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卌年:恢复高考记忆
1977年高考试卷"蹿红", 网友感叹我也能上清华北大
1977年北京全真试卷, 你能得多少分 李辉:晒晒我的高考试卷
陈平原:再写不出比高考作文 更有影响的文章了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作者简历
陈侃章,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历史系1977级。原在党政机关工作,后辞职下海经商。曾出版《飞将军蒋鼎文》《远去归来的昨天》《古往今来说西施》《冬季里的春闱——1977年恢复高考纪实》《唐诗之路话诸暨——诸暨唐诗三百首》(合著)等著作。
原题
前总理李克强猝然离世,引起思念文章如潮。由于李克强是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也即人们常说的77级,因而怀念文章和《讣告》中都有77级的元素。然检核历史,有些元素与事实有所出入,试举例如下:
新华社2023年10月27日发布的官方《讣告》第二节有如此表述:李克强“1978年3月至1982年2月,在北京大学法律系学习,曾任校学生会负责人。”
溯源历史,“恢复高考”是新华社1977年10月21日发出通稿,《人民日报》在当天头版公布消息并发表社论,各地闻令而行。由于废弃高考已经12年(1966-1977),因而整整积压了12年高考生,加之这年允许在读高中生报考,所以当年参加高考至少有13年的高中生及相当学力者。
由于这一年全国没有统一教材,也没有统一教学大纲,时间又匆迫,因而无法全国统一命题高考。所以教育部提议,国务院批转,1977年由各省市自治区自行命题高考试卷,自行组织考试。
1977年的考生实在太多(全国到底有多少报考者已无法统计),所以大多数省市自治区在11月份举行了一次文化“初试”,淘汰了大部分参考者,“初试”分数上线合格者,有资格参加由省级统一命题的高考(现在说77级有570万考生指参加省级高考的考生数),即常说的“复试”,各地的省级高考在1977年11月28日至12月25日进行,历时近一个月才结束。这是从1977年恢复高考后迄今,全国性的唯一在冬季里举行的高考。
这年高考在12月下旬才全部结束,人力阅卷和录取过程需要较长时间,加之1978年春节是2月7日,因而各大专院校多在1978年2月或3月发出新生报到入学通知书,后来扩招这批是1978年4月至5月入学。
“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向77级发出《学生入学通知书》是1978年2月17日,规定新生在2月27、28日这两天报到入学(参见本文配发的“北大新生入学通知书”),还有李克强当年写给安徽老家的信中也说,他于(1978年2月)27日报到入学,互相印证了北大77级新生报到入学是1978年2月。
虽然77级入学时间在1978年2月至5月不等,但四年制本科生毕业时间统一在1982年1月,这是因为1982年1月24日是农历除夕,1月25日是春节(正月初一),因而77级本科生在1982年1月毕业。如李克强1982年1月10日给同班同学宋健写了:“纯真而不欠闻达,善良而不失坚强……”的毕业临别赠言。
所以李克强是1978年2月至1982年1月在北大法律系学习毕业的,即使从正式上课算起,也是1978年3月至1982年1月,而不是跨农历年的2月毕业。
另外,李克强1988年至1994年还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职读硕、博,其博士论文《论我国经济的三元结构》获孙冶方经济学奖,殊为不易。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第一版恢复高考的报道和社论
微信公众号“新三届”2023年11月1日以《青年李克强:他心里装着另一个世界》为题,转发了《南方人物周刊》2013年第14期《青年李克强》一文,这是一篇重磅文章,引起较大社会反响。在充分肯定此文的同时,也得指出此文有两处比较严重失误。
该刊第14期42页有一节如此叙述:“1977年7月23日,李诚先生去世的当天……李皋兰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回到文史馆大院已是当天晚上21时许……见李皋兰进院,李克强迎上前去,跟他说,‘我今天刚刚从凤阳农村参加高考回合肥’。”
众所周知,中国宣布恢复高考是1977年10月21日,安徽省高考是1977年12月,断无在1977年7月23日有参加高考的可能,这是其一。其二,该刊同期第43页开头便引用了李克强的亲笔信:“老纪……我于上月二十七日到校报到,这两天来接受入学教育……我们这个系绝密的系,要求条件很多,全是党团员……一入校我还有调换专业的想法,现在这种念头基本打消了。你知道,我历来爱好历史……祝近佳!克强,78.8.13”
前已述,北大向77级新生发出录取通知是1978年2月17日,要求考生须在2月27至28日报到入学,所以,李克强不可能迟至8月13日写“我于上月二十七日到校报到,这两天来接受入学教育”的文字,否则与实情不符。更大的可能是,李克强写给老纪的这封信是1978年3月13日,而不会是8月13日。
故此文中:李克强1977年7月23日参加高考,1978年8月13日写上个月到北大报到入学的文字,对主人公言行日期是误记,对恢复高考这段历史时间也是误记了。
1978年2月17日,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所发1977级《学生入学通知书》
77级大学生允许填报三个志愿,是邓小平提出来的。现在我们进一步明白,李克强填的第一志愿是安徽师范大学,第二志愿是北大历史系,第三志愿尚未见文字披露。因为李克强政历清白,考分又高,体检合格,所以被绝密专业北大法律系录取。然李克强酷爱历史,学法律并非其本愿,进校后还一度想转专业,后来才打消了这种想法,这在李克强给“老纪”的信中有自述。
需要说明的是77级这样填志愿并非个例,这是有历史时代背景的。
1. 77级考生政审虽然放宽,但还有门槛台阶。
对分数上线的考生,在政审合格后,无论文科、理科,又分成绝密专业、机密专业,可录取但不宜录取机密专业等之类。如果“政审”达不到“绝密”和“机密”要求,即使考分最高,也无法进入这些系科专业就读。就文科论,法律系、新闻系等属绝密和机密专业。显然,按照当时术语,录取在这些系科是真正“又红又专”的考生。
1978年2月17日,国务院批转关于恢复重点高等学校60所,新增28所文件首页
2. 77级考生没有重点学校与一般院校之分。
前已述,77级高考全国是1977年11月至12月举行。以浙江为例,这一年在浙江招生的全国大中专技校及专业,在1977年11月9日《浙江日报》第3版公布。考生志愿是考前填报,没有重点和一般院校之分(见本文配发影印件)。
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关于恢复和办好全国重点高等学校的通知》是1978年2月17日下发,文号为国发【1978】27号,执行也从2月17日开始。这个文件决定恢复“文革”前的60所重点高等学校,新增28所,共计88所。而2月17日这个时段,对77级考生填报学校和志愿已毫无意义,因为在此之前,考生早已填好了学校和志愿,也早已被相关院校录取。如北京大学1978年2月17日发出77级《学生入学通知书》就是一个例证。
3. 77级高考分数保密,不公布考分是当时的招生纪律。
恢复高考的77级,通知参加体检和政审的考生是不知道自己考分的,也无可能公布那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多少。不公布高考分数是招生纪律,即使“文革”前所有年份的高考,对考生也一律保密,本人无从知道自己考分(见杨学为《中国高考史述论》270页)。77级极大多数考生是入学或多年以后从相关渠道获知,而有的考生终其一生也不知道当年自己的考分。如77级学子,现已成为著名学者的张维迎、杨国荣、许纪霖等都写过回忆文章,他们根本不知道当年的考分。张维迎还幽默地说,他当时很想知道,但是无从打听啊!
1977年11月9日《浙江日报》第3版公布在浙江招生的全国各地院校(含中专技校)和专业
4. 从1978级开始考生知道有重点学校和一般院校及自己的考分。
国务院1978年6月批转《关于一九七八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第四条:“为了发扬民主,杜绝‘走后门’、循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在公布参加体检名单的同时,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公布的方法,由县(区)招生委员会通知考生所在单位分别转告本人。”因而1978级高考生知道了自己的考分。
与此同时,从1978级开始,考生在考前,分“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和“一般高等学校”两类填报志愿学校和专业,在考后,又可根据自己的最终考分,变更原填志愿,更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和人性化的原则。
也有77级考生回忆文章中,说自己当年知道了高考分数,填报了重点大学并被录取。
对这种说法应辩证地看,按照当时国家招生政策和纪律,考生的分数是不能公布的。但77级高考还是分省级组织,有些地方政策执行上也许开了口子,也许有的考生通过特殊渠道获得。
对于“自己当年报考了重点大学,并被录取”这句话,也要分开时间节点讲,从程序上,不太符合实情,因为当年考生填报志愿时还没有什么重点院校与一般院校公布,无从知道哪些是,哪些不是。但这句话又有对的成分,因为自己考入的大学后来恢复或增加为重点院校,1977年的招生文件中也有“优先录取重点院校”之语,只不过国务院对“恢复和增设重点学校”要到1978年2月17日才批转和执行。
有可能的情况是:77级招生时重点学校实际存在,因为国务院迟迟未批复文件,所以对考生和社会不作公布,更没在志愿栏目设置。而1977级考生填报志愿时是“蒙在鼓里”的,这也是历史的实情。
众多考生不但没有重点学校与一般院校概念,还有连高考分文科、理科都不清楚。张维迎曾撰文说,他知道大学有文理科之分,是考试前夕才知道的。
从77级有些考生所填志愿顺序看,也可明白考生不知有重点与一般院校,如前述李克强所填志愿如此,还有四川大学历史系77级罗志田,所填志愿依次是成都师范学校中文高师班、四川师范学院中文系、四川大学历史系;复旦77化学系林曼华志愿依次是上海第二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物理系、厦门大学数学系,结果她被复旦大学录取;厦门大学77级历史系刘海峰所填志愿依次是福建师大中文系、福建师大历史系、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学等等。考生当年如果知道学校有重点与一般院校之分,大概不会按如此顺序填写志愿的。
恢复高考的1977、78、79三届学生,除了特殊岗位外,大多已退出历史舞台,走向了历史深处。相应的,当年恢复高考的资料有些已归入“文物”之列。笔者上文所引北京大学1977级地质地理系地球化学专业王启鸣考生的《学生入学通知书》《新生入学报到证明》,就是北京一位新闻界朋友拍得送给的,因为他了解我曾写过反映1977年恢复高考《冬季里的春闱》一书。他说,这两份资料送你有用。真是一位有心的朋友。
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所发1977级《新生入学报到证明》,日期误写为1977年2月,实际应为1978年2月
仔细看了77级北京大学《学生入学通知书》和《新生入学报到证明》两份“文物”资料,更体会到文献与图像要互证才是准确的历史,那些准确的图像不仅能证事实,还能“证”出当年的观念和社会图景。
北大当年的入学通知书是正式印刷,加逐人逐项填写,落款北京大学革命委员会,再加盖大红印章,但《新生入学报到证明》是钢板刻字油印,加逐人逐项填写,落款北京大学招生办公室,但没盖公章。不知是这个原因还是其他疏忽,北大向77级学子王启鸣发的《新生入学报到证明》日期竟是1977年2月(见本文所配影印件),而实际应为1978年2月。可见如此重要的《新生入学报到证明》也存在失误。
无独有偶,当年杭州大学历史系77级毕业在即,大家商议后定制一个大的搪瓷杯,并在杯身上印上毕业年月作留念。想不到这个毕业留念杯上的日期误印成“八一年元月”,而不是实际的“八二年元月”。这一花絮至今话题不断,也有人调侃,后人如果以这个“文物”作证据,执意说杭州大学历史系是1981年元月毕业的,还真言之有据,三言两语还难以辩清说明白。
杭州大学历史系1977级毕业留念杯日期误印为八一年元月,实际应为八二年元月
业界有一说,对原始实物及文字也要思辨,而不能盲从。从载体上说,这确是档案文献资料,但内容脱离了当时实情。王国维先生也说过类似意思,研究历史要有二重证据法,既不能全信书载文字,也不能只信考古文物推论,必须互为印证一致方为信史。而写回忆当年的文章,自己看了不脸红,知情人看了不窃笑,应是基本要求。
回过头来再说1977年恢复高考,也许可以这样说,历史不一定记得每年高考,但一定会记住恢复高考的1977年,因为这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开端,因而人们会怀念,历史会铭记。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请关注备用号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