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记忆|郭琦口述史:一个大学校长的反思(连载之十三)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郭琦晚年生活照
编
者
按
郭琦(1917年7月-1990年9月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四川乐山人,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延安鲁艺和中央研究院。曾先后主政陕西师范大学和西北大学,受到两校师生的爱戴。在去世前一年(1989年),留下一千两百七十分钟的口述史录音,最近由其外孙郭彤彤整理成书。《郭琦口述史》分上下两篇,上篇《琐记》回顾了他的童年和革命历程,下篇《大学》回顾和反思了他在大学当领导的经历。经郭彤彤先生授权,辛庄课堂公号摘录下篇的部分内容发表,以飨读者。文中标题为编者所加。
要超脱一点好
这么多年在高等学校工作,作为主要负责人,我有一点体会,要超脱一点好。
我总认为不管青年同志,还是中年同志,超过我,取得的成绩比我大,我很高兴。
教师的业务,教师的水平,教师的待遇比我高,我毫无意见,而且支持,特别支持青出于蓝。比如我离开西大以后,后来的校长张岂之,声望各个方面超过我,我就很高兴。
其次,不跟群众争东西。
说老实话,我们作为一个老干部,一个领导干部,本来待遇就比较好一点,跟其他的干部不一样,我还要去争的话,就损害了人家,这样就不好了。所以,我在那个集体里,总是强调这个问题。比如我到社会科学院工作以后,组织一个领导班子,我们就互相勉励一条,我们的子女、家庭问题,不给单位提出来,不要增加单位负担。我所到的单位里,比如搞教学的人,搞得好,我支持,决不会采取这个办法,我是一把手,那么所有的待遇各个方面我是最高的,别人不能高于我。我认为各是各的,你是管理领导这个学校的,我的工资就相当于四级教授。
那么教授呢,也有三级,有二级,有一级,越多越好,说明我学校办得好。
所以,就这一点,我觉得超脱一点好。
有两个不超脱,一个,认为自己是党的领导,到了这个单位,那就应该我最高,你们再高也不能超越我,这个是农民意识。比方泾阳县有个大队最有意思,一个大队支部书记,他说全国听毛主席的,在这个大队就应该听我的,所有的教员,供销社的,你们的待遇不能超越我,超过我的一律抹下来,因为我是领导,党的领导。
当然,高等学校没有这种情况,但多少是不是也有点农民意识啊。
再有一种是搞业务,就是搞教学、科研的人也不容易超脱,认为在这个学校里面,我就是最高水平了。作为一个业务干部,争最高水平,我认为是合理的,是很自然的,家有敝帚,享以千金嘛,文人相轻,自古而然。
我争这个有啥意思?
但是作为一个领导,就不能了,那就害贤忌能了。你比方,如果我要说我是教授,而且是个够格的教授。因为1966年之前……我这里也是有开玩笑的意思,西北大学办第一期马列主义研究班,我就是教授,学校正式发聘书请我做教授,这是第一。第二,1980年代落实政策,这些研究班的同志提出来要按研究生对待,像何炼成他们提出来,要按研究生对待,后来都解决了。那么当年我这个教他们的教授,是不是也要落实一下政策呢?
我看没有那个必要吧。我要不要认为我不仅是大学教授,而且是研究生的教授,我争这个有啥意思?所以我从来填表不填这些东西。
还有比如当时学校规定教授有些物质享受,当然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东西,一斤香油,两条纸烟什么的,我宁愿不要也行。我不要,还跑去给他们争。1960年代,就是三年困难时期,我找刘端棻,给几个要摘帽的教授高斌这几个人争半斤牛奶。
刘端棻就说我,摘帽是大事情,你扯出半斤牛奶就没意思了。
刘端棻
我说,咋个能没得意思呢?有半斤牛奶,和没有半斤牛奶,情况就大不一样嘛。
刘端棻批评我说,别的学校哪里有像你这样来争半斤牛奶的?你这个人,有时候太鸡毛蒜皮了,耽误工作。
我说,半斤牛奶对咱们可能没有多大意思,我还不喝牛奶,但对他们教师来说,具体到个人,哪有小事情呢。
为这个,我和刘端棻那次说的不愉快。
我觉得争没有意思,因为我的主要工作是管理,是领导,你争一份,就少一份,不能这样搞法。
但是,对于其他类似的人搞的话,我也没有一点意见。但我自己不去争。啥都有你的?行政对你有利,你就去行政上头要点东西;教育有利,你又去搞。我只是行政干部。像评职称,比方,当个县长,他是学农的,评个农艺师,领导农业的,啥都不是,评个经济师?听说某一个党委副书记,申请研究员,既不能讲,又不能写。要我说,能讲能写,已经是个万金油干部了,你就是能讲能写的行政干部,我自认为我自己是能讲能写的,写不是指啥,就是写一般的报告。作为专业来说,教马列主义我还教了几年。不要去争了,现在党政干部去争这个东西呀,最脱离群众,我看呀争到最后,有可能把我们的事业就争没有了。
我本来有志于搞学问
关于我自己,在我的口述引言部分我讲了,我是万金油,这里我再重复一下。开始是谁说我是学者型干部呢?是孙达人,其实我一点意见也没有,我认为他是公平的,但我也惭愧的很,我认为我有志于搞学问。
我这个人特点是啥?
老干部认为我是个学者,是个教授。知识分子认为我是个领导干部、党政干部。具体来说我就是——外行看我是内行,内行看我是外行,我是属于这一类的人。
我也不是说我不能搞学问,确实我认为单位的任务太重了,无法搞学问,你一搞,势必误旁的工作,就是我这样全心全意地搞都还搞不成。
我觉得比较公允的说法还是爱学习,而且还愿意增加一点新知识,什么知识都愿意增加一点。
我1977年出来工作之前的十年,师大的干部说我:“像你这个年龄,成天还在那儿读书,还要攻读马克思主义,啊呀,不多,不多。”
田文棠(注:田文棠,陕西师大历史系魏晋思想史学者、教授,西安统计学院党委副书记。)跟我开玩笑:“老郭呀,你读这个马列干啥?人家不用你,你在那读干啥嘛。”
田文棠
我当时说,按你说学习是为了做官?读书是为了做官?正因为我现在闲着,人家不用我,没有事情,我就自得其乐,就学习。
我正因为此,这十年没有荒芜。当然啰,我今天一想,如果当时就专门搞历史,可能现在的成绩要大一些。
再一个是我这个人,有些事情可以推了,我可以不搞,特别是这一两年,我又不在职了,组织上让搞啥,我有推的理由,搞点自己的东西。但还是推不掉,最近写《杨明轩传》,组织上叫我牵头。咋个子办?推不掉,一来我和杨明轩有交往,二来我不牵头搞,怕搞不好。我这个人,有时候还有些舍我其谁的意思,也不好。
杨明轩
另外,我这些年写的东西都是从工作的需要,研究思想上的一些问题写的。但是如果我少些舍我其谁的意思,专门去搞点历史,我认为我不是不可以写出点著作出来的。我也有计划,和朱宝昌谈过写上五本关于汉史的著作。他说他这些年写的论文我每篇都看了,他要回报我,让我写一部分他就看一部分,和我扯平。这几年我也是空闲下来,列了详细的提纲,去年冬天动笔写了一点,但身体又不行了,住到医院了,现在又要编书,恐怕还是搞不成了。
总归是组织上叫我担担子,我就担了。
1977年之前,我有些灰心,对有些了解我的人,我就给他们说了我的一个态度。
我说,以后组织上再叫我出来工作,我决不会像在师大这样卖力气搞,我搞得越多,被整得就越厉害。
张安民最有意思了,他说:“不可能,你要哪一天又工作了,你一样的积极,你不可能不积极。”
张安民还是比较看得准的。
果然如此,在西大我的工作时间安排是一天三班:上午开会,下午工作,晚上工作一段,不回家,晚上就住在那儿,星期三回家。
这几年大体上每天晚上10点钟开始,就进入我的学习时间。到了那个时间,头脑也就清醒了,不会少于三个钟头到四个钟头。所以我的知识就是从这儿来的。我看一篇稿子,审查一篇稿子,总要找原文来对,要作个印证。
我自认为我是工作认真,好学的。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郭琦(1917年7月-1990年9月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四川乐山人,青年时期曾就读于成都师范学校和四川大学中文系,延安鲁艺和中央研究院。1957年3月,任西安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1960年,西安师范学院与陕西师范学院合并成陕西师范大学,他仍任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实际主持学校工作。"文革"中遭受迫害。1977年夏,被派来到西北大学,1978年6月被任命为党委书记兼校长。1982年3月辞去校长职务专任党委书记(1978.6-1984.7.19),1983年12月任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兼任陕西省哲学学会会长、中国唐史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省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中共陕西省委顾问委员会委员等。
(点击下方蓝字,阅读更多文章)
西安记忆|阎琦 :富仁先生二三事
西安记忆|王子今:我们的《我们》
西安记忆|王军:弄潮儿刘安
西安记忆|冯仑:公益天下(连载之四)
西安记忆|冯仑:被企业家,被“九二派”(连载之三)
西安记忆|冯仑:学者、对策与幕僚(连载之二)
西安记忆|冯仑:一边折腾、一边琢磨(连载之一)
西安记忆|韩茂莉:在西安读书的日子
西安记忆|张维迎:来到西安,告别西安
西安记忆|李常茂:苦涩的回忆
西安记忆|杨争光:追思、怀念我心目中的吴天明
西安记忆|邢小利:伟大的民间思想家杨伟名
西安记忆|张艳茜:八十年代社会变革中的路遥
西安记忆|周友朝:我眼中的吴天明
西安记忆|葛岩:1970年代西安的地下读书活动
西安记忆|邢小利 阮洁:新时期陕西作家与陕西文学
关注辛庄课堂公众号
领略更多“西安记忆”篇章
BOOK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