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学丨陈建平:​插队法兰西, 那里是一席流动的盛宴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4-04-25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陈建平,吉林省人,1951年生。长春市第30中学67届初中生,1968年下乡插队到吉林省德惠县边岗公社,1973年被推荐到吉林省辽源煤矿学校学习,1975年毕业后在吉林省煤田地质102勘探队工作,1978年考入长春邮电学院,1982年毕业留校任教,1990年考取国家教委公派赴法访问学者。曾在法国电力公司、三亚凤凰机场、中兴通讯公司、吉林大学通信工程公司等企业工作10年。2021年在广东白云学院教师岗位上退休。


原题

我的洋插队




作者:陈建平


2023年4月7日发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联合声明》洋洋洒洒51项共识性成果,在政治、世界安全与稳定、工业、农业、商贸、环境保护、文化、科技等多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高质量的沟通和交流,中法元首讨论了从外太空样本到巴黎圣母院修复等多个话题,体现了中法关系的高水平和战略性。曾经留学法国的我,不禁为这个声明欢呼和喝彩!

我是1991年11月11日踏上法兰西的土地,开始洋插队生活的,之所以称为洋插队,一是我扎到“洋人”堆里去了,二是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工作。

在去法国之前,我收到了5所大学和1家企业的邀请函。从考上大学到出国,我在校园里已经生活了13年,突然萌生了走出校园的想法,国家教委留学生司的同志也赞同我的想法,而正是这一决定,使我的洋插队名符其实。

我去的这家企业EDF(Electricité De France,法国电力公司)是法国数一数二的大型国企,在世界500强中排名靠前,在这次随马克龙总统来访的60多个企业中,法国电力排在空中客车之后的第二位。

法国地理位置优越,北西南三面环海,东部是著名的阿尔卑斯山,其它地区多为平原和丘陵,气候温和,一年只种植一季农作物,虽然国土面积不大,却是农业大国。法国人自诩“上帝给了法国人一块好的土地,所以我们有点懒”,最近闹得轰轰烈烈的针对延长退休年龄的全国大罢工,还真就印证了这一点。

法国有一重大缺陷那就是地下没有石油和煤。我在法国诺曼底地区的港口城市Le Havre(勒阿佛尔)参观火电厂时得知这家厂烧的煤竟然是从中国湖北水运过来的,这使我很惊讶,由此可见法国能源的缺乏。这次俄乌战争大家都知道了能源短缺不仅是法国而且是整个欧盟的软肋。因此核电是法国的不二选择,在法国国土上均匀地分布着19座核电站,不仅满足本国用电而且输出国外。当然他们不可能预见到会发生俄乌战争,前些年关停了一批核电站,导致现今电力不足。我国的首座核电站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就是EDF援建的。

接纳我前来学习的部门是Département Informatique(信息部),有200多名IT人员。法国电力公司董事长Le Vee(乐维)曾在“2015广东经济发展国际咨询会”上说:“法国电力公司作为欧洲主要的电力公司,它是大数据的创造者、管理者,也是使用者。”指的就是这个部门,当然那时还没有大数据这个术语。该部门管理着公司的内部网络,这个网络几乎是与美国的互联网同时研发的,该网络连接着EDF所有发电厂和分布在全国的6个数据中心,控制着整个公司电力的生产、传输、安全、供应、管理的各个环节。

我去时该网络正在向国际网络标准模型看齐和迁移,几种类型的局域网也正在公司各部门普及。我来这里主要是学习网络、UNIX操作系统和数据库。记得刚来时见到用皮卡车运送一车车的磁带感到很惊讶:什么信息这么多?真是信息加工厂!当时流行的数据库Oracle和Sybase,已经在6个数据中心使用。学习资料有法文也有英文的,而我要从熟悉法式键盘和法文的Windows操作系统开始。

参加公司的网络学习班


EDF有几个大的办公点,信息部与一些实验室位于巴黎东北部一座已停产的火电厂院内,有几百人在这里工作,只有我一个中国人。信息部领导首先安排我在6个子部门的每一个实习一周,以熟悉整个部门的工作,然后到网络开发部门实习。

公司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大部分员工西装革履,大公司的气派十足,只有“码农”们穿着随便一些。第二是弹性的工作时间,出于工作性质和交通拥堵的考虑,上下班并不要求打卡,上午几点来,下午、晚上几点走完全自由,当然这是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第三是工作卖力但是不拼命,上班努力做事,下班尽情享乐,办公室里不谈私事,要聊天去咖啡间,在那里聊多久都没有问题。业务书籍从来不带回家,家里书架上摆放的都是小说等文学类书籍或CD,周末没有加班。第四是工作不攀比,这样大的公司难免有混吃大锅饭的,大家也都有目共睹,但是自己干自己的事,从来不攀比、不赌气。

那时国内还没有实行大周末,所以来法国后感到周末时间很宽松。还有节假日的“搭桥”:比如周二是节日,那么周一就是桥,从周六到周二就都是假期,而假期的时间是绝不浪费的,有的人周五下班就踏上旅途,周三早上直接从归途上班。我利用周末和假期游览了巴黎诸多的景点并多次参加了留学生会组织的外省旅游,增进了对法国的了解。

法国企业有带薪休假制度,一年有二十几天的假期,每个人可以自由选择度假时间,大部分人都选择旅游旺季休假,即冬季的滑雪和夏季的海滨,届时办公室几乎清零,假期归来如果没有被晒黑似乎难以向同事“交待”。鉴于我国现在旅游旺季时各热门景点的人满为患和高速公路的拥堵情况,是否可以借鉴这一制度?《联合声明》第26条“双方将于2024年共同举办中法文化旅游年……”,3年疫情也真的憋坏了,好想出去多走走。

瞻仰“巴黎公社”墙


公司安排我在院内的单身公寓居住,1人1间,每间室内有洗脸池,每栋平房有公共厨房、洗手间和电视间。下图这两个小伙子与我相处甚好,中间那位叫Jean.Luc,右边那位叫Luc。我们经常在一起闲聊或看电视。每天晚餐和周末我们都是自己做饭,Jean.Luc非常喜欢中国菜,每次我炒完菜都要分给他一些,他很快就吃完并用面包将盘子里剩余的汤汁蘸干净。同住的法国小伙子们多数情况下都是热一下买来现成的饭菜或开启罐头一类包装食品。那时我很羡慕他们,只要攒半年到一年的工资就可以买辆汽车,而现在我国也达到了这一水平可见改革开放给老百姓带来的好处。

单身公寓及两位阳光帅气的法国小伙子


办公点设有内部餐厅,由此我开始吃西餐,逐渐习惯了法餐及餐具的使用。法国人喜欢品尝不同国家的菜肴,有一天餐厅发给就餐者下图这个菜单,可见他们对中国菜很欣赏。法国人就餐时讲究环境和心情,午餐经常是同事们聚在一起吃,喜欢一边吃一边聊,但是很少聊工作的事。记得有一次某位说谁谁生了三胞胎,另一位说他见过四胞胎,第三位说他见过六胞胎。大家就这样东拉西扯一会儿,午餐后从不午睡也不打盹,回到咖啡间再聊一会儿然后开始工作,一直干到晚上8、9点或更晚,出活多在这一时段。

餐厅中国日的菜单


法国既然盛产香槟和红酒就少不了喝酒的场合,逢年过节都要酒来助兴。法国一年四季的节日也不少,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说法和习俗。下图是新年后不久的主显节,这是一个基督教的节日,庆祝耶稣基督在降生为人后首次显露给外邦人。这个节日人们要分吃一种类似生日蛋糕那样的圆饼,圆饼中藏着2枚硬币,吃到硬币的人就成为国王,要戴上王冠,我那天恰巧吃到1枚,于是留了个纪念。

主显节与同事们一起分吃圆饼


还有就是谁家里有了什么好事,也要与同事们庆祝一下。下图中右5这位先生家中添了一对龙凤胎,这样大的喜事肯定要请客。不过这种请客不是大吃大喝,只是买几瓶香槟或红酒外加一些花生米、开心果之类的小吃,就可以小酌一顿,之所以说是小酌是因为他们的喝酒只能说是品酒,每次只是咂那么一小点,但却能说好一会话,比如酒的成分什么的。

右5这位先生为添了龙凤胎而请客


Fergon夫妇很高兴的向您宣布并与您分享快乐:1992年10月21日 索菲亚和皮埃尔出生


法国电力公司送给我的精美的摄像画册“法国国家”


法国同事在画册扉页上的赠言


我在EDF一共学习了15个月,增长了见识,掌握了网络运行原理,参与了一些网络工程和网络开发。之后我在电力公司一位同事的引荐下又到一家名为COTEP的软件开发公司学习和工作。

该公司专为中小型飞机场开发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管理飞机从落地,廊桥、停机位调度,行李提取等到港航班事务和值机(登记),登机口调度,行李托运等离港航班事务以及航班信息显示等飞机场的大部分工作内容。该系统在欧洲、非洲和亚洲的几十个飞机场被使用。公司有几十名员工,除管理和市场销售人员外,有十几名软件工程师负责该系统的开发和维护。

我在该公司学习了10个月,然后回国参加了三亚凤凰机场的建设工程,作为法方项目组成员在三亚又工作了10个月,负责安装、调测、运行和维护该飞机场管理信息系统。三亚凤凰机场从硬件到软件采用的是法国南方地中海滨城市尼斯机场相同的设计(一期工程)。

90年代我国建设了许多个飞机场,但缺乏对飞机场管理的经验,该项目的实施是将法国对飞机场的管理方法连同软件一起引进过来。法国的飞机制造业和航空运输业都很发达,这次空中客车天津新总装线是中法最大合作项目之一;《联合声明》第17条所述的空中交通管理交流也将促进我国航空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

在COTEP公司学习


COTEP是个小公司,我与员工们很快就熟悉了。公司没有餐厅,每天发给员工一张35法郎的餐劵,可用它在任一家餐馆就餐多补少不退,如吃一顿麦当劳价格恰好就不用补。因此我们每天中午都在外“觅食”。在大巴黎范围内有数不清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各种风味的餐馆,法国人对外来饮食比较包容,乐于品尝各种美食。

我所在项目组的工程师们每2周就搞一次家庭聚会,很快的我也融入了这一圈子,聚会是轮流做东,这样周末生活就比较丰富了。

法国人家里都非常干净和温馨,有住单元房的,也有住独居小洋楼的。多数家庭聚会准备的都是正餐,法国大餐每次的量都是一样的即5道,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平时,只是质的差别。这5道不是一起上,要依次来,前一个结束再进行下一个。

第1道是开胃酒,一般是红酒、香槟等,为的是增加食欲。喝酒的时候搭配一些如开心果、杏仁、花生等坚果,人少时也可在茶几上进行。法国人家里都有小酒窖,这种场合都拿出珍藏的好酒。第2道是沙拉、冷盘等,量不大,让你先垫垫肚子。第3道是主食,上之前要先摆放好与所选的食物相匹配的餐具,主食大多是牛排、鱼、鸡腿等。第4道是甜点,一般是巧克力蛋糕或是放在竹制托盘上的各种奶酪让客人自己挑选,法国家庭都有做蛋糕的炊具,也存储了多种奶酪。这两样东西很有营养,法国人经常随身带几块奶酪或巧克力,饿了时吃一块很顶用。

法国号称是奶酪的国度,奶酪的品种多到即使每天换吃一种,一年下来也不会重样。很多中国学生回国时都买一些奶酪作为带给家人和朋友的礼物。

这次《联合声明》第19条谈到了开放乳制品市场,真心希望尽快建立从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的全链条协同机制,使中国老百姓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舌尖上的法国。第5道是咖啡,酒足肉饱之后,再喝上一杯咖啡提提神。由于5道菜不断的更换餐具,斛光交错,所以主妇很忙,也应了那句“中餐吃菜,西餐吃派”的说法。

法餐与中餐的第一个区别就是法餐吃本味,喜欢吃食物的原滋原味,一般不添加佐料,顶多撒点盐。有些蔬菜如胡萝卜、生菜、西红柿、黄瓜、豆角等吃本味会越吃越好吃。法餐与中餐的第二个区别是肉类是主食,粮食只能排在第二位,虽然法国的棍子面包和羊角面包很受青睐,但并不是主食,炒饭只是偶尔有且只是一道菜。说到这里读者会问,听说法国人吃生牛肉?是的,三分熟左右并且要带一点血丝。我多次被同事们所裹挟吃这种牛肉,吃到嘴里酸溜溜的谈不上美味,但是吃完了浑身都是力气有点想找人拳击的感觉。

有几对年轻夫妇喜欢搞自助式晚餐:主人准备了很多种菜肴、小吃、果品和酒类,客人自己随意挑选喜欢吃的东西,自由的寻找交谈的对象。客人每次也都自带一样礼品如,蛋糕、沙拉等,我每次到中国城去买1瓶桂花酒或春卷一类的中国食品,这样一来晚餐内容就比较丰盛,一般也能凑个十几、二十几个菜。聚餐一般是周五晚上开始,一直要聊到深夜或凌晨甚至是通宵。

法国人很健谈,话匣子一打开就滔滔不绝,这对我倒是一个学习语言的绝好机会。他们谈的内容很多都是生活方面的,也会聊些国内外的奇闻异事,而且愈聊兴致愈浓,凌晨时我已经昏昏欲睡,可他们还聊得方兴未艾。法国毕竟是启蒙运动的发源地,人们思想活跃,喜欢探讨和求真并用自己的所见所闻去印证什么观点。有时候大家也聊些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如,Napoléon(拿破仑)、Louis ⅩⅥ(路易十六)等。

法国人在政见上是多元的,通过聊天可以感知对方的观点,但从不说破,保持一团和气。与他们聊天必须说真话,用中国话讲就是掏心窝子,否则以后就不跟你来往了。我被他们问及一时较难回答的问题是“中文到底有多少个汉字?”“你认识的又有多少?”我做了大概的回答,他们听了以后唏嘘不已,认为学中文比登天还难,但是他们能够想像出中文的博大精深,因此对中文很敬畏。

周末在法国同事家聚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深情的回忆到:“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这段充满诗意和画卷的话听起来很迷人,本人颇有同感。

洋插队影响了我的后半生,无论我走到哪里都会基于巴黎的审美观来欣赏城市的建筑和布局,领略城市的风味。法语则被我视为上天赐给我的珍宝,留学归来至今一直在坚持学习它。在网上曾看到过有些人提议减少外语学习的时间,甚至呼吁取消外语作为高考的科目,在这一点上我认同马云的观点:“学英文不仅仅是学语言,学的是文化。”

我退休以后就停止了跟进通信专业的前沿技术,但我每天要看两小时以上的法语新闻和其它节目,乐此不疲。通过网络我可以知道在法国的一切事情,因为它的镜头对准了法国的每一个角落,我可以看到巴黎、马赛、里昂等大城市的生活节奏,也可以看到山旮旯里古村落的安逸恬静。

我每天可以听到数十个法国人的采访和发言:有波旁宫国民议会的辩论现场,有对儿童提问的解答、居家老人的诉求;有进行家畜交易的畜博会、新潮款式的服装展,也有跳蚤市场的旧货摊、流动货车的小卖部;有葡萄的侍弄、奶牛的饲养,也有美食佳肴的制作;有对文学、艺术的鉴赏,更有体育赛场的直播,无所不有,包罗万象,网络+外语向我展示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比我在法国时看到的还要多,这些丰富了我在疫情期间的生活内容,甚至有点时间不够用。再者从保健的角度,听外语使我的思维快速跟进,可以预防脑筋退化。

最后,作为讲授过双语课的教师,我注意到《联合声明》的第29条“中法两国重申重视语言教学合作,促进友谊和相互理解。鼓励在双方学校开展中文和法语教学并增加双语课程,加强语言师资交流和培训。”据相关报道,现在法国有8万人在学习中文,在中国有10万人在学习法语,以两国各自的人口作分母,中国人学习法语的人数相比很少。双语课程就是使用法文教材然后用部分法语+部分汉语进行讲授,对理工科学生来说,这种双语课又需要在懂英语的前提下进行,因为大部分行业标准和专业术语都是英语,法语国家的学生见到英文术语必然会用法语的发音规则去拼它,比如Data(数据)英语读音是【deɪtə 】,法语读音是【dada 】,只有英语和法语都懂的人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

本人曾经给非洲一些以法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的学生讲过课,对这一点深有体会。因此法语只能作为第二外语或是一外学法语二外学英语。但是听法语会对听英语有帮助,仍以Data这个单词为例,由于法语字母a不发3声,而是用4声直拼,没有打弯所以抢了半拍,因此法语的语速比英语要快,听了法语再听英语,英语单词一般“溜”不过去。

出国留学无疑是改变我人生的又一次插队,能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走出国门,沿着老一代革命家们的足迹学习和生活,是我在土插队时做梦都想不到的。在法国的留学经历改变了我工作、生活上的一些习惯,也为我晚年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快乐。

作者在三亚凤凰国际机场通航庆典上


陈建平专列
共和国四大特殊群体,我占三个
知青集体户,
每年上县城照一张“全家福”
我经历的小三线工程,
无声无息中结束了
陈建平:尽责的护青员,
被罚社员气得跳着脚骂人
陈建平:妈妈珍藏两麻袋书,
助我上中专考大学

1976年,地质钻探工的野外诗情

外语“英法联军“,陪伴我三十年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留学系列

余祥明:高校“青椒”的周折留学路

成小秦:游学英伦,追忆钱瑗同学

金弢:《香水》缘和留学德国之旅

王茹:我在澳洲当中医

夏儿:从一个漫长古老的梦里苏醒

毕冰宾:哥们儿姐们儿奔西德

黄为忻:我在东洋和西洋的两次留学

高宽众:一个公务员的美国留学之旅

高宽众:递上国内处长名片,

我被餐馆老板鄙视了

吴限:天上掉馅饼,我一躲砸到旁人

张大青:平安夜

1978年,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

孟国庆:走出国门第一批"洋三届"

黄国杰:归去来兮,新三届洋插队

跟随医生丈夫洋插队三十年

王小波的大学与留学生活

康雪培:暖心的遇见

袁浩潮:打工的留学生,

属于华人“第四世界”

第一学期英语考了全班第一

袁浩潮:登陆洛杉矶,

我家的表哥数不清

杨劲桦:玛丽与我(上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中篇)

杨劲桦:玛丽与我(下篇)

李榕:在华盛顿英国使馆的"内急"

阮建忠:首闯自费留学美国之路

陈小春:磕磕碰碰闯美国

郑力刚:那时的清华"青椒"都想出国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谢文纬:我在美国“洋插队”的经历


不想与您失联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