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广发策略】14-15牛市震荡期的启示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二十)

戴康、曹柳龙 戴康的策略世界 2022-05-13

报告摘要


●宏观背景:全球大通缩VS货币大宽松。
14H2全球经济增速回落&通缩加剧,中国PPI下行斜率放大(连续54个月负增长),全球/中国均开启了新一轮货币宽松周期。14Q3中国地产政策放松带来经济修复预期,年末风格极致切换到金融/周期;而15年初高频数据证伪经济修复预期,市场风格回归科技成长(热点主题)。我们认为,15年“双创”、“互联网+”等政策,是在周转率(产能过剩)和杠杆率(加杠杆空间有限)约束条件下,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利润率)的尝试。

●市场环境:增量资金入市VS流动性阶段性偏紧。

趋势性来看,14-15年监管市场化+“超日债”违约打破“刚兑”,既降低实际利率水平,也显著提升风险偏好,奠定科技成长(热点主题)牛市的基础。13-14年小盘股赚钱效应驱动下,14年末开始增量资金(居民资金为主)大举入市,驱动A股15年初的全面牛市普涨。同时,阶段性的资金偏紧也部分导致牛市中的震荡期:15年初春节资金偏紧导致牛市中的第一轮震荡期、15年4月伞形信托整顿导致牛市中的第二轮震荡期。


监管政策:“胡萝卜+大棒”式的监管,市场反馈逐步“钝化”。
14-15年监管宽松“创新创业”的政策趋势持续改善风险偏好。14年末“双降”宽松周期启动,15H1监管持续强调货币政策“适度宽松”,造成流动性阶段性偏紧的“预期差”,导致牛市中的两轮震荡期。同时,14年末开始“两融”和场外配资的监管政策持续加码,但市场“无视利空”继续大涨,反而使得投资者对监管政策放松了应有的警惕性。

风格、行业与市场节奏:风格切换→主题普涨→最后疯狂。
14-15年牛市中:(1)市场风格可以分成2个部分:14年末金融/周期风格极致切换→15H1科技成长(热点主题)风格;(2)行业轮动可以分成3个阶段:极致风格切换(14年末)→主题普涨(15年1-4月)→最后的疯狂(15年5-6月);(3)A股整体资金流入放缓容易引发牛市“震荡期”,相对估值极端化容易诱发“震荡期”中的风格切换。

●14-15年牛市震荡期对当前的3点启示。
(1)“震荡期”牛市的核心主线并未改变。我们在6.7中期策略《渐入佳境》判断20Q4之前货币政策趋势收紧的约束条件较难出现,当前仍处于“金融供给侧慢牛”中期;(2)高低估值风格切换需要满足3大要素,当前满足一个半,其中经济修复力度是关键。我们在7.5《14年底会重现吗》中指出:2020年政策张力和定力并举,“房住不炒”约束经济修复的力度,较难引发极致的风格切换;(3)在新冠疫情进一步催化全球政经环境变化之后,我们认为“金融供给侧慢牛”的主线更清晰:泛化的自主可控“内循环”。

●核心假设风险:
新冠疫情反复对企业盈利预期产生扰动,财政政策力度低于预期,地缘政治风险拖累经济修复预期。


引言

14-15年的牛市中出现过两轮震荡期,跌幅均在8%左右。(1)牛市中的第一轮震荡期(15.1.8-15.2.9):15年初高频经济数据低预期+春节流动性偏紧导致牛市震荡,本轮震荡期持续23个交易日,期间A股下跌了8.3%,并带来风格从金融/周期转向科技成长(热点主题)。(2)牛市中的第二轮震荡期(15.4.29-15.5.7):15年4月伞形信托清理市场流动性偏紧导致牛市震荡,本轮震荡期仅持续6个交易日,期间A股下跌了8.1%,市场风格没有切换,科技成长(热点主题)仍是A股主线。

牛市震荡期的触发因素:短期资金偏紧是主要原因。(1)牛市中的第一轮震荡期(15.1.8-15.2.9):春节资金偏紧+15年初经济数据低预期,共同导致牛市震荡以及风格从基本面驱动的金融/周期转向估值驱动的科技成长(热点主题)。(2)牛市中的第二轮震荡期(15.4.29-15.5.7):4月伞形信托整顿导致股市资金阶段性收紧,但贴现率趋势性回落(“降准降息”、“双创”等政策)+经济下行压力仍大,市场风格维持在估值驱动的科技成长(热点主题)。

14-15年牛市震荡期对当前的3点启示。(1)“震荡期”牛市的核心主线并未改变:20年“降低实体融资成本”仍是政策主线,我们也在6.7中期策略《渐入佳境》中判断,货币政策趋势收紧的约束条件在20Q4前较难出现。(2)高低估值风格切换需要满足3大要件,当前仍满足一个半,而其中经济修复力度是关键:20年政策定力和张力并举,“房住不炒”+“混合型”财政约束经济修复斜率,盈利“弱修复”,低估值行业风格较难极端切换。(3)利润率(改善预期)驱动的消费/科技制造将是牛市的中期线索:每一轮牛市都有其主线或者“成长故事”,14-15年牛市普涨期间,领涨的热点主题(互联网+、创新创业),本质上是由利润率改善预期驱动的。20年中国财政兼顾消费/投资,在“混合型”财政下,利润率驱动的消费/科技制造受益于本轮牛市。在新冠疫情进一步催化全球政经环境变化之后,我们认为“金融供给侧慢牛”的主线更清晰:泛化的自主可控“内循环”。


正文

1

宏观背景:全球大通缩VS货币大宽松

1.1 地产政策边际放松,对冲经济下行


2014底-2015年,全球经济陷入“大通缩”状态,中国经济也处于下行周期。2014年底全球通缩加剧——美国CPI增速于14年6月起发生“断崖式”下滑, 15年初“由正转负”并持续回落;G7/全球平均CPI增速也于15年底到达低点,全球经济陷入“大通缩”。中国经济增长于12年开始放缓,14年底全球通缩的压力加剧,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11年起中国GDP增速持续“下台阶”,经济增长面临下行压力较大,14年下半年受全球通缩加剧影响,海外需求下滑,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的下行压力;中国的PPI增速也于14年下半年起加速下滑,15年底到达低点。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地产调控政策从14Q3开始明显宽松。14年Q3起,政府部门出台多项文件为地产调控松绑:(1)解除限贷政策,扩充按揭贷款规模——14年9月30日,央行、银监会发布通知解除房产限贷限制,扩充按揭贷款资金来源,且专款专用。(2)提高首套房贷款额度,放宽二套房首付比例——14年10月9日住建部、财政部、央行联合出台通知,要求适当提高首套自住住房贷款额度,加大对购房缴存职工的支持力度。该政策在15年3月30日再次加码,首付比例放宽范围从首套房扩展到二套房,并要求降低二套房公积金贷款门槛。(3)放开外资限购政策­——15年8月28日,多部委联合出台通知,要求放开外资购房限制,从而释放外资购房需求。


但地产宽松政策对地产投资的传导并非“立竿见影”。绑政策出台后,地产销售改善,但地产投资仍在继续回落——地产投资一般滞后地产销售半年至一年左右,14Q4地产销售触底回升,但地产投资直到15年末才逐渐回升。房产政策的松绑对地产产业链的传导存在一定的滞后期。15年初的经济高频数据继续显著恶化,A股迎来牛市中第一轮震荡,市场风格也明显切换——工业企业利润累计同比增速自14年8月的10.00%起快速下滑,15年2月利润增速彻底转负至-4.20%,到达自13年以来的最低值;15年2月、3月6大发电集团耗煤量增速均低于-10.00%,耗煤量增速持续放缓,显示企业开工不足,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15年初持续恶化的经济数据导致A股迎来牛市中第一轮震荡(2015年1月8至2015年2月9日),期间上证综指跌幅高达8.30%,同时,经济数据低预期也使得A股市场风格由基本面驱动的金融/周期转向估值驱动的科技成长股(主题)。


1.2 流动性持续宽松,对冲通缩压力


14年开始全球进入新一轮宽松周期。14-15年全球央行开启新一轮“扩表”周期——14年6月初至15年12月末,美联储累计“扩表”1556.70亿美元,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高达3.59%;欧洲央行累计“扩表”超过6500亿美元,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高达27.41%;日本央行累计“扩表”超过1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表扩张幅度高达49.82%。全球无风险利率也显著回落——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14年1月初的2.88%下滑至15年5月末的2.12%;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14年1月初的0.70%下滑至15年5月末的0.41%;欧洲10年期公债收益率自14年1月初的2.16%下滑至15年5月末的0.61%。



同时,中国也从14年末开启“降准降息”周期。地产政策松绑叠加降准降息周期,市场风格转向以券商引领的大周期板块——14年Q3起,地产调控政策持续松绑,为市场带来经济修复预期;14年末央行开启 “降准降息”周期,市场流动性释放,增量资金大幅入市,券商经济业务快速增长,同时“降准降息”也加持银行及地产板块。经济复苏预期叠加流动性充足,市场风格转向以券商引领的大周期板块。受益于“降准降息”周期,中国的长短端利率也趋势性回落——1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14年底3.62%下降至15年6月底的3.60%,1年期国债收益率自14年底3.26%下降至15年6月底的1.74%。


1.3 “双创”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利润率)


从ROE杜邦拆解来看,14年周转率持续回落(产能过剩)叠加杠杆率高位,监管层试图通过“双创”和“互联网+”等政策,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水平。

(1)14年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结构性问题“积重难返”。11年起国内工业品供需格局逐步逆转,大量工业品面临产能过剩问题。而14年国内尚未开始实体供给侧改革,产能过剩依然严重,企业周转率持续回落,销售利润率及ROE快速下滑。同时,14年企业杠杆率持续处于高位,有息负债率也于6月到达顶点,通过提升杠杆率来提高ROE的空间不大,国内经济和金融领域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2) “双创”和“互联网+”政策单兵突进,试图直接用利润率抬升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在经济和金融领域的结构性问题未解决之前,政府试图通过制定“双创”和“互联网+”等政策引导国内进行新旧动能转换,寻找经济新的增长点。“双创”方面,政府通过设立400亿规模的新兴产业创投引导基金、建立众创空间、完善相关体制机制等政策推动各类创新资源加快向实体企业集聚,试图催生大量拥有高利润率水平的创新型企业。“互联网+”方面,政府通过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发布行动指导意见等政策推动传统领域(制造业、农业、金融等11个行业)结合互联网的作用进行数字化改革,提高传统行业的生产水平及服务水平,以此提升企业的利润率。


2

增量资金入市VS流动性阶段性偏紧

2.1 监管市场化,“破刚兑”降低实际无风险利率,提升估值中枢


2014年开始的资本市场监管市场化+超日债打破刚兑,显著降低实际无风险利率,提升风险偏好。2014年5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完善退市制度,扩大资本市场开放。积极的资本市场改革举措提升了市场的风险偏好。此外,2014年亦是破除刚兑的元年,3月“超日债”违约开启了中国企业债市场违约的先河。破除刚兑驱动实际无风险利率下行,对风险资产的价格形成正面推动作用。


2.2 增量资金入市驱动全面牛市


14-15年增量资金入市驱动大牛市:A股历史上有过4轮增量资金入市:06-07年保险、杠杆资金和公募基金是增量资金的主要来源,同时,居民资金入市也进一步推高A股估值;09年熊市触底,“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驱动增量资金入市;14年中-15年初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散户入场、场内/外配资、高杠杆伞形信托以及北向资金;20年5月A股“渐入佳境”,驱动各类增量资金入市。增量资金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的同时也是提升股市的风险偏好,容易带来牛市普涨行情:14-15年牛市中的两轮震荡期也正好对应增量资金大举入市。增量资金入市短期内容易造成市场波动率抬升,引发牛市中的阶段性震荡期;中长期来看,增量资金驱动市场普涨,风格容易转向热点主题。


2.3 短期资金面偏紧带来牛市中的震荡期


14-15年两轮牛市中的震荡期都和短期资金偏紧有关。(1)15年初的震荡期:春节资金偏紧,短端利率水平明显回升。每年春节前后,流动性一般偏紧(春节取先需求抬升);同时,春节前后,融资融券余额在上升到 10000 亿以上后,增速明显放缓,而且开始有所反复,短期内增量资金入市乏力;14年12月与15年1月22只新股发行相连,打新也造成了二级市场较大的分流压力。资金短期偏紧(叠加15年初经济数据低预期),牛市迎来第一轮震荡期。(2)15年4-5月的震荡期间:新股供给预期增加,叠加伞形信托清理导致股市资金收紧。4月份市场普遍预期15全年将有300-400家新股发行,部分打新资金造成二级市场增量资金减少;同时,4月伞形信托业务和场外配资被正式叫停,杠杆使用受限也一定程度加剧市场流动性偏紧的局面。


3

监管政策:“胡萝卜+大棒”式的监管,市场反馈逐步“钝化”

3.1 “互联网+”和“双创”政策趋势性改善风险偏好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寻找经济增长新动能,15年初开始,“双创”和“互联网+”政策持续出台。我国自13年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用电量、货运量的增幅也大幅回落,为了避免国内经济硬着陆,我国亟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寻找经济增长的新动能。15年初开始,“双创”政策出台,提出降低创新创业门槛,加强财政资金引导,完善“创客经济”产业链,从而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随后“互联网+”行动计划出台,提出以去监管化和去中心化推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产业的发展,用利润率抬升作为新的经济增长动能。15年初,监管层创新性地将“双创”与“互联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向市场传递新一轮科创周期开启的信号。


受益于监管宽松周期(or科创周期),A股风险偏好持续抬升,主题投资的活跃度在15年初也明显提高。“双创”政策和“互联网+”依托市场化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需要政府继续简政放权,加快转变职能,释放出宽政策、松监管的信号,从而使得A股整体的股权风险溢价自14年开始持续下行,风险偏好大幅改善。决策层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定位上升为我国推动经济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的新引擎,市场预期利好政策不断,新一轮科创周期有望开启,主题投资倾向明显抬升。


3.2 “适度宽松”的政策表态造成流动性的“预期差”


事后来看,14-15年“降准降息”流动性政策极度宽松,但当时监管层 “适度宽松”的表态使得流动性产生了一定的预期差。14年末货币政策“松紧适度”的定调传递流动性边际收紧预期,助推第一轮震荡期——14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呼吁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但将货币政策定调为“松紧适度”,市场普遍预期流动性将边际收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第一轮震荡期;紧预期与松政策使得流动性产生预期差,阶段性来看,也使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力有所下降——15年初,央行先后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以及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同时决策层又反复强调货币政策在下一阶段“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一边是“双降”放水政策落地,一边是不断吹风调整流动性预期,说明在经济下行周期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监管层“怎么说”,更要关注监管层“怎么做”。在经济持续下行周期,监管层有时候不得不“放水”,通过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3.3 两融监管加码,形成“紧箍咒”的同时,也让市场逐步放松防备


针对两融(场内配资)和伞形信托(场外配资),监管层从14年末就开始层层加码监管措施,但这样反而使得市场对于监管措施逐步“脱敏”。从14年末开始,监管层对两融(场内配资)和伞形信托(场外配资)的监管逐渐加码,15年初,证监会为了防止两融杠杆资金过量的“杠杆牛”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对券商两融违规开出严厉罚单,传递了限制杠杆资金入场的意图,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随后持续近一个月的第一轮震荡期。但随着两融监管逐步加码,后续相关措施出台后并未立即引起市场的剧烈波动,表明市场对两融监管措施的敏感程度已经边际下降。


从数据上来看,随着监管措施层层加码,市场对此反而“钝化”。随着两融监管措施逐步加码,相关政策出台当日对市场的冲击反而持续下降。从措施实施后市场的走势来看,14年底证监会启动现场检查当日,上证指数涨幅较小,而其后20个交易日内的累计涨幅却不断扩大,表明该监管政策在出台当日对市场产生了较大利空冲击,阻碍了市场当日的进一步上涨,市场对监管措施的敏感程度较高。然而自15年1月以来,尽管两融监管逐步加码,市场却均在相关措施落地当日大幅上扬,表明市场对两融监管措施的敏感程度下降,已经明显“钝化”。

 

4风格和行业:风格切换→主题普涨→最后疯狂

4.1 风格切换:牛市震荡期和市场风格没有必然规律


14-15年牛市第一次震荡期(15.1.8-15.2.9),大小盘风格切换,从大金融切换到成长性主题。在第一轮牛市震荡期之前,市场已经出现一定的征兆:强势行业领跌+市场风格切换——14年12月9日,市场暴跌5.43%,前期领涨的银行和非银跌幅靠前,而前期涨幅较低的食品和建材等行业则相对抗跌。同时,从15年1月5日开始,大小盘指数的相对走势也开始见顶回落。第一轮牛市震荡期带来市场风格切换——15年初高频经济数据低预期、居民资金入市偏好主题热点、前期领涨行业(非银/银行)获利了结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牛市中的震荡期,同时也带来了风格切换转向热点成长性主题(“一带一路”、“互联网+”、“创新创业”等)。

14-15年牛市第二次震荡期(15.4.29-15.5.7),市场延续小盘风格,热点主题继续领涨。15年4月末伞形信托清理导致牛市进入第二次震荡期,但是,得益于流动性环境持续宽松,叠加“创新创业”等政策加持,热点主题引领的市场风格并没有明显切换。


4.2 行业轮动:极致风格切换→主题普涨→最后的疯狂


行业轮动视角,14-15年牛市可以大致分为3个阶段:大金融板块极致风格切换、热点主题普涨、牛市最后的疯狂。从市场走势来看,14-15年牛市行情可以分成5个阶段(如下表);而从风格特征来看,14-15年牛市行情可以分为2个阶段:15年1月5日为分水岭,之前是大金融风格(大盘)&之后的热点主题风格(小盘)。而从行业轮动视角来看,14-15年牛市行业可以分为3个阶段:

(1)极致风格切换:14.11.7-15.1.7,地产政策宽松&券商加杠杆&流动性环境宽松带来大金融板块风格的极致切换;

(2)主题普涨:15.1.8-15.4.28,15年初经济高频数据低预期、流动性环境持续宽松、“创新创业”政策相继推出,居民资金入市带来牛市普涨,DDM三因素共振下,热点成长性主题领涨;

(3)最后的疯狂:15.4.29-15.6.12,在经济伞形信托整治后的短暂的震荡期之后,A股进入最后的疯狂阶段,成交额和换手率持续放量,市场普涨,前期涨幅相对偏低的轻工、农业、纺织服装等行业开始“拔估值”补涨。


4.3 市场特征:增量资金和相对估值引发牛市“震荡期”&风格切换


股市资金流入减缓,在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牛市中的“震荡期”。我们基于广发流动性周报数据库,动态跟踪14-15年A股周度资金(净)流入额(涉及指标包括:IPO、再融资、限售股解禁、大股东减持、银证转账、证券交易结算余额、新发基金、融资融券、北向资金等国),可以发现:在14-15年牛市中的两轮“震荡期”,A股市场资金流入(合计)边际放缓。但是,如果单独从增量资金(居民资金入市)的角度来看,或者单独从限售股解禁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14-15年牛市的两轮“震荡期”中,增量资金持续边际净流入(即增量资金无法单独解释牛市“震荡期”);同时,15年3月限售股解禁高峰期,也并非是牛市的两轮“震荡期”。由此可见:单一的资金流入(流出)变化,和牛市中的“震荡期”关联性较弱。


在牛市“震荡期”,较为极端的相对估值,容易带来风格切换。(1)14-15年牛市中第一轮震荡期,金融板块的相对估值极端化(非银的相对估值突破12年底的高点),A股市场风格从金融转向热点主题(以TMT为主);(2)14-15年牛市中第二轮震荡期,TMT板块的相对估值并未极端化(计算机的相对估值达到阶段性高位,但电子、通信和传媒的相对估值都低于13年的高点),同时,经过牛市普涨之后,A股各个板块的估值水平均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格切换的动能。


514-15年牛市震荡期对当前的3点启示

5.1 “震荡期”牛市的核心主线并未破坏


贴现率下行是14-15年牛市的主线,也是当前“金融供给侧慢牛”的主线。14-15年牛市期间:“降准降息”周期,分母端贴现率下行驱动牛市——2014年11月央行降息40BP彻底点燃A股市场行情,而盈利仍继续向下,A股市场上行主要依赖分母端驱动。20年金融供给侧慢牛:19年初的金融供给侧改革贴现率下行是牛市的核心支撑——本轮A股慢牛的长期主要驱动力量也来自于分母端:金融供给侧改革引导贴现率下行,金融条件宽松构成A股估值的核心支撑。14-15年牛市的两轮震荡期,其触发因素(15年初经济数据不达预期+15年4月“伞形信托清理”)均未破坏牛市的核心主线。我们认为:货币政策趋势收紧的约束条件在20Q4之前较难出现,当前仍处于牛市中的“震荡期”。


5.2 高低估值风格切换需要满足3大要素,经济修复力度是关键


我们在6.7中期策略《渐入佳境》中指出,高低估值风格收敛需要满足3个条件:低估值行业盈利显著改善占优+流动性趋势收紧+相对估值/基金持仓极端化。其中:经济是否能“强修复”(预期)是估值极端切换的关键——

(1)14-15年牛市期间:央行双降触发券商加杠杆带来金融板块盈利强修复预期+中国地产政策宽松带来的经济增长预期差,是14年末市场风格切换的主要原因。14-15年的牛市处于“教科书式”的利好科技成长的宏观背景下:全球/中国经济下行/通缩,降准降息,远期现金流贴现的科技成长显著优于即期现金流贴现的金融/周期。券商加杠杆+地产政策宽松是金融/周期估值极致切换的重要原因——14年末券商“两融”加杠杆叠加地产政策宽松周期,带来基本面修复的预期,即期现金流贴现的金融/周期发生极致风格切换;15年初高频经济数据低预期也是风格再次回归成长(主题)的重要原因——由于地产政策宽松并不能“立竿见影”带来经济显著改善,在贴现率持续下行以及居民资金入市的加持下,15年初市场风格回归科技成长(主题)。

19-20年金融供给侧慢牛:20年经济处于触底回升阶段,政策张力和定力并举,地产投资受约束经济弱修复,较难引发14年末极致的风格切换。我们在7.5《14年底会重现吗》中指出:20Q1盈利底基本已经确认,随着疫情后“复产复工”持续加码,经济/盈利正逐步“弱修复”,同时,“房住不炒”的政策也约束地产政策宽松预期。我们判断:20年经济增长的预期,很难经历类似14-15年的“大起大落”,在基本面“预期差”收敛的情况下,较难发生极致的风格切换。


5.3 泛化的自主可控“内循环”就是“金融供给侧慢牛”的“成长故事”


14-15年牛市普涨期间,领涨的热点主题(互联网+、创新创业),本质上是由利润率改善预期驱动的。从ROE杜邦拆解来看,14年企业盈利结构“积重难返”:产能过剩导致周转率持续大幅回落,同时,杠杆率也处于高位,企业加杠杆的空间也非常有限。在传统的增加增长动能停滞之后,为了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监管层力图通过“创新创业”和“互联网+”来提升企业的利润率水平,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动能。14-15年牛市期间的热点主题中,“一带一路”是期望通过开拓新市场提升企业的周转率(但很难立竿见影),“互联网+”旨在通过传统企业“触网”提升企业的附加值(利润率),“创新创业”既能够缓和就业压力也能提升全社会整体的价值创造能力(利润率)。

20年中国财政兼顾消费/投资,在“混合型”财政下,利润率驱动的消费/科技制造可能中期受益于本轮牛市。我们在20.4.21《混合型财政,A股能否刻舟求剑?》中指出,20年中国财政兼顾消费/投资,根据08年的历史经验:投资型财政下,杠杆率驱动的地产/基建领涨;消费型财政下,利润率驱动的消费/科技制造领涨。当前A股的杠杆率仍处于相对高位,加杠杆空间有限,在“混合型”财政下,利润率驱动的消费/科技制造更占优。我们认为,类似于14-15年牛市主线是利润率(改善预期)驱动的热点主题,19-20年牛市主线是受益于“混合型”财政利润率驱动的消费/科技制造。

每一轮牛市都有其主线或者“成长故事”,在新冠疫情进一步催化全球政经环境变化之后,我们认为“金融供给侧慢牛”的主线更清晰:泛化的自主可控“内循环”(参见7.26《牛市中期,布局“内循环”》。

六个“内循环”重点关注的投资方向包括——(1)消费内循环:在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下,实现消费的品质与升级(免税、国潮、电商、游戏);(2)制造内循环:产业升级和高端制造带来制造业ROE的抬升(军工、新能源、机器人);(3)科技内循环:科技补短板中的自主安可具备更强的爆发力(半导体、生物医药、云计算);(4)投资内循环:“两新一重”扩大有效内需(新基建:IDC/工业互联网,老基建:建材、重卡、工程机械);(5)服务内循环:加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第三产业规模和利润率(医疗服务、社会服务、物业、快递);(6)金融内循环: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运行效率(金融IT、头部券商)。



六、风险提示


新冠疫情反复对企业盈利预期产生扰动,财政政策力度低于预期,地缘政治风险拖累经济修复预期。


近期广发策略重磅系列报告


1“全球风云”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全球高波动的历史密码——“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危机期外资流动的五条规律——“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二)【广发策略】混合型财政,A股能否刻舟求剑?——“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三)【广发策略】A股对海外风险计入了多少?——“全球风云”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低油价下如何趋利避害?——“全球风云”系列报告(五)

2“场景革命”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拥抱全球第三次场景革命——“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疫情下产业“场景”重构的思考——“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信息化建设:科技周期与“新基建”的交集——“场景革命”系列报告(三)

3“轻问轻答”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财报视角三问“库存周期” ——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一)

【广发策略】如何看本轮“商誉减值”?——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率先补库”行业十问?——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科技成长估值能否突破“均值”?——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以史为鉴,美股七十年的四次急跌——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五)

【广发策略】美股:悬崖边还是台阶旁?——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六)

【广发策略】全球疫情如何影响中国产业链?——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七)

【广发策略】再议如何减记 A 股盈利预测——“轻问轻答”系列报告(八)

【广发策略】财报披露期,如何衡量估值与景气匹配度?——2020“轻问轻答”系列报告(九)

4近期重点大势研判和行业比较 

【广发策略】业绩减记后期,配置思路转变——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27日)

【广发策略】“风险溢价顶”后增配科技 ——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20日)

【广发策略】“市场底”会滞后于“盈利底”吗?——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13日)

【广发策略】如何减记20年A股盈利预测?——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4月6日)

【广发策略】业绩减记和政策对冲的角力——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3月29日)

【广发策略】不卑不亢——A股市场点评(2020年3月19日)

【广发策略】A股市场的三大预期差——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3月15日)

【广发策略】底部已现——A股市场策略点评(2020年2月5日)【广发策略联合18大行业】疫情的“危”与“机”全行业解析(2020年2月2日)
【广发策略】03为镜,比复刻历史更多的思考——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2月2日)
【广发策略】贴现率下行加持“冬日暖煦”——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20年1月12日)
【广发策略】冬日暖煦——周末五分钟全知道(2019年12月8日)【广发策略】把握地产链“逆袭”好时光—暨10月经济数据策略点评(2019年11月14日)

5“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新能源车主题能否“贯穿全年”?——“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一)

【广发策略】新能源汽车的中线动量—“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二)

【广发策略&4大行业】进击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三)

【广发策略】新能源汽车主题历史复盘启示—“新能源车”主题投资系列(四)

6定增研究范式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定增投资高收益的奥秘——定增研究范式(一)【广发策略】定增与业绩起舞之谜——定增研究范式(二)【广发策略】定增新旧项目全景比照——定增研究范式(三)【广发策略】定增一二级联动四大战术——定增研究范式(四)【广发策略】寻迹定增行业比较方略——定增研究范式(五)

7“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金融供给侧慢牛——19年二季度策略展望

【广发策略】否极泰来:A股历史性底部全对比——“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供给侧慢牛”2.0时代——“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科技牛的估值:从中观到微观—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四)

【广发策略】科创板映射— “金融供给侧慢牛 ”系列报告(五)

【广发策略】“稳”民企,“兴”制造——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六)

【广发策略】周期股迎来绝对和相对收益阶段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七)

【广发策略】A股进化:中国优势企业胜于易胜——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八)

【广发策略】新规后回购的同与不同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九)

【广发策略】A股Mini版Q1进行时—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

【广发策略】基建链助力A股Mini版Q1行情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一)

【广发策略】广谱利率下行期的A股布局之道 —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二)

【广发策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逻辑—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三)

【广发策略】5G引领科技投资进入蜜月期——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四)

【广发策略】消费“新”视界——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五)

【广发策略】迎接注册制的“分层精选时代”—金融供给侧慢牛系列报告(十六)

8“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A股进化论2.0开篇:分层时代,进化新生

【广发策略】“新金融寡头”时代来临——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二)

【广发策略】周期进化,制造“优先”——A股进化论2.0系列报告(三)

【广发策略】消费篇:从"长跑"到"常胜"-A股进化论2.0系列(四)

【广发策略】成长篇:效率时代,聚焦硬核—A股进化论2.0系列(五)

9A股“进化论”系列报告 

【广发策略】PPT-A股“进化论”开篇之作——新生态,新均衡,新方法

【广发策略】新生态:温和去杠杆路径下的A股展望 ——A股“进化论”(二)

【广发策略】PPT-新生态:全球价值链缔造A股科创范式 ——A股“进化论”(三)

【广发策略】PPT-新生态:产业资本与一二级市场联动 ——A股“进化论”(四)

【广发策略】新均衡:A股全球化下的中外机构行为差异——A股“进化论”(五)

【广发策略】新均衡:全球视野重构A股估值新体系——A股“进化论”(六)

【广发策略】新方法:成长股估值体系重塑——A股“进化论”(七)

【广发策略】PPT-新方法:“以龙为首”的A股护城河演绎——A股“进化论”(八)

【广发策略】PPT-新方法:ROIC为“矛”,现金价值作“盾”——A股“进化论”(九)

【广发策略】新方法:大类资产角度看债股联动——A股“进化论”(十)


本报告信息


 

对外发布日期:2020年8月2日

分析师:

戴康:SAC 执证号:S0260517120004,SFC CE No. BOA313

报告正文请参阅广发研报系统(可向对口销售咨询登入方式):

https://research.gf.com.cn/reportdetail/500011780

法律声明 
请向下滑动参见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推送内容的完整法律声明: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供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广发证券”)客户参考,相关客户须经过广发证券投资者适当性评估程序。其他的任何读者在订阅本微信号前,请自行评估接收相关推送内容的适当性,若使用本微信号推送内容,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解读及指导,广发证券不会因订阅本微信号的行为或者收到、阅读本微信号推送内容而视相关人员为客户。

完整的投资观点应以广发证券研究所发布的完整报告为准。完整报告所载资料的来源及观点的出处皆被广发证券认为可靠,但广发证券不对其准确性或完整性做出任何保证,报告内容亦仅供参考。

在任何情况下,本微信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非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在任何情况下广发证券不对因使用本微信号的内容而引致的任何损失承担任何责任。读者不应以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本微信号推送内容做出决策。

本微信号推送内容仅反映广发证券研究人员于发出完整报告当日的判断,可随时更改且不予通告。

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广发证券所有,广发证券对本微信号及其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广发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

感谢您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