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会】 刘川|五言绝句粥饭读(六十一)
导言:因近期开始学写五言绝句,故茶余饭后,信手随缘读明清及更早的诗人作品,多涉猎五绝,随记几笔读后感受,且多有演绎发挥,呈与大家,闲读可也,不是赏析与学术研究。请批评指正,候教处:1203068559@qq.com。
——粥饭
起夜半
聂夷中(唐)
念远心如烧,不觉中夜起。
桃花带露泛,立在月明里。
【读后感】半夜无寐,披衣而起,是因为思念远方某人;抬头,看见一树桃花,正闪着露水的晶莹,立在皎洁的月光里。作者“中夜起”“心如烧”,之后便不再按照“常理”写自己接下来的所思所想,也不再写与远方那人的深厚交往,而是用月光里的一树桃花起“兴”、束笔。其实,这一树桃花,既可当称自己的心灵状态,真心实意、皎洁粲然;也可以看成是赞叹被作者思念的那人,美丽、光明。此诗手法是“兴”笔作尾。有说“兴”类似我们今天现代诗常用的暗喻,其实不是。更多时候,“兴”是以另一物,烘托、渲染、升华心情或寄托襟怀,目的并不是为了准确描述或深度言说。于诗词而言,不领会“兴”的妙处,不论是作为作者或作为读者,终究是抱蔗难得其甘、望门难入其径。
清明前一日集香薰
金圣叹(清)
绵上草初绿,祠前春正长。
却忘禁烟节,洗手欲焚香。
【读后感】看见春光初好,诗人差点忘记这是清明前一天的寒食节,是不能生火的(为了纪念被烧死的义士介之推)。金圣叹自称泐庵法师,经常效仿僧道上堂演法,颇有仪式感,洗手、焚香、讲经、诵咒,甚至扶乩降灵、扮演神明附身也是为常事。此诗当然不是写这套宗教仪式,而是写惯常事中,无知无觉,春天盛大而来。金圣叹存诗不多,从这一首看,诗风淡雅脱俗,并不见峭刻、凌厉与桀骜,反而显现出来宁静安详自在,正是大自然“熏陶”人的结果。什么情境造就什么样的诗,人执笔,而情境执人。环境影响人格,继而影响诗格,由此可见。
听寒更寄朱兵曹巨川
皎然(唐)
欹枕听寒更,寒更发还住。
一夜千万声,几声到君处?
【读后感】夜半倚枕,思人无寐,无奈听着一记记更声传来。这一夜,“我”耳畔更声千万,可是,有几声,能从我这里传到你那里?——不是为了传声,而是传心。此诗委婉,巧写思心难寄。和尚皎然妙笔如是,令人见其身前空地,直欲一投五体。打更乃古人夜间报时制度,由此产生了一个职业: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夫寻街串巷,打着梆子或敲这铜锣巡夜报时。此诗从生活中来,直接将生活题材生活体验,运用得捏泥揉面一般娴熟,丝毫没有刻意辞藻的案头文学气,作者来到今天,大概也会把微信、互联网、pm2.5这样的事物写进诗里。——诗词若是脱离生活,不能当代化,何以能活?
咏 声
韦应物(唐)
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还从静中起,却向静中消。
【读后感】恒久的宇宙里,寂寥的万物偶尔因缘聚会就会发出自己的声音,可是,不久之后,这些声音又纷纷消失于恒久无边的寂寥里。以唐代那样的科学文明程度,有这样宏大视角(从太空看问题),以及有这样独立特别的思考,对“声音”这一看似空非空、有现象却又终归消逝的事物,发表个人见解,实在难得。同样是咏物诗,这里不是为了以物喻志或教化他人,而保持了对所咏之物本身的深度思考;也可以读出,在洪荒无涯的寂寥太空里,其实诗人寄寓了迁变无常、如幻不实的历史感和缘聚缘散、本是过程、不必执着的人生感。这些思想应该和他长期亲近僧人、熟读佛典以及个人独有的生活体悟有关。沉溺在小我感受、被个体情感遮蔽的封建文士创作了数量巨大的“社会”内容的诗词,此诗于中,绝对是个跳出来看世界的另类。
送灵一上人
陈羽(唐)
十年劳远别,一笑喜相逢。
又上青山去,青山千万重。
【读后感】虽十年辛苦奔波,遥遥分别,今朝终于相逢了;虽然今朝相逢,欣喜一笑,而之后还要道别,各走各路,远远登上青山而去,那青山啊,千重万重……前二句写实,描绘人生际遇,后二句写虚,看似描绘处境,其实是抒发心情。此诗言止而意不尽、意尽而韵无终,情景交融,绵绵不绝,深得味外之味,正是唐诗正格。后人崇尚叙述的“完整”,不懂留白之妙用,则唐味之回甘渐失。此诗虽无抒情,却是大抒情,令人读来无限唏嘘、无限感慨。(此诗手法、内容与权德舆《岭上逢久别者又别》“十年曾一别, 征路此相逢。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类似,且出于同一时代,不知谁者为先。两诗是否存在因袭关系?又是一桩公案。)
参见:
【诗评万象】编辑部
策划:梅关雪 盖涵生 吴明楷
编辑:梅关雪 盖涵生 一夜北风寒 木矣 寒砚 林小西
邮箱:spwx686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