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观画图法:解数学题时,如果能合理的、科学的、巧妙的借助点、线、面、图、表将数学问题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将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可使同学们容易搞清数量关系,沟通“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抓住问题的本质,迅速解题。
2、倒推法:从题目所述的最后结果出发,利用已知条件一步一步向前倒推,直到题目中问题得到解决。3、枚举法:数学题中常常出现一些数量关系非常特殊的题目,用普通的方法很难列式解答,有时根本列不出相应的算式来。我们可以用枚举法,根据题目的要求,一一列举基本符合要求的数据,然后从中挑选出符合要求的答案。4、正难则反:有些数学问题如果你从条件正面出发考虑有困难,那么你可以改变思考的方向,从结果或问题的反面出发来考虑问题,使问题得到解决。5、巧妙转化:在解奥数题时,经常要提醒自己,遇到的新问题能否转化成旧问题解决,化新为旧,透过表面,抓住问题的实质,将问题转化成自己熟悉的问题去解答。转化的类型有条件转化、问题转化、关系转化、图形转化等。6、整体把握:有些奥数题,如果从细节上考虑,很繁杂,也没有必要,如果能从整体上把握,宏观上考虑,通过研究问题的整体形式、整体结构、局部与整体的内在联系,“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今天探讨2017-2018学年广州五中初二期中数学段考试题的第24题:重点讲讲画图在解题中的作用。
分析1:这道题所用的知识点不多,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但是得分率不高,很多学生说是难题。第一是能不能“看懂题”,即审题,学生阅读后能否理解题意?能否理解这两个动点如何运动?运动到什么地方符合题目的条件?
第一次相遇的静态图形如下:
第一问解决:
(1)由题意得:3t+2t=16,解得:t=16/5;
①当0≤t≤8/3时,点M、N、D的位置如上图所示:
∵四边形ANDM为平行四边形,∴DM=AN,DM∥AN.∴∠MDC=∠ABC=60°
∵△ABC为等腰三角形,∴∠C=60°.
∴∠NDC=∠C.∴ND=NC
∴NC+BM=AM+BM=8,
即:3t+2t=8,t=8/5;
此时点D在BC上,且BD=24/5(或CD=16/5).
接下来点M,N继续运动,
②当8/3<t≤4时,如下图,此时A、M、N三点在同一直线上,不能构成平行四边形;
接下来点M,N继续运动,
得到第3种情况如下:
③4<t≤16/3时,点M、N、D的位置如上图所示:∴NB+MC=AM+CM=8,3t-8+2t-8=8,解得:t=24/5;此时点D在BC上,且BD=32/5(或CD=8/5)
静态图如下:
④当16/3<t≤8时,如上图,
构成平行四边形的点D不可能在原三角形ABC的边上.
解题反思:
1,题目的难点在于让学生分类讨论,能形成分类讨论的前提是:审题,理解题意,把各种图形画出来!
这时候,考场上的三角尺,铅笔甚至橡皮擦都是是不可少的工具!
2,平时教学的时候,多利用动态软件ggb、网络画板或几何画板,经常的给学生演示动态变化的图形,能让学生头脑中产生运动变化的情境,逐渐形成抽象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