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暴照片记录下的痛苦、挣扎和希望

中国青年报 守候微光 2022-04-18

1984年,当珍妮丝认为自己已经远离暴力的时候,她见证了自己的朋友被丈夫在公交车站杀害。这张照片被收录在1991年出版的摄影书《与敌人共眠》中,摄影师多娜·菲拉多向世人展示了家庭暴力的恐怖。


宋欣然/文 

11月25日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宇芽YUYAMIKA” 发布了两条微博,用一个长达12分钟的视频控诉其前男友“沱沱的风魔教”对她进行了多次家暴。在视频中,出现的是一位泣不成声、不顾及形象也要控诉前男友残暴行为的女性。

其中最引起讨论的便是66楼电梯监控摄像头中的画面:女性躺倒在电梯里,拼命用脚抵住电梯门,而男性则拉扯着她的腿,最终拖着她消失在画面里。这宛若恐怖片一样的画面深深刻在每个观看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这段监控录像也成为了沱沱家庭暴力的证据。

宇芽视频截图。


男演员蒋劲夫的外籍女友则在Instagram上先后发布了两个短视频,描述了蒋劲夫对自己的家暴行为,并且附以图片作为证据。


蒋劲夫外籍女友公布的手臂淤青图片。图片来自网络。


影像之于家庭暴力,最基本的作用就是作为证据。马格南摄影师苏珊·梅塞拉斯(Susan Meiselas)曾说过:“对我来说,纪实摄影的本质在于证据。”但也正是因为家庭暴力现场的特殊性,人们很难收集到暴力发生时的最直接的画面。毕竟,谁会在家中安置摄像头呢?

这也是下文中两位摄影师能够成功的原因——她们都用相机记录下了施暴当时的画面,甚至包括了施暴者被警察带走、被害者迎来新生活的全过程。


1982年,美国新泽西州的一间浴室里,本特正抬手向伊丽莎白打去。多娜·菲拉多/摄 图片来源:iamunbeatable.com


摄影师多娜·费拉多(Donna Ferrato)在1982年拍摄下了这张改变她的摄影人生的照片:《门扉之后》(Behind Closed Doors)。她在拍摄纽约富人的时尚生活时,认识了本特和伊丽莎白夫妇。

某天,多娜在收到了来自伊丽莎白的求助电话后,驱车前往他们的别墅,并在半夜拍下了这张家庭暴力的现场照片。在《时代周刊》的采访中,多娜描述了当时的场景:她半夜在大厅听到了伊丽莎白的尖叫,于是她抓起相机来到了洗手间,看到本特正抬手向伊丽莎白打去。“我当时想,如果我拍照的话,他们就会停下来”,多娜说,于是她闭着眼摁下了快门。但本特并没有停下来。


多娜·费拉多在洗手间内拍摄下的照片底片。图片来源:www.icp.org


暴力并没有因为摄影师的存在和干预而停止,而这组作品的发布之路也崎岖坎坷。“在那个时期,新闻上并没有任何关于家庭暴力的报道。对我来说,发布这组报道、打破媒体的壁垒非常困难。没人会发表它们。”多娜说。

这激起了多娜的斗志,她决定做一本书,向世人展示家庭暴力的恐怖。于是,1991年《与敌人共眠》(Living with the Enemy)这本摄影书问世了。


《与敌人共眠》封面。


这部轰动一时的作品记录了一系列有关家暴的场景:家、医院、警察局、避难所……在获得了诸多大奖后,多娜·费拉多在1991年成立了一个非营利性组织“家庭暴力意识”(Domestic Abuse Awareness),并且于2014年发起了“不可打败的我”(I Am Unbeatable)运动,记录了离开虐待者的女性们,以此来激励人们远离施暴者,积极向社会寻求帮助。


“不可打败的我”网站:iamunbeatable.com

在2014年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荷赛)中获当代热点类一等奖的组图《家庭暴力肖像》(A Portrait of Domestic Violence)也同样记录下了家庭暴力现场的画面。摄影师萨拉·娜奥米(Sara Naomi)记录了玛吉与男友肖恩从恩爱、相处,到暴力发生、警察介入的过程,最终玛吉离开了他,迎接新的生活。


2012年11月17日,在玛吉准备逃离的时候,肖恩把她推回了厨房。萨拉·娜奥米/摄
2012年11月17日,二人争吵升级,玛吉的小女儿跑进厨房。过一会儿,她把自己嵌入二人之间,并且拒绝离开妈妈。萨拉·娜奥米/摄
2012年11月17日,邻居报警,警察在二人争吵途中将肖恩逮捕。萨拉·娜奥米/摄

2012年11月17日,玛吉坐在朋友家门前的台阶上抽烟,她的孩子们从窗户里往外望。这是她被肖恩施暴后的第一个清晨。萨拉·娜奥米/摄 图片来源:www.worldpressphoto.org

玛吉和她的两个孩子在美国俄亥俄州生活,她的男友肖恩有毒瘾史,在监狱里度过了他的大半人生。一天晚上,在他们从酒吧回到家里以后,一场暴力的冲突爆发了。肖恩让玛吉选择,是在有朋友在的厨房呆着,还是去地下室单独聊聊。由于玛吉拒绝和他单独相处,肖恩变得更加狂躁了……在报警后,肖恩被警察带走。最后,他承认了自己的家暴罪行,并被判处9个月的监禁。

这些直接的、现场的画面让人们不得不去直面这个事实:家庭暴力是真实存在的,它和其他暴力一样血腥、令人恐惧,并且应该被制止。但即使少数的摄影师能够拍下家庭暴力现场的画面,仍有无数的受害者没有机会留存下证据。于是我们能够见到的作品大多是在暴力结束后,通过拍摄被害者、施暴工具,或是通过还原现场的方式来表现家庭暴力对人们造成的长久的、难以愈合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著名摄影师南·戈尔丁1984年在摄影书《性依赖的叙事曲》(The Ballad of Sexual Dependency)中公开的一张自拍照《在被打一个月后》更加直接地向观众提出了挑战。


选自摄影书《性依赖的叙事曲》,南·戈尔丁/摄 图片来源:www.tate.org.uk


南·戈尔丁在这本摄影书中写道:“在过去的几年中我和一位男士纠缠得很深。我们在情感上很合得来,而且互相依赖。他对于亲密关系的理解基于一种浪漫的理想主义。我渴求自主、尊敬、满足、安全感,却常常陷入幽闭恐惧的状态。我们沉迷于这段感情……我们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但没有人提出分手。我们有时会重新燃起对感情的欲望,但同时也对对方有着诸多不满。对性的渴求也成为我们无法分开的原因之一。有天晚上,他重重地打了我,几乎使我失去光明。”


这张照片中的南·戈尔丁左眼充血,几乎睁不太开,眼下有着大片乌青,右眼下方也有伤痕。与这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颜色鲜艳的口红,佩戴的银质耳饰与珍珠项链。口红的颜色和左眼相互辉映。

她用这双满是伤痕的眼睛直直地盯着镜头和观众,用令人无法躲避的视线逼迫观者正视这张照片,正视家庭暴力的事实:她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也是它的幸存者;家庭暴力可能发生在任何人、任何关系、任何场合中。


这些照片既是家庭暴力罪行的实在证据,也作为摄影作品而公布于世。不同于战争、自然灾难、污染等负面事件的报道,有关家庭暴力的照片更加难以拍摄和公开:它涉及到人的隐私,被害者往往在家庭中处于被动的、被控制的、底层的地位,不愿讲述自己的遭遇。所以许多摄影师选择了侧面、隐晦的表达方式。

摄影师加比·卡米耶(Gharbi Camille)的作品《爱的证明》(Proofs of love)拍摄了一组静物。这些看似平常的家用物品,实则是法国2016年至2017年家庭暴力致死案件中的凶器。照片的一旁清晰地列出了被害者的名字、死亡时间和地点。

《爱的证明》 加比·卡米耶/摄 图片来源:www.camillegharbi.com



静物右侧的图说。


”在法国,平均每3天就会有一位妇女被伴侣或前伴侣杀害,这个数据在过去10年都未曾变化。事件发生得如此频繁,让人感觉这是一个不可被改变的现象。但一些惊人的细节总可以引起人们对这些案件的关注,这是我选择这个主题的原因。我决定拍摄这些被当作凶器的家庭用品,日常之物难以与暴力事件产生直接关联,这样的反差需要人们花时间进行思考、连结。凶杀是人们爱的证明吗?“加比·卡米耶在谈论创作这组作品的动机时说。


淡蓝色的背景,产品目录一般的图像,摄影师用极为克制的手法平静地拍摄了这些凶器。读者看到物品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怎么可能?这也能当凶器?紧接着是脑内难以抑制的想象开始生成:一个熨斗是如何作为凶器杀掉一个人的……这种充满未知和疑问的、平静却又汹涌的恐惧逐渐随着想象开始蔓延至读者的全身,辅之以画面右侧的死亡信息记录,令人印象深刻:家庭暴力在某种层面上比战争更可怕,因为它发生得极其突然、难以预料。


瑞士摄影师尼科利诺·萨皮奥(Nicolino Sapio)的作品《只有死亡才能把我们分开》(Bis der Tod uns scheidet)使用了不同的器材,拍摄了被家暴的安娜(Anna),记录了她的情感和遭遇。


《只有死亡才能把我们分开》科利诺·萨皮奥/摄 图片来源:www.lensculture.com(照片上的中文为笔者翻译)


在过去5年的婚姻中,安娜不是第一次进妇女保护所了。在丈夫的恳求下,他们一次次和好,暴力却一次次重演。一天,安娜下定了决心,带着自己的儿子打包了生活用品辗转到了新的公寓,生下了第二个孩子。


撕拉片剩下的底片、拍立得和数码影像和写在照片上的文字堆叠在一起,交叉排列的图片就像安娜的视野和记忆一样交叠不清、互相纠缠。遇到丈夫前的自己、有关家暴的记忆和伤痕、离开丈夫后的新生活……不同的画面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安娜,也是所有被家暴女性的所共享的痛苦回忆和未知的未来。

这5位摄影师的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影像对家庭暴力的记录和诠释,它们不仅是摄影作品,也成为受害者们保留证据、寻求正义的工具。而家庭暴力的话题能够在今天的媒体上不停地被反复报道、关注,还要归功于无数勇敢的、值得尊敬的受害者站在麦克风和镜头前,让人们能够接触这些被隐藏在房间内的真相,也使其他正在遭受家暴的受害者寻得共鸣,找到发声的方式。

编辑|孔斯琪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摄影专题 长征路上 | 屏幕后的18岁 | 可可托海 | 在新疆支教 | 养蜂人 | 2019两会 | 代表朋友圈 | 家庭相册 | 乡愁 | 2019春运 | 农村生活 | 百年铁路 | 重庆森林 | 大货司机 | 进博会 | 江河人家 | 网吧的日本人 | 草根排球 | 北京国庆 | 人工智能 | 快递小哥 | 妈妈 | 海外工厂 |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影像思考 摄影愚人 | 剧场摄影 木村伊兵卫奖 | 大学生看两会 | 2019荷赛 | 荷赛调底 | 女性摄影记者 | POY视觉编辑 | emoji | 旅游自拍 | 捏脸大战 | 透纳奖 | 重复照片 | 特朗普的摄影师 | 新闻中的视觉 | 时尚报纸 | 马格南 | 春光照相馆 | 中国筷子 | 大卫·霍克尼 | 东欧摄影 | 经典电影摄影师 | 最大摄影收藏地 | 宝丽来工厂

中青摄影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 西沙群岛 | 九江决口 | 耀邦百年 | 告别铁矛 | 暗房师退休了 | 2018年度照片

微光活动 微光体验营 | 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 | 年度影展 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