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孔捷生:玉面飞将军汪嘉伟,他的过五关与走麦城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3-04-0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孔捷生,1952年生于广州,当过水乡插队知青、海南兵团知青、广州工厂工人。文革后发表文学作品,曾获1978年度、1979年度两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曾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出版过多部小说、散文集。1980年代末移居美国。

原题

玉面飞将军汪嘉伟




作者:孔捷生

当年的中国男排队长汪嘉伟


前不久,中国男排夺得失落十年的亚洲杯冠军,却乏人关注。男国足能被记住,只缘堪为万众唾骂的痰盂,又是各种讥讽段子的创作源泉。中国有男排吗?是些什么人?别说了,说出来也不晓得。这是无法摆脱的尴尬,他们在中国女排炫目光环下没有存在感,只能一边凉快去。


世事沧桑,当年女排踮着脚尖仰望男排的时候,她们才是追星族。1977年中国男排夺得世界杯第五名,次年获世界锦标赛第七名。这在今天,是难以置信的好成绩,当时足以让女排羡慕。毕竟进入前五名已是世界一流。但中国男排对世界排坛最大贡献是创造了“前飞”“背飞”,而这至今盛行不衰的快攻战术的诞生,来自一位天纵奇才——“网上飞人”汪嘉伟。


汪嘉伟和中国男排曾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1981年男排世界杯亚洲区赛在香港伊丽莎白球馆举行,彼时中国体育电视直播才起步,中国对韩国的关键比赛租用卫星播放。谁知比赛打成2:2,租用时间已到,心急如焚的球迷只得守候在收音机旁,听得中国男排最终以3:2险胜韩国。北大学子肾上腺素激沸不已,从砸灯泡、烧扫帚到上街游行,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


青衿学子点燃的是他们的青春荷尔蒙,而八十年代伊始,饱历动乱的中国刚找回了的青春。那是一段不可复制的黄金岁月。


光芒短暂的中国男排与其后崛起的中国女排,有如腐草萤火与当空皓月之比。迅速被遗忘的男排,唯一值得倾注笔墨的世界级明星,只有汪嘉伟。


中国男排在比赛中


世界第一副攻手


汪嘉伟原籍上海,幼年随家庭迁居福建。以速度见长能跑能跳的汉族人,从刘翔到苏炳添大都出自南方,据说和肌肉纤维有关。


成长于福建的汪嘉伟吸了地气,闽人跳跃力特别强。五百年前的名将戚继光(时任福建总兵)因材施教,正是以腰腿功超一流的本地壮丁构成了“鸳鸯阵”,这个作战单位的核心是蹿高伏低的藤牌手与长枪手,均系山地与水田的野战惯家。自从戚家新军创立之后,每战必胜,最后在著名的仙游之役中彻底击溃倭寇,结束了延绵已久的沿海外患。


中国首位打破男子跳高世界记录的不是朱建华,而是福建人倪志钦——当然文革中凡“破世界纪录”都颇成疑问,但倪很能跳却不假。朱身高近两米,倪仅一米八几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倪的弹跳力更强,无庸置疑。顺便一提,曾称霸男子跳远王座十几年并保持亚洲记录的也是福建人陈尊荣。


然而,他们的故事都不及另一同乡汪嘉伟那么曲折。汪的弹跳天赋很别致,他不用深下蹲就能霍然起跳,滞空能力超强,恍如空中滑翔。中国古书云“双手过膝”者都是不世出的异人(如《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汪嘉伟的臂长超过身高,及便不“过膝”至少是“及膝”,此乃天造地设的排球奇才。他在网上纵横十年,早早就被国际排联评定为“世界第一副攻手”。


汪嘉伟成名于七十年代,那阵中国男排心高气傲,在阿根廷拿了个世界第五,中国队还不服气,认为撞上东道主阿根廷,输得冤枉,才没挤进四强。而彼时中国女排还在为“冲出亚洲”苦苦挣扎,相对威风八面男排健儿,无名无份的女排姑娘自惭形秽,在集训营地里遇上异性同袍,女排队员都得仰着脖子去巴结。尤其汪嘉伟,面如冠玉,骨格清奇,为排坛的一代少侠,对他穷追不舍的女孩子如过江之鯽。


综观天下武林,并非有了少林、武当等大门派的拳经剑谱,才生出许多武学名家。相反,正是一辈又一辈奇人异客的超越性贡献,才使武道得以弘扬光大。汪嘉伟就是绝佳的一例,他长身跃起,在网上横着飞行三米多而不坠落,这种反地心吸力的神功,想来剑侠小说里的“纵云梯”和“踏雪无痕”的轻身术也不过如此。因为有了汪嘉伟这网上飞人,世界排坛的“背飞”“背快”战术才得以问世。


一九八零年,中国男排正值颠峰之际,北京决定与西方社会一道联手抵制莫斯科奥运会。大家颇觉遗憾。其实那时女排也刚熬出头,更遗憾的应是她们。毕竟男排长于副攻与二传(沈富麟),缺了一流主攻手,终是与金杯无缘的。况且队中世界级的明星算来算去也就是汪嘉伟一人。


只是谁也想不到,以错失莫斯科奥运会为分水岭,男排从此江河日下,一蹶不振了;更没有想到,中国女排“麻雀变凤凰”,次年夺得世界杯冠军,此后剑及履及,世界锦标赛和奥运冠军通吃,横扫千军如卷席。整个八十年代,都是以中国女排为标志,她们是崭新的偶像和图腾,一切革命、翻身、赶超、国家、民族等等伟大概念都可以往这个传奇故事里堆砌。


汪嘉伟作为反衬,恰恰在女排咄咄逼人的光艳与“雌威”之下,被挤兑得身败名裂,最后这位末路英雄不得不黯然去国,远走他乡。

排球运动员在北大


命运转折点


汪嘉伟的初恋情人是中国女排接应二传手张洁云,当年老球迷都记得她的绰号叫“无声手枪”。张只是坐冷板凳的后备球员,上场机会甚至少于另外两个漂亮姑娘杨希、朱玲。但不得不承认,那时女排就是很团结。问题就出在这里——上海有一怀春女子,冒上影演员张瑜之名,给汪嘉伟写信表示爱慕,汪跟她通过几封信,这事被抖落出来,极可能出于国家体委大院有偷窥欲和拆信癖的家伙之手。女排这个“坚强集体”于是动了众怒。


回头细想,这类私人感情纠葛与众人何干?但当时女排声威如日中天,谁敢攫其锋?张洁云这把“手枪”虽然“无声”,队友却非如此,要坏咱们姐儿的好事,别说假张瑜,就是真张瑜也不行!


岂料假张瑜虽然落荒而逃,汪嘉伟却铁了心不吃回头草。那边厢也很决绝,遂由怨偶成仇家。女排的“攘汪运动”就令国家体委家无宁日了。


同情汪嘉伟的人不是没有,但女排个个都是新科英雄,举国崇拜,跟她们作对是找死,于是都闷声不响。好在汪嘉伟还是擎天一柱,中国男排怎离得开他?殊不知一九八四年的奥运会预选赛上,汪嘉伟在第一场第一局就受了伤,其后只能作壁上观,结果中国队无缘进军洛杉矶。国家体委也十分震怒,洛城奥运因苏联、东欧集团的抵制,中国男排去摘一枚成色稍差的奖牌,未必完全无望,哪知连亚洲都没闯出来!于是,汪嘉伟“闹情绪”“小伤大养”“罢赛要挟”等流言一时大盛。


汪嘉伟当然清楚嚼舌头者是何方神圣,他顿萌去志,申请到復旦大学新闻系读书。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恰在这时,汪嘉伟在日本的铁杆崇拜者北村夫妇邀请他赴日留学,汪遂回到福建办理出国手续。怎知又生变数——中国男排教头邹志华紧急来电,敦请他即刻就地恢复训练,枕戈待旦,因古巴加入抵制奥运的行列,国际排联指定中国取代古巴出线。


汪嘉伟就像削职赋闲中的飞将军李广接到了“勤王令”,撂下一切杂务,以近乎狂热的激情投入训练。邹教练深知汪嘉伟是一尊赤胆男儿,但随着男排衰颓滑坡,资历甚浅的邹志华更是人微言轻,怎比得女排教头在排球界和国家体委一言九鼎的地位。有人不着边际地讲了几句“品德”“意志”“责任感”之类的话语,遂令中国男排直至登机飞赴洛城那一刻,在福建埋头苦练的汪嘉伟都没能接到归队通知。


奥运战果又是“阴盛阳衰”,女排所向披靡,勇夺金牌;男排则输到几乎垫底。在洛城闭幕的同一天,沉郁落寞的汪嘉伟孤身东渡,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笔者绝无冒犯女排这个“英雄集体”的意思,只要不去滥抹政治油彩,“五连冠”的中国女排在世界排球发展史上的功绩怎去赞颂都不为过。遗憾的是,被一再拔高与神化的“中国姑娘”雌威太盛,不但害了别人,最终还是连累了自己。袁伟民晋升后,心高气傲的女排姑娘就策动哗变,生生把邓若增教练给废了。


后来全国排球界民主评议,投票公推辽宁教练接掌国家女排主教练,却被退役转行做官的前女排“大姐大”在黑箱里封杀,硬是让张蓉芳的丈夫胡进“盗”去帅印,胡稳呆了几年,终因未立寸功而下野。此后的女排更成了“教练屠宰场”,来一个废一个。每位被修理得遍体鳞伤的教头都纳闷︰女排怎么这样难缠?队中已没一个当年的功臣,难道凭著金牌师姐的余荫,就可嚣张至此?


其实和女排姑娘本身未必有太多关系。只缘女排的成功结成了绵密的利益网和关系网,触一发而动全身。如此算来,汪嘉伟只是那个“英雌时代”的第一个牺牲品罢。


男排队长汪嘉伟在北大讲述夺冠之路


胜利的使者


汪嘉伟这网上飞侠与长臂剑客在东瀛的知名度极高,他抵埠后的动静行止都被日本传媒追踪报导。要吃这老本,在异国也可活得满写意,无论是在场上当雇佣兵,还是在场下当教练,收入都相当可观。但汪嘉伟学了半年日语后就进入日本体育大学,攻读体育运动心理和管理专业。


东京居大不易,米珠薪桂,尽管日本大学给予这位中国名宿以种种优惠,毕竟生活费用是要靠自己去挣。汪嘉伟任大学本校男排教练又兼职伊藤洋花堂女排助理教练,成为一个典型的半工半读留学生。从体育大学到伊藤洋花堂女排训练场馆,要穿过整个东京市,地铁光单程就要两小时,故此地铁车厢就成了汪嘉伟啃书本用功的流动课室,他绝不是出来混日子、赚日元的庸碌之辈。他的学业仅在一九八六年中断过,那是因为大换血后的中国男排备战汉城奥运会,新手太多,缺乏大赛经验,邹志华教练与汪嘉伟当初的授业恩师戴廷斌(他是男排获世界第五名时的教练)写信到日本,请汪嘉伟重出江湖,回来传、帮、带,力争在亚运创造佳绩。


汪嘉伟接函二话不说,马上办好半年休学手续,回国效力。在紧张训练中,汪嘉伟左手食指意外受伤骨折,包夹復位后又练伤了韧带,专家会诊认为不做手术就会落下永久性伤残。汪嘉伟得知手术后就无法参战亚运,就断然拒绝,仅给伤指戴上牛角护套,备战不懈。


真是奇迹,汉城亚运韩国巧取豪夺的摘金狂潮之下,弱势的中国男排力挫强敌日本,与东道主争冠军,居然以三比一击溃已有多年没赢过的韩国队。事后中国队的新队员说得神乎其神:只要汪嘉伟在网前一站,还没怎么样呢,日本队韩国队的球员就气虚了。


汪嘉伟为中国拿下这块金牌,带着已残废的手指,又回东京去了。应该着重说明,在此前后,中国男排十几届亚洲锦标赛都没沾过冠军的边,汉城亚运金牌是一个孤零零的异数。谁也没料到,中国人要再摘亚洲之冠,要等到十一年之后,二度归来的汪嘉伟扛起国家队的帅旗。


从汉城回到日本高校不多久,汪嘉伟就结婚了,新人邓星是学服装设计的,后入行演艺界,她是知名演员秦文的女儿。说起今日时髦的影视圈红星,要论个头、相貌、身条子,都远胜当年,可这一茬人不知怎的修养就是不行,她们忙乎着各种无聊的事,没时间去读书钻研、充实自己,那比得上当年秦怡、秦文这一辈的演员!邓星自有家学渊源,才貌双全,与汪嘉伟真是珠联璧合,佳偶天成。


然而文体结合的婚姻,八字看来有点问题。有成功例子,如江嘉良和吴玉芳;失败例子更多,从庄则栋到刘翔。汪嘉伟和邓星因聚少离多,婚姻没有走到头。


一九八八年汪嘉伟学成毕业,由大财团为东家的东丽男排请他加盟,他往网前一站,“汉城故事”又重演,对方一瞧就怵了,次年东丽就从乙级升上了甲级。一九九二年,汪嘉伟卸下战袍转任东丽男排教练助理,他厉行改革,又指导有方,两年后东丽有三名主力被选拔为国手。排球场上轮来轮去也就是六个人排阵,换言之,有半支日本国家队是汪嘉伟调教出来的。大东家也看出门道来了,将平庸的资深主教练炒了魷鱼,让汪嘉伟掌印。


汪少帅治军极严,日本人习惯只管体育馆里的训练,不问馆外诸事。汪嘉伟却规定除周末不得夜归,他自己带头一周五天住在队里。某日一队员半夜才归,被查出还百般狡辩,怒不可遏的汪嘉伟拔腿就将他踢得满地滚,对方爬起身连声认错,汪嘉伟却要他在全队面前受罚,连队长也得出列陪罚。可是,汪嘉伟越是威严,旗下弟子越是死心塌地听他的号令。一九九五年日本排坛开始实行职业化,其他强队纷纷购进欧美外援明星,只有汪嘉伟引进一个中国主攻手张翔便按兵不动,连东家都大犯嘀咕,哪晓得这一年东丽男排偏偏创下队史最佳绩——甲级联赛亚军。


日本静冈电视台为此专访汪嘉伟,制作出一辑专题节目《胜利的使者》。这于汪嘉伟实系当之无愧。


当年的海报


擎旗自有后来人


此时的中国男排固然是委靡不振,值得一说的倒是盛极而衰的中国女排,她们在一连串的“兵諫”与“逼宫”之余,已彻底挥霍掉最后资本,一直输到连亚洲冠军都丢失了,排球界才算买了个明白,原来真正无可救药的还不是男排,偏偏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女排!


熬到再也没人肯出任女排主教练的悲情时刻,反而否极泰来了。皆因别无选择,除了请“铁榔头”郎平回来,女排已无任何出路。郎平是相当于男排汪嘉伟那个层次的世界级明星,她在队时是非风波极少,退役后旋即赴美留学,没再卷入江湖的恩怨仇杀,只有她回来担纲挂帅,才孚众望,也只有她才能收拾这一烂摊子,光大门墙。


于是,郎平就回来了。第一目标先把亚洲金杯端回来,她办到了;第二目标是亚特兰大奥运会,她率本门的第四代弟子拿下了一块银牌,这已是“五连冠”后的中国女排所能得到的最高名次。其后郎平再创辉煌的故事,就更不用说了。


再观中国男排,虽然没有女排那么多坛坛罐罐,算是一穷二白的赤贫户,但也是走马灯一般换了几任教练,仍无起色。“家贫想贤妻,国破思良将”。大家念及那些年唯一气顺而且手顺的日子,就是汪嘉伟归队的那半年。又受到郎平回营重铸女排的启发,中国排协遂于一九九六年夏向汪嘉伟提出回国执教的邀请。


有谁不知道,日本职业甲级队主教练薪金比起当时国内的待遇,有天壤之别。没想到,一九九七元旦才过,中国排协就收到汪嘉伟的传真,表示他要回国参加中国男排主教练的竞选。


汪嘉伟当即辞去东丽男排的职务,并将妻儿安顿到香港,真是破釜沉舟,开弓没有回头箭。三月二日,汪嘉伟作为唯一候选人,在北京参加资格考评。三月七日,国家体委就任命排坛学历最高的汪嘉伟为国家队主教练。半年后,中国男排重夺亚洲冠军……


汪嘉伟与郎平的故事颇有相似之处,不管在其间涂抹多厚的政治脂粉,唱彻“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高调。但汪与郎所代表的却是一种新的价值观、新的人生视野、新的生活形态。他们两人的国际化色彩均相当浓烈,学识与胸襟均非袁伟民那一辈人可比。他们固然是爱国者,却爱得真诚,不造假。


汪今时已贵为富商,他离异后再娶之妻,堪称商界成功保证书,这是中国特色的商海模式。不管如何,先富起来的汪前辈依然关注和资助排球事业,他网上飞将军的滑翔雄姿,已化为那一代老球迷远去的记忆——那是比商海故事更值得记住的传奇。


作者注:此文仅系老球迷搜罗的江湖传说,请勿对号入座。)


汪嘉伟与郎平

孔捷生文集

丁玲,一颗有余温的化石

孔捷生:破译历史秘卷的密码

孔捷生:林彪黄埔四期同学,

林莽深处之悲剧英雄

孔捷生:一代人的喉咙与歌声,

他们的激情并不遥远

孔捷生:那不是好的年代,

却是我们最好的年华

 孔捷生:从昨夜走近今天

孔捷生:北京芳邻众生相

孔捷生:来自五指山的小提琴家

孔捷生:我的外祖父,

燕京毕业的抗战烈士和他的遗孤们

孔捷生: 奇人金敬迈,

英雄叙事年代的文学偶像

土插队,洋插队,我的单车故事

孔捷生:头顶与颅内的自由

孔捷生:走近余英时,

去国彷徨时的精神导师
乌克兰大白猪与战争影响
孔捷生:名家的背影,
与汪曾祺同走渣滓洞
孔捷生:彼岸的祖屋,
挥之不断的文化血脉

文章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插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给老编续杯咖啡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体育风云
 “3.20”之夜的北大学生
发出“振兴中华”时代强音
刘志达:难忘“3.20”之夜,
“振兴中华”口号诞生记
北大1981:一个口号激励一代人
杨劲桦:我认识的李富胜
和国足那些哥儿们
中国篮球第一高人穆铁柱
工体,北京人的精神与记忆
张五常:我的发小容国团
钱江:中国乒乓球队
首次参加世锦赛台前幕后
69年前新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秘辛

杨劲桦:我记忆里的学校运动会
杨劲桦:大学游泳队的姐妹兄弟
中美“乒乓外交”打破大国政治僵局
范明:半世纪前那场世乒赛,
写在初二女生的日记里
庄则栋:"做官两年,倒霉几十年"
袁晞:世界杯为几亿人带来欢乐
袁晞:天下球迷心连心
袁晞:世界杯观球轶事
黄肇炎:山沟里的足球运动
张健:“高干”足球队是怎样炼成的
马艺华:也许昆明湖会变成足球场
龚炽荣:大学时代的游泳往事
和记忆中的那个女生
刘光典:57岁完成首个百公里越野赛
苏兆瑞:步行健身的感觉真好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