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河仍在奔流 正如当年冲撞着红军战士的身体那样

中国青年报 守候微光 2020-09-06
7月25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达维夹金村幼儿园里,身穿红军服的数学教师苏冬梅和她的学生们。这是一所红军小学的附属幼儿园,两校400多名学生大多来自周边藏族村落。
中国青年报  孔斯琪/摄



85年前,年轻的中国工农红军踏上艰苦卓绝的漫漫征程。近日,4名摄影记者拍下红军长征路线沿途的面孔,试图从中寻找这段历史传承的走向。



7月29日,四川省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游客在通往红军长征纪念总碑的台阶前合影留念。据介绍,碑园于1990年建成,从山下到山顶共有600多级台阶,代表着红军长征过程中经历的600多场战役。
中国青年报 孔斯琪/摄

7月30日,四川省松潘县,沙窝会议会址旁的藏族村民。
中国青年报 孔斯琪/摄

7月27日,四川省马尔康市,马尔康中学操场上,嘉绒藏族妇女准备排练藏族传统舞蹈“锅庄舞”,为马尔康市嘉绒锅庄文化旅游节做准备。
中国青年报 孔斯琪/摄

7月29日,四川省红原县日干乔大沼泽,今年50岁的阿尔基。她说,公公侯德明在长征过草地时掉队,被几位藏民救起,从此在这里定居。
中国青年报 孔斯琪/摄

四川是红军长征途中最为险恶的路段之一。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镌刻下中国革命史上最为艰难、悲壮的征程。历史如同雪山脚下的河,蜿蜒流淌过战士们经过的每一寸土地,在如今的人们身上留下或深或浅的痕迹。


夹金山脚下的红军小学,至今还传唱着当时红军的歌谣,孩子们懵懂的目光也许还读不懂战争的残酷,但他们已经开始学着理解脚下这片土地的意义。


在马尔康市卓克基镇西索村,藏族孩子格桑卓玛在母亲的带领下捡拾垃圾。当年,红军翻越梦笔山后,就是顺着她家门前的这条河住进了对岸的土司官寨。如今,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守候这片净土。


在红原县县城的广场上,年轻人和孩子们跳起了藏族舞蹈。广场中心的雕塑上刻着周恩来的题词,“红军长征走过的大草原”。在这个因长征而得名的地方,红色基因和文化无处不在。


血脉和故事在延续,生活也在继续。我们踏上当年红军长征的路途,这里埋藏着上万忠骨,山川却一如既往地静默不语,迎来一个又一个四季轮回。(孔斯琪)



7月9日,贵州省瓮安县江界河镇,83岁的付方尤在乌江游船上。他回忆,当年红军来到瓮安时,曾将落跑地主留下的粮食分给群众,他父亲因帮助红军,还获赠一台马灯。这台马灯至今还被保存在他家中。
中国青年报 曲俊燕/摄

7月10日,贵州省遵义市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者在娄山关大捷多媒体半景画前留影。
中国青年报 曲俊燕/摄

7月11日,贵州省遵义市,今年28岁的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战士杜富国(右)在“记者再走长征路”媒体座谈会上分享感悟。杜富国是遵义市湄潭县人,在2018年10月的一次排雷任务中为保护战友被雷炸伤,失去了双手和双眼。
中国青年报 曲俊燕/摄

7月11日,贵州省遵义市娄山关红军小学,同学在教室里玩耍。娄山关红军小学始建于1929年,这里的班级名称均以红军长征相关地点命名,如“大渡河中队”“雪山中队”“陕北中队”等。
中国青年报 曲俊燕/摄

7月8日,贵州省黎平县高屯街道上少寨,村里举行新红军桥竣工和通车仪式,前来观礼的人们。此前80多年间,红军长征时和当地人一起修建的一座木桥是这里的600多名村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

中国青年报 曲俊燕/摄


1934至1936年间,长征中的中央红军在贵州活动4个多月,强渡乌江、遵义会议、激战娄山关、四渡赤水,这些历史课本里的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贵州。在长征中,贵州是红军经历挫败后整顿反思的地方,是从被动转向主动的地方,也是伟大转折发生的地方。


红军后代有的已是耄耋老人,先辈的故事也许讲过很多遍,但再次讲述时,仍有老人流下眼泪。一位老爷爷手上插着输液管,颤颤巍巍地向我们展示一位红军战士多年前的书信。信纸泛黄,红军后代也在老去,那段历史似乎越来越远。但它不会消逝——红军小学里无处不在的长征关键词,遵义会议纪念馆里的小学生讲解员,革命遗址前来自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历史正在被以极其多样的方式传承下去。


站在赤水河的渡口边,赤水仍在不顾一切地奔流着,正如80多年前它冲撞着红军战士的身体那样。革命取得胜利,最后拼的是意志。将长征中的任何一次挫折类比到个人经历中,都像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然而当年的那支热血队伍克服了所有的困难,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曲俊燕)



7月2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支义青坐在家中。支义青今年105岁,曾经在湘江战役给红军架过浮桥,得到了7块大洋的报酬。现在他每天还能喝几两自酿的米酒,凡事自理。
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7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里,当地小学生参加祭奠先烈活动。
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7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里,讲解员和党员代表准备为先烈献花。
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7月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游客在湘江战役旧址之一的红军堂内参观。
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7月4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兴安县界首镇中心小学,放学的学生走过红军壁画墙。
中国青年报 李隽辉/摄


7月3日下午,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南方的夏天原本就闷热,阵雨来临前的低气压更让人备感压抑。为了体验红军在长征时期横穿老山界的经历,我们要徒步穿越15公里的山林。在陆定一的文章中,这座山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


从华江瑶族乡同仁村猫儿山脚下的大竹坪出发,一条隐藏在茂密毛竹林中的山路缠绕在雾气中,这就是当年红军主力纵队走过的原路。路边生长着不知名的植物遮天蔽日,脚下的小路长满青苔,甚至有些难以分辨。


路程行进到三分之一时,突然下起大雨,队伍中一开始的欢声笑语变成了沉重的呼吸声,不时夹杂着滑倒时的尖叫。两小时后,穿过悬崖后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路,终于到达了较为平坦开阔的雷公岩。


几十年过去,雷公岩看起来仍然人迹罕至。我想,当年也是如此吧。经过了惨烈的湘江战役,红军队伍一刻不停地周转于大山之中,这片开阔的空间让疾行中的战士得到了宝贵的短暂休息。(李隽辉)



6月10日,江西省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表演《长征组歌》。 
中国青年报 李建泉/摄


6月13日,江西省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几名当地学生打着伞站在雨中。
中国青年报 李建泉/摄

6月12日,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游客在长征渡口碑前拍照。
中国青年报 李建泉/摄


6月的于都城,雨一直在下。据当地人讲,从今年春节开始就没晴过几天。


6月13日,我们来到江西省于都县祁禄山镇金沙村,在大雨中体验重走红军长征小路5公里。打着红旗,走在泥泞的山间小路上,相互搀扶着走过由几根树干搭成的金沙桥,雨水和汗水一起流下。途中,当地村民为我们准备了热茶和矿泉水,打着伞的学生对着镜头打招呼,让人感受到老区人民的纯朴和热情。


1934年10月的一个傍晚,正是在于都河畔,年轻的战士们挥别了亲人,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征途。(李建泉)

编辑 | 李峥苨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摄影专题 屏幕后的18岁 | 可可托海 | 在新疆支教 | 养蜂人 | 2019两会 | 代表朋友圈 | 家庭相册 | 乡愁 | 2019春运 | 农村生活 | 百年铁路 | 重庆森林 | 大货司机 | 进博会 | 江河人家 | 网吧的日本人 | 草根排球 | 北京国庆 | 人工智能 | 快递小哥 | 妈妈 | 海外工厂 |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影像思考 摄影愚人 | 剧场摄影 木村伊兵卫奖 | 大学生看两会 | 2019荷赛 | 荷赛调底 | 女性摄影记者 | POY视觉编辑 | emoji | 旅游自拍 | 捏脸大战 | 透纳奖 | 重复照片 | 特朗普的摄影师 | 新闻中的视觉 | 时尚报纸 | 马格南 | 春光照相馆 | 中国筷子 | 大卫·霍克尼 | 东欧摄影 | 经典电影摄影师 | 最大摄影收藏地 | 宝丽来工厂

中青摄影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 西沙群岛 | 九江决口 | 耀邦百年 | 告别铁矛 | 暗房师退休了 | 2018年度照片

微光活动 微光体验营 | 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 | 年度影展 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