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一点半,我累了一天已休息。突然,手机响起,一位素未谋面的网友打来微信语音。
我问她:半夜了,你为什么还不休息?
她说:法师,我好烦啊,睡不着。
于是,她诉说一堆工作不顺和家庭的烦恼:先生冷暴力,外面有小三、小四,还找一堆理由向她要钱、借钱、骗钱,令她负债累累。每天面对一堆堆的生活烦恼,她生气瞋恼而患上忧郁症。她一直想自杀,结束自己生命,不想再面对烦恼。
我听她诉苦后,温和地劝慰她:要想开些,从积极方面去慢慢改变你的人生。千万别自杀,自杀是恶业,堕落在三恶道,更是悲苦。即使你死了,也不能解决你的烦恼。在娑婆堪忍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不过人家没给你说,而我经常听的都是众生的种种苦。
你了解一下,什么是忧伤、忧郁?忧伤属于“不善心”中的瞋,与瞋相应的心所,有四个:瞋、嫉、悭、恶作。就是瞋恨心、嫉妒心、悭吝心、后悔心、恶作心、追悔心,这些心的生起都有忧。
你天天忧伤忧郁,身心处于不善心的瞋心中,当然痛苦不堪。既然你学佛,一定要珍惜生命,看在孩子份上,如果你死了,孩子就成没有母亲的孤儿,或许孩子还会被后妈虐待,你怎么忍心呢?你父母生养你的恩惠,你应报答。好好珍惜生命,活着才能修行,了生死苦,不再轮回。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今生不向此生度,更待何时度此生?
她听我劝说后,慢慢平静下来,二点钟她才放下电话说:对不起,法师,打扰您,晚安!
我对她说:晚安,好好休息。我把一篇“苦的根源”的文章发布,你抽空阅读,可能会对你有所启发。愿你平安吉祥!
行愿 2023.10.9
娑婆世界的芸芸众生,各有各的苦,苦苦不相同。其实,生而为人谁没有感受过生命的痛苦?不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不论是什么肤色,什么种族的人,人人都会感受到生命种种不同的苦,所谓“人人皆有苦,苦苦不相同”。 那么,苦从何来?苦的根源是什么?如何离苦?下面,摘抄笔者写的一篇文章《佛说苦圣谛,就是悲观与消极吗?你如何理解?》分享师友: 苦是生命的本质,不是因为佛陀说人生是苦就是苦,不论佛陀说还是不说,苦都是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当中。苦谛,梵语duḥkha-satya,巴利语dukkha-sacca,四圣谛之一,又称苦圣谛(梵duḥkhārya -satya ),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圣者观之,生起苦怖之心,由是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 当然,佛教不否认人生苦乐参半,有苦有乐。然而,乐可以分为:有染的乐与无染的乐。有染的乐是有漏的、有烦恼的乐,只有圣者证悟的涅槃才是真正无漏之乐。 佛教对苦的反应,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是如实的正观。
通常人们对于苦有四种反应:
1、乐观主义思想的人:他们否定苦,浑浑噩噩的以苦为乐,不想对人生做真实的了解,他们属于非理智的乐观主义者。
2、悲观主义思想的人:屈挠于苦,被苦折磨而对人生是苦采取消极待命的态度,听天由命,不能积极的认识苦,超越苦。
3、以苦为由,残害身体作为解脱的邪见者:他们提倡苦是人生所需要,把苦合理化,掩饰苦,残害折磨身体,做无意义的种种苦行,以此来达到解脱苦痛的目的。
4、佛教否定以上三种邪见,主张认清苦、苦的根源,知苦、灭苦,趋向解脱。
为什么佛教要说苦?这是佛陀慈悯众生的缘故。我们可以从《杂阿含经·大医王经》卷15.第三八九经中,了解佛陀说“苦”的意趣:“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四法成就,名大医王者。所应王之具、王之分。何等为四?一者善知病;二者善知病源;三者善知病的对治;四者善知治病已。”(CBETA,T02,no.99,p.105,b10-12)
这段经文大意就是:用大医王作比喻来说明佛陀因为如实知见苦、集、灭、道四圣谛,可以对世间之生、老、病、死、忧、悲、苦、恼等苦的根本进行对治,令苦根源究竟断除,与未来世永不复起。由此可知,佛教说苦是为如实知见生命的本质,帮助众生离苦得乐。
什么是苦?苦,梵语duhkha 之意译,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苦与乐乃相对性之存在,若心向着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乐;若心向着不如意之对象,则感受到苦。《清净论道》中说:苦具有嫌恶(du)与空虚(kham)二义,在身心有苦、乐、舍等三受之时,苦指身心所感之苦(广义),配列于五受、二十二根之苦,而可分为身感受之苦(狭义)与心感受之忧两类。“一切行皆苦”为佛教根本思想之一。
三、苦的种类
(一)二苦:自己身心之苦,称为内苦;受外界逼迫所产生之苦(如恶贼、天灾等)称为外苦。(二)三苦,梵语tisro-duḥkhatāḥ:依苦之性质,分为苦苦、坏苦、行苦三种。1、苦苦(梵duḥkha-duḥkhatā),有漏行蕴中,诸非可意之苦受法,逼恼身心之苦。2、坏苦(梵vipariṇāma-duḥkhatā),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逼恼身心之苦。3、行苦(梵saṃskāra-duḥkhatā),除可意非可意以外所余之舍受法,为众缘所造,难免生灭迁流,故圣者观见之,于身心皆感逼恼,故称为行苦。即见世间一切无常而感受其苦,一切有漏之行皆无常而生灭迁流,故皆为行苦所摄,则非可意之法有苦苦、行苦二种,可意之法则有坏苦、行苦二种(《俱舍论》卷二十二)。
又印度古代六派哲学中之数论学派将世间诸苦分为三种:1、依内苦(梵ādhyātmika-duḥkhatā):由风热痰之不平等,故生病苦即身苦;又怨会、爱离、所求不得而生之心苦,属于依内苦。2、依外苦(梵ādhibhautika-duḥkhatā):由世人、禽兽毒蛇、山崩岸坼等所生之苦。3、依天苦(梵ādhidaivika-duḥkhatā):由寒热、风雨、雷霆等种种天之所为所生之苦。《金七十论》卷上。(三)四苦:生苦(以有生,故有苦)、老苦、病苦、死苦四者。(四)八苦:生老病死等四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八苦是众生轮回六道所受之八种苦果,为四谛中苦谛之主要内容:(2)种子:谓识托父母身体,其识种子随母气息出入,不得自在。(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4)出胎,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1)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6、怨憎会苦: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7、求不得苦: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8、五阴盛苦:五阴,即色受想行识。阴,盖覆之义,谓能盖覆真性,不令显发。盛,炽盛、容受等义,谓前生老病死等众苦聚集,故称五阴盛苦 以上资料,参考(《中阿含‧分别圣谛经》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八、《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六)。又《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别出以下八苦:寒苦、热苦、饥苦、渴苦、不自在苦、自逼恼苦、他逼恼苦、一类威仪多时住苦。(五)十八苦:老苦、死苦、忧苦、悲苦、苦苦、恼苦、大苦聚等七苦,再加上无明苦、行苦、识苦、名色苦、六入苦、触苦、受苦、爱苦、取苦、有苦、生苦等十一苦,合为十八苦。(六)老、病、死等三种身苦,与贪、瞋、痴等三种心苦,可为佛教所立身心之苦的典型代表。其中,临命终时,其苦有如千百只刀割裂身子,称为风刀苦。此外,诸经论所举苦的分类甚多,如《瑜伽师地论》卷四十四即有百十苦之说。 四、离苦解脱之道——四圣谛
由上述苦的含义、苦的种类而知,苦是以生俱来的,从我们的肉体、精神到我们整个人生都是苦的呈现。佛教说苦,更多是指无常,因为人生的无常变化,所以,生命才时时感受到逼迫之苦。那么,一切众生苦痛的根源是什么呢? 众生痛苦的根源,苦因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渴爱——自体爱,妄执有一个真实不变的我,以及种种欲爱和对人生的错误见解,即佛教批判的二种邪见:断见与常见。就是这些苦因,造成众生生命的种种苦痛。由于佛陀深知众生生命的苦痛,才慈悲教导众生离苦解脱之道——四圣谛。 苦谛,梵语duḥkha-satya,巴利语dukkha-sacca。四圣谛之一,又称苦圣谛(梵duḥkhārya-satya),指圣者如实审察三界有漏之苦果(有情及器世间),如三苦、五取蕴苦、八苦等。圣者观之,生起苦怖之心,由是知一切有漏之法皆为苦。 四圣谛中的谛,梵语satya,巴利语sacca,审实不虚之义。四圣谛指苦、集、灭、道四种正确无误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实不虚,故称四谛、四真谛;又此四者为圣者所知见,故称四圣谛。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教义之大纲,乃释尊最初之说法。四谛依次称为苦圣谛、苦集圣谛、苦灭圣谛、苦灭道圣谛,或苦圣谛、苦习谛、苦灭谛、苦灭道圣谛,或苦谛、苦集谛、苦尽谛、苦出要谛,或苦圣谛、集圣谛、真圣谛、道圣谛。其中,苦与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与因,而灭与道表示证悟世界之果与因;即世间有漏之果为苦谛,世间有漏之因为集谛,出世无漏之果为灭谛,出世无漏之因为道谛。 据《中阿含‧分别圣谛经》卷七、《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一)苦谛(梵duhkha-satya),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关于生死实是苦之真谛。(二)集谛(梵samudaya-satya),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三)灭谛(梵nirodha-satya),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槃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苦、集之真谛。(四)道谛(梵mārga-satya),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槃之境。道谛,即关于八正道之真谛。当我们对四圣谛有了深刻的了解后,我们对自己生命中的苦痛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知道自己的病源在什么地方,如何依照佛陀的教导去解除烦恼,观察自己的心念。只有对生命的苦如实的了知,找到苦的根源,并对症下药,老实服药,才能要药到病除。 由上论述,可知苦是生命的本质,佛教对苦的反应,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是如实的正观。佛教否定盲目乐观、悲观等邪见思想,如实的对人生进行观察。佛陀从不以乐园欺骗、蒙骗众生,也不以罪恶来恫吓众生,只是引导众生知苦、灭苦,趋向解脱,导向涅槃。如实了知苦谛一一生命的真相,吃苦、知苦、断苦因,离苦得乐。最后,愿一切众生,平安吉祥!
回 向 偈
愿以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以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愿以此功德,回向诸有情。
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安乐国。
完
————————————————版权所有,请尊重知识产权。欢迎转载,未经作者同意,不得更改,违者必究!点击阅读文章:
恭迎定光佛圣诞:燃千佛慧灯,导众生离苦
报国土恩:佛陀教我们爱国报恩
天心月圆,中秋佳节
阿弥陀佛的大愿数目与特色
佛性去哪儿了?
《佛说观无量寿经》导读:三福净业净土因,十六观经观净土
《卡拉玛经》导读:化盲从信仰为智慧,从烦恼苦痛中解脱
好办法,比困难多
恭迎 “千部论师·八宗共祖” 龙树菩萨诞
端午节吃粽子,药草水驱瘟毒
海天心融,清净一味
柠檬飘香在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