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90后拼凑出的大饥荒历史

2016-07-09 李金娟 每日人物




山咀村,一个位于粤西的普通村子,有着自己的发展轨道,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我想知道,这个养育我的村子在1959-1961年发生的事情。这三年,中国经历过严重的大饥荒。



图为山咀村部分住宅,新旧房子间杂。老房子已全部空置。(摄/李金娟)


读大三的我,扛着摄像机断断续续拍摄了一个寒假;后来还采访了23位老人和2位中年人。从他们的故事中,我拼凑着大饥荒的历史,一个属于山咀村的历史。    没有人和我说过,如同这些事情从没发生过


2015年12月的一天,天气阴。


我抬头看了看略带灰暗的天空,深深吸了一口气。我已记不清这是第几个老人忘记三年大饥荒的事情了,采访进行得并不顺利,虽然在意料之中,但是我还是有点垂头丧气。
人大多都是健忘的,兴许是太痛苦了,大多数人有选择性地遗忘某一件事。事情毕竟过了57年,我以为一个惨痛的经历可以记一辈子,显然,我高估了人的记忆。
拾起这段历史的念头始于一堂新闻专业课。在大学读新闻的我,听一位老师讲起北京草场地有个纪录片工作坊,搞了一项“民间记忆”计划。这个计划鼓励一群年轻人回到自己所在的村子,将镜头瞄准老人,让老人们口述他们经历过的大饥荒,然后用影像的方式记录下那段历史。
因老师这么轻轻一提,我的思绪飞回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奶奶是不是也经历了大饥荒?村里的老人们是怎么度过那段艰难岁月的?我很想知道,但是我无从得知。历史书上没记载,也没有人和我说过,如同这些事情从没有发生过一样。
大学四年即将结束,总要选择一种告别的方式。思前想后,我决定了解和记录那段历史。给村子留一个纪念也罢,留给这段历史一些细节也罢,我想做,哪怕没有人想看,我也要做。
那是属于我们村子的历史,那些村民和我有着血缘关系,我的祖辈生息在这片土地之上,而且我无比热爱他们。
我拿着笔记本,肩上挂着相机包,见到老人就问他们是否记得1959年-1961年的事情。有几个老人被我问了好几次,实在不好意思闭口不言了,努力地翻找了一下脑中的记忆,好一阵子过去了,也憋不出几句话。
老人家并不是害怕说这件事而受到什么惩罚,而是实在记不起那些陈年旧事了,不如直接躲着我。
回忆是痛苦的,尤其那段记忆不是很愉快的时候。 

在80岁奶奶的记忆中,1959年她是最痛苦的时候


 

最先接受我采访的还是我的奶奶----吴琼英。奶奶虽然已到80岁高龄,记忆力还很好,只是身体抱恙。



吴琼英在准备早饭。(摄/李金娟)


关于大饥荒的事情,我一共和她深聊了3次。
最后1次是在2016年2月,农历2015年腊月二十八,亲人都回到了家中,准备迎接春节。那一天她睡得很早,我就坐在床沿和她深聊了起来。从她小时候被卖去做婢女的事情到建国后的婚姻生活,直到大跃进和公共食堂饿到水肿,然后是接下来将近二十年的贫困生活。
躺在床上的奶奶因为说到了情动之事,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该怎么安慰奶奶。
在80岁奶奶的记忆中,1959年她是最痛苦的时候。那年她怀有身孕,身体肿了近5个月,她依然忍着痛楚,和家婆挑粮食到乡府去交公粮。等到生了孩子之后,身体稍微消了肿,她腿上的皮就一块块地脱了,她像剥芋头皮一样把这些皮剥掉。如今奶奶留有一身老毛病,有时腰一痛就痛上一个月,每晚都痛得睡不着觉,她也不和儿子们讲,一直耗着。
她时常打趣道,她在等死,分不清是真话还是玩笑。
这是我第一次这么深入地了解奶奶,也是第一次比较深入地从个体的经历去触碰中国的历史。  想象着57年村里的情景,似乎闻到死亡的气息


接下来的半个月里,在村里很多老人的屋子里,在田野上,在路上,都能看到我的身影,一个近似“神经病”地掠夺老人故事的人,看起来有点孤寂,也有点悲壮。


老人的口述难免有些偏颇,记忆的模糊可能会让事实受损。为此,我跑了广州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在那些仅有的公开资料和报纸中,寻找事实的真相。我还是找到了想要找的数据以及资料,不多,但足以说明大饥荒的的确确地存在过。
当我开始深入了解大饥荒这件事时,走在村里的路上,想象着57年村里的情景,我似乎闻到了一股死亡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会儿,公共食堂成立,集体开饭,村民敞开肚皮吃白饭的日子不足2个月(约从1958年农历十月至十二月),而公共食堂存有的粮食被吃光了,接着就进入了一种极度饥饿的状态。
山咀村开始闹饥荒了。初时,他们的身体瘦成了皮包骨,因饥饿难耐,他们经常喝水充饥,身体开始犯水肿。

房子里躺着饿得没有说话力气的人儿,全身肿得像个气球,屎黄色的皮肤外表留有黑色的污渍。这些是水肿的分泌物,因为村民们实在没有多余的力气擦洗自己的身体。


偶尔看到走动的孩童,他们手里拿着一个比他大几倍的盘子,去食堂领粮食,往往能领到的是一盘子的清水粥,清澈见底,盘底偶有几粒孤零零的米粒。有时他们领回来的只是几个小番薯,大人们舍不得吃,留给孩子。孩子受不了饥饿,狼吞虎咽地解决了那几个小番薯,而大人只有猛灌水才能缓解心里的饥饿感,这样的行为只会导致更加严重的水肿。
南方的气候温和,是鸟儿的天堂,可那时的鸟儿也成了村民的腹中之物。不仅如此,天上飞的、地上跳的,地底爬的昆虫,都成了被吃的对象。
邻村的老人曾秀英,饥荒发生时才22岁。当时她的手脚和膝盖都肿了,为了给肿着的腿止痛,自己紧咬牙关把烧着的艾草直接烫到了腿上。如今,她的大腿留下了一片片红白红白的疤痕,褪不掉,消不了,像是留下了一个艰难活着的证据。         

   大饥荒这段历史很快会随着一批人的离去消失



在很多老人的回忆中,饥饿似乎成了他们这一辈的一种集体记忆,而三年大饥荒无疑将这种饿到心慌的状态扩大到最大。在接下来的二十年当中,他们的身体渐渐被动地适应了这种食不裹腹的状态。直到改革开放分开单干之后,他们才有一顿饱饭吃。


见到老人时,如果记得他们的辈分,我都习惯地问他们有没有吃饭,去干嘛?毕竟对于淳朴的他们来说,“吃”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经历了近20年的饥饿生活后,吃就成为了一个性命攸关的事情。
饥饿对女人们的影响很大。那时几乎所有的女人因为血气赶不上而患了月经不调的妇科病,有些妇女一年就来那么两次月经,因为子宫萎缩和卵巢的发育不成熟,那三年的出生率相当地低。

1959年,村子只有6个孩子出生的,1960-1961年的出生人数只有4个。在大饥荒的后两年,也就是1962年和1963年,生的孩子较多,约为22个。其中,很多夫妇在大饥荒前后,相隔了几年才生一个。但是这三年村子到底死了多少人,也没有人统计过。


听过的最悲惨的一个故事是周玉芳的,因为丈夫是家中的独子,她肩负着传宗接代的重任。头几年,她生了2个女儿了,饱受家婆的脸色。1960年,在这个没有吃食的岁月,她又怀上了孩子,在被家婆责骂的晚上,生了,又是个女儿。她从外头提来一桶水,把孩子给溺死了。



满头银发的周玉芳信佛,每个月初一和十五都到庙里上香。(摄/李金娟)


后来的生活渐渐好了起来,周玉芳偶尔也会想起这个逝去的女儿。她心里有愧疚,经常去庙里拜神,希望超自然的存在能让她往生的孩子过得好,也给自己心里一个慰藉。


很多时候,我从一个老人家里出来时,习惯回首看看老人,发现老人一直目送着我走出家门。我假装匆匆,快步逃离,不忍看到一个老人劳碌了一生,终于盼到儿孙满堂的时候,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住在偌大的房子里。
有两位老人,我还没来得及采访,就去世了。一个老人火葬,一个老人土葬。无论土葬还是火葬,家属都为他们买了个大红的棺材。晚上的闹斋是为了渡老人的灵魂上天,仪式繁琐,规矩很多,但是家属都坚持一夜无眠,送老人最后的一程。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想起老人说的话,脑子会随着他们的描述回到他们生活过的年代,在那些自己构筑的悲惨日子里活一遍。
如今,大饥荒这段历史很快就会随着这一批人的离去而消失了。
回首半年来的点滴,我发现自己深深地热爱着那片土地,也为那些亲人们的过往痛哭过。
文/李金娟编辑/陈璇

每人互动你身边有谁经历过三年大饥荒?
文章为每日人物原创,尊重原创,侵权必究。


众筹人生,是这个栏目的名字,众筹的是每个人亲身经历的事。
一段段经历汇聚在一起,才是莫大的收获,生活在一个固定轨道里的你,能看到更多面的人生。
我们不是生活的导演,日子也不会一直像电影剧情一样展开,所以故事里的经历应该是真实的,也只有真实,才能让你看清那个时候的自己,才能给内心最大的力量。
“我”是这里的主角,我们愿意你以自述的方式,说出你的感知,也相信,所有读到文字的人,都会用心感受。
写下来吧,发给我们,你有故事,我们有酒!


投稿邮箱:meirirenwu_tg@126.com



点击以下 关键词 查看往期内容


学区房天津牺牲消防员丨活人出殡天才林嘉文丨反性侵 算命村学渣班杀夫盲女丨性婚姻维权丨川师大杀人案长江刀鱼暴食症女孩 | 北京鬼市盗墓高手丨刀少曾鹏宇 | 龙泉寺钱仁凤毛坦厂 | 李根柯洁 | 马东 | 高晓松 | 龚琳娜 | 秦昊 | 王宁 | 陈年杨绛  | 俞敏洪 |  毛大庆 | 陈忠实陈年喜车延高 | 赵丽华 | 余秀华 | 85后铁匠 |  枣糕王 | 青山周平 | 修笔老人 | 胡海泉魔兽世界大潘佳佳投资移民 | 谭维维钉钉无招盲井村鞋匠小柯 白一骢欢乐颂形婚培训师 龙卷风王凯  | 李晨 | 张楚二更李明新世相张伟 | 入殓师 | 王石 | 大撤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