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同窗丨张河:我们的《班史》,一波三折的经历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张河,祖籍山西,1960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人民大学财政系会计专业。曾为香港上市公司CEO,现居北京。


原题

我们的《班史》




    作者:张河


 

四十四年前,我们走进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开始了一段难忘的生活。那段脉动的青春岁月留给我们许多珍贵的记忆,《新三届》中发表了多篇同学们的回忆文章,追记那个火红的年代,里面也包括我本人的《聊聊我们班的几“老”》和《我们同学我们班》两篇。今天,我想再讲一个特殊的故事,那就是我们人大财政系78级会计班在全国高校不敢说是绝无仅有也算得上是凤毛麟角的《班史》。

原版《班史》复印件


那是1981年的春天,我们已经进入了大三下半学期,在班党支部书记马小冈同学的提议下,班里组成了编委会,着手编写班史。为什么要编写《班史》?班史总则中开宗明义:本史编撰的目的,在于鞭策今人,启发后者,振理财探索之风,鼓自信本业之诚。寥寥几句就可以看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特有的担当和时代责任感。相隔四十多年后,我依然为自己作为那个集体中的一员而感到自豪。我们78级的《班史》由班里的书法家金平和爱好绘画的金捷两位同学精心设计了封面和插图,由硬笔书法颇具功夫的骆小元同学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进行了誊写,1982年我们毕业前夕,终于完成了全部工作,成册后交给了79级同学。

我们的《班史》图文并茂,以大量的文字和照片,按照年份、学期,分为基本情况、学习情况、政治组织工作、文体活动等四个板块,从头到尾记录了我们四年的大学生活,从42名同学的生源到大家的分配去向;从各学期的课程及任课教师到学年和毕业论文的题目及成绩;从同学们的日常生活到四年中经历的重大活动,林林总总,包罗万象。四十年后翻阅《班史》依然让我如沐春风,仿佛回到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特别是马小冈同学撰写的前言,每每读起来,依然感到那样的激情澎湃:

“历史,是人生实践刻下的痕迹,请记下你——珍藏的友谊,心醉的回忆,记下他,美好的憧憬,青春的生息。当你双手接过会计师证书的时候,当你载誉而归重翻这本年华账簿的时候,你可以骄傲地说,这里有我用心血撰写的学历。来吧,祖国未来的会计师们,握紧你手中时光的雕刀,在这里,刻下大学生活的第一笔。”


原版《班史》前言

说到这里,仿佛班史的故事结束了?其实,故事才刚刚开始。

我们的《班史》历经按年级传承、收回、丢失、涅槃重生,到今天全班同学人手一册,非常不易,后面我要专门讲述。

2012年8月4日,我们迎来了78级同学毕业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也是《班史》重生的日子。老书记马小冈以他那充满激情的文笔又写一篇《再版前言》。时隔三十多年,我们这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已经变成了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但我们理想不灭,激情依然:

“30年前,当我们离开母校时心中充满理想。30年后我们重翻这册班史时,又重浴昔日的灿烂阳光。30年来,我们经历过蹉跎,收获过希望,自酿过苦酒,登临过庙堂······功名利禄是非荣辱我们都可以挥去,唯有‘人大’情结永存心中,同窗之谊终生难忘。


我们是空前绝后的一代‘人大78’学子,我们的命运与共和国同步,充满苍凉和悲壮,骄傲与辉煌。无论是‘而立’还是‘耳顺’。我们自信青春从未远去,或指点江山,或驰骋沙场;或采菊东篱,或徜徉书房。无论在天涯何处,我们永远是兄弟姐妹,人大同窗。同学们,尽管生命之路或有平坦与曲折,但我们激情永不泯灭,我们依然在路上”。


再版《班史》前言


我为重生的《班史》撰写了《后记》。现在就让这个《后记》代我给大家讲述班史涅槃重生的故事吧:

感谢现代科技手段,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弥补了我的一次过失,而这次过失险些让我抱恨终生。

30年前写就的这本凝聚着全班同学心血的《班史》,在我们78级毕业之后传给了79级,接着又传给了81级、82级(我们专业没有招收80级本科生)。但毋庸置疑,后面没有哪一届班级的《班史》,在思想性、趣味性、史料性上能超过我们78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源于不同年龄、不同成长背景的人,对于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同学之间的真诚友谊,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珍视度。

当年的科技水平不允许我们制作出多本《班史》供人手一册,于是这唯一的手抄本的《班史》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1986年,尚在学校任教的我,发现我们的后辈们对编写《班史》的认真程度一届不如一届,以致《班史》几乎成为了记录同学们4年吃喝玩乐的游记时,我毅然决然地从即将毕业的82级同学手中收回了《班史》,才使它没有丢失。于是,这本珍贵的《班史》一直伴随着我,直到1997年。

原版《班史》复印件

我所犯的那次过失就发生在1997年。那一年是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成立10周年,学校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当系里通知我们返校参加纪念活动时,我想到了手中的这本《班史》。我想,从更广的意义上说,这本《班史》承载的不仅仅是我们78级、79级和81级三个年级同学对那段美好岁月的怀念,它还应该成为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专业历届同学共同珍藏的纪念,更应该成为以后各届同学都续写的年华账薄。于是,我便自作主张,将这本《班史》作为78级、79级和81级三个年级同学的返校礼物,赠送给了会计系,作为永久的纪念。我觉得,《班史》放在系里会更安全、更保险,也更能体现编写它的意义。

然而,我大错特错了。一晃10年过去了,2008年,当我参与筹备77、78级同学入校暨复校30周年庆典活动时,我再一次想到了这本77、78级各班级中可能是唯一的《班史》。我想如果把它拍照下来,编入筹备出版的画册《我们同学》中,那一定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一定会给我们会计班增色不少。于是我找到会计系办公室,提出借阅《班史》来拍照。

令我始料不及的是,不仅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甚至没有人听说过曾经有这么一本《班史》被系里收藏过。顿时一股震惊、悔恨、失望、愤怒的情绪油然而生,可我又能向谁去发作呢?只好把这些苦涩咽回到肚子里,让自己默默地承受。

原版《班史》复印件

唯一可以庆幸和安慰的是,在将《班史》送给会计系之前,自己神差鬼使地将《班史》中我们78级的部分复印了一套保留了起来。有它在,还能稍许慰藉一下我这颗受伤的心灵。晚辈们没有人能够知道和理解我当时的那份苦涩和失落的心情。

2012年新年伊始,我们又开始着手筹备将于8月4日举办的77、78级校友毕业30周年庆典。我们大家都明白,这大概是今生少有的全体77、78级同学聚会的机会了,所以我们这些参与筹备的同学格外努力,都希望让这次聚会能成为大家心头永恒的记忆。

作为参与筹备这次庆典活动的77、78级校友联谊会的秘书长,我在参与筹备庆典活动的同时,也和小冈、小元、小庆等同学商量过,班里的活动如何安排。当时大家的一致想法是,还像4年前一样,组织与会的同学到郊外安排一个酒店住一天,让大家能有机会在一起畅叙友情。至于能给大家留一个什么像样的纪念品,的确没有想过太多。

部分同学合影

6月12日早晨9点,姚钢从上海打来电话询问庆典筹备情况,他特意问到《班史》,希望能在《班史》上做做文章,能让同学们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纪念品。我说《班史》的复印件在我手里,可以给大家每人复印一套。姚钢说:“既然有复印件在手里,为什么不能找一个图片社或者文化公司帮助我们做一个精美的画册呢?现在的技术完全可以做到全部或者部分复原的,需要多少钱我来出。”他的一句话提醒了我,对啊,我怎么没有想到呢?真是一个好主意。于是我一分钟都没有耽搁,马上翻看手机中的电话簿,看看有什么朋友可以帮忙。

我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科社系毕业留校,现任人民大学工会常务副主席、身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的余浩同学,我知道他不仅摄影是行家,还是一个书法爱好者,他应该有这方面的信息。余浩在电话中说:“你真是找对人了,我认识好多这样的文化公司,马上帮你联系。”一个小时之后,我就由余浩陪同来到了人大附近的楠竹文化公司,余浩是这里的老客户,公司老板亲自接待。在说明了来意并看了我带来的《班史》复印件后,倪老板痛快地说:“没问题,我来帮你策划和制作吧,一定会让你满意的。”

毕业照


上午十一点,就在姚钢打给我电话后两个小时,我已经谈妥了制作这本《班史》画册的事,并将电话打回给姚钢,向他作了报告,事情就这样确定下来了。

接下来就是用手机短信和电子邮件向全班同学广而告之,并征集大家的照片和感言;电话中和小冈、小元商量补拾《班史》中老照片的事;五天后又与小冈、小元见面,收集大家手中的老照片和商量《班史》画册制作中的一些细节,诸如《再版前言》《后记》的撰写和扫描件以及电子版的排版等问题,并一一确定。在这之前的两天,姚钢的赞助款已经打入我的账户。

再接下来就是和楠竹文化公司之间不停地电话、电子邮件和实地往来,不断讨论和修改录入、排版、校对、扫描件、电子版的事情,这本《班史》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眼看着她一天天地长大、成熟,最后就形成了大家现在手中的这本画册。

再版的《班史》

感谢姚钢颇有创意的提议和慷慨解囊;感谢小冈的热情支持和鼓励;感谢小元冒着酷暑和我一起到楠竹公司修复原稿和校对稿件;感谢小庆、国起出手相助,提供他们珍藏的宝贵照片;感谢全班同学的积极配合,这本再版的《班史》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它的再生,也多多少少解开了我十几年来的一个心结,那就是由于我的一时冲动,造成了《班史》丢失,我心里一直对全班同学怀有深深的歉意。今天为了这本《班史》的再生我所花费的心血,权当是对大家的一个道歉和补偿吧。

《班史》值得珍藏,因为我们的青春定格在它的每一页中,有它陪伴着我们,青春从未远去。

这就是我们人民大学78级会计班《班史》的故事。最后我愿意借“新三届”公众号的园地,呼吁人大会计系的晚辈,特别是94级至97级即当年参加过会计系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的学弟学妹们,有哪位了解和知晓《班史》下落者,恳请提供线索,如果那本珍贵的《班史》就在您的手中,恳请您把它贡献出来,在此我代表78、79、81级学长向您表示感谢,并将赠送您一本再版的精美《班史》。有线索者请与我联系,电话13901005637.


入学30周年全班合影


张河专列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聊聊我们班里的几大“老”

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张河:永远的吉冈由纪

初渡东瀛,一个人的会计师实习

张河:我的汾阳情结

张河:在蒙古国体验“双规”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人民大学新三届

宋毅:1978年那个春天,

我们的高考补习班

宋毅:陪张河同学汾阳圆梦记

张小雪:小学毕业生圆了大学梦
周维平:我从草原来
孟国治: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李秋零:机会来了就要抓住

北大教授牛军口述当年高考经历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

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庞松: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何砚平:一波三折我才考上人民大学
马艺华:歌曲串起我们的校园芳华
郝荃汪建熙:财金侠侣
张河:聊聊我们班里的几大“老”
张河:我的“自助式”高考复习
张河:我们同学我们班
骆小元追忆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骆小元忆会计行业:筚路蓝缕三十年
杨宾:岁月峥嵘忆当年
一百幅老照片里的人民大学新三届
人大新三届:命运,就这样改变了
人大新三届同学对母校的感言与寄语
张晋峰:一段难忘的经历
徐世平:经历学潮
郝荃:最开心的是帮助别人
蔡晓鹏:人大新三届校园往事钩沉
陈锡文:人民大学78级报到第一人
周其仁:在江湖与庙堂之间
郭凡生:追寻我们共同的理想
黄晓京:物非而人是——旧信札的记忆
徐建: 中国不缺当官的,
缺的是德高望重的大律师
吴思:思想的创造力
胡舒立和她的新闻专业主义实践
送别新三届学友曹征海
肖玉环:长歌当哭  送君远行
肖玉环:告别南生
何砚平:吴方有芳,愈久弥香
龚炽荣:大学时代的游泳往事
和记忆中的那个女生
李梅:我眼中的顾晓阳
刘晓阳:地久天长——忆王小波
王治平:我的大学时代
吴工圣:我和我们宿舍的七条汉子
吴工圣:一路走来  知恩感恩
管士光:回望来时路
马艺华:双榆树的"女理发师"
马艺华:睡在我下铺的老兄
 马艺华:我在大学收获最完美的礼物
张小雪:那些流年,那些囧事
何平:毕业时黄达老师给我题词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和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大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