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平无奇?被遗忘?来过才知道这座海防卫所有多硬核!
祖国的海岸线很长,散落于沿线的古城也很多,但能将二者完美结合的,大概就是“海防卫所”这种古城中的特殊类型。为此,我曾专门统计完成了全国各处海防卫所的留存情况(即新浪微博的海防卫所留存统计系列)。其中,宁波象山石浦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也是我亲自探访过的一处。
石浦隶属于宁波的象山县,除了曾风靡一时的红美人,这儿的名气一直不算大,却与大海结缘颇深。
首先,象山在地图上就给人印象深刻,边界顺着海扭成怪异的形状,西边与陆地相连处就只有一点点,要是狠下心开一道峡,那象山大概就取代舟山成了最大的岛了。
象山有许多和海相关的故事。在花岙岛上,有明末大英雄张苍水抗清战斗过的兵营。东门岛上有古老的渔村和一座列入国保的灯塔。而石浦古城,不仅因为盛产海鲜成了象山沿海最引人注目的小镇,同时也是一座经历过战火又归于安宁的海防卫所古城。
作为古城,它的历史开始于六百年前的海防建设,但再往前作为渔港的历史又有上千年之久。如今,战舰与渔船停于同一处码头,老街延伸于不再担忧炮火的城墙下,昔日的烽火狼烟已完全散入人间烟火,战争与和平的鲜明反差,或许正是石浦古城最大的魅力。
象山石浦,如今看来宁静的滨海小城,原来却曾是弥漫着海上硝烟的战场。和其它古城不同,石浦在古代非府非县,而是在象山海滨的一处小镇,却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城墙、街坊、官署机构和城隍庙等诸要素齐全。
石浦古城的诞生,完全是出于大明王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战略规划,其属于另一道特殊而鲜为人知的“长城”——明朝海防卫所防线体系。
雄踞北方的长城算是路人皆知了,相比之下,海防卫所就显得低调很多。为何要有“海上长城”呢?修城派兵和调派物资,那可都是烧的白花花银子,绝不能浪费啊。
其实一横一竖,陆上长城与海上长城有着相同的目的——保家卫国,阻敌于外!
众所周知,明嘉靖年间大规模爆发倭乱,民族英雄戚继光就在浙江打了许多大杀倭寇的痛快仗。但实际上由于岛国战乱,大量武士另寻出路,倭寇对中国的侵袭在洪武年就已开始了。
朱元璋对此多次遣使日本,结果连个靠谱签字的都没。长城面向北方,是要防御草原上南下的游牧部族们;而倭寇来中国只能坐船,首先受到威胁的自然是沿海地区。因此,在沿海构筑防线、捍卫海疆安宁,就是应为之事。
于是,朱元璋派驻手下的得力干将们,到沿海修筑起一系列的城堡,分为“卫”、“所”两个等级。各自根据级别高低、规模大小从全国调派来数量不同的军户驻守,卫城和所城们彼此呼应,从北向南沿着东南海岸线密集排列,这就是大明朝的“海上长城“——海防卫所防御体系。
在明朝的沿海诸省中,浙江又尤为重要。其北面紧邻江南赋税重地,南面与福建广东相连,还同时处于海洋和大运河交通网络之中,所处位置极为关键。
浙江的海岸线还是一目了然的又长又绕,线条极为曲折,岛屿、半岛与港口更是密密麻麻,海防压力极大。而宁波又是自古以来的三大市舶司之一,和平时期正是沟通日、韩的重要口岸,反过来,倭寇也最容易来这里骚扰。
因此,在明朝的海防体系中,浙江一直是重中之重,是海防卫所和其它军事要塞分布最密集的省份,其中又以宁波、台州、温州三府最为关键,因此也留下了镇海、桃渚、蒲壮等代表性的海防遗存。
浙江沿海卫所建设的时间,主要集中于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洪武十七年(1384年)汤和受命巡视东南,大举加强浙江沿海防守, “凡卫所城池、巡司、关隘、寨堡、屯堠、皆其所定”。
其中,诸卫由浙江都司直接指挥,每个卫城管辖多个守御千户所,各卫、所防区又修筑城堡、军寨、烽堠等,形成明确的军事分级网络,是名副其实的海上长城。
在宁波府的各县中,象山又是和海面接触最多的。它是一个三面环海的半岛,把周围岛屿也算上,其海岸线足足长988公里,占全省的八分之一,必然要承担更多的海防重任。
如今来到石浦,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密集扎堆的渔船。它们都曾从远洋归乡正在休假,我们在这吃到的海鲜就都靠它们的辛劳。码头上也弥散着一股子鱼味,可以说是未进其城,先闻海味了。
事实上,石浦除了古城,更基础的身份是渔港,又叫“荔港”。这里是象山县半岛地形的东南端,贴着海边划出了一道月牙形的大弧线,东门岛又与其隔海相对提供依靠,其地形天生就是个天然的避风港。
石浦港口 图源:凤凰新闻
据说早在秦汉,就有渔民来石浦安家,唐宋时已是初具规模的渔港,到了元代更发展成了“浙洋中路重镇”。当地人自古就以海为生,有“郎不耕田侬不织,一年生计在渔船”的说法。
石浦据说可供停船万艘,能容渔船自然也能停靠战舰。在六百多年前,朱元璋打造海防前线自然不会忽略这座天然良港,于是洪武二十年(1387年)于石浦建立城堡,设前后二所以驻军,即石浦前后千户所城,同时又将昌国卫城从舟山岛迁至石浦对面的东门岛,二城互成犄角之势。
城墙规模“高二丈,广六尺,周六百有七丈”,也就是大约二千多米长的城墙,规模也有一般的千户所城两倍大。
作为军事城堡,石浦城池充分利用地形,除东南面敞开面向海港,其西、北面城墙均依山而建,居高临下自然也易守难攻。
城内的街道也顺应地形,进城路线如同登山,整个行程上下起伏,道路走向弯弯绕绕……“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描述,可再贴切不过了。
石浦城内除了基础的衙门、兵营,还有多座承载信仰的庙宇。毕竟当年城内军民可是直面抗倭前线,出海的渔民们要谋生也得提防风浪,残酷的压力让人们更迫切寻求精神上的慰藉。
石浦倒也没大的佛寺或道观,基本是民间常信的各种神灵,有的体现了军塞属性,如城隍、关帝;也有的向大海祈福,如观音、天后,还有三圣、宋皇等,这些庙大多分布于道路要冲或山坡之上。
随着倭寇的平息、海疆的宁静,石浦的军事地位逐渐弱化,人们安居的家园在解体的城堡之上发展,街巷也逐渐冲出了城圈的限制,向海边发展出了热闹繁华的商贸区。
石浦最主要的街道有四条,分别叫后街、中街、福建街与碗行街。其中后街为主要的居住区,中街在城内和城外的福建街、碗行街连起来,便是石浦过去最热闹的商业步行街,各路行当都在此招揽生意。
插句题外话,风景秀美的石浦还曾是中国最早的影视取景地之一。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渔光曲》就在此取景,当年的主创们如王人美、聂耳等人就住在福建街的金山宾馆处,老街上还有“大哥”柯受良的展馆。
石浦规模不大,却足够耐逛。主要是这里的地形错落,动线复杂,你走在里面,一会儿上下起伏,一会儿又要绕个拐弯,几乎每走几步就会变换不同角度的视角。古城又座落在山海交际之处,老房子也让人目不暇接,一时都恍然不知咋走了。
到了石浦,一般是先到海边的渔港区域,若是看到漂亮的仿古牌坊和停车场,还有那座挨着码头让渔民们出海求个平安的江心寺,就已经到古城入口了。
到这也可以不急着进城,先往南边山上走,穿过居民区走段不算太累的登山道,在顶上有个观景平台,是可以将高低错落的古城和拥抱它的山与海一起拍进去的黄金打卡点。
过了江心寺,就来到碗行街、福建街这两道古城外围商业街了,这里连同城内的中街便是古城收费的景点区域,主要的古商铺与老字号也集中在这。
在三条街的交汇处便是古城南门,跨在山坡上还修了整齐的瓮城,“威镇浙洋”四个大字,就够说明它的霸气。
左:石浦南门, 右:石浦南门瓮城
穿过瓮城和守门的关帝庙,便是古城老街最精华的区域,这里可以到以前的绸庄、药铺、钱庄、烟馆,了解下古人怎么做生意的。还能在路边老牌小摊来碗清凉爽口的仙草冻,走走停停别急着赶路,就尽情沉浸在古老而宁静的时空里。
石浦老街上最适合拍照的是哪里?古人都已经帮你搞定了!
在中街上架了五道拱门大又宽的封火墙兼坊门,把老街分开成了六小段。过去,敌人来袭、突发火情时都会把门闭上以保护后方,而今就为漫长的老街完美圈出了五幅画框,还都建在高低起伏的地方,层次感倍增。
千万别忘了西门处的城隍庙,它可是古城里唯一的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供着“城隍”神就彰显了石浦身为古城而不仅是村镇的身份。其紧靠着西门旧址,和人头攒动的老街不远但很清静,三进院子前后两院,最特别的是有两座戏台,分别服务城隍爷和他夫人,算是对女性比较体贴的古庙了。
最后逛完了石浦,还可以到它隔壁的东门岛上溜达圈。上面有古老的灯塔、古老的渔村、城址与古庙,围着岛半圈的滨海栈道,比起石浦离海更近,更能体现出渔家生活的特色。
石浦,既是渔港又是古城,既有醇厚历史,也不缺美味海鲜来招待来客的口腹;它经历过厮杀与喧嚣,如今又沉淀出一番宁静的气质,是一本让我愿意常来翻阅的古城之书。
📖参考文献:
(万历)象山县志
(道光)象山县志
北林郭巍工作室:明代浙江沿海地区卫所布局与形态特征研究
南方建筑:明代广东海防卫所城防工程形制分析 | 王珍珍,刘国维
象山发布:塔山史话① | 象山建置沿革
今日象山数字报:象山的古城
今日象山数字报:爵溪古城传说
今日象山数字报:老石浦的城墙和城门
【行摄天下】凌申:石浦,人家住在潮烟里
社会主义骑士:明代浙江准实土卫所现状大全16——石浦前后二所
社会主义骑士:明代浙江准实土卫所现状大全17——爵溪所
Devils-沧浪:海防卫所留存统计之浙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