表了《村庄》等诗。后来,克莱普当上牧师,生活安定,便停止了写作;过了二十多年,到五十三岁时,才又提起笔来,写了《故事诗》(1812)、《厅房的故事》(1819)等诗篇。
他的诗以双韵体和平凡的语言写普通百姓的生活,以叙述情况、描写人物见长,受到当时大诗人华兹华斯、拜伦、司各特的称赞。他认为自己的诗没有司各特的中古故事,也没有拜伦的东方色彩,是一种“缺乏气氛的诗”,也有人认为他词藻平凡、韵律马虎;但他的诗使人感到兴趣,有时有戏剧性,动人心弦。
值得提出的是他写的内容。当时传统的田园诗总把农村美化成纯朴、快乐、令人向往的圣地,汤姆逊、柯珀、哥尔德斯密斯的诗都有这种倾向。克莱普对此十分反感,通过《村庄》一诗提出了愤怒的谴责。他认为贫穷使人堕落、地主和佃农隔有鸿沟。他坚持以写实的笔触,准确生动地写出赤贫的土地和赤贫的人,开辟了揭露丑恶的诗风。


村庄(选段,172—227行)


文雅的人哪,田园之梦使你心安,

平静小溪、流畅的十四行诗使你悠然。

去吧!你既然歌颂茅屋农舍的安宁,

去吧!进去看看那里是否浪静风平。

看看他是否安宁——那位衰颓的老人,

再看看他们,围坐残弱火边的子孙;

或看看她,苍白的主妇伸出颤抖的手来,

在肮脏的炉火上翻动即将熄灭的燃柴。

只依靠时间,还不能给他们送到手里

新近的生活享受、应得的尊重和安逸。

例如,你看那边那位须发皓白了的农民,

若非自己的过失,暮年本可不必伤心;

他拄着粗陋的拐杖,抬头仰望那枯树,

见那当年折断的秃枝,依然历历在目;

那时他年幼,在这树上一直向上爬攀,

当年的儿童乐事,却形成现在的疾残。

曾经一度,农村百业他行行都居首,

坚强的手臂,能够耕出最直的犁沟;

他曾多次荣获首奖,回想当时状貌,

年轻体壮、技艺超群,至今依然自豪。

一时瞬间欢喜,两眼闪耀,发出光芒,

他倾听、微笑,然后再度沉思、忧伤;

因为他现在正痛苦地走向自己的坟墓,

富人鄙视他,不,穷人对他蔑视不顾;

现在,指挥奴隶的主人常常换上新人,

督促他衰弱的双手,不断地拼死耕耘;

无奈年老体弱,想要干好而力不从心,

就无情无义、悍然骂他是懒惰的穷人。

在隆冬季节,放牧羊群是他的活计,

你可以经常见到,他在小山脚下哭泣;

经常听到他在迎面的风中喃喃自语,

寒风吹过,他一头白发被雪花埋起,

早晨,愤怒催他起床,一边咕噜自话,

扯起冰冻的荆棘,修补那破烂的篱笆:

“我愿意从生活、从没完没了的劳累

马上解放脱身,为什么还要活着受罪?

倒不如春天的嫩叶,刚发芽就被风吹走,

避免了慢慢枯萎,长期苦恼烦愁。

我如今却像枯萎的树叶,仍留在树上,

冰霜中冻彻骨髓,寒风中战栗、摇荡;

我像枯叶一样,同辈农民都已离开,

我却仍赖着不走,要等新芽茁长出来;

然后,受到新生一代的推挤、顶冲,

像枯叶一样,在无人注意时落入土中。

“我看到的这些丰腴田土和无数羊群,

都是别人的财富,但却要我照管劳神;

我年轻时的儿童都成了我现在的主人,

他们神情冷淡,但是说起话来粗暴凶狠;

只有他们的需要才引起他们的关心,

谁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还去援助别人?

我是孤独、可怜的人,在痛苦中走开,

没人要我帮助,也没人帮我解除悲哀;

那么,就让我的骨头埋进这一块草地,

让人们把他们不肯帮助的可怜人忘记。”

老人们就这样呻吟着,直到疾病绵缠,

受过最后的痛苦之后,才撒手长眠。




故事诗(选段)


[乔纳斯亲属的家务]


他们有固定的习惯:早上起床,

按时祈祷,然后聚会歌唱;

他们饭食丰足、规律而简单;

生意兴隆,乔纳斯经常赚钱;

贩卖蛇麻子、麦芽、粮食、煤炭,

他像他父亲一样,生就的商贩;

他家里干干净净,桌椅板凳,

各得其所,按规矩才能移动;

家里没有装饰的绘画、图片,

只有棕色墙纸上体面的郁暗;

但是环顾四周,眼睛却见那里——

小小的壁龛,里面放着瓷器;

那器皿上的图画真令人赞羡,

谁也不想再找更高贵的物件;

然而让心腹好友把它翻转一看,

便会看到敬畏之人的刚强容面;

那气宇轩昂地站着的勇敢人物,

就是护国公站在他征服的国度;

画的是他那又哭又骂的神气,

把国会会员赶走,把门紧闭;

让里面没有一个流氓和寄生虫,

只好一人掌权,难免忧郁心情;

朋友们赞许地肃穆安静地一笑,

然后把像翻转,阴暗又复来到。

那边的钟,显然主人不大需用,

一切根据习惯规律进行活动;

他们很少娱乐,一旦朋友来临,

他们就以人间的痛苦娱乐心神;

国家负有罪愆,竟不肯长期忍耐,

让他那样谦虚纯洁的人统治起来;

以他们城镇之大,日日新闻层出,

总有人或是身败名裂,或是误入歧途;

店员畏罪潜逃、妻子私奔、姑娘溜掉

去秘密结婚,或是儿子忤逆不孝;

争吵、发火时有所闻,看来显然

世风日下,圣者不再统治人间;

只有几个人还活着,焦虑哀惋,

昔日的规矩礼貌都已经一去不返。

吕 千 飞 译



文 学 写 作 与 人 类 的 原 型 经 验

文学写作是发生在作家个体心灵世界的事件,但是文学作品总是属于整个人类。那些具有永久艺术魅力的优秀文学作品之所以能为全人类所欣赏和理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揭示了人类千万年来共同的精神事件及其过程,沟通了人与人之间的最深层的精神联系。如果用原型理论的术语来说,这些文学作品表现了人类的原型经验。
弗洛伊德曾在《创作家与白日梦》的结尾提出过这个问题,但是他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述。将这一理论萌芽发展为原型心理学派的是弗洛伊德的弟子、瑞士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文学原型理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加拿大学者诺思莱普·弗莱)。荣格认为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主要是指个人曾经意识到的,但由于遗忘或压抑而从意识中消失的内容。它由各种情结构成,如童年创伤情结、母爱缺失情结、贫困情结等。这些情结与个人的经历和经验密切相关,不具有普遍性。集体无意识则是个人从未意识到其存在的、完全得自于遗传的心理层次,它是集体的、普遍的、非个人的。所谓原型,就是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在荣格看来,人类的祖先曾经经历过许多反复出现的精神事件,这些精神事件所凝结成的心理体验,对我们这些人来说并未消失,它们以原始意象即原型的形式,世世代代相继流传,并以大脑解剖学上的遗传结构保留在后人的头脑中。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同样的路线。它就像心理中的一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先前那样在宽阔然而清浅的溪流中漫淌。” 作为集体无意识结构形式的原型就是祖先反复体验过的精神模式在我们心灵上的积淀物,是“种族记忆”。“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吸引、压倒并且与此同时提升了他正在寻找表现的观念,使这些观念超出了偶然的暂时的意义,进入永恒的王国。” 
弗莱的所说的原型所指要宽泛得多,并不仅限于遗传范围,更具有历史文化意味。他认为原型是“一个象征,通常是一个意象,它常常在文学中出现,并可被辨认出作为一个人的整个文学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又说:“所谓原型我是指一个把一首诗与另一首诗联系起来因而使我们的文学经验成为一体的象征。”原型批评的任务就是在作品的表层意象之下揭示出文学作品相通的原型模式。弗莱考察文学史,总结出四种文学原型:喜剧、浪漫故事、悲剧、反讽和讽刺。四种文学原型分别与春、夏、秋、冬四季对应,而且同样会经历周而复始的循环。
原型理论认为,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意象与文学写作关系密切,文学写作的意义就在于激活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唤起祖先留给我们的原型记忆,而“一旦原型的情境发生,我们会突然获得一种不寻常的轻松感,仿佛被一种强大的力量运载或超度。在这一瞬间,我们不再是个人,而是整个族类,全人类的声音一齐在我们心中回响” 。在原型理论家看来,文学作品与其说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东西,不如说是人类祖先埋在作家心中的“种子”经过作家孕育而成。种子本身是有生命的,它发芽、开花和结果,作家个人不过是这粒种子赖以生长的土壤,时代环境也不过是某种必要的气候条件。荣格甚至说:“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由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活跃在每个人的灵魂里,某种原型情境就往往在不同时代的作家身上重复发生,因此在历史上会不知不觉地出现众多同一母题的作品。例如人神交合的原型在中国和西方的文学史上屡见不鲜。
原型理论对作家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文学写作的确有一个源与流的问题。社会生活是文学写作的唯一源泉,但是在强调生活源泉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又不能不看到“流”在文学写作中的重要意义。原型作为传统文化信息在作家的血液里流淌着,一个作家要随时准备接受这一珍贵的遗产。原型一旦在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来,那么一定要抓住它,让它成为原型的一个新的变型。所以弗莱说:“一首新的诗作,就像一个新生儿,降生在一个已经存在的语词秩序之中,它对于它所附着的那种诗歌结构来说是典型的。新生儿便是他自己的社会以个体单位形式的再出现,新诗对其诗的社会来说也有同样的关系。” 一首新诗绝不是孤立的完全新的诗,它是属于自古以来的诗歌的“社会”。它与已经存在的那些诗,可能出自同一个母体——原型,它是已经存在的诗歌的兄弟姐妹。在这个意义上,弗莱说:“诗只能从别的诗中产生,小说只能从别的小说中产生。文学是自我形成的,而不是由外加的东西所形成的。” 弗莱将文学传统的作用推到极端,当然有失辩证,但文学传统的作用对文学写作的意义是应该得到充分重视的。




推荐阅读:

克洛卜施托克《夏夜》

金特《我倒愿意避开了你》

格尔哈特《赞歌》

兰波诗9首

济慈诗8首

翁贝托·萨巴诗100首

翁贝托·萨巴诗14首

海亚姆《鲁拜集》

崔致远《江南女》

李奎报《代农夫吟》

奥皮茨《现在夜晚已经到来》

格尔哈特《所有的森林寂静无声》

金特《蔷薇》

克洛卜施托克《蔷薇花带》

保罗·策兰诗10首

高银诗11首

露易丝·格丽克诗6首

波特莱尔《邀游》

安德拉德诗13首

爱伦·坡诗9首

拜伦诗7首

狄兰·托马斯诗3首

The Poems and Prose Poems of Charles Baudelaire

Beowulf

阿赫玛托娃诗8首

狄兰·托马斯诗8首

艾略特《荒原》

古今和歌集:杂歌

朗费罗诗7首

约翰·但恩诗7首

Shakespeare's Sonnets

The Song of Roland

普希金诗21首

谢默斯·希尼《个人的诗泉》

谢默斯·希尼《玩耍的方式》

狄兰·托马斯《没有太阳,光就降临》

狄兰·托马斯《那只签署文件的手》

狄兰·托马斯《我与睡眠结伴》

狄兰·托马斯《我切开的面包》

D.H.劳伦斯诗19首

狄兰·托马斯《我看见夏天的男孩》

狄兰·托马斯《羊齿山》

狄兰·托马斯《十月献诗》

狄兰·托马斯《特别是当十月的风》

狄兰·托马斯《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狄兰·托马斯《通过绿色的茎管催动花朵的力》

王尔德《歌》

艾米莉·狄金森诗4首

狄金森《在冬季的午后》

狄金森《我是小人物》

狄金森《篱笆那边》

Das Marien-Leben

Das Buch der Bilder

普希金诗9首

鲁米诗9首

沃尔特·惠特曼诗12首

博尔赫斯诗17首

托马斯·格雷《墓园挽歌》

威廉·柯珀《给玛丽》

邓陈琨《征妇吟曲》

罗伯特·彭斯《我的心呀在高原》

威廉·布莱克《啊,向日葵》

塞缪尔·约翰逊《人生希望多么空幻》


止水分岩镜 庭枕浦沙 未极林泉赏 参差落照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