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故事丨李彦晨:1979 乍暖还寒的母校记忆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金红茶的故事 Author 李彦晨

【校友名片】

李彦晨,现为金红茶(福建)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1983年本科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历代事茶,祖辈为坦洋工夫创始人,父辈为出国援外茶叶专家,家族传承已历七代,现为中华地理标志优秀文化公益传承人,宁德市级坦洋工夫传统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获得三项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和一项外观专利。撰写茶叶论文十余篇,提案建议案数十篇,茶叶随笔三十余篇。

正月初四的晚上,几位朋友到公司茶室喝茶,一位是久居加拿大的老朋友,熬了三年,今年从温哥华赶回福安过年,另外二位是出生于上世纪八零后的大学教师,大家聊的尽兴,面对两位后生,我给他们聊起上大学的经历。
1979年,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考上了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这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前身之一,也就是目前的东校区,当时属于为数不多全国重点大学。当年的大学录取率极低,公开数据是百分之六左右,能上全国重点的就少之更少了。

到北京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梦想,小学语文课本的第一篇就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有一首歌叫“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上太阳升”,我们从小唱到大。高考分数出来后,上北京成了我填报志愿的主要考量因素。

愿望实现了,全家都高兴。但实际问题也摆在面前,北方寒冷,冬装要添置,当时布料很紧张,报纸天天宣传“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上高中时,穿的裤子还是带补丁的。衣服是要用“布票”买布料到裁缝店定做,母亲带我到街上的裁缝店做了两条夏天穿的“的确凉”裤子,冬装就没有布票了。我有一个表哥,从山西运城当兵退伍回来,父母出面,找他借了棉衣棉裤,为了不损坏他的棉衣,还寻找出一件旧衣服,让染坊染成深蓝色,套在棉衣上面穿。棉被也是向他借的。“粮票”也要准备,父亲贮存了一些“福建省地方粮票”,换了三十几斤“全国通用粮票”,让我带上备用。我们家在小县城算是富裕家庭,父亲曾是出国援外茶叶专家,国营茶厂的中层领导。母亲是国营汽车公司的干部,兄妹仅三人。
出发当天,很多亲友,同学到车站送行,父亲和舅舅送我到福州,这是我人生第一次到省城,上午六点多出发,颠簸了七,八个小时,下午三点多到福州。
当天晚上八点坐上火车,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向北京出发。当时福建进京仅这一班车,经停的站又多,车内极其拥堵,整个过道都挤满了人,有些人干脆拿几张报纸铺着,躺在座椅下面,上一次厕所都为难,喝水也难,到站了,沿站台的车窗不敢开,怕人挤进来,只能打开另一边车窗,请求铁道工人接一点水,放在晚上困时喝,我们是起点站上车的还好些,至少有座位,半路上车的学生只能站着,心里唯一的希望就是有人下车,能尽快占一个座位。

经过48 小时无眠的旅行,火车在晚八点,“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到达北京火车站。坐上大巴,经长安街开往学校,到达天安门广场时已是晚十点多,当时广场灯光暗淡,没有几盏灯,从大巴车窗望去,可以平视黑暗中的天安门城楼,这和我心目中的天安门反差极大,感觉很是失望。
到达学校后,这种失望的情绪继续蔓延。当时校部刚搬回北京,77级,78级的学生还在河北邢台,我们是第一届到北京的学生。
学校大门口挂着七,八块牌子,校园内还有不少单位,除了大门的主楼和主席塑像雄伟之外,其它给人一种凌乱之感。地震棚遍布在学校的操场与楼宇之间,有一些老师还住在地震棚中。我们的宿舍也是临时的,全班二十几个人,分散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先住在一个试验室中,后来才住宿舍,食堂也是临时的,我看到许多人端着碗,就蹲在路边喝玉米粥。
和占据校园一些单位的“拉锯战”,也是当时我们的生活内容之一,比如由学生会出面,号召我们推倒他们私砌的围墙,有时白天他们砌起,我们晚上就将其推倒,反复几次,直到他们不砌为止。
据我所知,当时这种情况在北京高校较普遍,有许多高校都曾搬离北京,我们学校就先搬到重庆,然后再搬到邢台,老师们说,许多珍贵的试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都在搬运过程中丢失了。当时学院路的八大学院大都如此。回京复学后,大多遇到校园被占的问题。
在吃的方面,对于来自南方的我来说,也是一个大问题,当时国家对大学生还是比较照顾的,每月有35斤的定量。其中面食百分之五十五,就是黑面馒头,粗粮百分之二十五是玉米粥和窝窝头,大米仅百分之二十,也就是每个月仅有七斤的大米,为了吃到米饭,一下课就要飞奔到食堂,二个同学协作,一个打饭,一个打菜,即使这样,也往往吃不上米饭。食堂中时有发生因饭菜问题,大学生和炊事员大打出手的事情。来自四川的丁姓同学比较幽默,将一首“团结就是力量”的歌改编“班歌”:“团结就是力量,干饭是钢,稀饭是铁,稀饭没有干饭香,向着食堂前进,把一切不好吃的东西扔掉,向着瘦肉,向着肥肉,向着回锅肉,还有鸡蛋汤”,这样无聊的歌曲,现在竞然还是朗朗上口。

有一回,老家一个堂叔到北京出差,父亲专门做了一个三合板的小木盒,装了二十来斤大米,扎上铁丝,让他带到北京,历经三天三夜,一路颠簸,到了我们学校校区,整整问了大半天,才寻找到我,真不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看到大米,高兴坏了,马上到食堂换成米票,这个月,我可以饱餐米饭了。

因为身体素质差,营养不足,又不知天高地厚的大运动量晨炼,到北京不久,我就患上比较严重的神经衰弱症,整夜的睡不着,经常往医院跑,学习上自然有心无力,跟不上趟了,因为生病,给我四年的大学生活蒙上一层厚厚的阴影。

1979年的春节,我是在学校过的,来回路费要五十多元,不值的,我们班绝大部分是北方人,过年他们都回去,就我一个人留在宿舍。三十晚上,炊事员也回家过年了,仅热一些馒头和菜汤,让留校的学生自行取用。喝着菜汤,啃着馒头,在空荡荡的宿舍中,我第一次有了凄凉的感觉,第一次流下了想家的眼泪。
当然,北京毕竟是首都,有着比较浓郁的文化氛围,我是理工男中的“文科生”,对这一点比较敏感,经常往王府井新华书店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排了很长的队,买到一本《唐诗一百首》,白底黑字,狭长略小的版面。以前仅是听说唐诗宋词很好,高考前,老师油印了一些句子,比如“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等,让我们临时抱佛脚,背诵一下应急。这是我平生第一次看到真正的唐诗,我抱着书,一路翻看,回到宿舍,还请善书法的姚同学,在封面题了字,以示珍贵。之后又买了《宋词一百首》,《中国最美短诗一百首》等等。大学四年,算是碎片化地弥补了一点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
现在想起来,我们这一代人其实是很可怜的,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源流一无所知,想起一个真实的笑话:大一期间,有一次讲座上,老师问:“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的“大丈夫”什么意思,很多同学顺口回答“丈夫”就是老公。我们所有的“思想”,都建立沙漠之上,“无知无畏”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基本特征,也将影响我们的下一代,成为他们的“基因”之一。
讲了这些亲身经历,两位八零后的大学教师都觉得不可思议。是啊,他们都出生在改革开放进入快车道的前夜。历史的述说对于未经历者,从来都是隔靴瘙痒。
两位老师也聊到目前高校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加拿大回来的朋友也聊起当年因惧怕贫穷而经历千辛万苦出国的经历。
正月的夜晚,是朋友之间难得放松的时刻,一杯杯的红茶,温暖着心灵,传递着心灵的默契。三年了,难得聊的尽兴啊,不知不觉已近午夜,这时,有鞭炮声响彻夜空之中,有礼花在夜空之中升腾,开放。
是啊!三年磨难的疫情总算过去了,也许,春风马上会穿透夜空扑面而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是苏轼的洒脱啊!可惜,我们不可能是苏东坡。
夜深了,挥手告别难得相聚的朋友们!挥手告别三年的“疫”中岁月!也挥手告别我那乍暖还寒的1979 吧!

往期回顾


校友故事 | 邵根伙(88届硕、91届博):在祖国大地播撒农业兴旺的火种

校友故事 | 唐燕平(1992级本):27年,未曾离开

校友故事 | 梅旭荣(84届本):潜心科研 守望初心

校友故事 | “农民教授”朱有勇  “顶天”更“立地”

校友故事 | 马再兴、张桂芬夫妇:执子之手   “田埂”上走

校友故事 | 吕名礼、吴竹夫妇:人生这道数学题,你做对几道?

校友故事 | 逯学军:想唱给你听,老师你好!

校友故事 | 李继扬:毕业五十载,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校友故事 | 杨丽(10届本):推开世界的门

校友故事 | 袁晓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忠实践行者

校友故事 | 王思博:从橄榄球运动员到光绘艺术家的人生之路

校友故事 | 林宝龙、钟虹黎夫妇:爱,让彼此相互成就

校友故事 | 他们,用青春守护国旗!

校友故事 | 陈红涛:长路奉献给远方

校友故事 | 李寰旭:气度非凡的新时代“橄牛人”

校友故事 | 沈庆:民谣诗人,《青春》永驻

校友故事 | 吴桂琴:每次选择都会收获更大的世界

校友故事 | 高福:高考不是唯一起跑线,是不断提升的新起点
校友故事 | 刘含:英伦奋勇逐梦,挑战创业人生

校友故事 | 程旭:探寻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校友故事 | 孙文强:当兵就要当最苦的兵

校友故事 | 方鸿:做负责任的人

校友故事 | 阮维斌:遥想农大那几年

校友故事 | 柳鎏:与栗结缘 发展山区

校友故事 | 肖灵艳:用爱心和热情书写当代丹麦童话故事

校友故事 | 刘雄伟:不是白衣天使,却奋勇冲锋在抗疫一线

校友故事 | 初雯雯:自然保护 我们是认真的

校友故事 | 路永强:足踏雪域,心系三农

校友故事 | 张书函:浸在雨水中的赤子之心

校友故事 | 匡廷云:优雅的科学家,一生的追光者

校友故事 | 谢永恒:以自身能力解群众之忧

校友故事 | 吴国强:尽我所能让更多人的脸上浮现笑容

校友故事 |  蔡洁玲:赋予水果第二次生命

校友故事丨杨宁:为帮村子摆脱贫困,她不惜卖掉婚房……

校友故事丨贾先波:农业科技助脱贫

校友故事丨陈家金:躬耕农业气象服务四十年

校友故事丨谢秋霖:学无止境,一直在路上

校友故事 | 洪昱斌:滤除杂质,保留一颗创新之心

校友故事 | 段春祥:初心不改,从心出发

校友故事丨王武杰:人生就是在不断向未知挑战

校友故事丨张宸溦:做一名优秀的“三门干部”

校友故事丨任卫波:匠心做学术,师心承农情

校友故事 | 王婧婧:心头的诗篇——东区那颗白蜡树

校友故事丨张桂杰:用科技力量守护滩羊产业

校友故事丨李平:草业科研二十年,一枝一叶总关情


以此为基础,分别于2019年、2021年出版了《中国农业大学校友风采录》丛书第一部和第二部,展现了在各个时期,农大人响应祖国号召,肩挑使命、砥砺前行的精神面貌。未来也将继续将优秀校友的故事收录成册,以飨师生校友,欢迎大家提供线索,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一起推荐身边优秀校友吧~

问卷将采用匿名调研的方式,欢迎大家参与~


来源:金红茶的故事公众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农业大学校友会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