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初一培优系列4:“变.态”的双角平分线与动态讨论问题

刘护灵 geogebra与数学深度融合 2022-07-17
一个数学家说过:数学是一种演绎的东西,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平时的训练很重要,要站在一个高的地点来看,……改变情况,改变条件,或者更高一层来看,就是个新东西。
令人敬仰的罗增儒教授说过:
①解题活动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活动既有过程又有结果,思路探求主要反映思维活动的过程,解题答案主要反映思维活动的结果(同时也是认识深层结构的中间过程),而获得答案的实质是发现与发明的过程。
      ②解题教学不仅要教解题活动的结果(答案),还要呈现解题活动的必要过程——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活动。没有过程的结果是现成事实的外在灌输,没有结果的过程是学习时间的奢侈消费。
解题教学不仅要获得答案,还要从获得答案的过程中学会怎样解题,把过程与结果结合起来。
在大量阅读学习罗增儒、波利亚等大师的著作的基础上,结合本人实践,笔者曾提出备考压轴题的策略:
(1)解剖麻雀:扎扎实实先把遇到的典型的压轴题弄明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何以然,以何然。(其实这就是“自觉分析”的形象说法)
     
(2)暴露思维:学生学解题“不开窍”的一个基本原因是,“获得答案”之后没有继续暴露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
   
 (3)利用数学笔记或日记等形式积累解题经验:数学王子高斯说,他的数学发现主要来自经验,“证明只是补形的手续”。学之道在于悟。一开始解题能力差一点,没有关系,坚持学习,日积月累,有效的经验积累得越多,解题的能力就越强。

昨天公众号已经写过2018年的初一数学上半学期的24题的文章,参考:(点击可打开)
初一培优系列3:史上最难?2018年区初一上半学期数轴动点问题
分析了24题之后,提出:
24题得分较低的原因,前面还有一题23题难度也较大,让学生花了不少时间。
那么这23题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为什么也这么难?
今天来看看吧!

呈现原题:(2018海珠区初一上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一、考查的重点:

第(1)问从具体角度出发,考查学生对角的相关计算的基本能力;

第(2)问把前一问的数字换成字母,考查学生动手画图、类比迁移、从特殊到一般的分析问题的方法;

第(3)问从一般回归特殊,考查学生对“角平分线定义”的理解和利用方程工具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当年该题平均分,得分率,最高分,最低分的情况

统计类别

平均分

得分率

最高分

最低分

数据结果

3.03

25.25%

12

0

从平均分来看,此题也是一个难题。

改卷组分析造成平均分低的原因:

1、初一小朋友没有正确理解“绕某点逆时针旋转”这种几何变换术语的意思,以静态的眼观来思考和解决动态的问题,当然会出现漏解的情况;

2、当题干同时出现“如图”和“旋转”等几何变换术语时,不能准确分辨这个问题到底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甚至是不假思索的以为就是“有图有真相,真相是唯一”。

实质上,这道题从第2问开始,就是一个动态的情况!需要分类讨论!

3、会做第(1)问,但不会做第(2)问的第一种情形。说明从具体数字运算,到字母的计算,抽象运算、类比、迁移的能力差。

4、没有良好的作图习惯,画图的动手能力差。有些同学有解题过程,但没有图形辅助说明。

解析:

如上图

需要说明:第(1)问为填空题。不需要写过程,只需要写答案填空即可。

第(2)问分析:

先看动态图:

反思:本文的“变.态”不是粗言,而是指“运动变化”的状态。
在运动变化中找到了不变,这就是第二问的本质所在。
但是,这个结论及其探索过程可以作为一个很漂亮的数学小论文,但是放在2个小时中的考试中,真的有点为难初一的学生了。
此题是不是可以减少分类的情况,来降低试题的难度?


下面分析第(3)问:

第(3)此问难点在于,此时图形是怎么样的?


由动态图发现,第(2)问的第二种图形不满足OB平分∠POQ,只有第三种图形才行,即如下图:

解决:

【反思与点评】本题考查了角平分线定义,角度计算,关键要按角旋转的情况分类讨论


当时改卷组老师给出的今后的教学建议:
1、强调审题的重要性,注意题干信息、特别是每个小题给出的条件是否可以共用,学生往往不经分析就将第(1)问条件延用在后面几问。再比如本题第一问是填空题,好多学生都当成解答题,写了过程,耗费时间,更可惜过程中代错了度数,答案出错一分也没有。
2、综合题目注意分析清楚是否需要分类讨论,强调学生的自主画图的能力,学会画图分析题目,并且要让学生注意把已知条件转化到图中去。注意培养文字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的能力。
3、综合题虽然更重要是需要一个清晰的解题思路,但解题过程也不能过于简化,过程还是需要规范书写。
4、基本功问题:学生对于整式的化简中符号以及括号的问题掌握不是很好,以及字母的处理也比较薄弱。

很显然,这些建议对我们这届的初一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最后,笔者虽然独立绘制了一些的动态图,做了一些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写了自己的解答过程,但是本文也参考了2018年区初一改卷组(令人尊敬的李平老师带领下的初一改卷组老师)的分析,特地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您可能感兴趣的相关文献:(点击可打开)
初一培优系列3:史上最难?2018年区初一上半学期数轴动点问题
初一培优2:破解数轴上的动点问题的绝招
初一培优:绝对值,兼谈“做真实的自己”
形如 a + m·b 型结构最小值问题(阿波罗尼斯圆和胡不归两类问题)
初一第一次月考(有理数)的典型错误和分析
讲讲“深化,即将数学问题引申
“想清”动点轨迹,解决相关压轴题
重叠面积的ggb制作
用数学的魅力打动人——兼谈定弦定角问题(2018广州中考第25题)
进一步探讨定弦定角(最值)问题——以2019山东淄博压轴题为例
基于数学综合问题解决的思维能力培养 ——以2019年初三第16周适应性练习第25题为例
貌似无圆却有圆——2018-19学年海珠区第25题答题情况分析
2019湖南衡阳中考数学第12题的探究(运动中的重叠面积)
试题打磨有终时,质量提升无止境——2019无锡压轴题解析
利用动态图理解两类最短路径问题
ggb 中托勒密定理的旋转放缩证明和应用
蒙日圆中的高考题和ggb作图方法
老苏的一道难题之解决
自觉分析——2019海珠区一模16题的探索
如何学好数学,兼谈海珠区2019初三一模第24题
聚焦绝对值,兼谈费曼学习法
一个双动点最值难题
进一步讲讲“问题的深化”
一道初一双动点的动态问题
深度数学交流从提好问题开始 ——对《矩形的性质》的课例点评
全等的八大模型之三——角含半角模型,兼谈广州市2019年第16题
全等的八大模型之二——婆罗摩笈多模型多变形式及应用
手拉手模型的两个最值问题(适合初二以上)
手拉手模型最值的进一步探讨
全等模型之四——倍长中线模型(以2007广州中考第25题为例)
其它文献请点击上面的蓝字或搜索“初中数学综合题的教与学”(也有高中内容)关注本公众号,谢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