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菁葵投资康炳华:汽配行业竞争远没白热化,最终会出现3-5家巨头 | 爱分析访谈

2017-08-22 人物访谈 爱分析ifenxi

作为最早投资汽配领域的菁葵投资,凭借对后市场的研究早早押注新贵康众汽配。创始合伙人康炳华认为国内汽配行业市场集中度会低于美国,最终跑出3-5家巨头;虽然汽配城目前生存状况堪忧,但是经销商仍然在躺着赚钱;保险公司的深度介入会加速行业正向发展。


指导 | 凯文  张扬

撰写 | 超超


在汽车后市场,汽配行业近期再度获得资本追逐,前有康众汽配5000万美金B+轮引领,后有巴图鲁完成1亿美金C轮,紧接着从SaaS切入交易的车通云拿下近2亿元融资,奋起直追。

 

资本市场对汽配行业的青睐,折射出的是汽配行业日益被看好的发展前景。

 

罗兰贝格最新研究报告认为,国内汽配市场规模近5000亿元。受国内汽车保有量增加、车龄上升以及相关政策逐步落地,未来几年增速将继续保持20%左右。

 

作为最早涉足汽配供应链服务的投资机构,菁葵投资在2013年底3000万投资康众汽配Pre-A轮,以汽配领域第一单抢先布局汽配领域,掀开了汽配行业投资大潮。

 

菁葵投资创始合伙人康炳华曾任职于普华永道和IBM公司全球咨询服务事业部,有着近20年外企高管工作经验和本土创业经历,熟稔各种零售业态。

 

康炳华认为,相比美国成熟市场,国内汽配行业依然呈现高度分散的状态,虽然已有部分创新型公司崭露头角,但距离成长为巨头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反观赛道内各参与方,竞争程度也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激烈。汽配经销商们靠着存量客户资源,依然可以躺着赚钱。但是,汽配城受到的冲击已经显现,受自身经营状况和政策因素等影响,关门潮相继出现。

 

菁葵投资主要的投资方向是汽车后市场领域,而且只投第一轮,通过机构自身对行业的研究功底,每条赛道只投一家。

 

除了汽配领域的康众汽配,菁葵还投资了垂直于终端汽修厂的SaaS服务商车车云(关注“爱分析ifenxi”,回复“车车云”了解公司信息)、车险服务平台保多多(目前已经与A股上市公司皖通科技子公司行云天下合并)、针对越野车改装的连锁品牌越过山丘,以及中国首个直线加速赛事平台Fast4ward等。

 

康炳华认为,国内汽配领域最终会出现3-5家巨头公司,不存在所谓B2C模式,而且线下比线上更重要;由于市场竞争远没到你死我活的阶段,各个参与方都还有机会;保险公司的深度介入将加速行业的良性发展。

 

近日,爱分析对菁葵投资创始合伙人康炳华进行了专访,他在汽配行业现状、未来趋势和商业模式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现精选部分内容与各位分享。



国内汽配行业市场集中度低于美国,最终跑出3-5家 


爱分析:中国汽配市场规模5000亿,这个数字您怎么看?

 

康炳华:应该差不多,我们去年发布的汽车后市场报告就指出,整个车后市场已经进入了万亿时代。

 

其实在统计方面,国内存在两个问题,第一,以前是计划经济,统计无从谈起;第二,国内很多标准是缺失的。所以,我们在看车后市场时,市场规模其实很难做统计,各个细分市场各有说辞。

 

我们根据车的保有量和车龄,每年通过调研100多家业内企业和1500名以上的车主,统计他们在汽车维修保养(不包括加油、过路费等)上的花销,测算出2016年车后市场规模大概超过1万亿。

 

这1万亿包括四部分,汽车配件、汽车维修服务、汽车用品和汽车美容改装。美容改装和汽车用品占比很少,而维修保养一定会涉及到汽车配件,基本上在国内两者处于差不多的水平。

 

所以,我觉得整个汽配行业(流通环节)5000亿的市场规模基本是合理的。

 

爱分析: 美国汽配市场最后跑出了四大巨头,国内的市场格局您怎么判断?

 

康炳华:我觉得未来中国也会出现3-5家。中国汽配行业起步比较晚,在电商业态方面,可能会跟美国线下巨头基本同步起来。

 

爱分析:有可能是哪几家?

 

康炳华:第一,以康众为代表,在线下扎扎实实做的公司。原来康众的起源就来自于线下,慢慢成长起来,现在把各种技术,包括线上商城、微信,APP和订货平台等体系搭建和完善,线上线下最终一定会融合。

 

说实话,现在的电商公司,如果没有线下的商品管理和库存管理,很难做好。零售的本质,简单来说就是买卖,中间有定价、库存、配货、分销等。纯做电商的企业早晚要补课,所以我觉得线下一定会出来几家。

 

此外,线上也可能会跑出来1-2家,加起来大概就四五家。当然,仍然会有一些小的区域性的。

 

爱分析:所以线上线下都有机会?

 

康炳华:Amazon、eBay都在从线上切入这块市场,而且美国专门做汽配的电商网站也在起来。但是,线下是绕不过去的。也不排除未来有可能通过线上的模式,跑出来1-2家公司。

 

针对汽车后市场,线下比线上重要,主要是跟行业属性有很大关系。在汽车后市场,服务占的因素非常大,另外还存在技术门槛,同时需要大量的数据做匹配。

 

而在别的行业,比如家电售后,因为它是标准化产品,相对好做一些。汽配行业则不一样,零配件型号太复杂,有些核心部件在缺乏专业设备和技术情况下是很难进行维修的。

 

再比如餐饮行业,虽然跟服务有关系,但是它没有技术和数据匹配的问题。修车则不一样,把宝马的车装上奔驰的零件,很不现实。

 

爱分析:除了线上线下,还有其他维度判断?

 

康炳华:中国市场比较大,我们觉得一家独大也不太可能,而且现在没有谁绝对的领先。康众处于相对领先位置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未来也可能有外资进来。

 

除了线上线下的维度,还可以从整个行业的生态链来看。我们把它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原生态,第二类是跨界打劫的,可能是BAT,也可能是像苏宁国美这种零售巨头。

 

爱分析:美国四家汽配连锁巨头大概共占30%市场份额,国内刚才提到的3-5家能占多少?

 

康炳华:在国内市场,我觉得首先第一个目标是做到一百亿元,这是个标杆。

 

乐观估计,大概三年会出现年销售额在80-100亿元的企业,长点的话就五年。即便这3-5家都能达到100亿,合计也就400-500亿销售额。

 

中国汽配行业的离散度太高,比美国市场集中度低得多,在短期内还是这个问题。

 

美国市场大体容易布局,较容易做标准化,比如说中餐很难出现像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的公司。美国是城乡一体化,虽然移民的后裔是不同的,但他们的标准化还是比中国要好的多。中国的餐饮除了海底捞,没有能做到百亿的。

 

所以,未来国内汽配市场还是会呈高离散度,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是相比美国市场的30%,中国肯定也会慢慢的增长。当然,因为产业投资、内生性成长或者资本的收购驱动也会加速增长。

 

我们刚才没有考虑大的并购,如果并购加快一点,做到150-200亿也有可能。

 

爱分析:所以刚才讲的还是3-5年之内集中度的变化,比如拉长了来看呢?

 

康炳华:如果不考虑突变因素,我觉得中国3-5家做到20%多。

 

爱分析:需要多长时间?

 

康炳华:10-15年。

 

爱分析:如果中间有一些大的并购可以加快这个进程?

 

康炳华:比如说,所有的主机厂对汽车免费保养。黑天鹅事件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市场可能会有一个大变革。



汽配城生存状况堪忧,经销商仍然油水不减 

 

爱分析:目前整个汽配城的生存状况怎样?

 

康炳华:越来越不好了,中国原来基本上到县级城市都有建汽配城,那时候也是为了圈地,很多跟房地产有关。

 

城市汽配城的空租率特别高,很多店铺活不下去都撤了。原来卖配件还有一定的利润率,经销商在全国设办事处或开销售分公司,还能够撑得住,后来发现都撑不下去。

 

一方面是由于不够集约化,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现在很多配件信息变得透明化,靠暴利赚钱的日子过去了。

另外,从国家政策来讲,也在打压汽配城。第一是假货,第二是收不上税。原来觉得招商引资来个汽配城,还能够拉动经济,后来发现税也收不出来,还经常出现假冒伪劣等麻烦事,所以政府开始用一些行政的方式在强拆,很多城市就推掉了。

 

当初我们做汽车后市场研究时,发现食品批发市场没了,家电批发市场也没了,汽配批发市场的结局也大体类似。汽配城一定是低效的,短期可能没那么快消失,还会存在一段时间,但是早晚要消失。

 

汽配连锁企业会冲击它,就是这个道理。

 

爱分析:汽配城在流通领域的市场份额大概占多少?

 

康炳华:具体数据很难讲。按照我们的统计,基本上每年都在下滑,原来超过50%。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来看,现在份额大约到30-40%。

 

最早的时候汽配城能占到70%,然后逐步被像康众这种全国性的、地方性的连锁机构,以及部分直供的企业所剥夺。

 

总的来讲,流通行业都是越来越短,越来越扁平化。但是中间环节不可能全部被取代,也不现实,让国际或国内大的品牌配件去覆盖全国所有城市是做不到的。

 

对比其他消费品行业,比如说康师傅和雀巢,代理商体系都是存在的,但后来他们都分出来叫KA(Key Account)

 

像宝洁的产品,对沃尔玛肯定是直供,对家乐福肯定也是直供,在北京物美也是直供,7-11也是直供,但是其它小的便利店,仍然需要经销商来服务。

 

经销商提供的是商品和服务的组合,总体来讲,KA一定会越来越扩大,但是有些小店仍然会存在。比如有些社区店,他不可能跟博世签约,他也可能不是康众的用户,有些小的经销商会去服务它。

 

在汽配供应链领域,康众就是各上游品牌厂家的KA。

 

爱分析:从美国来看,除了占比30%的四大巨头,剩下的份额是在谁手里?

 

康炳华:在很多区域性的连锁机构手里。

 

爱分析:经销商未来的走向会如何?

 

康炳华:现在的KA渠道都在上升,最早康众在博世的客户里可能也就是一个普通的经销商,后来合作越来越紧密,销售越做越大。

 

但是,基于汽配市场集中度的原因,KA增长到一定比例,就不可能再大了,因为中国直供体系原来是零。这种趋势不可阻挡,原来都有区域保护,比如家电行业。

 

现在配件行业也是一样,康众等企业起来后,一定会冲破这种保护机制,这是大势所趋。而且会越来越快,因为在其他行业已经被教育过,这是商业的规律,不可能因为某几个经销商的力量去阻挡。

 

爱分析:所以经销商也会慢慢的往下滑?

 

康炳华:市场整体还在成长,还没到你死我活的阶段,大家都还有好日子过。只是说如果更努力一点,更聪明一点,更勤奋一点,战略思路更清楚一点,可能还能把别人增长的5%抢到自己手里。

 

在汽车后市场,不要觉得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挣钱很难,其实大部分人还是在躺着赚钱。在快消品行业,两三个点净利润,如果稍不留神,成本没控制好,费用增加,就没利润了,这真是精细化管理做出来的。

 

汽配行业全是粗放式管理,还能够赚钱,那说明这个行业还很好,就是因为太容易赚钱了,躺着赚钱赚惯了,所以现在一遇到点竞争,就觉得不行了。

 

总之,这个市场还没有遇到竞争,而且大部分还是在赚钱,汽配行业还在以每年30%的份额增长。

 

爱分析:美国经销商的发展过程也类似?

 

康炳华:都是从不规范到规范,其实这个很正常。

 

像AutoZone、NAPA等都做了很多并购,只不过国外的并购比中国市场容易一点。美国信用体系相对完整,规则也比较清楚,遇到造假的风险概率低。



更看好汽配B2B模式 


爱分析:怎么看汽配B2B和B2C这两种模式?

 

康炳华:我觉得国内不太存在汽配B2C,美国也是DIFM在上升,DIY在下降。

 

现在汽车越来越电子化和一体化,不像以前是机械件,个人是没办法做DIY的。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懂技术,用专业工具去拆装,对专业化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导致DIY变得越来越不现实。

 

前两年电商风起,很多人觉得2C很风光,只要有用户量就行了。汽车后市场很多烧钱的项目都是用2C的玩法去烧,最后把自己烧死了。

 

我总结汽车后市场有个3D定律:定时、定点、定人。汽车保养和维修是定时的,很多其他品类跨过来的从业者不知道,它觉得把用户圈住了就行,但是圈住用户后,他也一年来一次,没用。

 

它有独特的定时、定点、定人的规律,很多人没搞明白这回事,用其他品类的玩法在后市场去烧钱,所以2B的逻辑更合理。

 

爱分析:汽配B2B发展的难点是?

 

康炳华:第一,要练成供应链的功夫,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包括硬件软件以及人员都需要长期的培养,最终拼的就是两三个点的利润率,或者比别家能降两三个点的成本。

 

沃尔玛最终只有两三个点的净利润,体现的就是供应链管理水平。

 

第二,在汽配行业,需要跟上游品牌厂家保持紧密的深入的合作关系,例如CPFR(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其他行业基本都有替代品,但配件行业不一样。所有的车型研发跟主机厂都是提前三五年开始做,原厂配件部门同样如此。

 

所以,做汽配供应链,除了把自己的管理体系做好,把客户服务好,还要跟上游保持好的合作,就是上中下都要好。但是其他行业基本上把自己的管理水平做好,下游服务好,对上游就是纯博弈,我要砸钱,你就得听我的。

 

爱分析:在汽配领域,怎么看从SaaS切入交易?

 

康炳华:从SaaS切入,有些也是资本的推动或者想象空间的问题,因为做汽配SaaS,最大可能也就做到十亿美金,如果做了配件,未来可能做到百亿美金。

 

但是,公司是有基因的,比如说做生产的做不了分销,做分销的做不了零售,做零售的可能做不了金融。



保险公司借力汽配服务商,正向效应值得期待 

 

爱分析:汽配供应链企业和保险公司之间会产生什么协同效应?

 

康炳华:保险公司从局中人变成做局人。平安在做这方面的布局,去年中华、大地、阳光、太平、天安和安盛天平六家财产保险公司联合打造了“透明修车”项目,人保和太平洋保险也都有一些动作。

 

说实话,之前保险公司也没有做到精细化管理和运营,导致车险很多都是亏的。第一,跟市场上不健康的价格体系有关,保监会发文称价格体系要规范和更严格;第二,其实他们之前也都是躺着赚钱,但是随着考核指标的加入,要求他们更深层次地从运营角度、管理角度做提升和布局。

 

目前的布局分几种,第一种,像平安这种大布局,通过平安车生活和对汽车之家的收购进行。

 

第二种,保险公司会在事故件维修方面做布局,直供到修理厂,使得保险公司在定损时,对配件端有所掌控。

 

第三种,切入车子的日常保养维护,比如跟康众合作。好处在于,保险公司原来很难管到每家修理厂,或者每一个配件,如果没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就做不到统一采购。现在则很简单,保险公司定完赔率后,康众把配件配送到指定修理厂,修理厂完成后续维修服务。

 

以前定损这块猫腻特别多,另外,配件也有很大水分。保险公司把这个环节掌握住的话,绝对对他们成本控制会有很大帮助。

 

而且现在随着技术的革新,信息系统的升级,以及配件供应体系的完善,像康众这样的公司出来后,保险公司跟他们合作就非常简单,像宝洁一样,一对一签一个总合同,卖到全国去。

 

其实包括像租车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他们都会愿意跟康众合作。所以保险公司一定要做这块布局,只是从去年开始特别明显。


爱分析:保险公司会再往下游,投资汽修厂吗?

 

康炳华:保险公司不会自己做,我觉得它会通过认证来讲,国外也是做认证,即汽修厂的整套服务标准要达到保险公司的要求。

 

同时,在汽配行业,国外有些汽配经销商,他们也都有保险公司认证。保险公司会综合经销商的管理水平和配件品质进行认证,认证后的经销商可以给保险公司指定的修理厂供货。

 

对车主来讲,无所谓是不是原厂件,反正都是保险公司指定的,只要汽修厂把车修好就行。至于说用什么配件,用哪家的,都不重要。

 

爱分析:所以汽配连锁企业就成了保险公司的服务商?

 

康炳华:对,像康众一样,就是做汽配服务商。有些修理厂是康众直供的,康众跟汽修厂就直接结算。有些是保险公司服务的汽修厂,康众等汽配企业通过自己的供应链服务好保险公司,收取合理的服务费,类似于四通一达。

 

然后可能保险公司在有些配件上还不完整,汽配服务商还可以做保险公司辅助采购的合作伙伴。


关注爱分析订阅号(ifenxicom),回复“ 菁葵投资 ”即可获得完整版报告。





爱分析热文

新龙榜

新龙榜TOP125

新金融

互联网金融TOP100 | 互联网金融TOP50  

   互联网保险TOP35 | 消费金融TOP25       

  财富管理TOP42 |  投资机构TOP30

互联网支付TOP20 | 虎鲸榜TOP50       

   互联网保险TOP25 | 互金概念股TOP30  

创富人物榜TOP50 | 影响力50人         


企业服务

企业服务TOP100 | 企业服务TOP50  

   大数据TOP72 | B2B电商TOP50

    云服务TOP50 | 网络安全TOP30

   大数据影响力50人 | B2B电商影响力50人


其它

出行服务TOP50

人工智能TOP50

教育科技TOP50

语言教育TOP20

移动医疗TOP30

汽配维修TOP20

家居家装TOP36

新零售TOP100

幼教TOP35


特斯拉 | 滴滴出行 | AutoZone | O’Reilly

Carmax | ALLY | Carmax | 神州优车

 安飞士 | 瓜子二手车 | 时空电动 | ETCP

环球车享 | 人人车 | 长城华冠 陆群访谈

中驰车福 | 康众汽配 | 长安新生 | 航班管家

汽车超人 | 奇点汽车 | 新焦点 | 天天拍车

大搜车 | 首汽约车 | Carvana | 德师傅

畅途 | 花生好车 | 拆车匠 | 开云汽车

行圆汽车 邵京宁访谈 | 锋源创新

车喵 | 凹凸租车 | 喂车车 | 骑呗

呱呱洗车 | 车点点 | 青域基金 徐政军访谈

淘车无忧 | 盼达用车 | 清研微视 | 微车

悟空租车 | 微车 | 快修先生 | 团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