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陈雪萍 | 范派谱新篇 梅香代代传

陈雪萍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办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希望在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作出应有的贡献!

陈雪萍

CHEN XUEPING

越剧范(瑞娟)派小生

杭州市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杭州市越剧艺术研究会会长

国家一级演员

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

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于1983年,至今已有40周年,作为中国戏剧表演领域最高奖项,它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青年演员踔厉奋发、赓续前行,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文艺工作者砥砺深耕、奋楫笃行。“梅花奖”的这道光照亮在我的头顶,不仅是荣誉,更是我在文艺事业上应当肩负的责任与担当。

《梁祝》中的梁山伯造型

我的童年时期,20世纪60年代,样板戏风靡全国。那时村子里的知青们没有京剧曲谱,便想着自己配乐用越剧来演唱。京剧剧本,却用越剧来演,稀奇的演出形式无疑令人大开眼界,我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逐步接触戏曲的。《沙家浜》于我而言是启蒙般的影响,从中我了解到如何演绎不同角色,如何配合琴师与鼓板老师,心底那颗因戏曲埋下的种子也逐渐生根发芽、向上生长,蓬勃而有朝气。1978年,桐庐越剧团开始招生,在朱芝云老师的支持鼓励下,我成功考进院团,开启了与越剧相守的篇章。这年,我15岁。

《绣花女传奇》饰阿牛哥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演好一本戏的关键是脚踏实地,切实履行所学,勤勉而不倦怠。基本功是戏曲演员的必修课,团里经常会邀请京剧、川剧、昆曲等老师进行指导,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一丝也不能懈怠,常常在练完早功后,身上的练功服能挤出汗水。骨子里的好强督促我力争上游。我总想着,努力、再努力些。

1983年,我随团进沪演出《绣花女传奇》,正是这次演出的机缘,我正式拜入范瑞娟老师门下。“戏比天大”,范老师送我的笔记本扉页上如是写道。这4个字拨开了我未来道路上的迷雾,不断激励我往更高的要求与目标追寻,不断激励我为热爱的越剧事业奋斗。

 早年与范瑞娟老师合影 

1994年调入杭州越剧院之后,我愈发严格要求自己,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日拱一卒,功不唐捐。我从多次获得浙江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到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主角)奖,更有幸入编《中国民间名人录》。自始至终,我一直秉持着脚踏实地将每本戏演好的准则,稳中求进、不断前行。


《新狮吼记》饰陈季常

犹记得范老师在看完昆曲《跪池》这一折戏后,拉着我感慨,自己要是年轻10岁一定要排演。因为老师的这句话,2006年底,我便全身心投入到越剧《新狮吼记》的创编中。刚开始把握陈季常这个角色时,我始终找不到合适的状态,总端着架子,越是想要更好地呈现舞台效果,越难去刻画角色的细节。先前,我演过许多的文人形象,比如《梁祝》里的梁山伯、《钗头凤》里的赵士程、《梨花情》里的孟云天、《玉蜻蜓》里的申贵升等,但陈季常在儒雅的同时又多了几分俏皮和风流,这与以往的角色是完全不一样的,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要想揉碎重造一个不同的角色,必须跳脱出刻板印象的桎梏,这就需要沉下心来研磨角色,向导演请教,另找材料,并不断在昆曲《狮吼记》的基础上进行积累总结,哪怕是细微的动作与表情,我也会仔细揣摩其中深意,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我自己的表演上来,使我的演绎更加贴合人物。

《新狮吼记》饰陈季常

我想,我是幸运的。45岁,我凭借越剧《新狮吼记》成功获得第24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那一晚的余杭体育馆满是鲜花和赞誉。“梅花香自苦寒来”,我看着奖盘上的文字沉思。

获奖的欣喜过后,压力像滔天巨浪向我席卷而来。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过去的努力只能代表过去,唯有在未来的事业道路中不断努力、为越剧奋斗方能不负期望、不负始终、不负初心。与此同时,我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或许存在众多纷扰,我亦如常,从一事、专一事、忠一事,传播戏曲、传递戏曲、传承戏曲、传扬戏曲。

 《梁祝》饰梁山伯

由于团里的任务繁重,一直缺少机会排演《梁祝》,所以每每拜访范老师时,她总会拉着我讲《梁祝》这本戏。《梁祝》是老师一生心血的结晶,哪怕是一个字的发音、一个动作的位置都饱含着情感的共鸣。于我而言,《梁祝》也是我一生热望的顶峰,其意义无可比拟,承载着老师对我的期望,承载着我对传承老师艺术的责任。恰好在获得“梅花奖”后,绍兴演艺集团给予了我明星版《梁祝》的演出机会。从2009年至今,接近上千场次的演出,每每登台时,老师的话语犹在耳侧,不断鞭策着我进步。老师的交接棒传递给我时,我顿感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所幸巡演积累的丰富舞台经验赋予我足够的自信,终于,我向院里递交了排演《梁祝》的申请。


《梁祝》饰梁山伯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我的责任便是将范老师予我倾囊相授的艺术经验传递至青年后辈的手中,使得火炬能够代代相承。演出过程中,“老”带“新”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从一方面来讲,青年演员是传承的星火希望,需要更多的舞台机会才能够获得锻炼。他们与新时代相联,能够在戏中融入更多新思想,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作为上一代演员,终究会有退出舞台的那一天,而艺术的大旗理应逐步交由青年演员来继承,我们则需尽己之力配合、衬托他们。杭州越剧院合演版《梁祝》便是最好的证明。

  演出结束后范老师为心爱的弟子陈雪萍擦汗  

2017年,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下,我接过杭州越剧艺术研究会的重任。越研会是由戏曲专家、越剧表演艺术家、越剧专业工作者和具有一定素质的越剧业余爱好者自愿结合的艺术性的群众组织,旨在弘扬民族文化、繁荣越剧艺术。在数十年里,研究会多次走进社区、走近群众,由县及市至省,开展各类公益性送戏下乡活动,扩大越剧的影响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满足边远乡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作为全国文艺志愿者,在近年来带领越研会一同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不同地区通过文艺志愿服务活动等形式助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与越研会成员一起参加讲座活动

左:参加评委活动

右:参加央视采访


“梅花”的信念始终鞭策我不能止步于此、不能安于当下,唯有不断为文艺事业建设做出贡献,方能不负“梅花奖”的重担。在当下社会于院团而言,应优化人才梯队,面向多维遴选不同人才因材施教、扬长补短,使其在基础上博采众长成为综合性演员,同时多方合作,推进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共同促进文艺文化的交流互鉴。在当今新时代于青年演员而言,艺术具有包容性,应始终打开汲取各类剧种精华的大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突破自我,惟其磨砺,方显玉成。

给学生示范动作

给学生说戏

给学生指导《荆钗记》

戏剧生命的胚芽蕴藏于内部。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我坚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各个文艺志愿者、工作者的努力下,一代代“梅花”会在新时代的文化传承里继续播种,愈发青葱茂盛、历久不衰。希冀梅香代代相传!我愿为我热爱的事业奋斗终生!

  本栏往期回顾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

王 存 | 梅花朵朵绽放陇苑

韩再芬 | 我的两次“梅花”,开得有点离奇

杨 俊 | 一枝梅花一树情

袁 媛 | 永葆“红梅”心 绽放新时代

单 雯 | 我与梅花奖

舒锦霞 | 守正创新 不负韶华

罗慧琴 | 新腔琴韵45载,一路梅花馥郁开

刘晓翠 | 梅花啊,梅花

贺小汉 | 麓山红叶情如火 

林燕云 | “艺”路潮韵访梅音

吴美莲 | 我的“摘梅”日记

钱惠丽 | 熔铸“梅花奖”的精神品格

沈铁梅 | 梅韵如故 · 薪火相传

武俊英 | 荣誉 · 责任 · 使命 

苏凤丽 | 倾囊相赠,手留余香——我与秦腔《锁麟囊》

张爱珍 | 爱一辈子戏,唱一辈子戏

郝世超 | 筑梦氍毹 感恩梨园——梅花奖让我踏上了新的艺术旅程

李军梅 | 甘让百花一枝春

李 敏 | 与时间赛跑,用热爱浇灌,“梅”好皆可期

邢金沙 | 梅花芬芳满香江

陈亚萍 |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我与“梅花奖”的故事

王润菁 | 梅花香如故

曹汝龙 | 历经数载始见真,依旧香如故

尚长荣 濮存昕 | 为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题词并寄语

武利平 | 没有“梅花奖艺术团”我可能会“叛变”戏曲

李丹瑜 | 梅韵、花香、彩云南

杨 俊 | 暗香浮动在黄梅

陈 澄 | 我与“梅花奖”的情缘

齐爱云 | 深耕梨园,踏雪寻梅——我与“梅花奖”

刘 芸 | 我 爱 梅 花

山 翀 | 与“梅”共舞 追“艺”人生

王 芳 | 散作乾坤万里春

李 梅 | 红梅傲雪迎春来 俏梅凝香色更妍

萧 雅 | 寒梅独自开 惟作孤勇者

王 斑 | 艺海无涯苦作舟  梅花绽放香满园

柳 萍 | 与梅并作十分春——我和“梅花奖”的故事

贾文龙 | 驰骋氍毹砺初心 梅香如故逸梨园

周东亮 | “艺”路梅花带雪香

陈小朵 | 恒持此志 逆旅含香——我的“梅花使命”

汪人元 | 认识梁伟平

汪育殊 | 梅花香自苦寒来 · 我的追寻梅花之路

杨升娟 | 我与梅花奖同龄

邵志庆 | 梅花绽放四十载,春色满园朵朵香——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半生缘”

冯咏梅 | 梅香馥郁韵悠长——我和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张培培 | 用热爱和敬仰,点亮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那一朵梅花

王红丽 | 红梅俏丽不争春

翁国生 | 雪终输梅一段香——我的“梅花奖”故事

董 伟 | 创建梅花奖艺术团

顾 芗 | 红梅盛放迎春来

冯玉萍 | 不经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扑鼻香

田蔓莎 | 寒梅沁香伴我行

谷好好 | 梅花香自苦寒来

景雪变 | 肩负起新时代文艺的报春使命

林为林 | 傲骨冰雪暗香来

周育德 | 说说我认识的几朵梅花

孟广禄 | 砥砺艺术初心,传承梅花精神

宋国锋 | 梅花激励40载  甘为剧坛效毕生

谢 涛 | 逐梦梨园 傲梅幽绽——我与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故事

任跟心 | 傲雪红梅 伴我同行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徐 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

责任编辑 孙竹

设计制作 孙竹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