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小姐姐骑手日记”系列——第108篇推荐阅读《每日人物》:那些将电动车骑到60码的人一个要求骑手8分钟内送达的跑腿订单,在一家外卖平台被派发了出来。那一单,取货2.2KM,送货3.8KM,总里程6KM。骑手们把那个订单截了出来,他们说,这要骑手怎么飞?才能给送到呢?顾客们感知不到,自己享受的越来越快的送餐服务背后,骑手们经历了怎样的艰辛。1骑手交付一单所耗费的时间,通常包括取送货在路上骑行的时间,和寻找商家和顾客LBS的时间。通识上寻找一个目的地的平均时间是5分钟。每一单都要找商家+顾客2个目的地,耗时约10分钟。扣除10分钟之外的时间,才是骑手路上骑行的时间。那个8分钟的订单,连取货都不够。就更谈不上送达了。每天都在路上加速再加速,美团众包骑手“凌一”因为急刹摔车了,去医院拍了片子,脚踝骨折。他说自己当时没有选择:“如果不急刹的话,就要追尾了”。医生说他的脚踝需要静养,定期复查拍片,确保不要错位。“在骨头恢复之前,绝对不可以跑单了。”听到医生的最后通牒,骑手“凌一”反而松了一口气。“可算能休息了。”——跑了两年多外卖,没正点吃过饭。——天天干,天天跑,这次终于幸福了。骑手“零一”的美团众包意外险理赔咨询页面2在确诊脚踝骨折后,美团众包骑手“零一”第一时间在美团众包APP报备了自己受伤。随后,系统里联系他的工作人员告诉他:“你们这个保险没有误工费、交通费这些。”“你(的)检查费门诊最多报销300元。”和所有的美团众包骑手一样,骑手“零一”自从入行以来,按照平台规定,每天开工的第一单收入里,都会实时被平台扣掉3元意外险。这个险每天3元,两年多累积下来,“零一”已经交了两千多块钱的意外险。但理赔时,客服告诉他门诊最多能报300元。他非常失落。即便最不懂数学的人,也能算出这里面的盈亏。他在几百人的骑手社群里分享了这个经验:“这就是每天交的保险3块钱的保障。”骑手们开始七嘴八舌讨论了几句,发现了条款里面的咬文嚼字,“最多三百,最多......,其它都没有”。一群人又扎堆拆了半天细则,最后,骑手们也没拆出个结论来——他们意识到,自己什么都改变不了。对骑手们来说,权利是很飘渺的东西,想多了徒劳。作为一个每天在路上跑单的人。普通人在能努力的地方努力,最容易见到效果:比如,关注路面,减少摔跤,而不是指望什么保险。群聊中,一位饿了么骑手就给出了实用建议:“金融大厦那块有个地方水结冰了,骑车都注意点吧,刚TM摔了一跤。”跑单路上,摔了个墩墩这种无伤大雅的行为,会被骑手们当成段子。果然,群聊气氛开始画风突变:——没把金融大厦摔坏吧?——怎么这么不小心,摔坏了电动车,卖(二手)车可就不值钱了!3飞满电动车的路面是危险的。不止是骑手,也关乎行人。整个城市的路面生态,因为超速车的过饱和式增加,所带来的种种不可抗风险,无法被段子消弭。来自北京的《每日人物》读者Tao说,路人的命不是命?每次出门要被横冲直撞及逆行的外卖员吓一跳。在《每日人物》那些将电动车骑到60码的人中,评论区里来了很多交通事故的亲历者。来自北京的Keer说自己去年被外卖员的电动车撞了。“外卖员说还有一分钟超时,所以没听见我在马路中间的呼喊求救。”她说撞人的人,损失的只是赔偿。而自己的两个膝盖从此留疤还落下病根:天气一变天就特别疼,疼起来肌肉筋膜受影响,腰也时不时的疼。这种车祸受害者的感觉,“没被撞过的人哪懂???”来自湖北的“小热”说,他父亲去年被美团骑手撞成了植物人。“目前已经快一年了”,“官司太难打了”,在父亲出事后,他们家的家规多了一条:“不让买电瓶车,不骑电瓶车,远离外卖骑手。”“人生若只如初见”说,有次(在北京)上班公交车进站,准备下车的自己,人还没落地。一辆飞驰的电动自行车直接将自己撞飞了出去。索性是冬天,穿得厚,只受了皮外伤。“现在只要路上见到电动车,都尽量离他们远一点,速度太快了。”4骑手们并不想骑那么快。但如果骑的不够快,骑手就会超时。超时不仅会被平台扣掉配送费,还会被那些等不及的顾客写差评。差评除了扣钱,还会封号。骑手“夏天”说起自己的经历,“有时候一单差评就被封号了”。超时并非都是骑手的责任。平台的派单系统,一直在给骑手加载超负荷的工作量。明明上一个订单还在派送途中,系统一下子又给了3个单子,而且新派的3个单子,每单只剩下10多分钟了——根本来不及送。还没等送呢,顾客一个电话就追过来:问骑手啥时候到?“夏天”把这种来不及配送,却被系统强塞过来的订单称之为“平台故意让我超时”。骑手们虽然不懂数字化和算法,但他们能感知到自己,平时被平台管得牢牢的。订单交付的每个动作,每个环节,都被精准地预设了时间和规则。在这种严丝合缝的数字驱动之下,平台和系统当然是非常了解每个骑手的在线及配送状态的。骑手们不是没想过反抗。“夏天”一收到这种还剩十分钟就超时的单子,就给平台客服打电话。“派给我的时候就打了。”“(系统)这么派单是让我超时吗?”客服回复夏天说“没办法”。——客服是真人还是机器人?——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