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⑩——敦品励学 持己以正

灵隐寺 2024-03-19


阅读 | 《格言联璧》①——读书明理德为先

阅读 | 《格言联璧》②——明理善思惟

阅读 | 《格言联璧》③——涵育以养深

阅读 | 《格言联璧》④——大事难事看担当

阅读 | 《格言联璧》⑤——佛子的脚跟立定处

阅读 | 《格言联璧》⑥——勤学好问 务实耐久

阅读 | 《格言联璧》⑦——闭口藏舌 修行第一方

阅读 | 《格言联璧》⑧——减嗜少欲 戒除烦恼

阅读 | 《格言联璧》⑨——德生卑退 福生清俭


我们今天学习《格言联璧》敦品类的格言。“敦”本为厚重义,引申为奋勉。敦品,即砥砺品德。


清代学者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中,以“敦品励学”来评价可作为儒者典范的人。说明善于学习的人,应当致力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追求发奋学习的高尚境界。




人以品为重,

若有一点卑污之心,

便非顶天立地汉子;


品以行为主,

若有一件愧怍之事,

即非泰山北斗品格。

——《格言联璧》


这段话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做人以品格为重,假如存有一点卑劣污浊的思想,就不能称为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品格以言行为重,假如做过一件愧对人天的事情,也不能尊为泰山北斗的人品。泰山北斗,比喻道德高、名望重,为众人所敬。



《禅林宝训》有言:“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古德教诲:世间最值得尊崇的莫过于道,最值得称美的莫过于做一个有德的人。人如果能时时以道德存心,虽然只是做一个普通的平民百姓,也不会感到穷苦。如果没有道德,即使位居天子,君临天下,也没什么可荣耀的。


做人应以道德为立身之本。一个人的势力和地位不过及身而尽,道德却千古恒存。所以学者于此当猛省深修,既不汲汲于富贵,亦不戚戚于贫贱,努力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要看他的言行,而佛所制定的戒律恰恰是从事相上入手,直接规范我们的身口意,告诉我们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样我们就有了一个检验是非的标准。真能依于佛戒来行,自然可以提升道德,令人钦敬。《大庄严论经·卷十一》记载着这样一个公案:



比丘乞食的公案


一位比丘出门乞食,来到了穿珠人家。正当穿珠师为比丘取食的时候,走过来一只鹅。它看见地上有颗珠子,颜色发红,立马吞进了肚子里。


穿珠师发现宝珠不见了,心里非常着急。他看旁边没有别人,就以为是比丘偷了,于是将比丘捆起来拷打。


比丘本来知道珠子是被鹅吞到肚子里了,但考虑到说出真情,鹅的性命难保,因此宁愿挨打也不说。


结果,比丘被打得头破血流。鹅见地上有血,便去舔食。穿珠师正在气头上,见状,一气之下就打死了这只鹅。比丘见鹅已经死了,这才说出真相。


穿珠师说:“你怎么不早说呢?白白挨了顿打。"


比丘说:“我本来是想保住鹅的性命,没想到它还是被你打死了。要是鹅不死,你打死我也不会说。”


穿珠师剖开鹅的肚子,果然找到了宝珠。



比丘发慈悲心,严格持守不杀生戒,成就了一个修行人的品行。学佛人也要以这种精神来为人处世,提升自己的道德,从一言一行入手,做一个有浩然正气、品格高尚、顶天立地的人。偈勉:


人以品格为第一,言行一致勤努力。

千学万修在于真,堂堂正正立天地。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

定从烈火中锻来;


思立揭地掀天的事功,

须向薄冰上履过。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出自明代学者洪应明编著的《菜根谭》一书。这则格言警策后人,一个人要想练就纯金美玉般的人格品行,一定要如同烈火炼钢般经历艰苦磨练;一个人要想建立惊天动地的事业功绩,必须如履薄冰般经历险峻的考验。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意思是,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心意苦恼,筋骨劳累,忍饥挨饿,身体空虚乏力,使他所做皆不如意。以此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纵观古今中外,经历考验依然把持节操和品格的古圣先贤大有人在。历经磨难取得成功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西汉时期的史学家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仍然奋发向上,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学典籍《史记》。出使西域的苏武,面对匈奴的威胁利诱不为所动,后被流放到北海牧羊,虽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仍然持节不屈。


由此可知,要修养高尚的人格品行,成就事业功绩,需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练。更要有“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的顶天立地的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唐代著名高僧玄奘大师,就是我们学习的典范。玄奘大师少年出家,参访名师,遍学大小乘经论。为探求真理,他不顾个人安危西行求法。取经途中,经历种种艰难险阻,走过八百里流沙,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忍饥挨饿。但大师志如磐石,誓言:“宁可向西一步死,绝不东归半步生。”这种为法忘躯的菩萨精神,令万世景仰!


玄奘大师学成回国以后,将参学经历撰成《大唐西域记》,成为后人研究西域和印度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献。大师的爱国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翻开《高僧传》,每位佛门大德的一生,都是磨难重重。但他们凭借着坚定不移的信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千锤百炼,成就了高洁的僧格与出世的道果,亦激发出后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偈勉:


信心面对人生,热情接受考验。

举眼向上看齐,不能游手好闲。




处众以和,贵有强毅不可夺之力;

持己以正,贵有圆通不固执之权。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的大意是,与人相处,要以平和的态度,但贵在有坚定不移的原则;对待自己须刚正,但贵在处事圆融通达而不拘泥。



与人相处,以和为贵。态度温和可以减少对立面,会有更好的人际关系。但任何事都是过犹不及,如果面对他人的过错只是一味地随顺、放纵,结果就会促使他人沿着错误的路径走下去。到那个时候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人,还有自己的良心。因此,坚持原则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不能随波逐流。以前我们也常说一句话:“慈心对人,原则办事。”


在佛教僧团中,佛陀提倡以六和敬为原则,维系僧团的和乐清净。六和敬即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和敬”是从自己和他人两方面来说的,同他人相处友善称之和,要求自己谦卑低下谓之敬。


身和同住:大众同住要做到身业清净,和睦相处。


口和无诤:要做到语业清净,即说话的语气要温和,出言诚恳。不要因恶口粗声而引人不快,更不能发生激烈的争吵。不能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要说爱语、柔软语、真实语。


意和同悦:大众共住,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在思想上保持一致,为共同的目标与成就而喜悦。


戒和同修:大众共住,依于佛制定的戒律,共同修正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利和同均:不论是衣食受用,还是法上的利益,大家要平均分配。不能厚此薄彼,避免发生利害冲突。


见和同解:大众共住,见解要一致。如果大家各持己见,自以为是,就会一盘散沙。


通过了解僧团当中的六和,无论出家在家,把它运用到生活当中,对待自己要严格要求,但在处理具体事情时不能认死理,一条道走到黑。要懂得变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样既有利于解决问题,也会护念别人。修行,就是要学会智慧地对待人和事。偈勉:


慈心对人善护念,原则办事须认真。

万变不离智慧心,善巧方便要圆融。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

学处 | 何为慈悲 你真的会那么慈悲吗?

学处 | 没钱布施供养怎么办?


☀云林观照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观照 | 钱财应向何处求

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 |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

观照 | 幽默的妙用

观照 | 佛教重阳 孝亲报恩

观照 | 跟着佛菩萨学习慈悲

观照 | 普门精神在工作中的大作用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心经》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金刚经》

常识 | 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中的菩萨圣像都是谁?

常识|五种法师——受持法师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分享 | 找寻回家之路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