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如何以净评估来设计战争和规划作战的

远望智库 易评估 战略前沿技术 2022-04-11


远望智库:与智者同行,为创新加速

专家库 | 人才库 | 企业库 | 项目库 | 投资机构库 | 招商信息库 | 前沿特攻队招募


如何运用净评估来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

——重读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的几点体会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本文为远望智库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来源和作者

相对而言,《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净评估基础理论作了精辟论述,《论持久战》是一份战略净评估的经典范例。近年来我在多种场合表达了这种看法,得到许多领导和朋友的认可。今天还要说的是,《论持久战》作为抗日战争十个多月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的经典范例。这篇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科学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过程和结果,正确规定了持久战的方针,特别是及时明确了抗日战争的根本途径、战略战术与具体方法,对于我们今天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叶剑英元帅在抗日战争胜利20周年时重读《论持久战》感慨到:“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论持久战》再度成为国内最受欢迎的重温经典。时值毛主席诞辰125周年之际,重读《论持久战》,我也有些粗浅体会。

一、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很多年以前,有专业研究机构和院校提出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的想法,引起了不少的讨论,但是褒贬不一。持反对意见的一些同行说,设计军队与规划军队建设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是单方面可以决定的事情。但是战争与作战问题就不同了,它是由敌我双方决定的事,是双方交互作用的产物,不以某一方的意志为转移。显然,单方不能设计战争,更不能以双方合作的方式来设计战争。还有一些同行说,绝对优势的一方可以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主导战争与作战,因而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的提法可以有,但要慎重。比如美军就对近期几场局部战争与作战进行过设计规划,过程和结果如何,不言而喻。我军不同于美军,未来战争中我军不可能具备绝对优势,甚至要“以劣胜优”,如果立足于绝对优势来设计战争与作战,那就是不想打仗,于军事斗争准备和实施是有害的。相关说法众多,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当然,现在这个已经不是问题了,至少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了。只是如何来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呢?

重读毛主席著作《论持久战》,我深切地感到,毛主席当年不正是站在弱势一方,完整地设计了应对强势一方的侵略战争、规划了抗日力量的建设和运用吗?

毛主席明确指出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是必需的,他在《论持久战》中说:“客观现实的行程将是异常丰富和曲折变化的,谁也不能造出一本中日战争的‘流年’来;然而给战争趋势描画一个轮廓,却为战略指导所必需。所以,尽管描画的东西不能尽合将来的事实,而将为事实所校正,但是为着坚定地有目的地进行持久战的战略指导起见,描画轮廓的事仍然是需要的。”至今读来,还能提振精神。

不仅如此,毛主席明确指出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是可能的,他说:“战争没有绝对的确实性,但不是没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我之一方是比较地确实的。敌之一方很不确实,但也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这就构成了所谓某种程度的相对的确实性,战争的计划性就有了客观基础。”究竟能与不能,毛主席说得非常清楚了。

毛主席不仅这样说了,而且按照他所说的那样做了。他设计的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并在后来的实践中一一得到检验和证明,全都是正确的。毛主席说:“中日战争既然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那末,就可以合理地设想,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不能预断,但依目前条件来看,战争趋势中的某些大端是可以指出的。”全球人都知道,这是毛主席的预言,也是毛主席的设计,与后来战争的发展及结局惊人的一致。

毛主席也有讲到作战规划的问题。毛主席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就讲到:“在打第一仗之先,必须想到第二、第三、第四以至最后一仗大体上如何打法,我挨次的一仗胜了,敌军全局将起如何变化,假若败了,又将起如何变化。虽结果不见得乃至决不会尽如所期,然而必须依据双方全局,仔细地切实地想明白。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真的投下一着好棋子的。”毛主席是这样说的,此时在《论持久战》这部著作里,他也是这样做的。毛主席分别就三个阶段的具体情况作了构想,并明确指出了三种作战形式在各阶段中的地位作用和具体运用问题。后来的实践也证明,都是完全正确的。这部分内容最为丰富,篇幅所限,恕不赘述。

也有一些同行说,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是美国人的概念与特长,中美两国两军情况不同,在美国美军运作良好的做法全部移植过来未必适应我之环境。其实,不必劳心与为难的。只要我们熟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部著作,在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问题上,就会获得许多灵感与助益,所有的理论上的症结和操作上的困惑都会迎刃而解,断不至于“老虎吃天、无从下口”。

二、从源头开始或从顶层入手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

净评估是对决定国家相对军事能力的军事、技术、政治、经济、文化和其他领域的比较分析,是所有分析中最全面的分析,当然也是“最高层次的领悟”。但是,以净评估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应从哪里开始入手呢?我感到,毛主席对于抗日战争及其作战的设计与规划,可以说是从源头入手或从顶层开始的。那么,源头和顶层又在哪里呢?我以为,源头就是最基本的知彼知己,顶层就是站在战略全局高度上。

《孙子兵法》讲“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毛主席对此非常推崇,他早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讲到:“学习和认识的对象,包括敌我两方面,这两方面都应该看成研究的对象,只有我们的头脑(思想)才是研究的主体。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当然,在其他一些场合毛主席也有讲到。然而,毛主席又是如何知彼知己的呢?我以为,根本的方法也是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的一段论述,即“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敌方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

毛主席认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这是全部问题的根据。战争的双方有许多互相反对的特点。对此,毛主席在详细对比之后就明确指出“日本的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强的,但其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人力、物力又不充足,国际形势又处于不利。”比较来看,“中国反是,军力、经济力和政治组织力是比较地弱的,然而正处于进步的时代,其战争是进步的和正义的,又有大国这个条件足以支持持久战,世界的多数国家是会要援助中国的。”毋庸置疑,这种对于“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有关系”的研究在《论持久战》中比比皆是。

毛主席认为,所有这些就是中日战争互相矛盾着的基本特点,而且正是“这些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双方一切政治上的政策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规定了和规定着战争的持久性和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战争就是这些特点的比赛。”同时,他还进一步强调指出:“这些特点在战争过程中将各依其本性发生变化,一切东西就都从这里发生出来。这些特点是事实上存在的,不是虚造骗人的;是战争的全部基本要素,不是残缺不全的片段;是贯彻于双方一切大小问题和一切作战阶段之中的,不是可有可无的。”我罗列这些干什么呢?我想说,对于未来战争的设计和作战的规划就要从知彼知己做起,这些论述在语言上十分平实,在义理上非常深刻,细细品味能有更大收获。

下面,再来说说如何从顶层开始的问题。抗日战争是日本强加给中国的,日本自然少不了自己的设计与规划和净评估。中国被迫应战,当然也有自己的设计与规划和净评估。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胜利一方中国的设计与规划和净评估比较在意,相关研究也非常之多。对于失败一方日本的设计与规划和净评估,却较少去关注,这里我要重点地说说。

毛主席对日本的战略有着深刻独到的分析,他在《论持久战》中,清晰准确地描绘了日本的战略,他说:“日本地主资产阶级的野心是很大的,为了南攻南洋群岛,北攻西伯利亚起见,采取中间突破的方针,先打中国。”概括地讲就是“中间突破、两翼齐飞”。说白了就是以整个中国为基地,向“大陆”和“海洋”两个方面展开。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独到的见解,而“那些认为日本将在占领华北、江浙一带以后适可而止的人,完全没有看到发展到了新阶段迫近了死亡界线的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和历史上的日本不相同了。”对此,前日本关东军参谋长、海军航空兵司令官远藤三郎就坦承,他在未读《论持久战》之前始终认为,日本失败的关键是在“大陆政策”与“海洋政策”之间抉择而摇摆不定。然而,事实上日本的战略非常清晰:柿子捡软的捏,首战从中路突破。但是,日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眼中的柿子会反弹——中国会抵抗而且非常持久和顽强,使日本陷入久拖不决的泥潭,从此步步被动,直至彻底失败。今天的我们谁都知道,这是毛主席早在战争结束七年前就料定的事,而许多日本人就像远腾当初一样,败得不明白,败得稀里糊涂,在战争结束多少年之后还不知其败在哪里。对此,韩毓海在去年的今天(2017年12月26日)发表了一篇题为《读懂了〈论持久战〉,就读懂了中国和世界》的文章,其中就讲到,远藤三郎后来在《日中十五年战争与我》一书中说,读了《论持久战》,才知道日本的短板究竟是什么,中日两国、两军差异在哪里,特别是他这个日本将军第一次真正明白了“日本的战略”实际上是什么,它就是《论持久战》中概括的“中间突破、两翼齐飞”。

三、基于结果或效果来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

我们说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是以净评估来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的。那么,什么是净评估呢?美国国防部前部长莱尔德曾经讲到:“简单说来,净评估与总体力量计划一起,告诉我们现在在哪里,将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如何才能到达。全面的说,净评估就是比较分析以下两个方面:一个是阻止或者有可能阻止我们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军事、技术、政治和经济因素是什么;一个是可以获得的或可能获得的、促进我们实现国家安全目标的因素是什么。”莱尔德向来以“五角大楼第一战略家”自居,是否名副其实,我们不去管他。单就这两个说法来看,确实是很有见地的,也得到美国众多净评估专家学者的认同。

言归正传,回到我们的主题上。我感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不正是将净评估与总体力量计划整合到一起的产物吗?这部著作清晰地告诉我们,抗日战争作为全民族的革命战争现在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最终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我们需要沿着什么样的途径、运用什么手段和资源达成目标。我感到,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不正是对于阻止或者有可能阻止我们实现最终目标的军事、技术、政治和经济因素,和可以获得的或可能获得的促进我们最终目标的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的比较分析吗?莱尔德部长任内恰值中美关系的微妙时期,毛主席著作成为当时美国军政商学各界要人的案头必备,莱尔德或许是巧合,或许是从《论持久战》之中得到灵感与顿悟,也说不定。我注意到,莱尔德所谓“简单说来”与“全面的说”,其实就是基于结果或效果的战争设计与作战规划。

然而,怎样基于结果进行战争设计呢?我注意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组织的《“在……后之日”研究》(“The Day After……”Study)——在我境内称作“日后”演习或“沉浸”式演习,就是比较典型的基于结果的战争设计,用它来说明《论持久战》的设计运作是再好不过了。从程序上看,“日后”演习就是围绕一个“未来事件”的想定展开三个阶段的研讨式演习:第一阶段演习“危机即将爆发时……”的状态;第二阶段演习“危机已然爆发后……”的趋势、过程及结局;第三阶段,回到“危机远未爆发之前……”。这一演习的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根据所要得到的结果来对相应的正确途径进行“溯源”和筛选,尔后未雨绸缪,针对选定的途径进行“优化”,并寻求最佳的资源匹配。

我以为,毛主席就是从实现最终结果的需要出发来设计战争进程的。正如他在《论持久战》中指出的那样:“以上说的,都是说明为什么是持久战和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大体上都是说的‘是什么’和‘不是什么’。以下,将转到研究‘怎样做’和‘不怎样做’的问题上。”仅就双方的力量对比看,实现“驱逐日本帝国主义”这个最终目标,就要经过战略反攻阶段,就应当具有超过日本侵略军的实力,而在此之前必然要经过一个战略相持阶段——双方力量大致相当的局面,再往前就是抗战之初以劣抗强的战略防御阶段。毛主席究竟是不是这样推断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一些段落看,他确实有基于结果逆向溯源的做法,痕迹非常明显。比如,在什么条件下,中国能战胜并消灭日本帝国主义的实力呢?毛主席说“要有三个条件:第一是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二是国际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第三是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就中国人民的立场来说,三个条件中,中国人民的大联合是主要的。”再如,“这个战争要延长多久呢?要看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实力和中日两国其他许多决定的因素如何而定。”“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很快实现,战争就要延长。但结果还是一样,日本必败,中国必胜。只是牺牲会大,要经过一个很痛苦的时期。”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到底怎样基于效果规划作战呢?我注意到,美军在本世纪之初发布有《基于效果作战论》,并据此开发有“作战净评估概念”,预备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后来因一些过于理想和程式化的做法,遭到时任联合部队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马提蒂斯海军陆战队上将(现任美国国防部长)的反感,而被迫终止。但其基本理念与做法仍不失其先进性,相关成果改以其它名目和形式存续。其中一些理念与做法,对于诠释基于效果的作战规划问题也是有帮助的。

所谓作战净评估,其实质是用于增强战场指挥官决策优势的分析程序,它将人员、程序与工具进行一体化整合,通过运用多种信息来源和协作分析工具,得出有关敌、我、环境的共享信息数据库——目标、资源、行动和效果相链接的实时更新的知识库,再让指挥官及参谋人员通过一个门户网站访问这个信息数据库,从中获得现实可操作的作战知识,进而增强决策优势。这一“概念”在美军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回过头来看,毛主席从来就是将目标(节点)、资源、行动和效果放在个逻辑线条中考虑的,并在《论持久战》中进行了具体完整的展现,关于运动战、阵地战和游击战三种作战形式、以及歼灭战、消耗战等论述,在战争各阶段主辅地位和具体运用无不是出于这种考虑。例如,“在第一和第二阶段即敌之进攻和保守阶段中,应该是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再如,关于抗日战争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问题他就讲到:“应该承认在技术和兵员教养的程度上,现时我们不及敌人。因而最高限度的歼灭,例如全部或大部俘获的事,在许多场合特别是在平原地带的战斗中,是困难的……正确要求应该是:尽可能的歼灭战。”又如,“在一切有利的场合,每战集中优势兵力,采用包围迂回战术――不能包围其全部也包围其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全部也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不能俘获所包围之一部也大量杀伤所包围之一部。而在一切不利于执行歼灭战的场合,则执行消耗战。”等等,各种的“战”全都各归其位。

四、遵循特殊规律来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

毛主席历来强调着眼特点、着眼发展,高度重视研究战争的特殊规律。关于这一点,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开头语,从“战争的规律”,讲到“革命战争的规律”,再到“中国革命战争的规律”,给人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们一些研究却养成了从本本出发、从概念原则出发的陋习,常常以共性原则、普遍价值——“放之四海而皆准”为优先目标,不重视个性与特色研究,久而久之,以致造成了几个“脱节”,危害极大。应该说,基础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从来就不过时,进行一般规律的学习与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于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来讲,仅此还是远远不够的。纠正这个不良倾向,特别需要重温毛主席《论持久战》。

我感到,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尤其强调抗日战争的特殊性。全文“特殊”一词就用了17次,而“特点”一词竟出现33次之多。比如,前面举过的例子——“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再如,“我们可以断言,持久战的抗日战争,将在人类战争史中表现为光荣的特殊的一页。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就是颇为特殊的一点,这是由于日本的野蛮和兵力不足,中国的进步和土地广大这些矛盾因素产生出来的……是其特殊的长期性和广大性,这将是突破历史纪录的东西。”

然而,怎样依照特殊规律来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呢?我注意到,美军特别重视场景分析法的运用,美军就有构想文化或想定文化,在美军净评估创始人安德鲁·马歇尔提出的净评估基本原则中就有一条,要求“将并列比较置于作战环境、冲突区域或紧急事件的想定中进行。”我们常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美军虽然没有这样讲,但是一直是这样做的。

联系到《论持久战》,读者不难发现,毛主席从上到下、从大到小、从战略、战役到战术、技术,都有非常详细的场景描绘。最为明显的是三个阶段的构想,各阶段敌我状态的构想,大环境、大格局与小环境、小气候等内外部情况的构想都跃然纸上。他不仅提出了具体设想,而且还讲到什么不能设想。前面已经举过几个例子,这里再举几个。例如,“第一阶段,现在还未完结。敌之企图是攻占广州、武汉、兰州三点,并把三点联系起来。敌欲达此目的,至少出五十个师团,约一百五十万兵员,时间一年半至两年,用费将在一百万万日元以上。敌人如此深入,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再如,“我们说,日本的出兵数和进攻点有一定的限制,是说:在日本一方面,在其力量基础上,为了还要举行别方面的进攻并防御另一方面的敌人,只能拿出一定程度的力量打中国打到它力所能及的限度为止;在中国一方面,又表现了自己的进步和顽强的抵抗力,不能设想只有日本猛攻,中国没有必要的抵抗力。”又如,“日本国内的政治只有两个出路:或者整个当权阶级迅速崩溃,政权交给人民,战争因而结束,但暂时无此可能;或者地主资产阶级日益法西斯化,把战争支持到自己崩溃的一天,日本走的正是这条路。除此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说,举不胜举。

当然,还可以说,《论持久战》是基于竞争优势分析来设计战争与规划作战。关于这个问题,我在一些场合说过多次了,今天就不再说了。

易评估相关文章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创新教育 军工百强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预见2030  | 预见2035 预见2045  | 预见2050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战斗机 | 六代机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潜航器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反卫星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以色列 | 印度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易本胜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