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白银龙 等:我国中考体育改革的历史变迁、演进特征与未来路向

白银龙 等 中国考试 2023-08-28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22年第3期第15—23页。


作者


白银龙,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讲师,上海体育学院在读博士生。


聂锐新,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教授(通信作者)。


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考体育改革始终紧跟国家教育改革步伐,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中学人才培养发挥了积极作用。40多年来,中考体育改革大致经历了局部试点、全国试点、全面实施和深化改革4个阶段,演进特征主要体现为:始终将体质健康作为考试价值取向,考试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考试内容从注重体能到体能与技能并重,考试地位从边缘副科到核心主科。面向未来,我国中考体育改革应该以体教融合为理念,减轻中考体育承载的体质健康负荷;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考试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长效性;以公平为原则,兼顾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以协同为导向,处理好改革先行与配套跟进的关系。

关键词

教育评价改革;体育评价;中考体育;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


正文


  2019年底,云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将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1],这一方案随后从出台走向落实,中考体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从1979年上海进行中考体育试点改革至今,我国中考体育已有40多年的历史。40多年来,中考体育从蹒跚起步到逐步完善再到深化改革,体育考试在中学升学考试中的地位持续上升,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改进中考体育测试内容、方式和计分办法,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2]这表明国家对中考体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在体育教育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中考体育有着重要价值,中考体育应该从哪些方面作出哪些改变,亟待我们给出答案。所谓“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回顾过去才能更好地观照当下、展望未来。因此,有必要系统总结和归纳中考体育的历史轨迹、演进规律,这对于新时期中考体育改革乃至学校体育改革均有着重要意义。








 1 我国中考体育改革的历史变迁


  我国中考体育起源于1979年[3]。至今,中考体育已经发展成为中国学校体育制度的最大创新和特色[4],较好地完成了不同时期中考体育肩负的历史使命。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进程和中考体育改革中的重要事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将我国中考体育改革的历程划分为4个阶段。

1.1 局部试点阶段:1979—1996年

  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邓小平强调,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大中学校招生要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5]。这表明了国家领导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认识。为落实国家教育改革理念,1979年,上海崇明中学试行将体育作为升学考试内容,中考体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1981年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总结了上海崇明中学加试体育的经验,肯定了其成绩,随后中考体育在上海、山东、河南、辽宁、湖南、北京6省市作为试点工作逐步推行。1982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组织召开“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体育座谈会”,当时全国已有24个省市进行了中考体育改革试验[6]。由此可见,创设中考体育的出发点是体现教育的全面性、促进学生体质健康,也就是说,将体育视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中考体育受到教育部门的进一步重视,1988年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会议强调,学校要像对待数理化一样重视体育课,至少要将体育作为初中升高中的重要考核内容。1990年,国务院出台的学校体育法律性文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第二章第九条规定,“体育课是学生毕业、升学考试科目”[7],为中考体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中考体育步入了法制化轨道。1990年5月,中等学校招生体育考试工作会议在河南周口举行,会后各省市经过认真调研、分析经验,将体育成绩纳入了中考总分[8]。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在9个省市进行中考体育试点。1996年,中考体育由于教育界的认识分歧而被取消。这一时期,中考体育在局部试点改革中摸索前进,为在更大范围开展体育考试积累了经验。

1.2 全国试点阶段:1997—2006年

  1997年,国家教委印发《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工作实施方案》,提出从1998年起逐步在全国实施中考体育[9],体育作为中考考试科目得以确立。1999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体育考试占中考总分的5%,并且建议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明确提出过程性评价分值占比为40%~60%[10]。2000年,在辽宁举行的全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研讨会上,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提出,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在中考体育中将过程性管理与目标效果测验相结合,提倡从学生平时体育课成绩、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和初三体育锻炼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11]。2000—2005年,中考体育在全国的实施力度不断加大,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听取多方意见,对考试内容、考试标准和评价方式进行优化。2005年,教育部对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研结果显示,学生肺活量、速度、耐力和爆发力等身体素质和技能明显下滑,肥胖率和近视发生率居高不下,特别是中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高达58.07%[12]。2006年12月,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首次召开,针对学生体质下降问题进行重点讨论,为中考体育的全面推行埋下了伏笔。

1.3 全面实施阶段:2007—2018年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规定,全面组织实施初中升学体育考试,加大体育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中考成绩中的比重[13]。为全面贯彻落实文件精神,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地区开展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一方面将中考体育内容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规定的测试项目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中考体育总成绩,以此督促学生,使体育锻炼贯彻整个初中阶段[14]。2008年3月,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发布《关于做好2008年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对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工作的领导,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切实可行的考试方案,使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真正成为促进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保障[15]。2009年,我国31个省市都将中考体育成绩计入中考总成绩,标志着中考体育的全面实施。2011年,我国中考体育制度更加成熟,采用综合评价模式,体育考试分数由体育课堂表现、平时体育锻炼情况等多个模块构成,在保留身体素质必测项目的同时,增加运动技能测试项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规定的技能测试项目中进行选择,打破了此前一刀切的做法。2016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指出,学校体育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相对薄弱的环节,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明显短板[16];同年9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规定,将体育科目纳入录取计分科目[17]。随后,不少省市积极回应并付诸实践,如深圳调整计分方案,规定从2018年入学的初中新生起,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50分,占中考总分的8.20%,分数由统一考试、过程性考核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3部分构成。

1.4 深化改革阶段:2019年至今

  2019年底,云南省提出将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中考体育改革受到空前关注。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下滑的问题,2020年8月,体育总局、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将体育科目纳入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纳入中考计分科目,科学确定并逐步提高分值[18]。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适时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对中考体育的测试内容、方式方法和分值增加提出了要求,吹响了新一轮中考体育改革的冲锋号,为中考体育改革注入了强心剂,标志着中考体育进入了新的阶段。该阶段的中考体育相较以往,在考试的分值、内容、方式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因此将2019年以来掀起的新一轮中考体育改革称为“新中考体育改革”。

  新中考体育改革的主要特征包括4个方面:一是改革力度大、涉及范围广、响应程度高。2020年以来,全国多个省市都对中考体育改革作出积极回应,相继结合自身情况进行了大力改革,社会响应也非常热烈,可见全社会对中考体育改革的热切期盼。二是分值及占比大幅提高。2020年10月,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提出,逐步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与语文、数学、外语同等水平。随后多个省市都增加了中考体育分值,提升幅度之大、占比中考总分之重都是以往从未有过的,部分省市的体育考试分值已经与语数外等课程接近或持平。三是考试项目更加灵活多样。2020年以来,大多数省市都对中考体育考试项目进行了优化,过去以跳远、中长跑和引体向上等身体素质考核为主的单一运动项目逐步被体能、技能和竞赛水平相结合的多种能力考核所取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三大球”成为考试备选项目,部分省市还推出在规定比赛中获奖学生的免考政策,还有省市将体育健康知识、安全游泳和防溺水知识作为考试内容。四是过程性评价受到重视。新中考体育改革实施以来,很多省市都对考核评价方式进行了优化,最为突出的是过程性考核倍受重视,多个省市将平时的体质测试、各学期的考试作为中考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上海市虽然没有增加体育考试分值,但也对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加入了过程性评价环节。








 2 我国中考体育改革的演进特征


  回顾历史,我国中考体育从无到有、从试点起步到日趋成熟,摸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体育考试之路,对中学人才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1 考试价值取向:始终将体质健康作为重要出发点,促进体质健康是主要价值追求

  价值取向决定着人们的选择和行为。体育从非考试科目到边缘考试科目再到重要考试科目,其变化轨迹必然与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有着密切关系。促进人的身体健康、增强身体素质无疑是体育最基本的价值。中考体育在试点之初是为了发挥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用,提高学校体育效益;但是,随着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出现,中考体育促进体质健康的工具价值被不断强化,这在不同时期均有体现。1979年,在扬州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经验交流会提出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为主要目标[19],会后,中考体育作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杠杆的想法开始走向实践。我国从1985年开始对青少年进行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佳的问题显露出来,由此,中考体育愈发受到国家重视,并被《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以法律形式确定为考试科目。1995—2005年,我国学生身体素质和技能全面下滑,其中尤以耐力素质的下降幅度最大[20]。为此,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将学校体育作为增强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手段,缓解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13]。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并没有明显好转,《中国儿童少年营养与健康报告2016》显示,2014年城市和乡村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接近70%和60%,城市男生肥胖率较1985年增加近60倍[21]。为有效解决学生体质下降问题,大部分省市都把中考体育改革作为应对手段,围绕考试内容、考核方式等制定新的中考体育政策。由此可见,改善学生体质健康始终是中考体育改革的重要价值取向,当然也是现实需要。

2.2 考试评价方式: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更加科学合理

  评价机制是体育考试的核心内容之一[22]。我国中考体育考试方式的发展总体上经历了从终结性评价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转变,对过程性评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世纪80年代,中考体育采用终结性评价,即组织各个学校的九年级学生参加考试,以一次考试结果作为最终的体育成绩,与中考文化课“一考定乾坤”的做法一致。这容易导致各利益相关者对中考体育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态度,与体育锻炼经常性、循序渐进的规律背道而驰,甚至会造成学生不必要的伤病;同时,高强度且大运动量的短期训练往往引发学生的厌恶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和积极性,不利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这种以一次考试结果为依据的评价方式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局限性,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中考体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考试评价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开始重视学生体育锻炼的经常性。中考体育不再仅以毕业考试为依据,增加了过程性考核,将学生的平时成绩纳入考试评价内容,中考体育评价从“一考定乾坤”变为“三年六考算总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家长和学校对初中3年课内外体育的重视程度。

2.3 考试内容:从注重体能到体能与技能并重,考试项目更具灵活性与选择性

  考试内容是考试目标实现的重要载体,也是考试价值取向的体现。考试内容的选择受到政策制定者认识水平、考试价值取向和现实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回顾40多年的中考体育改革历程,我国中考体育的考试内容发生了较大改变,具体体现为:一是考试内容从身体素质转变为体能与技能并重发展。1979年中考体育开始实施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出于人们对体育价值和本质的认识,速度、力量项目成为各省市中考体育的考试内容,中考体育实质上就是身体素质测试。随着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学者对体育考试认识的深化,结合时代特征,体育考试内容中的身体素质项目覆盖更加全面,并且产生了增加技能考试的新变化,篮球、排球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纷纷成为考试内容。二是考试内容从统一安排到个体选择。尽管各省市中考体育的内容有差异,但都经历了从统一安排考试项目到不断增加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转变。中考体育创建初期,学生对考试内容并无选择权,只能根据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运动项目进行考试,教学内容大多围绕较为有限的身体素质项目展开。进入21世纪,考试项目明显增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教育部门设置的运动项目中选择考试内容,学生的选择权大幅提高。自新中考体育改革实施后,体育知识、运动竞赛等也开始成为考试科目。总之,从考试内容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考体育的考试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加契合学生兴趣,践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4 考试地位:从边缘副科到核心主科,体育考试分值与比重呈增加趋势

  中考承载着检测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规定学业水平和高中选拔的双重任务,其中又以选拔性备受重视。分值的高低及其在考试总分中所占比重无疑是反映一门学科地位的重要指标。体育是较早被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但体育在中考评价体系中的地位经历了漫长的演变历程。中考体育创立初期,大多数省市将分值定为30分,与语数外等主科相比差距较大,体育在整个考试中的地位较为边缘化;进入21世纪以后,不少省市将中考体育分值从30分提升到50分,体育在中考总分值中的比重明显提高,体育学科的地位有了一定提升。2019年,云南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将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100分,与语数外分值等同,体育分值提升幅度和在中考总分中所占比重都达到历史新高。这一改革举措引起多个省市效仿,重庆市中考体育分值从50分提高到70分,广州市从60分提高到70分,武汉市从30分提高到50分,此外还有很多省市也将大幅提升体育考试分值。中考体育分值的提升进一步唤起了全社会对体育的重视,推动体育从边缘副科向核心主科转变,也促进了体育从学校教育的边缘向主阵地发展。








 3 我国中考体育改革的问题审视


  回溯40余年的历史轨迹,中考体育作为初中升学考试的一部分,始终顺应时代发展和现实需要,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体育考试制度,为学校体育发展和青少年体质健康治理作出了贡献。中考体育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有效的,但以下问题不容忽视。

  一是新中考体育改革可能更加窄化学校体育功能。我国历来的中考体育改革似乎都与学生体质健康下降关系密切,每当学生体质下滑,便想到通过增加中考体育分值比重来遏止,使得中考体育很大程度上成为一种应对学生体质下降的工具,更有学者质疑学校体育又回到了体质教育的老路。新中考体育改革可能进一步窄化学校体育的多元功能,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一直强调的发挥体育多元价值,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以体育人、以体树人的人文价值相背离。

  二是新中考体育改革可能加剧体育应试教育。考试评价具有指挥棒作用,我国中学教学活动多年来始终是围绕考试评价展开的,因为学生考试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考核绩效和晋升,于是许多教师秉持为考而教的观念,即“考什么,教什么”,教学带有明显的应试性、功利性。体育考试作为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定也无法逃脱这种应试教育惯性。由此,中考体育分值比重的不断提高可能会导致体育教学的内卷化,重新回到应试教育模式,挤占学生原本不多的课余时间,使学生抗拒体育课的问题更加突出,从而不利于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开展,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三是新中考体育改革面临考试公平问题。公平性是考试的基本原则,也是衡量考试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标准,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考试的生命力。新中考体育改革力度之大、范围之广,可谓前所未有,但剧烈的改革往往也会伴随着一些负面影响,首当其冲的就是公平性问题。比如,新中考体育改革后考试项目更加灵活多样,然而不同地区师资力量、设施配备等存在较大差距,如果配套政策不能跟上改革步伐,就会造成一些考试项目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无法开展,导致项目参与机会的不公平;又如,过程性考核比重大幅增加,而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之间评分尺度不一致,或者教师可能迫于多方压力对过程性考核成绩进行操纵,这些都会导致体育考试不公平。因此,加强配套措施、加大监管力度将是推进中考体育公平的着力点。

  四是新中考体育改革引发对其性质的争议。中考是检测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初中学业水平的水平性考试,也是建立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之上的选拔考试。从此概念来看,中考兼具水平性和选拔性考试的双重属性;但从实际情况来看,由于考试结果是初中生升学的重要标准,涉及初中生的切身利益,因而选拔性无疑是中考最主要的属性,肩负着甄别学生的使命。选拔性考试的结果必然要有一定的区分度,而事实上中考体育分值虽然一路飙升,但学生考试成绩明显缺乏区分度,中考体育的满分率和优秀率也远远高于文化课考试。由此,中考体育到底是水平性考试还是选拔性考试,考试区分度应保持现状还是与中考文化课科目一致,成为专家学者争论和质疑的重要问题。








 4 我国中考体育改革的未来路向


  新时代学校体育肩负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新时代学校体育面临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中考体育作为检验中学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对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面向未来,中考体育必须从理念上、实践上持续推进改革,以使中考体育的各项工作更加精准而有成效。

4.1 以体教融合为理念,减轻中考体育承载的体质健康负荷

  新中考体育改革下,我国部分省市已经将中考体育分值提高到100分,达到或接近教育部所倡导的语数外同等分值水平,这也意味着中考体育分值已接近极限,中考体育也就不得不面对天花板效应,试图依靠中考体育提高分值来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做法已经难以为继。将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重担压在考试上,本身就是不切实际的。2020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为学校体育和青少年健康提供了理念指引。新时代,我国要全面深化体教融合,减轻中考体育承载的体质健康负荷。一是以思想融合凝聚多方共识。体教融合的推进不仅需要国家政策高位驱动,更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家长等利益相关者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理解体教融合的内涵和价值,为体教融合提供思想保障。二是以体制机制融合破解体教分离难题。通过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体制机制改革,破除体育部门与教育部门之间条块分割、利益固化的藩篱,建立体育和教育系统协调沟通机制,推动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资源流通、信息共享,共同发挥所长,为青少年体质健康注入动力。三是以赛事改革、教学创新助力体教融合落地。通过繁荣学校体育竞赛、丰富学校体育活动和教学改革创新,加大教师的体育教学自主权,避免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吸引学生参与体育、享受体育、热爱体育、崇尚体育,推动体育回归教育。

4.2 以学生为中心,提高考试内容的趣味性、科学性、长效性

  考试内容是决定中考体育效益的重要因素。新时代,我国中考体育改革必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需求、学科素养作为中考体育内容设置的重要出发点。首先,提高中考体育考试内容的趣味性。在实地调研、多方听证的基础上,结合中学生身心特征:通过优化现有考试项目、吸收新兴运动项目,提高考试项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将学生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纳入考试内容,扭转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的偏向;同时,着力改变现有体育考试的刻板做法,将体育比赛逐步纳入考试内容,这既有利于提高体育的趣味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帮助学生跨越技术学习与技能运用之间的鸿沟,改变学生懂技术无技能、有分数无能力、会考试但不会比赛的畸态。其次,提高中考体育考试内容的科学性。科学研究、系统分析中考体育考试内容对学生体质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使体育考试更具科学性。通过优化考试模块设置,使体能、技能和健康知识在考试内容中有所体现,同时也要科学分配各个部分的分值,使不同考试内容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联系,推进不同运动项目难度均衡,防止学生在选考项目时扎堆选择难度低的项目。再次,考试内容设置要体现长效性。合理设置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内容,重点优化过程性考核。考试内容设置既要立足眼前,又要着眼未来,使中考体育与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紧密结合,助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兼顾短期健康与长期健康,避免学生消极应对考试或者考试一结束就将体育抛之脑后。

4.3 以公平为原则,兼顾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内容[23]。中考体育已形成较为成熟的模式,但由于其涉及学生、家长和学校等多方切身利益,社会对中考体育公平的质疑或担忧从未停止过;因此,提高中考体育的公平性将是未来改革的重要目标。从当前情况来看,中考体育公平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是保障中考体育的过程性公平。新一轮中考体育改革实施后,各省市都大幅提高了过程性考核所占的分值比例,学校和体育教师在过程性考核中拥有了较高的自主权,在升学率的压力下可能会对体育考试进行干预,滋生中考体育“放水”现象,影响考试的公平性,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监管、提高涉法违法成本等措施约束教师权力,进而促进过程性考试公平,提高中考体育的公信力。二是推进资源配置公平。由于城乡学校之间、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体育资源存在差异,一些运动项目在乡村中学可能会因为缺乏专业教师或硬件设施而根本没有条件开展,从而影响中考体育公平。因此,教育管理部门在设置考试项目时必须考虑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同时,体育资源的配置适度向乡村中学倾斜,尽量缩小学校体育资源的城乡差距。

4.4 以协同为导向,处理好中考体育改革先行与配套跟进的关系

  中考体育是指挥棒、风向标,对学校体育改革发挥着重要的指引作用。当前,关于中考体育的争论不应纠结于该不该考,而应聚焦于考什么、如何考、考多少的问题。如何将中考体育考得好、考得对、考出实效,需要从实际出发,既要改革先行,也要配套跟进,解决好中考体育超前化与现实条件滞后化的问题。首先,中考体育改革要循序渐进、速度适中。中考体育改革是一个引擎,科学、合理的改革必然会驱动学校体育发展。中考体育改革如果步子迈得太小,则与时代发展的需求不符;如果步子迈得太大、过于冒进、脱离实际,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中考体育改革的步伐应该与现实条件相契合,这样才能行稳致远,永葆改革生机。其次,师资力量和场地设施资源跟进。随着中考体育改革步伐加快,中考体育项目日益多元,使得学生可选择的运动项目变得丰富多样,很好地解决了传统中考体育项目单一、内容枯燥乏味的问题,但也对软硬件设施配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调研发现,部分省市虽然中考体育项目变得丰富多样,但实际上根本没有相应的师资和场地设施作为保障,如有的省市将足球列为中考选考项目,而很多乡村中学既无专业教师也无场地设施,选考足球也就几无可能。这就需要根据中考体育运动项目配足师资、建好场地、开足课程,使改革得以落实落地。


参考文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专题相关文章

▷ 王春顺, 许定国, 李良, 等. 争论何以纾解:体育纳入高考必考科目的理性思考[J]. 中国考试, 2022(3): 7-14.

▷ 伍远岳, 程佳丽. 文化理解视角下的教育评价[J]. 中国考试, 2022(2): 31-38.

▷ 胡海涛.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主要原则解读: 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视角[J]. 中国考试, 2022(2): 23-30.

▷ 牛宝荣, 李如密. 促进学生成长型思维发展的教师评价语探析[J]. 中国考试, 2022(1): 63-68.

▷ 骆文淑, 杨志明. “双减”背景下加强形成性评价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2(1): 63-68.

▷ 袁建林, 熊颖.我国基础教育评价制度的结构、问题及完善路径[J]. 中国考试, 2022(1): 53-62.

▷ 陈静. 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三重逻辑[J]. 中国考试, 2021(12): 10-18.

▷ 张会杰.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学校发展性督导评价的实践价值:问责与改进[J]. 中国考试, 2021(12): 1-9.

▷ 朱德义. 关于高校美术类专业招生省级统考改革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1(11): 19-25.

▷ 谢雯, 宗晓华, 王运来, 等. 新时代本科专业评估:逻辑理路、应用探索与发展趋向[J]. 中国考试, 2021(11): 1-9.

▷ 孙民康, 张一民, 孙有平. 中考体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与两难博弈[J]. 中国考试, 2021(11): 26-34.

▷ 龙海涛.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契机、挑战与路径选择[J]. 中国考试, 2021(11): 10-18.

▷ 赵岚, 邱阳骄. 教师分类评价的价值意蕴、行动逻辑与实践进路[J]. 中国考试, 2021(10): 1-11.

▷胡卫平. 教师教学能力评价初探[J]. 中国考试, 2021(10): 12-17.

▷ 刘建达. 教育评价改革背景下完善《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1(9): 8-12.

▷ 张辉蓉, 朱山, 谢小蓉. 教育智慧评价:意蕴、特征与挑战[J]. 中国考试, 2021(9): 1-7.

▷ 杜楠, 周福盛. 论教育评价中人的理性回归:从“抽象的人”到“具体的人”[J]. 中国考试, 2021(9): 13-22.

▷ 黄一帆, 周福盛. 体音美学科纳入学业水平考试的困局与破局[J]. 中国考试, 2021(6): 46-55.

▷ 陈诚, 包雷.高考考试内容的宽广纵深模式改革探索:变应试教育为有效学习[J]. 中国考试, 2021(6): 26-36.

▷ 甄志平, 李晗冉, 赵宏. 我国不同地区中考体育的项目设置与评价机制研究[J]. 中国考试, 2021(6): 37-45.

▷ 李勉. 基础教育评估监测:教育督导体系建设的新领域和新挑战[J]. 中国考试, 2021(5): 48-55.

▷ 李政. 我国高职分类考试招生:价值意蕴、问题表征与改革路径[J]. 中国考试, 2021(5): 40-47.

▷ 邱懿, 薛澜.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现状、问题与展望[J]. 中国考试, 2021(5): 33-39.

▷ 徐路明. 基于简易式百分等级成长模型的学业增值评价[J]. 中国考试, 2021(3): 9-14.

▷关丹丹, 韩宁, 章建石. 立足“四个评价”、服务“五类主体” 进一步深化高考评价改革[J]. 中国考试, 2021(3): 1-8.

▷ 袁建林, 刘红云. 过程性测量: 教育测量的新范式[J]. 中国考试, 2020(12): 1-9.

▷ 秦春华, 姜佳玥.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J]. 中国考试, 2020(12): 10-14.

▷ 周洪宇. 深化教育评价改革 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解读[J]. 中国考试, 2020(11): 1-8.

▷ 张会杰. “四个评价”落实中的主要矛盾及化解思路[J]. 中国考试, 2020(11): 9-16.

▷ 刘海峰, 李木洲. 构建“四位一体”功能互补的教育评价新体系[J]. 中国考试, 2020(9): 1-4.

▷ 何莲珍. 以语言评价专业化建设推动教育评价改革[J]. 中国考试, 2020(9): 5-9.

▷ 雷新勇. 关于教育评价改革的若干思考[J]. 中国考试, 2020(9): 10-14.

▷ 朱立明, 宋乃庆, 罗琳, 等.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J]. 中国考试, 2020(9): 15-19.

▷ 张会杰, 赵唯杜. 为了更好地学习:增进教育测评有效性的基本原则[J]. 中国考试, 2020(9): 20-26.

▷ 刘建达, 李雪莲. 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改革[J]. 中国考试, 2020(9): 27-31.

▷ 周光礼, 袁晓萍. 聚焦“四个评价” 深化教育评价机制改革[J]. 中国考试, 2020(8): 1-5.

▷ 张楠, 宋乃庆, 申仁洪.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 中国考试, 2020(8): 6-10.

▷ 张志勇, 杨玉春. 综合评价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J]. 中国考试, 2020(8): 11-15.

▷ 刘学智, 田雪. 新时代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路向转变[J]. 中国考试, 2020(8): 16-19.

▷ 许海霞, 王蕊, 马陆亭. 教育评价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 中国考试, 2020(8): 20-23.



“《中国考试》杂志”

学习强国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