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一章 传承《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祖古乌金仁波切 音流瑜伽研究
2024-09-02

西藏鲁康寺 壁画


第一章 传承《如是(下)实修问答篇:直指心性与圆满次第的教授》

 

作者:祖古·乌金仁波切

译者:项慧龄

 

 

 

第一章 传承

 

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地殊胜,

它是我们此时此刻所拥有的本然传承。

领受如何认识心性的教法,并且如实地应用教法,

即所谓的“佛陀被放在你自己的手掌中。”

 

我们思考、记忆、规划,于是注意力转移到一个对象或目标之上,并且坚持固守。这种内心的活动,被称为“思考”或“充满概念的心”。在藏语里,我们有许多不同的措辞来形容这种心的基本状态的运作,以及外向意识(extroverted consciousness)无法觉知其自性的功能。这种无明的心执着于对境,于对境形成概念,并且专注于心所造作的概念,然后陷入其中。这是轮回的本质,从无始以来的生生世世到当下的刹那,一直都是如此。

 

所有这些牵扯都仅仅是虚伪的造作,它们不是本然的状态,它们都奠基在主体与客体、觉知者与被觉知者的概念之上。这种二元分立的结构和烦恼,以及透过烦恼所产生的业,都是驱使我们从一个轮回经验到另一个轮回经验的力量。尽管如此,基本的本质却一直存在,而这种基本的本质不是由任何事物所构成。它完全是非造作的、空虚的,在此同时,它是有所觉察的,具有能够认识的品质。这种空(empty)和觉察(cognizant)的无别双运,便是我们从未丧失的原始基地。

 

心的秘密关键

 

我们所欠缺的是,认识空性和觉察的无别双运是我们的本然状态。我们之所以欠缺这种认识,是因为心总是在它处搜寻。我们没有认识到自己实际展现的觉察;相反地,总是忙于在它处、自身之外寻找,持续不断地进行这个过程。寂天大师说:“除非你知道秘密的关键,否则不论你做什么,都会错失标靶。”心的秘密关键在于,它的本质是一种自生的、本初的觉醒。为了辨识这个关键重点,我们需要领受“直指教导”,告诉我们和显示给我们:“你的心的本质,即是佛陀的心本身。”此时此刻,我们如同迷失在加德满都市区阿山街(Asan Tol)[加德满都旧城中心,是加德满都最大且最重要的市集。]的笨蛋,四处奔跑号哭:“我迷失了自我!我在哪里?”而“直指教导”就如同我们告诉他:“你是你!”从无始的轮回以来,众生从未找到自我,直到某个人说:“你就在这里。”这是引介心之秘密关键的一个隐喻。

 

如果不是因为佛陀的教法,一切众生将会完完全全地迷失,因为他们需要被指向那本初的基地,而这个基地一直都存在,但众生却从未认识到它的存在,这就是“直指教导”的目的,正确地说,“直指教导”是指“让你面对自己心性的教导”。人们给予这种教导伟大而响亮的名称,例如“大手印”(Mahamudra)、“大中观”(Great Middle Way)或“大圆满”(Great Perfection)。所有这些教法都指向相同的本初自性,这些教法完全相反于充满概念、持有主体与客体的思惟——尚未觉察其自性、二元分立的心所(frame of mind)

 

我们不必这么说,我们能够了知自性,能够应用大手印、大中观和大圆满的口诀指引来了悟自性。因为即使自性是本然觉醒的,我们却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因此,我们需要再度觉醒。首先,我们需要认识这种自性;第二,培养这种认识;最后,让这种认识稳定下来。一旦我们重新觉醒,便不再需要流转于轮回之中。

 

内在不可思议之佛

 

佛性是一种本体(identity),在这个本体之中,一切诸佛的身、语、意、功德和事业是完整无缺的。一切众生之身、语、意的展现,源自一切诸佛之身、语、意的展现。事实上,任何一个众生的身、语、意和觉醒者的身、语、意,都拥有相同的起源。身、语、意无法来自土地、石头或物质。“不变”(unchanging)的功德称为“金刚身”,“不息”(unceasing)的功德称为“金刚语”,“无妄”(undeluded)的功德称为“金刚意”。金刚身、金刚语和金刚意三者无别之结合,即所谓的“佛性”。

 

由于没有认识到在自身觉受之中这种佛性的“不变”功德,于是我们进入了血肉之躯的躯壳之中。我们的语言被包裹在呼吸的活动之中,成为声音和字句,它出现、消失,意识开始区分觉知者和被觉知者。换句话说,意识开始固着于二元分立,即每一个刹那生起和寂灭之停止、开始的过程。念头一个接着一个地不断涌出,如同一条永无止境的细绳。这条水无止境的念头之绳从无始以来就已经不断地延续,这是心的常态。如果没有在今生认识自性,我们就无法占领不变的、自生觉醒的座位。相反地,我们会追逐一个接着一个渐渐止灭的念头,如同追逐细绳上的每一个新的串珠,这是使轮回变得永无止境的方式。当我们受到念头的掌控,牵扯缠绕于其中时,我们真的无可奈何。

 

谁能为我们终止轮回?除了我们自己之外,没有人可以终止轮回。即使六道轮回的一切众生排成一排,然后你哭喊:“拜托,帮帮我,这样我才能停止念头对自己的控制!”即便如此,仍然没有一个众生能够帮得上忙。我们日日夜夜、生生世世地受到这种牵扯缠绕的念头所控制,是多么地悲哀啊!我们可以尝试引爆一颗核弹来终止轮回,但是这种作法仍然帮不上忙。核弹可以摧毁城市,甚至摧毁国家,但是它们无法阻止心去思考。除非能够离于充满概念的思惟,否则我们绝对无法终止轮回,并且真正地觉醒而证悟。

 

当充满概念的思惟止息、沉寂下来时,即是大寂静(great peace)的时刻,我们有方法可以让这种大寂静发生。事实上,念头是佛性的一种表现,它们是我们本然而貌的表现。如果我们真正地认识佛性,那么在认识佛性的同一个刹那,所有的念头都会自行消失,了无痕迹,这就是终止轮回的方法。有一个无上的法门可以做到这一点,一旦知道了那个法门,就没有任何更殊胜的法门是我们需要知道的了。这个法门已经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它不是需要从他人那里取得的事物,也不是需要去购买、贿赂或搜寻而最终获得的事物,这样的努力完全没有必要。一旦认识自己的本然面貌,你就已经超越了六道轮回。

 

这个法门是什么?这是当一个人请求大师给予如何认识心性和培养心性的教导时,所要求的事物。我们的心性不可思议地殊胜,它是我们此时此刻所拥有的本然传承。领受如何认识心性的教法,并且如实地应用教法,即所谓的“佛陀被放在你自己的手掌中。”(the Buddha being placed in the palm of your own hand)这个类比意味着,在被引导和认识心性的那一刻,你不需要在他处寻找觉醒的状态,把这整个世界的所有金钱和财富堆成一堆,然后放到一边,另外一边则放着对佛性、对你自心本质的认识。什么是最珍贵的?如果你要比较两者,那么我可以向你保证,认识心性——“内在不可思议之佛”,是比较珍贵的,比世界上所有的金钱财富珍贵十亿倍。

 

相反地,如果继续愚弄自己,那么我们简直是在做自己已经做了那么长久的事情。我们已经在轮回、六道之中经历了多少困难和不幸?还想要再这样继续下去吗?当行经十八层地狱和近边地狱时,我们不会再经历更多的痛苦吗?佛陀教导我们,任何一个有情众生在地狱饮下炽热融化的金属,多到可以充满整个海洋还绰绰有余,这是我们已经忍受的痛苦的例子。之所以如此,仅仅是因为我们是愚钝的凡俗有情众生,已把这一切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没有了悟这种本然的状态,那么我们在轮回六道中就无法停止流转。没有人会阻止你流转,而且它也肯定不会自己停止。

 

什么具有真正的价值?我们需要为自己思考这个问题。当经商获利时,我们欣喜欢庆;但如果有所损失,便会陷入绝望。让我们来比较自己的资本和仿佛如意宝一般的佛性,如果不使用这个如意宝,我们将会面对永无止境的轮回,而把这个如意宝丢弃,那不是愚蠢到极点且令人头痛吗?我们需要思考这一点。我不是凭着记忆背诵这些话,它也不是谎言。这是一个真实而重要的重点。如果我们没有佛性,那么没有人可以责怪我们,但是我们确实具有佛性,而佛性即是一切诸佛的三身。然而,如同蒋贡·康楚所说的:[引自第一世蒋贡·康楚·罗卓·泰耶(Jamgon Kongtrul Lodro Thaye)所写之《遥唤上师祈请文》(Calling the Gura Afar,A Supplication to Pierce your Heart with Devoition),其有数个英文版本:一个收录在香巴拉(Shambha1a)出版社出版之《没有目标的旅程》(Journey Without Goal):一个是由蜜雪儿·马丁(Michelle Martin)和林古·祖古(Ringu Tulku)合译;一个源自让炯·耶喜(Rangjung Yeshe)出版社,其中多加了向传承上师祈请的偈颂。]

 

虽然我的心是佛,我却不认识。

虽然我的念头是法身,我却没有了悟。

虽然非造作是与生俱来的,我却没有维持。

虽然本然是本初的状态,我却不相信。

上师,忆念我!请速用慈悲看顾我!

加持我,如此本然明觉就会自行释放。

 

基础只有一个

 

我们需要去了解自己的心究竟是什么。如我常常说的,在这个世界上,心是最重要的事物,因为有一个简单的理由——心了解和体验事物。除了心之外,没有其他什么可以觉知任何事物。地、水、火、风、空五种外在元素,它们可以感觉任何东西吗?事实上,除了心能有所体验之外,并无其他。

 

整个宇宙是由五大元素所构成,但是五大元素本身是没有感觉的,它们一无所知。同样地,众生的肉身是由五小元素所构成。就它们的属性而言,骨骼和肌肉与地元素相同,血液和其他液体与水元素相同,身体的体温和火元素相同,呼吸是风元素,而我们身体内的空间,不同的孔穴和空洞等等,基本上和空元素相同。这五种元素不会体验,不会觉知任何事物。除非有心在身体里,否则身体本身不会有任何感觉。

 

在结构上,外在的五大元素和内在的五小元素也是类似的。我们的身体及其肌肉和骨骼,可以相较于这个大地的表面及其土壤与岩石。在山坡上生长的绿色植物和灌木,可以比作我们的毛细孔与细小的毛发。外在有森林,我们则有头发生长在头上。每当挖掘地面时,我们通常会在某个地点发现水源。同样地,如果我们在自己的身体上穿洞,一些体液将会开始涌出。我们身体的体温,和在体外任何其他地方所发现的热有相同的属性。穿过我们肺脏的风息,和外在的风或空气相同。体内的空间和空虚的空间相同。内在元素与外在元素之间极为类似,就某种意义而言,内在元素与外在元素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内在元素和外在元素本身不会有所觉知。

 

我们也具有五种感官(五根),即五种感官之间——眼、耳、鼻、舌和透过碰触来觉知质地的皮肤[即五根中的“身”。]。然而,这五种感官本身不会体验任何事物,如果没有心或意识和这五种感官连结,这五种感官本身不会有所体验。一具尸体具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但是如果你给那具尸体看一个东西,即使眼睛是睁开的,尸体不会看见任何事物,不会听到任何声音,也没有能力去嗅闻或品尝,如果你触压它,它更不会感到任何碰触。

 

接着,有五种感官的对境(五尘),即我们透过眼睛所看到的色相,透过耳朵所听到的声音,透过舌头所品尝到的不同味道、透过鼻子所闻到的香气,以及透过身体所感觉到的质地。这五种感官的对境也不具有认知,它们完全无法体验到任何事物,除非有心去觉知,否则它们本身不会有所觉知。一个有情众生基本上是由心所构成,除了这个心之外,这个世界上的其他事物完全无法有所体验。没有心,这个世界会是彻底空虚的:没有已知的事物,没有已经体验的事物。当然,物质会存在,但是物质不知道任何事物,它完全了无意识。

 

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一件事物之外,没有什么比心更重要,那件事物就是这个心的本质——佛性或善逝藏(sugatagarbha)。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无一例外,它存在于每个人之中,从法身佛普贤如来下至最微小的昆虫,甚至连只能从显微镜看到最小的存在实体,都具有佛性。在所有这些有情众生之中,佛性都是相同的,没有尺寸或品质的差异,完全没有差异。不是普贤如来具有一个大的佛性,小昆虫具有小的佛性;或佛陀具有一个优越的佛性,一只苍蝇具有低劣的佛性,佛性完全没有差异。

 

因此,我们需要区分心与心性。有情众生的心性和诸佛的觉醒心是相同的,成佛意味着在二元分立的念头生起之前,完全处于稳定的状态。如我们这样的有情众生因没有了悟心性,陷入自己的思惟之中,而变得迷惑。然而,我们的心性和所有正等正觉的诸佛心性根本上是相同的,众生和诸佛拥有一个相同的来源——佛性。诸佛之所以觉醒,是因为他们了悟自己的心性;众生之所以迷惑,是因为没有了悟自己的心性。因此,基础只有一个,却有两条不同的道路。

 

正是心思惟、记忆和规划我们所有的一切念头。在藏语中,“念头”称为“namtok",“nam”意指“对境”——我们所想的事物,“tok”意指“制造对这些对境的想法和概念”,“namtok”是心日日夜夜不停地搅制出来的事物。佛是一个认识心性,并且透过认识心性而觉醒的人;众生则是没有认识心性,并且因为自己的思惟而感到迷惑的人。没有认识心性的人,被称为“众生”;了悟心性本身,并且对心性有稳定了悟的人,则被称为“佛”。

 

这个心想的很多是不是真的?它记忆、规划、思考、忧虑,从无数个生生世世以来,它一直日日夜夜地记忆、规划、思考和忧虑,没有停息。一个刹那接着一个刹那,这个心正一个接着一个地制造念头,并且不只是在今生制造念头。思惟之所以产生,即是因为我们没有看见这个心本身的本质,心想到某件事物,然后对它产生念头和情绪——这个过程持续进行。这如同一条永无止境的细绳上的珠子,永无止境的生生世世。这就是所谓的“轮回”。

 

正是思惟让轮回永存不朽,除非思惟停止,否则轮回将永无止境地持续下去。如我之前多次提及的:心不是一件具有色、声、香、味、触的事物,它是空虚的,虚空也是空虚的,不论你走到虚空中的哪一处,都没有界限、藩蓠和边缘。如果你搭乘太空船朝一个方向旅行一千亿年,也不会抵达太空的尽头。即使你一路穿过大地,从大地的另一头出来,也不会找到太空的底部。如果你再旅行一千亿年,仍然不会在任何地方找到太空的底部,朝另一个方向旅行也是如此。你可以不断地旅行,仍然不会到达太空的尽头。

 

科学不会带领人们达到证悟

 

现在,没有界限的事物怎么会有一个中心?它无法有一个中心,它能有一个中心吗?这是为什么我们被教导虚空没有中心和边缘的原因。佛陀以虚空指出心的状态,他说心如同虚空般空虚——如同虚空般没有界限,心没有中心或边缘。就事论事地说,有虚空之处,即有心。佛陀教导,在整个虚空之中,虚空触及之处,即有有情众生;而有有情众生之处,即有烦恼和造业之处;有烦恼和造业之处,也有佛性,诸佛的觉醒心是无所不在的。简而言之,这心性在本质上是空虚的,它如同虚空一般,因为它没有色、声、香、味、触,因此它完全是空虚的。从最初,它一直是空虚的,如同虚空般空虚。但是这其中有一个差异:虚空没有知觉,它不会感受到快乐或痛苦;而我们的心是开阔、无边无际和空虚的,但是它仍然会感受到快乐和痛苦。有时,它被称为“全知全觉之心”(ever-knowing,ever-conscious mind),心了知任何存在的事物。

 

当这个心运作时,它可以发明任何可能的事物,甚至发明核弹。心创造所有这些惊人而小巧的机件——录音机,以及可以飞越太空的飞机。这些发明物不会思惟,但是它们却是由思惟的心所创造出来的。众生创造了我们现在所有的轮回,但轮回这个创造物终究不会对我们有任何帮助。

 

心是不可见且不可捉摸的,这是人们不明白心的原因。所以,人们才会纳闷:“我真的已经认清这心的本质了吗?”如果心是一件具体的事物,那么科学家很早以前就已经弄清楚心是什么了。但是心不是具体的事物,因此科学家不一定知道心是什么。如果他们知道心是什么,那么所有的科学家都会证悟了!但是你可曾听说科学家透过科学而证悟的吗?当然,科学家知道许多其他的事物,他们能够制造电话,让你立即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一个人谈话,他们可以制造让数百个人一起飞越天空的机器,可以驾着火箭直接穿过山峦,所有这一切都是可能的。如果心开始运作,它是一个永不竭尽的宝藏,但是那仍然不代表证悟。当心被用作其他用途,并且深陷其中,这不会带领人们达到证悟,我们必须明白心的本质。

 

轮回的运作系统

 

此时此刻,正是心思惟所有这些不同的事物,只要思惟不消融,我们就不会获致证悟。陷入念头之中,即是在轮回中流转,如同机器中的转轮。车子有了轮子,你就能够行遍全世界,对不对?

 

什么是消融念头(完全清除念头,让它们消失)的方法?佛陀有清除思惟的技巧,这是为什么我们要从具格的上师那里领受“直指教导”的原因。当你去上学时,你必须对着老师重新念一次“A、B、C”,这样子他才知道你是否明白字母。人必须被教导、被指引,才会有所了知,在彻底了知心性之前,他需要一个老师。就是这么简单。

 

在其他方面,我们的思惟如同车轮,当车轮移动时,轮子拖着车子到处走。从无数的生生世世从来,我们的思惟如同转动的车轮般从未停止。即使当我们试图停止它时,它反而变得更糟。思惟如同我们手的影子,试试看去把影子甩掉!你可以命令念头停止,但是它们不会听话。心走到哪里,念头就如影随形,只要这思惟不竭尽,轮回就不会终止,“轮回”意指旋转、循环、持续地绕圈圈。除了认识心性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心停止思惟。

 

这个循环的运作系统称为“十二缘起”(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或称“十二因缘”、“十二有支”),而“无明”(缺乏了知)就是这十二缘起之首。这种无知的无明意味着没有认识我们真正的本质是什么,它迫使色、受、想、行、识等五蕴持续存在,而这五蕴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生继死而来。心不会死亡,当心仍然不知道它的本质时,它再度使五蕴用四种方法中的一种方法来制造一个新的身体。这四种方法(四生)分别是胎生,例如人类透过子宫而出生,以及化生、湿生和卵生。这“四生”是在三界、六道投生的四种不同的方式。

 

试着去检查看看,光是在一个山坡上,就居住着多少众生;看看光是在一座湖里面,有多少只昆虫。如果你要数一数在我关房后面的瀑婆普里山(Shivapuri Mountain)山坡上有多少只昆虫,那么你可能会发现,这些昆虫的数量多过整个世界的人口数量。相较于其他众生的数量,人身是非常稀有的。即使我们碰巧身为人类,但是如果没有在今生透过认识自己的本质而有所了悟,我们将继续存在于轮回的其他状态之中。佛陀曾经教导,如果我们收集自己每一次死亡所喷溅出来的血液,那么这些血液会多过海洋的容量。这些血液不是来自一切众生所经历的死亡,而仅仅是从一个众生而来,这显示我们曾经活过多少个生生世世。

 

如果我们继续在轮回六道中流转,这个过程会自行停止吗?完全不会!此时此刻,我们已经获得所谓的殊胜人身。我们现在如同位于一条岔路上,一条路通往更高的层次,另一条路通往更低的层次,我们现在就在那个岔口上。如果能认识并了悟自己的佛性,就可以向上达至证悟;如果草率地忽略它,就不必试着走向更深的轮,因为它会自动发生,造作恶业其实不需要太多的努力。一般的心主要在思惟抗拒某件事物,或执着某件事物,或纯粹愚钝迟滞而不在乎任何事情。这自动创造了恶业,进而使轮回持续下去。

 

认识主体的本质

 

真正的善是透过认识我们的佛性和本然状态所创造出来的,认识自己的本质,即是证悟道;没有认识佛性,即是轮回道。有这两种道路,它们的基础都是佛性。有两个选择——两条道路,一条是了知的道路,了知它自己本质的觉醒;另一条是无知的道路,没有认识自己的本质,并且因为意识透过五种感官而与五种对境连结,使我们陷入念头之中。这个过程使轮回之轮持续不断地转动,所以,有句名言说道

 

去认识,即是涅槃道;

不去认识,即是轮回道。

 

当一般人看到一个对境,例如一串念珠,他们会想:“这是一串念珠。”接着,他们会纳闷:“这串念珠有一百个珠子吗?在哪里制造?或许在中国,或许在印度,我不知道。”这将会使念头接踵而来。把念头概念化,就是所谓的“namtok”。念珠是对境,而我们对念珠所产生的所有想法就是概念。“它是黄色的,它是印度的,它或许是中国的。我喜欢它,它相当棒。”一个念头接着一个念头而来。对,一般人而言,有一个被观察的客体——念珠,而心是主体,心有所了知。另一方面,瑜伽士不会住于客体之上,而会认识主体的本质。

 

有了知。任何一个有情众生的心都是空虚而觉察的,而正是觉察可以认识心的自性。在认识心性的那个刹那,你就看见了空性。这空性被称为诸佛的法身,这觉察被称为诸佛的报身,这空性和觉察事实上是无别的,而这无别即是化身。空性与觉察的无别是一种本然的品质,正如同水的流动性或火焰的暖热,它们是一体的,你无法把暖热与火焰分离。此外,认识一个人的本然面貌,便是所谓的“自性身”(svabhavikakaya,或称“体性身”)。自性身与诸佛的三身面对面,在这整个世界上,我们无法找到任何胜过自性身的事物。

 

认识你的心,轻松地安住在了无任何实体之中。过了一会儿之后,我们又会陷入念头之中,但是籍由一再地认识自己的心,我们越来越习惯于本然的状态。这如同用心熟记某件事情一般,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你就不需要去想它了。透过这种过程,我们念头的活动便越来越微弱,念头与念头之间的间隔开始变得越来越长。到了某个时候,你可以在不压制念头的情况下,就会有半个小时的时间没有充满概念的念头。

 

心性原本是空虚而无根基的,不像在心中持有空性的想法,也不同于持续尝试去感觉空虚,后两者不会有太大的帮助。藉由一而再、再而三越来越习惯这种本然的、本初的空性,我们就会习惯这种空性。然后,你将会有从早晨到傍晚一整天的时间,空性明觉(empty awareness)不会受到被觉知的对境或觉知的心所染污,这相对应于证得菩萨地。当日日夜夜每一刻不离这种状态时,即所谓的成佛,即真正的正等正觉。

 

从心性的观点来看,念头的干扰如同天空中的云朵,空性本身如同天空的空间,我们的觉察如同阳光,不论是晴天或阴天,天空本身从未改变。同样地,当你了悟诸佛的觉醒状态时,所有如云般的念头都会消失。但是即使现在,当念头存在时,智慧的功德——本初的觉醒(本觉)——仍然是完全发展、完全呈现的。我们需要去修学,慢慢地越来越习惯对心性的认识,这将消融我们的恶业和烦恼。在这种对心性的认识之中,我们不可能受到业与烦恼的染污,如同你无法在半空中作画一般。

 

我想要给你们一段引自《喜金刚密续》的著名引言:

 

一切众生皆是佛,

但众生却暂时受到障蔽的覆盖。

 

这暂时的障蔽即是我们自己的思惟,如果我们不具有佛性——与所有的觉醒者一模一样的佛性,那么不论多么努力,将永远无法证悟。佛陀以牛奶搅制成为奶油的例子来说明,众生本身包含了可以出产奶油的牛奶,即包含了证悟的基本原料。它不像水,你可以搅拌水搅个十亿年,但是永远无法从水中搅制出奶油。一切众生本身都具有成佛的佛性,但是如果你忽略这最珍贵的佛性,便将继续在充满痛苦的轮回三界中流转。

 

轮回之所以充满痛苦,是因为它是无常的。举例来说,轮回中有无可避免的死亡痛苦,如果我们永远不会死亡,那就正好!或如果当身体死亡,心也死亡,那也不会太糟糕。但是事实上,当身体在生命尽头死亡时,心体验到死亡,然后继续下去。我们持续不断地体验,即使当躺下来休息时,整个晚上仍不停地做梦,就像这样,心持续不断。认识心性是空觉(empty cognizance),而这种了悟将能够使我们度过中阴。

 

在领受了“直指教导”之后,我们需要下定决心,不仅仅要认识心性,也要下定决心地认为,这就是解决轮回基本问题的方法。拥有这种信任,并且精进地修行,正如同著名的谚语所说的:“富裕父亲的儿子自然而然地会继承父亲的遗产。”当父亲富有,而且膝下有子时,儿子毫无疑问地将会继承父亲的财富。我们错过了像一切诸佛、菩萨、空行、空行母和具有智慧之眼的护法那般,达到本初证悟的机会。然而,如果我们认识自己的本质,并且精进地修持,便将有机会再度证悟,如同富裕父亲的儿子持有父亲的遗产一般。

 

问与答

 

学生:“造作”(constructed)是什意思?

 

仁波切:“造作”的心的状态是指,为了达到那种心的状态,你必须去想某件事物;“非造作”(unconstructed)是指它不需要任何念头,这是其中的差异。之前所提及的当下(nowness)或平等(evenness)的刹那,是造作的,还是非造作的?

 

学生:我想那是非造作的。

 

仁波切:这开放的刹那有不同的部分吗?像过去、现在和未来那样的三个部分吗?

 

学生:我不知道。我希望仁波切可以告诉我。

 

仁波切:在心中认为某件事情是过去、现在或未来,就是受到充满概念的心之状态的染污。但是,不受过去、现在、未来的任何概念染污,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你不把这觉醒的当下概念化,就没有过去、现在和未来三时。简而言之,如果不是这当下的觉醒,这身体将会是一具死尸。如果这当下的觉醒是去追求事物,这就是所谓的“思惟的心”。换句话说,不要去追求任何事物。

 

投入思惟是心二元分立的状态;不投入于思惟,即是自生的觉醒。有时候,人们说心类似虚空,因为你不能说虚空已经抵达,或虚空已经离去,或虚空来自某处,或走向某个方向。换句话说,二元分立的心之状态确实来来去去,它如同云朵,形成又消失。“见地”(view)一词是指我们的本初状态,这种状态如虚空般不变,这种见地不受到念头的障蔽,然而,我们的思惟却可以障蔽见地。当我们开始形成“见地是什么样子”的概念时,思惟就障蔽了见地。见地即本初的状态,如同虚空,它完全没有任何充满概念的构想,例如拥有它或不拥有它、得到它或失去它。

 

学生:在这个背景脉络中,什么是“禅修”(meditation)

 

仁波切:老师们说:“现在禅修。”于是人们坐下,然后他们可能会想自己应该想像空性,这不是“禅修”的意义。“禅修”是指不要徘徊游荡,不要徘徊游荡。当人们听到“禅修”这个字眼,听起来好像必须要去做一点事情,但是禅修连微尘那么一丁点的事情都不用做。禅修正如同虚空一般,完全不具实体、完全无形的开放。试着去想像那种开放,想像虚空。你能够想像虚空吗?你可以想像它是空虚的,但是那是一个念头。那个念头有帮助吗?观修一件事物,代表把那件事物带到心中,但是你能够把虚空带到心中吗?好,虚空是空虚的。把这一点记在心上,即是另一个念头。不去想任何事情,去禅修虚空。你能够做到吗?不想像、不禅修不是比较好吗?这是为什么话说:

 

无上的禅修是不去禅修;

无上的修学是不把任何事情记在心中。

 

没有必要去观修虚空。不去想像它,好太多了!“禅修、禅修”这个讯息真的愚弄人们,它确实愚弄了我们。当我们听到“禅修、禅修”时,我们心想:“一定有什么事情要做,要记在心上。”究竟而言,“不禅修”就是最上的禅修。

 

当我们如虚空般安住,没有想像任何事物时,甚至连一个刹那都不要散乱。一个如此修学的人,可以称为真正的“虚空瑜伽士”(spaceyogi)。一个瑜伽士是与“本然”有所连结的个人,虚空则是指永远“如是”,安住在虚空之中,完全不要想像任何事物,不要观修任何事物。

 

一旦你开始去观修虚空,它就变成一种模仿,只要让虚空不徘徊游荡即可。心保持不散乱,没有让任何念头重新出现的刺激。念头是去构想某件事物的心理方式,换句话说,我们的注意力构想出一个念头。

 

念头不来自其他任何地方,如果我们不思惟,那么念头会来自何处?在不可思议的本初虚空之中,心保持不散乱。让你无法描述的明觉(awareness),不散乱地安住在本初虚空毫无掩饰的状态之中,它是不必去想像的,因为这完全毫无掩饰的本初虚空已经是我们的自性,你不必去想像它是如此。

 

想像虚空!它不是一个念头的对境。放弃思惟和被思惟的对象,放弃当下和未来,过去已经过去,此时此刻放弃当下和未来,那么剩下什么?把某件事物带到心上,如同观想一个佛的身形。首先,观想脸庞,然后观想手臂;当手臂出现了,脸庞却消失了。现在,我们观想腿,手臂却消失了,然后必须从头开始。这相当困难,不想像任何事物,即是无上的禅修。就我所知,生起次第有点困难,圆满次第则非常容易!

 

人们努力要我每天做运动,每天做运动或许是好的,但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生起次第如同做运动,当你移动身体,身体变得灵活而柔软。藉由练习观想,它变得灵活,而且带来一切有益的结果,练习观想不是没有用处的。本尊、咒语和三摩地这三个面向不是没有用处的,肯定不是。但是在认识佛性的刹那,本尊、咒语和三摩地这三者会任运地、自动且彻底地展现。

 

在藏传佛教之中,我们需要去修学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在此,我提供一个简单的修行方法:观想本尊实际存在,就在眼前。生起这样的清净见解:“我是本尊,我的声音具有咒语的本质,我心的状态即三摩地。”这样提醒自己,即是生起次第。当你说“我是”时,那仅仅是心构想出的一个概念,概念不是像存在于某处的一盏灯那样的实体。当你认识那个想着“我”的本体时——在“见”(seeing)的刹那,念头已经消融,已经消失,而你已经达到了圆满次第。


第十四章 忙碌《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三章 二魔《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二章 无别《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一章 遍在的清净《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十章 各种应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九章 明觉的表现《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八章 克服障碍与魔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七章 捕捉一切本尊之命力《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六章 生圆双运《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五章 觉受《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四章 存在与不存在《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三章 佛不在他处《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章 冈波巴四法《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一章 根基:佛性《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序言 ▎导言1、2、3、4《如是(上)心要口诀篇:直指心性与生起次第的教授》


第二十章 立断与顿超双运 ▎第二十一章 修持的征相《立断》

第十三章 本觉的功德《立断》


第七章 直指赤裸的本觉 《立断》


第一章 基 《立断》  (基 本觉 虚空)


推荐书籍:《立断:祖古乌金仁波切直指本觉》附:第十五章 三虚空瑜伽

《彩虹丹青——生起与圆满次第精要》全集

《大成就者之歌》全集 附:本书术语

赶在春节前整理了各宗关于禅修方面的资料

抽空整理了道家、JD教方面的资料


公众号收官之15:实修系统之others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下)


推荐几本书籍:图解藏密、图解佛经等(持续更新中)


公众号收官之14:藏密之后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下)


公众号收官之答疑篇:关于内在境域、天(界)和如来藏 兼答无云晴空师兄之“如何划分境域力量?”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中)


公众号收官之13:藏密之大圆满(前弘期)(上)


公众号收官之12:人分南北,了义法岂分南北?


公众号收官之11:内地藏密实修之总说篇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下)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中)

公众号收官之10:禅宗,盛唐时期的“了义法”(上)

公众号收官之9:从“吕祖参黄龙”谈道家见地


公众号收官之8  道家始于“长生不老”,囿于“长生不老”

公众号收官之7:胡侃Sant Mat的前行思想


公众号收官之6  实修南传佛教今生无法获得究竟解脱——以“滑溜溜的心意个案”为例谈南传佛教与大乘佛法(禅宗、藏传为主)的差别

公众号收官之5  “坐上”与“坐下”谈开去(座上与座下):“坐上”“坐下”与(自)相续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加持物…

公众号收官之4  时间久了,大家都忘了真正“了义法”长什么样子了


公众号收官之3 关于Sant Mat的印启、传承及相关的不共教导

公众号收官之2 因为专注于高等境域的提升,导致Sant Mat的前行修法实在没有多少过人之处


公众号收官之1序章:我们永远只知道“我们知道的”,不知道“我们不知道的”

“到这里,就到这里了!”——公众号更新之收官季


请假条(2023年1月7日~2023年2月5日)暨新年祝福


请假条(2022年1月18日~2022年2月15日)附:上帝给好人最棒的奖励


请假条(端午节停更)附:“土耳其圣人:苏菲的神圣舞蹈”


新年祝福:你生而有翼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音流瑜伽研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