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大洋洲研究高层论坛暨《大洋洲蓝皮书:大洋洲发展报告2019-2020》研讨会在中大举行
欢迎点击上方关注我们,欢迎转发此文
本文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与会学者合影 主办方供图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李永杰 通讯员 卢颖琳)11月14—15日,第三届大洋洲研究高层论坛暨《大洋洲蓝皮书:大洋洲发展报告2019—2020》研讨会在中山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多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本次论坛和研讨会。本次论坛由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研究分会主办,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和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承办。
在第三届大洋洲研究高层论坛开幕式上,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陈建洪、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牛军凯,以及中国亚太学会大洋洲分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汪诗明先后致辞。开幕式由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喻常森主持。
在主旨报告环节,八位学者做了学术分享。汪诗明在题为《区域国别视角下的大洋洲研究》主旨报告中指出,区域国别研究近年来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发展很快,但也面临学科定位以及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大洋洲研究必须纳入区域国别研究背景之下,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他看来,大洋洲研究如要扎实稳妥地推进,跨学科研究、历史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相结合,文本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宏观与中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或研究范式须予以同等重视。
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荣誉教授马克林(Colin Mackerras)重点关注近年来中澳关系的发展态势,并指出澳大利亚政府一系列不明智的行动和政策导致中澳关系恶化。他认为,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上的表现明显优于美国。“疫情加速了美国的衰退,澳大利亚应当主动改善中澳关系,与中国相向而行。”他说。
华东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陈弘重点论述当前澳大利亚莫里森政府的对华政策,认为新冠肺炎疫情下莫里森政府的对华政策已经不仅是美国对华战略的被动跟从,而是展现出一种更加积极主动且更具进攻性的态势。
北京外国语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特聘教授韩锋重点分析2019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之后的政党政治。他认为,澳主要政党(自由党、国家党和工党)在联邦大选之后针对各自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政治和政策调整,为2022年的联邦大选做准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周方银围绕疫情背景下的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展开论述。他认为,太平洋岛国的防疫效果总体比较好,这是太平洋岛国独特的地理、气候、人口分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疫情对太平洋岛国的经济和社会造成很大的冲击。“疫情之下,中国积极对太平洋岛国提供防疫物资援助,交流防疫经验,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北京外国语大学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牛丽从经济合作视角探讨中国与太平洋岛国之间的互利共赢空间。她表示,中国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太平洋岛国提出的“蓝色太平洋”在发展理念上是相通的。通过分析“蓝色太平洋”经济发展的优势、潜力与制约因素,她强调多边与多样化合作机制的必要性,建议太平洋岛国应与中国等其它国家密切合作,同时中国和国际社会要支持太平洋岛国发展“蓝色太平洋”经济。
北京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秘书长刘红中应邀代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刘树森宣读《新西兰近年文学发展状况评述》的报告。报告指出,就文学发展历史而言,虽然新西兰无法与北半球绝大多数国家相媲美,但在南半球的国家与地区之中却犹如一颗绚丽的明珠。特别是20世纪初期以来,新西兰文学不断取得引人注目和影响深远的创作成就,表现了新西兰的社会民生与内心世界,成为世界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师范大学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主任张秋生对澳大利亚“唐人街”文化的内涵、形成、特点、传承及其发展前景做出了生动的阐述。他特别指出,唐人街文化是海外华人文化的核心,是维系海外华人社会的重要纽带,凝聚着对故乡和亲人永不磨灭的记忆和牵挂。
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副教授费晟讲述了18世纪90年代到20世纪20年代华人移民与大洋洲生态和社会变迁之间的联系。他认为,从生态维度看,中国与南太平洋地区的生态变化是近代全球生态联系和互动的典型案例。从文化维度看,太平洋世界的社会与生态变迁并不仅是由西方塑造的,也是近代中国与海外世界积极互动的结果。
主办方还同期举行了《大洋洲蓝皮书:大洋洲发展报告2019—2020》研讨会。据介绍,《大洋洲蓝皮书:大洋洲发展报告》是目前学术价值较高的大洋洲区域整体发展报告,涵盖大洋洲地区的安全、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其编撰工作由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中心团队领衔,凝聚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和聊城大学等国内外多家机构和高校的精诚合作。这也是中山大学大洋洲研究团队自2013年起连续第八年推出蓝皮书报告。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国别区域分社社长张晓莉在肯定《大洋洲蓝皮书》质量的同时,建议往后深化对资料资讯的挖掘并加强跨学科研究。费晟表示,日后《大洋洲蓝皮书》有必要在前瞻性、新领域和新选题上下功夫,进一步提高蓝皮书报告的国内外影响力。喻常森同样强调蓝皮书的写作应强化多视角、多学科分析,并注意深化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秀军建议在延续蓝皮书报告特色和优势的同时,在前瞻性的研判上多做一些探索,并考虑与蓝皮书作者建立长期联系,培养作者的主动性。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郭锐建议《大洋洲蓝皮书》应当创新约稿方式,扩展稿件渠道。
汪诗明在闭幕致辞中总结了本届研讨会的四大特点:一是首次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二是参会的年轻学者相较前两届有明显的增加,大洋洲研究后继有人;三是大洋洲研究呈现出均衡化发展的趋势,本届研讨会有关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的报告增多;四是本届研讨会极具开放性和包容性,不仅富有成效,且学术氛围良好。
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责编:陈茜)
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2011/t20201120_5219503.shtml
图文编辑:应用语言学研习 梁国杰
相关文献延伸阅读(爱书人指南)
敬告:本公号友情提供相关书讯或书目索引链接,
以便爱书人前往第三方平台自行选购
语言学图书精选推荐
扫码关注,即可获取最新入群二维码
目前已有1.91万语言文学、国别区域
研习者关注↑↑↑本公众号,
欢迎加入我们,交流分享,共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