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本文作者
余祥明,1953年生于四川。初中69级毕业,1971年插队落户。1973年入西南师范学院外语系学习英语,1977年留校任教。先后在广州外语学院、上海外语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获硕士学位)、英国华威大学学习。一直在高校任教,2013年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文学院退休。现居广州。原题
作者:余祥明
今年三月初,我在成都陪母亲,收到爱丁堡大学同学济华从上海发来的信息。我们的导师克里斯汀·纳托尔,2020年4月去世,享年89 岁。她的外甥女乔安娜准备编辑一部纪念文集,希望我们昔日的学生、朋友提供资料,文字、照片、实物均可,以资纪念。克里斯汀,朋友家人和好友也称呼她克里斯,是我求学时,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系的讲师,英语教学专业主任,还是我的硕士论文指导教师。学习方面她给我的帮助很大、指导很多,还邀请我去过爱丁堡她家和英国湖区她妹妹家做客,我一直心存感激。我马上回复济华,我当仁不让,尽快写好文章,月底回到广州,配上照片,请她转乔安娜。可喜的是写回忆时,我找到当年的笔记,记载我参加英国大使馆的考试,因办理护照签证晚,被爱丁堡大学几次拒绝,最后终于成行的经历,以及学习时得到克里斯汀的帮助,应邀到爱丁堡市区她家里,和英格兰湖区她妹妹芭芭拉家做客的日记和照片。从1977年1月毕业留校,到1987底到英国留学,我跋涉了11年,经历了几个阶段。1978年3月-1979年2月我在广州外语学院英语系高校青年教师进修班学习。两个班共40同学,其中广外10个,其他来自南方各高校,都是71 、72、73、74级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只有中山大学69级留校的老郭,比我们年长几岁。文革中70年,中山大学、暨南大学的外语系被撤销,合并到广州外语学院(改名为广东外语学院,1978年我们在校时,还是此名)。因此广外聚集一大批名教授。我们上学时,他们都还在广外英语系。我们有幸听到翁显良、蔡文显、王宗炎等老师的讲座。特别是王宗炎老师,80年代外语界有“北有许国璋,南有王宗炎”之说。英语系很重视这两个班,给我们配备了很强的师资。上精读课、写作课的宋文老师,原中联部翻译,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他水平高,要求严,给我们上完课,1979年初就摘帽回北京了,我们结业照都没有参加。上语音课的桂灿昆老师,早年留学美国。口语课教师是澳大利亚教师尼克博士和妻子雪莉。上词汇课的老师桂诗春,也是原中大教师,后来是广外的院长,他是70年代末期将应用语言学学科引进到中国的学者。80年代,许国璋教授说他是“先知道桂诗春,再知道广外”。这一年,不仅师资强,教材选编得好,学习环境也好,我的学业收获满满,还结交了朋友。77级学生已经进校,来自全国各地。我通过四川老乡蹇浩与来自北京,在接待外宾酒店工作过的同学练习口语,入学前他们英语口语水平已经很高。还结识了几个四川老乡毛思慧等,没想到,二十年后成了同事。1979年2月我从广外回重庆,想继续深造。80年曾经向系里申请报考武汉大学外语系专门为文化部培养对外交流的研究生。这是唯一的一次只考专业,不考外语的机会。但系里以严重缺乏教师为由,不同意。1981年初,外语系77级考试选拔优秀学生提前毕业留校20来人,英语专业教研室分来十几个,和几个毕业的研究生,师资缺乏才得到缓解。尽管如此,1983、1984年79、80级留校的青年教师要报考研究生,还是找主管副校长多次谈判,才得到批准。我则先天不足,没有学过第二外语,也不喜欢复习政治,加上年龄已经不小,要结婚生子,放弃了报考国内研究生的打算,就一直担任78、79、80、81、82级低年级的教学。不过我一直坚持随77级旁听课程:听蔣良玉老师的口语课,蔣老师1949年以前留学、美国加拿大,学习教育学;听孙法理老师讲美国戏剧课,其中《坩埚》,我至今记忆深刻。孙老师后来去美国高校讲学,翻译莎士比亚作品多部,论著、翻译达835万余字和诗歌3800余行,被授予翻译家称号;听吕进老师的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吕老师后来是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长,重庆市文联主席。(资料来自正式出版的《西南大学外语学院史》)我还坚持自学。当学生时,李峻岳老师推荐过苏联英语语法专家甘希娜的语法专著,我在系资料室借来读过;北外张道真的《英语语法》,我逐字逐句通读两遍,语法规则及例句全部理解、掌握。我教许国璋英语(1-4册),自学完俞大絪英语(5-6册),徐燕谋英语(7-8册)做完课文后面的练习,对照教学参考书对答案。自学外交学院吴景荣编写的《当代英文散文选读》上、下集;英语修辞等。1983年开始,教育部(当时称国家教委)委托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广州外语学院、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和西南师范大学共同为中国边远贫困省、区培养中学英语骨干教师(简称中师班),学习两年获本科毕业证书。其中西南师范大学负责四川省(含当时重庆市)和云南省。大约1985、1986年,英国文化委员会(British council,简称BC,半官方组织,一般也是英国大使馆的文化处)与中国合作,参与该项目。英国文化委员会负责选拔英国专家参与教学,并且为中国方面提供技术合作奖学金,培训教师:选拔教师经英方考试合格,英国大学录取学习,获硕士学位。1987年3、4月间,我们听说,英国文化委员会的官员到重庆大学访问后,想顺便到也属教育部管辖的西南师范大学访问,洽谈此合作项目。车到了大学校门被拦住不准进。学校外事处的理由是,按照条(竖)、块(横)管理的外事纪律,没有教育部的正式通知,学校不能接待。外语系主任龙老师请示,客人已经到校,出于礼貌,能否以个人的名义接待?答复是也不行,事关外事纪律,出了问题无人能承担责任。英方官员吃了闭门羹,很生气。回北京后通知教育部,取消西南师大的合作。学校知道后,专门派人到教育部解释、道歉,请教育部从中斡旋。终于英方松口,答应继续合作。事先没有任何迹象,1987年5月初我接到系领导通知,和小韩老师(77级留校),到北京参加出国考试。我们都是助教,按规定只能坐火车硬卧。但系主任老师担心我们几十个小时乘车辛苦,休息不好,考试难以发挥正常水平,主动提出让我们改乘飞机,差价由系办公经费解决。我的日记里写得很清楚:机票费130元+手续费2元,火车卧铺票大概50元,我的工资约70来元。谢谢龙老师!这次去北京考试,向姨妹和岳母借150元,凑齐300元,供回来车费、在京吃住、给儿子买件长袖海军衫、果脯等小礼物用。5月13日在重庆机场2点18分起飞,4点25到达北京机场。乘机场客车到市内民航办事处,再转公交车到教育部,已经6点,过了下班时间。在附近南海旅馆住下,四人间,7.5元/人,无电视。第二天8点上班,到教育部外事局。欧洲处官员欧阳告诉我们,北外等四所院校的人员已经考试完毕。因为英国文化委员会官员在你们学校访问受阻,很生气,决定中止合作。后经协调斡旋,他们才答应继续合作。你们要争取考好,考试有听力,笔试,和两篇作文,下午口试,一共一天。如果考试通过,英国大学录取,移民局签证办得顺利,年底可以去英国学习。随即开具介绍信让我们去英国大使馆联系。看来,原来在学校听到的信息不是无中生有。另外,对考试也有点担心,一点不了解考试的形式、范围。不过还是对自己有信心,一定能考好。我们乘公交车找到大使馆探路。为了第二天考试准时,我们决定在附近找旅店住下,从南海旅馆搬过来。找了几家旅店都客满,最后才在建安旅馆找到住处,五人间无电视,7元/人。午饭两人半斤火腿香肠,半斤粉肠,两瓶啤酒,共4.4元。晚餐两人,麻辣鸡块5元,鱼香肉丝3.5元,豆腐汤6角,6两米饭4角8分,共9.48元。收费时,和菜牌的价格不一,答复,菜牌上是小份价格。感觉,味道不好,量少,价格贵。第二天到英国大使馆,9点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北京大学、北京外语学院、华中师大(其它项目)的7人。上午考试3个小时,有听力、阅读、填空、写作,内容涉及面广,程度也比较深,量大几乎做不完。下午口试,话题广泛。当问及入学志愿时,我脱口而出,爱丁堡大学。考试下来,大家谈论考试形式新颖,试题量大,并且题目难。后来知道,我们的考试就是雅思考试的雏形和试验。我自觉考得虽不理想,但也不差。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别想太多,等吧!打道回府前去购物,偌大的北京城西单、王府井各大商场,居然没有(5岁)儿子想要的长袖海军衫!好消息来临
重庆远离北京,我在教育部、英国大使馆不认识一个人,无任何信息来源。三个月等待,顺其自然吧。8月中旬,收到英国大使馆寄来的信,我被爱丁堡大学录取。啊,我的志愿学校,欢喜至极!一看时间,要求9月4日前到达英国,看来不可能,护照还要在北京统一办理。25-26号接到教育部通知,9月2号到北京语言学院参加统一要求的出国培训,及办理护照和申请英国签证。我们在北京语言学院培训,学习各种政策纪律、参观长城、听当时正风光的青年导师曲啸的报告等,一周左右后,回单位等通知出国。我利用空闲时间找到北京外语学院英语系打听,得知该系教师梅萍也被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应用语言学专业录取。我问到她家,她和先生老江(其实比我年轻两岁,解放军外语学院孟加拉语专业毕业,转业在国际广播电台)都很热情。梅萍介绍她和上外、广外、华中师大的教师,7月已经参加出国培训,办理护照签证等,现在还没有办妥。她希望我们顺利,早日在爱丁堡大学见面。当时没有想到,考试我们比其它四所院校考试慢一步,后面的步骤步步慢,会给我带来一系列麻烦:收到录取通知书、参加出国培训、统一办理护照、等待签证,都比别人晚一步,导致我几次被校方拒绝入学,终于被接收,但因迟到学习遇到很大困难。我托在冶金部工作的中学同学钟力买回重庆火车中铺,价56元。出发前奢侈一回,旅馆三人间,有电视,可以洗澡,9.5/人,但餐厅伙食既贵且差。煎熬
系里没有安排上课,9月、10月在焦急等待中熬过。空闲时间我回忆这几年的成长经历。1984年教育部考虑到研究生培养速度太慢,数量太少,高校师资普遍质量不高,外语程度太低,决定重点高校举办入学不考试外语、政治,只考试专业一年制的助教进修班。这正合我意,我第一时间报考上海外语学院英语系。教研室主任刘炽亮老师在报名表上给我写的推荐信很好,我考试成绩不错,被录取。进修班也是40人,分2个班,都是来自全国各地高校,70到78级留校的青年教师和个别海外归来的留学生。这次进修系统学习英国文学和应用语言学简介,给我们上课的有陆培炫、章振邦等名教授名师,和三个英国文化委员会派来的教师Betty,Jane等,跟班听课辅导的还有英语系56个中年教师。这一年进修,我在知识、学业上又上了一个台阶。在学校,教学方面我也全身心投入。系主任龙老师78年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留学,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担任系主任。他在低年级进行“高起点、大运动量、综合训练、全面提高”的教学改革。我是积极拥护者,深刻领会,全力参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改的第一个年级(82级)80人毕业(1986年)时,7人考上重点高校的研究生。我教二年级时的班上一同学毕业,报考复旦大学外语系,考试成绩名列榜首被录取。我将教改的理念、原则、方法、活动及成果写成文章,投《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87年第2期刊登。我还有一篇语言研究的文章也刊登在该学报(1986年第3期)。1986年4月我被任命为英语专业二年级教研室主任。这几年我们英语专业教研室的中年教师几乎都有机会出国学习了,77级留校的青年教师,也有几位被派出国学习。1987年5月通知我参加出国考试,是意料之外,似乎也是情理之中。我和龙老师没有私交,只因工作关系有接触。他听说我被爱丁堡大学应用语言学系录取,很为我高兴。他说,60年代该系是世界应用语言学的堡垒,现在仍然处于领先地位。为了我学习方便,他还借给我一本语言学专业书带出国参考。两次被拒有惊,
终于成行无险
这一等就是将近两个月。10月28日才等到北京语言学院派出科的电报,护照已经办好,可以赴京准备出国。我办好各种手续,11月1号乘火车出发,3号早上到北京。11点到语言学院派出科得知,他们26日拿到护照,27号发出电报。下午在财务科领三联单支票5300元,去民航买机票,全价5285元,发票4785元,三联单4785元。(笔记原文)第二天(11月4日)上午到英国大使馆询问,语言官员郝威尔博士告诉我,收到爱丁堡大学来电,开学已经一个月多,半学期了,还有三个中国学生没有到校,学校今年拒绝接收。我很焦虑,郝威尔博士也很同情我的遭遇,答应帮我与校方继续交涉。接下来他们一直与校方交涉。6号我再去,郝威尔告诉我,校方正式决定今年拒绝接收我入学,学籍保留到明年。但她了解中国国情,担心明年有变故,决定我还是今年去,到伦敦英国文化委员会总部,请他们联系其它学校。11月7日出发前北外梅萍的先生老江来看我,在他家给我饯行。老江讲梅萍已经去英国学习一个多月了,华中师大的两个同学还要早到校,她们一起租的房子,学习很紧张,还要学统计学,三个学期要写7篇课程论文,最后还要书面考试,通过了才能写毕业论文。晚上10点一行人乘中国民航飞机,在阿联酋的沙迦机场中转抵达伦敦希思罗机场,办理入境手续出来,有中国大使馆教育处的车接。我们是计划外人员,交接机费10英镑,一天的伙食费5.9英镑。刚到英国有惊喜,
爱大松口继续行
在大使馆致电英国文化委员会总部报到,被告知等电话通知,心中忐忑不安。第二天上午英国文化委员会来电,经与爱丁堡大学及应用语言学系沟通斡旋,他们同意我今年到校就读。顿觉压在心中的巨石落地,倍感轻松。我到文化委员会领取到生活费,以及给我订好的爱丁堡一家家庭旅店的联系方式,晚上即乘坐长途客车从伦敦中心的维多利亚车站出发前往苏格兰首府爱丁堡。总部工作人员给我书面通知,上面有家庭旅店地址、门牌号码、房东名、电话、每晚价格,以及附近的英国文化委员会分部地址等,一目了然。晚上10点出发,第二天清早6:45到达。在车站打的士,7点到家庭旅店,61 Gilmore Place。主人给我准备早餐,让我稍事休息。我一看梅萍她们租住的房子就在这条街的8号,离得很近。我走到81号按门铃,开门的正好是梅萍。她告诉我正好还有空房间,我可以马上搬过来,然后等会一起去学校。真是,吉人自有天相!我回到旅店,早餐已摆在桌上。我向主人解释已租到住房,需立即搬走。她表示理解,同意我早餐后搬走,主动提出不收取费用。我感冒未愈,长途跋涉倍感疲倦,只喝了牛奶,向主人表示感谢后就搬到81号。8点半同梅萍一起出发到学校应用语言学系,9点钟上课。首次课我听得云里雾里。课后我到英语教学专业主任,克里丝汀的办公室报到。她大约55-56岁,个子中等,苗条,短发,双眼炯炯有神,显得很精干,只是一只腿微瘸。应该就是她,两次拒绝我入学,最终又同意接收我。我想,她拒绝的理由,应该是怕我迟到太多,跟不上学业,完不成学习任务;同意接收我,恐怕是被我的执着所打动。克里斯汀客气地接待了我,说已经开学一个月多,半个学期了,我缺课很多,需加倍努力赶上。她给我厚厚的一本专业教学大纲和每门课程的介绍,让我阅读了解,如果有困难,可以找任课教师和她寻求帮助。她既是英语教学专业的负责人,又教授我们好几门课程。我在她那儿得到很多学习上的帮助。由于有梅萍、华中师大舒百梅、上海医大小樊他们的帮助,我省掉了找房子的麻烦,购物做饭也节约了很多时间。但还是因为倒时差、长途奔波、感冒不适、巨大的精神压力,我患病多年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复发,饭前饭后巨痛,去医院就诊拿药服用后缓解,一个月逐渐适应环境,才正式安定下来。在英国学习,我们都是自己采购、自己做饭。早上7:30以前必须起床,简单准备早餐,牛奶、面包、麦片、咖啡。步行半小时左右到校,9点开始上课。中午1-2点休息,进午餐。午餐更简单:准备一个三明治(两片面包夹一片肉和西红柿片),一个苹果,玻璃瓶里两勺咖啡,办公室加上开水。下午2点,经常是各种讲座,或者图书馆自学。冬天4点不到,天就黑了。晚上6-7点回家,晚餐才是正规的的烧饭、做菜。8点多开始学习,挑灯夜读,到12以后才能休息。就这样,还觉得学习时间不够。除了每天上课,我还要自学落下的课程。顾不得去图书馆排队等书,我自己花了60英镑买书籍,20多英镑买计算器(考试学课程需要),熬夜自学。不懂的请教同学和老师。很快第一学期结束,系主任通过办公室主任发给我一张便函:因为我到校迟到,缺课太多,他对我的学习情况表示担心。我认为这不仅是对我的关心,也是对我的警示。所以两个假期我不敢外出休息,都用于追赶落下的课程。英国-中国了解协会会长班以安先生,和太太廖鸿英,是我系蔣良玉老师几十年的好友,来信邀请我去度圣诞节,我也不敢成行。(一直到我所有的课程论文、两门书面考试通过,完成论文,1988年12月回国前,我才抽空去拜望他们。)克里丝汀和其他课程的导师给了我尽可能多的帮助。我去克里丝汀处求助最多:当我有困难时,她鼓励我,当我取得些许进步时,她鼓励我。我非常感激她为我所做的一切。同时,我自己加倍努力,终于在第二个学期快结束时,我终于能够跟得上课程。1988年4月,我怀着轻松的心情参加了系里召开的国际应用语言学研讨会,见到很多知名专家学者,认识交往不少国内高校来英国学习的年龄不一的同行。(几年后我工作调动,不少人伸手相助,我感激不尽。)
与大家交谈,我也了解英国好多学校,学生只需要完成课程论文和学位论文评审通过,即可获得硕士学位。爱丁堡大学则规定,除以上要求外,还要通过两场书面的资格考试,才能进入写学位论文阶段。学习上路了,心情轻松些,压力也小一些。按部就班学习,完成作业和课程论文。三个学期结束后,参加资格考试,收到文学院书面通知:考试通过,取得撰写学位论文资格。考试结束后,同学们和导师们一起欢聚庆祝。克里斯汀邀请系里几位导师和同学在她家里聚会,庆祝同学们顺利完成学业,开始撰写学位论文。
克里斯汀为我感到高兴,通过我的努力,终于完成学业,通过考试,取得写学位论文资格。她不仅是个教师,也是一个教育家。她的专著《外语阅读技巧教学》,1982年由英国麦克米伦公司出版。这是一本教外国学生阅读的专著。它清楚地展示了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的想法,旨在帮助TEFL(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教师规划一个全面发展阅读的方法。80年代中、后期,此书在国内还不为人所知,只有部分重点高校图书馆或阅览室用外汇订购过此书。但是国外,许多教师都把它作为用交际方式教非英语国家的学生阅读的主要信息来源。因此,我选择了阅读教学作为我的毕业论文的主题,论文的题目是——设计阅读技能课程的建议。当我和克里斯汀讨论我的计划时,她给了我不少启发,激发我的灵感。我广泛阅读,深入思考,与她交流我的设想。她肯定了我的想法,给了我恰当的建议。论文写作很顺利,按时上交,经校内外专家评审,得以通过,爱丁堡大学研究生院书面通知我获得理学硕士学位(MSc)。
年轻时的克里斯汀
克里斯汀不仅在学业上给了我很多帮助和建议,还把我当作朋友。她曾邀请我和班上同学去她在爱丁堡市区的家做客。6月她的妹妹芭芭拉,妹夫罗杰,外甥女乔安娜来爱丁堡看望她。她在一家装修颇具中国传统特色的中国餐馆宴请他们,并邀请我作陪。宴席上芭芭拉一家邀请我、同学济华和一个非洲学生七月底到她们的家乡坎布里亚度假。七月底我们如约去芭芭拉家。芭芭拉,罗杰和乔安娜热情地欢迎我们,我们完全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善良、好客和慷慨。他们带我们四处参观,开车带我们游览湖区,还将我们介绍给了89岁的母亲格莱美和同住的84岁的贝蒂阿姨。我们在他们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天,我很感激他们。在克里斯汀和芭芭拉的家里,我经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吃中国名菜北京烤鸭,是受克里斯汀的邀请,在英国爱丁堡的一家中餐馆。第一次尝到英国风味的家常饭菜,在芭芭拉家。
第一次到英国人家里做客,了解英国人过着如此恬静、如此幸福的生活。第一次知道,英国的老年人很独立,选择和子女分开住,而且将近 90 岁还能开车外出游玩。
第一次见到一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农场小屋。第一次知道一个小小的乡村餐馆居然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第一次意识到原来农村可以这么美好,这么瑰丽,这么令人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从那以后,我就对英国的小镇和乡村有了特别的爱!
8月底,我们英语教学专业的同学都非常感激克里斯汀,最后一次聚集在一起表达我们对她的感激之情。
学位论文通过后,我向英国文化委员会爱丁堡分部申请延长两个月,参加学位授予典礼和补听落下的第一学期课程,获得同意。系主任戴维斯博士同意我免费旁听课程。在此期间广州外语学院桂诗春和李筱菊老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到应用语言学系做高级访问学者。系主任和克里斯汀知道我曾经是桂老师的学生,宴请桂、李老师时,邀请我作陪。11月底大学举行毕业生学位授予典礼,我邀请桂老师李老师作为亲友参加。十年后,我调动工作,李老师是我的贵人。
我当时不知道,克里斯汀在年底就因健康原因退休,回家乡坎布里亚了。爱丁堡大学毕业以后,工作中我从这段学习经历和克里斯汀的著作中受益匪浅。30多年过去了,我仍然非常感激克里斯汀,也总是想起和芭芭拉一家度过的那些难忘的日子。
晚年的克里斯汀
留学系列
张大青:平安夜
1978年,美国欢迎中国留学生
孟国庆:走出国门第一批"洋三届"
黄国杰:归去来兮,新三届洋插队
跟随医生丈夫洋插队三十年
王小波的大学与留学生活
康雪培:暖心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