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朱莉·E·科恩:《真理与权力之间:信息资本主义的法律构建》(2019)
来源:同名著作(牛津大学出版社,2019)导论
爱德华·琼斯-英霍蒂普:《延展性与机器:格伦·古尔德与技术自我》(2016) 洛琳·达斯顿,彼得·加里森:《客观性》(2007) 斯拉沃热·齐泽克:《脑机启示录》(2020) 尚·拉普朗虚,J.-B.彭塔力斯:《幻想与性欲的起源》(1968) 琼·柯普洁:《送子鸟的寓言和其他错误的性别理论》(2010) 大卫·查尔默斯:《现实+:虚拟世界和哲学问题》(2022) 汉斯·马格努斯·恩岑斯贝格尔:《思想的工业化》(1982) 琼·柯普伊克:《读我的欲望:拉康对抗历史决定论者》(1994) 亚历山大·加洛韦:《模拟的黄金时代》(2022) 尼克·库德瑞,安德里亚斯·赫普:《现实的中介化建构》(2016) 鲍里斯·格罗伊斯:《媒介与信息之间的“冷战”》(2019) 吉尔伯特·西蒙东:《人类进步的局限性》(1959) 凯尔·斯坦,阿克塞尔·福尔马:《媒介的基础设施与数字时间的政治:硬连接的时间性》(2021) 西格弗里德·齐林斯基:《媒介的深层时间: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听和看的考古学》(2006) 马克·汉森:《媒介理论》(2006) 迈克尔·戈达德:《电话、录音机、麦克风、留声机:〈双峰〉声音技术的媒介考古学》(2016) 刘禾:《机器中的维特根斯坦》(2021) 米莲姆·汉森:《作为象形文字书写的大众文化:阿多诺,德里达,克拉考尔》(1992) 雅克·德里达:《基督教与世俗化》(2020) 文森特·莫斯可:《成为数字:迈向后互联网社会》(2017) 特雷博尔·肖尔茨:《数字劳工:互联网既是游乐场也是工厂》(2012) 吉娜·内夫,道恩·纳夫斯:《自我跟踪》(2016) 黎贝卡·科尔曼:《制造、管理、体验“现在”:数字媒体和“实时”的压缩与配速》(2020) 雷蒙·威廉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的基础和上层建筑》(1973) 马丁·哈格隆德:《马克思,黑格尔和宗教批判》(2021) 马丁·哈格隆德:《自然自由与精神自由》(2019) 斯图亚特·霍尔:《大众文化、政治和历史》(2018) E·P·汤普森:《理论的贫困》(1978) 戈特弗里德·阿亨沃尔:《自然法绪论》(1763) 费利克·斯施塔尔德:《数字状况:算法排名》(2017) 彼得-保罗·维尔贝克:《事物是什么:对技术、能动性、设计的哲学反思》(2005) 彼得-保罗·维尔贝克:《技术的道德化:理解事物、设计事物的道德》(2011)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阐释学的核心预设是“他人可能是正确的”》(1988) 约翰·杜伦·彼得斯:《望向深渊:言论自由与自由主义传统》(2010) 约翰·杜伦·彼得斯:《站在麦克卢汉的肩膀上阅读》(2019) 彼得·柏克:《再阐释的艺术:米歇尔·德·塞都》(2002) 墨磊宁:《中文打字机:这里没有ABC》(2017) 石静远:《汉字的王国:使中国走向现代的语言革命》(2022) 尤金·萨克尔:《悲观主义、徒劳论、灭绝论》(2020) 柯林·斯巴克斯:《全球化、发展与大众媒体》(2007) 姜民秀:《活体机器的崇高梦想:欧洲人想象中的自动机器》(2011) 布莱恩·拉金:《基础设施的政治与诗学》(2013) 罗伯·基钦:《大数据,新认识论和范式的转变》(2014) 何塞·范戴克:《数据化,数据主义和数据监控:科学范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大数据》(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