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寒论浅释系列35——水证篇(一)

行者 严 汉唐经方再传承 2023-07-07
大自然的水道出现问题,会引起水灾泛滥;人体的水道系统出现疾病,也会引起各种疾病。人的津液不足(如同大自然的干旱)会形成糖尿病和肌肉萎缩的疾病。津液过多不能化水为气会引起更多的疾病。想把人体内水的代谢失常导致的疾病研究清晰,首先要知道水在人体里的代谢过程。

在西医的理论体系中,人体的水液代谢是这样的:简单来说,水进入人体,经过消化道吸收,一部分进入血液,一些进入组织细胞。由小肠及大肠的粘膜,使用渗透法进入微血管及淋巴管,经肝再由血液及淋巴液输送至静脉再至心脏,再由心脏至动脉输送至全身。血液的水经过全身代谢之后化为尿素或继续循环。组织细胞的水会结合氧气或co2等排出体外,水液代谢一般以微循环和渗透压为指导,受心脏、血管、肾脏、肝脏功能的调节。

那么,中医是如何解释人体的水液代谢呢?《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中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是对五脏六腑功能的概括。

理解水在身体内是如何代谢的需要先理解如下中医基础理论:
1,心脏的五行属性属火,心脏通过不停的跳动,产生热能(火的属性)。
2,火的性质是向上升的,通过肺的制约,才把热能向下传导。
3,心脏和小肠之间有腹主动脉,腹总动脉在供应腹部血液的同时,同时把心脏跳动产生的热能传导给小肠,这是中医观念中心移热于小肠的过程。
4,通过小肠的热量,可以加热肾、大肠、胞宫、膀胱,为后者提供气化的能量。

水谷精微(常识观念中的营养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物质,其中包括水的营养和食物的营养。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们在人体内是如何运转的:


一、水的吸收和代谢过程

1,我们喝下的水经过胃吸收之后,直接分布于三焦系统。通过的三焦系统的学习,可以知道天上的水落在大地里,直接就被土地吸收。人体也如此,喝的水到了胃里,也和雨水落地的道理一样,直接通过三焦系统分布在肌肉中。(脾胃互为表里、五行属性属土,脾主全身的肌肉,这是喝的水直接滋润肌肉的中医理论基础)

2,食物中的水可以到小肠中,经过小肠消化之后,多余的水分到达大肠中,大肠中的水分通过小肠的热能,将水气化,气化之后的水气可以成为肺中的津液(肺与大肠相表里,津液可以互通,五行属性属金),中医五行的观念: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生生不息。所以肺可以把水(津液)输送到肾脏,肾脏通过小肠的热能,气化肾脏中的水(水谷精微)通过督脉进入大脑,颈部是人体水液运行的冷却通道,热的水气进入大脑和咽喉,冷却的水通过膀胱经进入膀胱;膀胱中的水分,通过小肠的加热,清者(气化的水)进入肝脏,浊者成为尿液,通过尿道排出体外。

3,一部分水随血液进入皮肤形成汗液排出(在中医观念中,汗尿同源,都是多余的废水,需要排出体外。运动之后,会大量出汗,小便量就会减小),还有一部分水分由呼吸排出,还有其他途径,比如流泪,流涕等。另外,还有一部分没有被充分吸收的水分随大便排出体外。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食物经过胃的消化之后,由小肠吸收营养(人体所需的水谷精微),再传送到脾。脾主运化,根据营养的五色(青红黄白黑)和五味(酸苦甘辛咸)把营养分发给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之间除了基本的中医理论基础和五行相生的关系还有以下的关系:

1,大肠与肝之间的血管无瓣膜,现代医学理论中,静脉血管中有瓣膜存在,作用是防止血液逆流,但在肝门静脉中没有瓣膜存在,血液可双向流动(因此,在便秘或受到惊吓时,大肠中的浊气,由此上行到肝,再通过肝心血管到达心,造成神昏谵语)。

2,心包、胆有神经连接,心跳跳动能够影响胆囊,胆囊受到挤压之后,会喷射胆汁,胆汁排到十二指肠、小肠有利于消化,(治疗胆结石的时候会加入能够增强心脏跳动的中药)。

3,心的热量可以传导送到手,小肠的热量可以传导到脚,因此根据手脚的温度,可以判断心、小肠的温度,进而判断心脏的功能。

4,当某脏内有“阴实”(例如肿瘤)时,对应颜色的营养无法进入该脏,会溢出于体表皮肤,于是可以通过面色和肤色显示对应脏器的颜色,从而可以判断疾病所在的脏腑。

三、奶水代谢的过程

一部分水谷精微到达肺脏会形成奶水。乳汁是月经的源头:奶水由心脏推动,下移到子宫,变成月经排出。如果月经的排泄出现问题,奶水淤积在乳房中,会形成乳腺结节或乳癌;乳汁逆流到肺脏,会形成肺癌;乳汁逆流到心脏,会形成红斑性狼疮;乳汁逆到淋巴系统,会形成淋巴癌;乳汁逆流到脑部,会形成脑瘤(女性);乳汁逆流到肝脏,会形成肝癌。(倪海厦老师注)这是以上疾病的常见病因,并不是唯一的病因。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伤寒论条辨浅释4——条辨6-8
伤寒论条辨浅释5——条辨9-14
伤寒论条辨浅释6——条辨15-16
伤寒论浅释系列7——桂枝汤详解
伤寒论浅释系列8——桂枝汤医案
伤寒论浅释系列9——条辨17-20
伤寒论条辨浅释10——条辨21-23
伤寒论条辨浅释11——条辨24-25
伤寒论条辨浅释12——条辨26-28
伤寒论条辨浅释13——条辨29-31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2-34
伤寒论条辨浅释14——条辨35-37
伤寒论条辨浅释15——条辨38-41
伤寒论条辨浅释16——条辨42-44
伤寒论条辨浅释17——条辨45-46
伤寒论条辨浅释18——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总结篇
伤寒论条辨浅释19——条辨47-51
伤寒论条辨浅释20——条辨53-57
伤寒论条辨浅释21——条辨58-63
伤寒论条辨浅释22——条辨64-67
伤寒论条辨浅释23——条辨68-70
伤寒论条辨浅释24——条辨71-73
伤寒论条辨浅释25——条辨74-75
伤寒论条辨浅释26——条辨76
伤寒论条辨浅释27——条辨78-83
伤寒论条辨浅释28——条辨84-86
伤寒论条辨浅释29——条辨87-89
伤寒论条辨浅释30——条辨91-99
伤寒论条辨浅释31——条辨100-104
伤寒论条辨浅释32——条辨105
伤寒论浅释系列33——唐容川著《血证论》之阴阳水火气血论
伤寒论浅释系列34——三焦理论篇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下图为作者微信二维码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浅释大医精诚:大医应是融汇儒释道易医的有德之人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假若倪师海厦尚在人世间!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人士   经方抗疫   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中医辨证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方案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