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048 责罚放逸者 ▏049他的禅思经验 ▏050禅思习惯形成的效果 ▏051不还者的中道《尊者阿迦曼传》
阿迦曼尊者
编者按: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主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目前国内有一些实修团体在传授。其实修方法实用而有效,值得参考。尊者阿迦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空建区邦堪蓬村,已于1949年涅槃。原著作者尊者阿迦摩诃布瓦是尊者阿迦曼晚年的近侍弟子之一,今年(一九九二)约已七十九岁。中译者曾银湖先生曾于译稿完成后拜访帕邦塔寺,请教译文中的疑难。尊者布瓦曾经指示说,现有的两个英文译本均不够理想,新的英译工作即将重新展开,因此这个中译本也只是暂时性的一个版本。
南传佛教:048 责罚放逸者 ▏049他的禅思经验 ▏050禅思习惯形成的效果 ▏051不还者的中道《尊者阿迦曼传》
048 责罚放逸者
自从他住在沙里卡洞时,尊者阿迦曼就有相当的神通力而且已经很熟练了,广泛得令人几乎要说它们是没有界限的。那些跟他住在一起的比丘弟子们非常了解,他们必须练习严格地控制自己的心意,不只是开示的时候,当不在他面前的时候也是一样。他们绝不能容许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奔驰。每当有法义的集会时,所有迷失的思想和情绪,都会在那儿成为说法的一部分,所有这些"思想者"和"感受者",都会发现自己再度面对面地与它们同在。
解释法义的时间是最重要的时候,正当解说暂歇的时候,一个人只能猜想,在刹那间,尊者阿迦曼怎能查出任何迷失的或游荡的思想。他的声音会突然地改变,但是不会提到任何人正在这么想着,而这个声音的改变,通常足以立刻地阻止和惊动那个"思想者",因此把他迷失的心意从他的梦境中带回来。跟随他进入村落托钵也是一样,任何和所有由于沿路看到、听到或闻到东西所生起的飘忽不定的思想,都会在随后的集会中被揭露出来,但是姓名从未被提到。这些比丘会无地自容,也就是说--"头上蒙羞"。在这时候,每个比丘都会扫瞄其他人,猜想着这次又是谁在这样打妄想。
所有他的比丘弟子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在受了惩罚之后,没有人会生气或受到伤害。一旦出了"感化厅",他们就会一笑置之,并试着去找出那是谁?他们从未设法去隐藏自己的过错。有担当的人承认说:"那就是我,当时我是那么愚笨和鲁莽,即使我明明知道会被惩罚,我还容许自己被诱惑去""真奇怪,当时我是多么健忘。我应当受责备,它鼓励我下次要更加自制。"
作者在这里要向读者致歉,因为透露了尊者阿迦曼的头陀行比丘弟子圈中,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但是这或许对那些尚未成就念住或自制的比丘或在家善信们,会是一个教训。由于我们的许多缺点,我们经常必须从严厉的方式中学得教训。
头陀行比丘最有可能遇到有害的感官意念的场合,就是当他们走入村落托钵的时候。托钵,毕竟是和尚必要的义务。遇上了这种感官的意念,他们有时不禁被它们所动摇,因此被他们自己失控的思想和情绪所毒害。他们知道自己所允许它们去发生的(或宁可说是允许他们自己去想的)是错误的,事后他们也能设法查检自己,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傍晚开示的时候,他们将受到强烈的批评。这将使放肆的思想安静一段时间,但是迟早,当再度碰上了那个感官意念时,治愈的伤口会再度裂开,像以前一样,再下"猛药"。
当有很多在这方面仍有缺点的比丘们聚集时,他们一定很容易受到这类感官意念的影响,程度或大或小。透过尊者阿迦曼使用猛药的恐怖,一个比丘可能彻底地免疫一段时间,但是隔些时候,他可能又减少免疫力了,于是他必须被"舌挞"了,必须接受尊者阿迦曼的特效药治疗了。对于尚未绝对地解脱于烦恼的心意,这是可以想见的,它会时而走入歧途。
当然,长老阿迦曼非常清楚这个事实,也不希望处处监督着他的弟子们。只有在事情非常有害地威胁到(心意)开发时,他才严厉地批评比丘们,以利于查核他们放肆无羁的思想。他希望他们的思想安住于解脱的主题上,和必然朝向解脱的努力上。因此,在傍晚的开示时间里,猛药经常下给当天心意失控的人。无疑地,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他做为一个法师独特的和有用的能力,一个对弟子具有他心通的人,就能为了他们的利益和进步,而有效率地帮助和管制他们。至少,他的能力阻止了他们玩弄这些有害的思想和情绪,并防止他们心意中有害的杂草的过度蔓延,因为一个思想,不论是善的或不善的,总是重复生长。
049他的禅思经验
尊者阿迦曼对于比丘弟子们的开示特别的详细和深奥。彻底地解说戒律的修持,不同程度的禅思和智慧也论述得更长更详细。所有程度的禅思和中级程度的智慧,从他住在沙里卡洞起,就成了他直接的亲身经验。在东北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他的功夫更有进展了。所以他能够详尽地对他训练和引导下的比丘和沙弥,解说所有程度的禅思和中级程度的智慧。
尊者阿迦曼的禅思,不论是初级程度、中级程度或是高级程度都是非常特别的。一下子,他的禅思在初级程度,另一下子又在中级程度,并跑到外面去拾取几乎无穷尽种类的讯息和事件。他有时会和肉眼所看不见的众生沟通,例如鬼魂、恶魔、那伽、无数境界的天使。当接待那些亲近他而肉眼所看不见的客人时,他就是运用这种中级程度的禅思。另外有些时候,心意会自己从身体脱离并游历各种微妙的空居天界,从欲界到非常微妙的高级境界。这些游历有时也会带他到黑暗的境界,那里有众生在感受着他们自己业报的痛苦。
在描述这些境界时,有时会用到"上"和"下"的字眼,但是必须要了解这些措词并不意味着垂直的旅游或是任何高度的变化。它们是指微妙或粗劣的程度,"上"是微妙程度的增加,"下"是粗劣程度的增加。相似的比较可见于人类世界中,当我们谈到罪犯时,某些人要服轻微的短期徒刑,而在同一个牢中,另有一些人则要服重大的长期徒刑。对两种犯人之间的区域而言,并没有"上"或"下"的区别。从空居天界到黑暗的境界也没有所谓的垂直旅程。然而,仍有显著的差别,就像在人的世界中,那些在牢里的和那些在牢外的,都能彼此知道一些,至少能够知道另一个群体真实地存在。那些统称为鬼和天使的,有着他们自己的境界,不只对我们来说是看不见和不可知,对其它境界也是如此,尽管心意的交叉识流,奔驰穿梭于每个存在的境界。
这些境界之所以看不见和不可知,是因为每个个别的心理能力之故,而非不存在或不实在。这些境界或许是悲苦的非人境界或人类的世界,或称做天人的天堂世界,或称做梵天的高级天堂世界。换句话说,有些人能够知道他们的存在,甚至游历其间,也就是因为他们个别的(心意)开发所致。所以在"上"、"下"的词意被直接体悟以前,这需要特殊的心理能力。这种措词只是从传统语言中借用,然后延伸应用于表达一个新的、抽象的意义。
050禅思习惯形成的效果
因为他的心意是极度活跃而不安定的,尊者阿迦曼的中级禅思曾经和他的初级禅思紧紧连接着。一下子的初级禅思就足以把心意送入中级程度,然后它就跑出外境去捡拾讯息或目击外在的事件。(经常,在这期间,不顾他自己。)一直到他后来能够有效地控制他的心意时,他才能随意地,多方面运用各种程度的禅思。一下子他的心就进入初级禅思,接着就希望进入中级,那之后,他就撤入禅思的基础处,称之为不可动摇的程度(安般那),随他所欲地息隐在其中。
这个第三深奥程度的禅思是微妙的、不可动摇的,而其中的宁静和喜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尊者阿迦曼说,他已经同样地达到了这个高级程度的禅思,但由于他的性向是在一切时中使用智慧,所以他能够自己突破它形成习惯性的效果,不会长久地贯注于其中。一个修行人如果情感上执着于这个高级程度的禅思,当他变成自我满足而忽略了在开发智慧的道路上前进时,就阻碍了他自己的进步。有很多修行的佛教徒,他们在修行道上的进步,是用高级禅思中微妙的嗜好效果来予以查验,因为它的喜乐是习惯形成的。他们被导向了轻忽智慧的运用,陶醉于自满的蚕茧中,如果没有来自优良禅师的强烈警告,他们就不能从这个界限中解脱自己,而会断定这种成就本身必然就是痛苦的熄灭--涅槃了。
心意的专一,产生这种平静舒泰或均衡,伴随着这个禅思程度的宁静喜乐,仍旧是植根在"有"的因缘流程之中,在流程的结果--"生"之中。没有敏锐的智慧之光,生死的轮回不能被打破。因此,各种程度的禅思都要与智慧结合,才是合理的;对于高级禅思更是如此,其中智慧必须予以有力地强化,以防止自我的迷惑。
051不还者的中道--不可捉摸的烦恼
在他第二次前往东北的旅程中,尊者阿迦曼深切地体会到,三果的圣弟子,不还者(阿那含)是以中级的智慧为其特性。这个程度的成就需要完全达到身体性质的念住(中译注:身观念处),它超越了身体是动人而可爱的假设,也超越了身体是丑陋而可恶的假设。透过智慧的开发,心意已经离开了两个极端(它们同样地感性),行走于其间的中道,体悟了它们不过是步行的石阶而已,因此完全地不执着于它们。这是对于不还者的最低要求,也就是通行记号。不还者需要更多智慧的修习和开发,以获得这个道果上的最大利益。能够这样做的不还者,就有资格生于净居天界中的第五重天(阿迦尼吒,中译注:色究竟天),不必再生于较低的四重天之中。
尊者阿迦曼有一段很长的时期,持续在不还果的程度上,我们从尊者阿迦曼本人知道这件事。没有人提供他任何谘商,他必须慢慢地而且非常谨慎地前进。那是一条他还不是很熟悉的道路,任何时候总是有着滑倒或走入岔路的可能。从经验中,他知道当念住和智慧变得更微妙和更开发时,就证知了更深的法义,而烦恼也相对地变得更微细和不可捉摸了,更加狡猾地产生自我迷惑,藏匿得更深,也更聪明地伪装着,因此在一个障碍能被超越以前是很痛苦的。所有的障碍都必须独自勇敢地去面对,坚决地去战斗,除了从经典上学到的一些之外,不能指望其他的引导或建议。每当他"开荒拓野"的时候,他必须忍受多么痛苦的考验啊!在他历经劫难而回来教导我们,节省我们的时间和努力之前,他要忍耐多少的痛苦呢!
尊者阿迦曼偶而会告诉他的弟子们,有关于他那段日子里的尝试和错误,悲哀和困窘,考验和几乎殉道。当听着他是如何勇敢地承受痛苦时,作者被感动得两度流泪,同情着他在当时数说不尽的痛苦,敬畏他已证知了深奥的法义。作者经常会这样想,在这一生中,一个人是否能够达到他一小部分的成就?他的叙述真的令人鼓舞,在需要勇气的时候,给予作者更新的勇气。
尊者阿迦曼曾经说过,每当精进的意愿加强时,群居的意愿会同步地减弱而希望隐居。然而,有许多弟子在他的引导和训练之下,而且尊敬他为师长,所以他必须留住一段时期,直到他们或至少其中某些人,在若干程度上能够帮助他们自己为止。他知道自己内在的开发还未完成,因为当时他只有达到第三果的证悟,在达到究竟的果证之前,还有一阶有待开发。
南传佛教:045 一座骄傲的山 ▏046 疟疾肆虐的森林 ▏047 挖井事件《尊者阿迦曼传》
蛇王和天使来访|为看不见的访客说法|对人类和天使说法--聆听能力的比较《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040 说话有勇气和信心|041心意开发就是心意疾病的医疗《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038基于法义的厌离是一种解脱|039五力《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035 旷野的影响|036 恐惧对法义|037 舍弃和不执着《尊者阿迦曼传》
南传佛教:29鬼神为王的地方 30回答发问者重于问题本身《尊者阿迦曼传》
❈
日本禅宗故事 (全集)▏有禅意的小故事(全集)
美赫巴巴的故事(一)
❈
音流(Sant Mat)资讯整理:
https://santmat.kuaizhan.com/
音流瑜伽(Sant Mat)简介
http://m.santmat.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