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千世界依正庄严,是自己的身相

净空法师 青袍笔记 2022-11-03

凡有言谈皆无实义,用嘴巴或文字说法,实际上说不到真实之处,万不可执著于文字,误了自己!

摘自空法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之七 显见无碍

第三十五页第一行:【身心圆明,不动道场。】这是十番显见第七段的结论的几句话,也是在这一科里面最重要的一节经文。上一次讲到「若能转物,则同如来」,关键实在是在这一句。我们凡夫就是不能转物,而为物所转,当然,身心两方面处处都有障碍。所谓【转物】上一次给诸位说明过,就是转见、相两分,物就是指的见、相两分,转见、相两分就是自性。我们通常讲物,大家立刻起这个概念,色法是物,相分是物,而不晓得见分也是物。这就是我们怎么想转都转不过来。为什么呢?见、相都是物,我们只看了一半,要想转那一半,另外一半还不知不觉,那这一半怎么能转得过来呢?相从哪里来的?从见来的。转见才能转相啊。在四分里面讲,转见分才能够证得自证分。证得自证分呢,这就是禅家所讲的见性。换句话说,确确实实见到见、相两分本来面目,禅家所谓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就是指的这个见、相两分,这才叫转物啊。

【则同如来】,就是同于如来一样的见解。在大乘佛法里面,通常我们讲转识成智,就跟这句经文的意思一样。「若能转物」,它用两个字,「转物」。一般我们讲,转识成智。就是修净土法门的同修,也离不开这个原则。你看净土宗的法师平常教诸位念佛,尤其在佛七里面,我们常常听到有一句口头语,叫放下万缘,提起正念,或者叫放下身心世界。那是什么?也是转识成智。那么转物,就是放下啦,见、相两分都放下。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这才能转得了物啊,才能成得了智。那么成智,也就是提起正念。在念佛法门里叫正念,这个地方讲,则同如来。提起正念就则同如来了。可见得,话有许多种说法,境界原来是一个啊。没有差别,没有高下,也没有等级,是一样的境界,有种种不同的说法。

果然能够到这个境界了,那受用就不可思议了。在一切大乘经典里面,我们常常能看到,那些见了性的大菩萨们,所谓妙心圆明,六根互用,这是作用不可思议啊。纵然不能够亲证到这个境界,最低限度也能证到相似的境界。相似境界好比学佛是勉强及格了,还算过得去啦。相似境界都达不到,这就是差得太远了,我们自己应该要努力,要精进。

说到相似境界,六祖在《坛经》里面给我们开示,清净法身、圆满报身、千百亿化身,这几句话是可深可浅。深讲呢,那是究竟如来果地上的境界。浅说呢,可以把它浅到我们初证得的相似境界。这才有受用,受用就是平常讲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从此以后,这个世出世间,一切境界当中,苦乐忧喜舍都不受了,都离开了,这个心多清净呢。

十法界不同的境界当中,在你眼光之下也同了。一切相无非清净相,一切心无非寂静心,你所观察的这个世间出世间呢,都是一味清净平等。这在大经里面称之为一真法界,在楞严经里面称之为圆通。圆通就是一真法界,圆是圆满,通是无碍啊。清凉大师解释一真法界,就是以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碍就通啊。今天所讲的这个经文呢,是说自在受用了:【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这两句就是从上文来的,没有上面两句修因,就不会有这两句的果证。换句话说,一定要彻悟色心因缘和合,既是因缘和合,那必然是虚妄有生,虚妄有灭。生与灭的相都是虚妄相,而不是真实相。好像我们这本书一样,我们把这本书订起来,这本书成了,生了,这本书生了,告诉你,虚妄有生。把这个线剪断,都拆掉了,一张一张纸,书相没有了,灭了,虚妄有灭。有没有生灭?没有生灭。生,把它装订起来;灭,拆掉而已。拆开来是它,装订起来还是它,一张也没有少。可见得,它的真相是不生不灭。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一切万法是一个理,没有第二个理。

这个理要看破了,给诸位说,生死没有了。我们的生,好像这本书装订成了;死,好像这个书拆散了。都是虚妄的呀,不是真实的呀,就没有生死了。没有生死,那你还怕死吗?你还会有生死之苦吗?没有了。我们现在把生死为什么看得这么重呢?看得这么苦呢?就是怕,不明了真相。真相都明白了,晓得原来没有生死。所谓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啊。原因实在是我们自己无知、迷惑,不了解万法的真实相状,被境界所转了。一旦觉悟了,这个时候的心象万里晴空一样,了无障碍。

这个时候才像永嘉大师证道歌上所说的啊,幻化空身即法身。我们现前这个身是幻化空身呢,也就是法身。所以我举《六祖坛经》给诸位说,坛经里面说得好,精简:法身、报身、千百亿化身,原来就是这一身,这个好懂。六祖的话说得踏实,里面没有一丝毫玄妙之处。句句话啊,都说得很实在。所以坛经里面每一句、每一字,我们都能够得到实际的受用。

所以此地讲,【身心圆明】。永嘉说,无明实性即佛性,所以心圆明;幻化空身即法身,身圆明。身心圆明!但是这个理啊,确实很深。诸位自己要悟了道了,你可以得到实际上的受用。要教别人这么高的境界,恐怕初学的人不能接受。所以对初学要维持现前道德的标准,世间法的规律不可以破坏,那是维系世间秩序的。虽然不是真实的,那当然,连那个身心都不是真实的嘛,在世间这些道德概念还是真实的吗?虽不是真实,它能够维系现状,叫大家都能够得到安定。如果这个秩序破坏了,众生要受苦的,要遭难的。那么这就是属于,佛法不离世间觉;佛法不坏世间法,道理就在此地。佛法里面讲大慈大悲啊,大慈大悲实际上就表现在此地。这是我们应当要晓得的。

因此你看看,楞严经里面的境界说得这么高,而佛在第六卷的末尾,这《四种清净明诲》,那就从高处又降下来了。降到什么呢?降到教人家要持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教你这个。这就叫不坏根本法;不坏世间法。如果你觉得,我现在心也圆明了,这个身也圆明了,这些东西无拘无束了,那麻烦就大了。说实在话,决不是佛菩萨所表现的,也不是菩萨所教学的。诸佛菩萨教学,要记住,上契诸佛所证之理;下契众生可度之机,这就是佛法。违背了这一个原则,不是佛法。那么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得。

众生在迷的时候,不晓得身心圆明,以为现前这个肉身就是自己的身相,还认为啊,在自己身体里面的有一个心相。心在哪里啊?心一定在这里,心在这里。或者现在人说,能够思维想象的这个心啊,心是脑。全都错认了!这个我们在此地不必细说了,这楞严经一开头,七处征心这个文字,我们都读过,身内、身外、中间都找不到啊。心是如此,身也不例外。为什么说身不例外呢?我再举一个例子给诸位说,你就晓得这个身啊,是幻化的,不是真实的。今天有同修跟诸位结缘,每一个人得到一部《楞严经》带回家去。这一部楞严经印得很好,我是刚刚看过。我们就拿这一本书来做个例子,这本书好比是一个人。这个书是一页一页的,如果拆开来重新一装订,甲的这里面的一页装到乙里去了,乙的那一页装到甲里去了,那么这样子,甲本里的有乙本的,乙本里的有甲本的。这书到底是一本还是两本呢?你要说是一本,掺杂有另外一本的纸张在里头。你说是两本,它装订是一本。

诸位要能从这里悟出这个道理,就晓得身非身啦。身是物质,拿今天讲,是种种元素啊。这个元素今天到我身上来了,明天从这里跑出去到别人身上去了。我们每一天这个饮食,从植物、动物里面取来到我们身上来了。再经过我们消化变成粪土,又营养到别的植物、动物上去了,就这么回事情啊。所以你仔细去观察,非常复杂啦。千万不要误会了,哦,这个身是我的。如果身是你的,你每天也不必去进饮食。为什么呢?进饮食,别的物质也掺到你身上去啦,你也不必大小便,那才是你自己呀。行不行呢?不行啊。所以要晓得什么是我们的身相呢?大千世界依正庄严,是自己的身相啊,这个身才圆满呢,不生不灭,才能看出不生不灭。单单看这个身,有生有灭。你这看的妄相嘛,你看实相呢,不生不灭。所以诸位要懂得这一个道理。你能够如是观,这个观并不是我们在空想,不是的。你看这个事实的真相,这是用智慧来观察。真正把真相看明了了,身解脱了。这个身解脱在此地讲,就是身圆明了。

心相也是如此。心相在本经讲得多,心包万法,心包太虚。不但娑婆世界是我们自心显现之物,心有体相用啊,娑婆世界是心之相,所现的相,十方无量无边恒沙国土啊,也是自心所现的相。那么由此可知这心多大。虽然广大无边,能现种种现象,心清净的,心是不动的。那么我们要能够体会到真心,不动就见到了,所以底下一句【不动道场】啊,不为外境所动。

修行,诸位要晓得,只是两桩事情,就是两个纲领:一个是明理,理论上通达了,智慧开了;一个就是功夫,功夫是什么呢?六根接触六尘境界如如不动。这就成了,就是两桩事情啊。理明白不容易,功夫成就啊,也不容易。但是,这两桩事情是相辅相成的。唯有明理,功夫才能得力;唯有功夫,那个明理才更透彻。所以一定要同时并进,才有好境界。单独一方面去精进,缺了一支腿,给诸位说,你怎么精进都是在打转,团团转,没有离开一步。为什么呢?一支脚嘛,无法行走啊。

这个道理很要紧啊。功夫是怎么个用法呢?功夫是磨练,就是在人事环境当中,去锻炼呢。顺境里面,去锻炼不起贪心。再好的境界,没有一念贪心起来,那么你就在这个顺境里面,就得到定了,不动了。逆境里面呢,去练,练不生嗔恚心。我们讲历事练心,这是两大纲领,顺境、逆境,这叫功夫啊。顺境、逆境能如如不动,你的理解一定能够清净深入,行解相应。

然后才能像诸佛菩萨,确确实实悟得万物是一体,这才是经上讲的「身圆明」了。万物是自己,万物是一体,通达一切物就是自心相,心与物是一不是二啊。了了分明,再没有迷惑了,这叫身心圆明。到这个时候,你自己在受用里面,身犹如虚空一样,心寂然不动,万物都在身心之中,还有什么物能动心呢?这叫作「不动道场」啊。

大经里面有许多话,我们听起来感觉到不可思议。所谓「微尘国土,自他不隔毫端」啊。在平常这个话,我们实在是不懂啊,讲的什么?「微尘国土」,微尘是指数目啊。国土是什么?大千世界。在这个太虚空当中,这个大千世界,假设这个大千世界就像我们现在所讲的银河系,这个太虚空当中银河系有多少?佛给我们说微尘数,无量无边。这个我们懂啊,我们也相信啊,现在科学家也证实了。

「自他不隔毫端」,这个问题就不懂了。我跟你在这个讲堂里面,大概也隔了好几公尺啊,说不隔毫端,毫是一根头发,那这个头发的尖端。明明我们隔着这么大的距离,怎么说不隔毫端呢?这个话我们就不懂了。为什么不懂呢?我们身心不圆也不明嘛,所以就不懂。如果你真正证得「身心圆明」了,晓得万物是一体的,微尘国土原来是自心所现之物,那怎么隔毫端呢?当然不隔毫端。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呢。前面一句是空间没有了,是一,不是十方了。后面这一句是时间没有了,过去、现在、未来也是一念呢。没有十方也没有三世,他才真不动。有十方有三世,那就还是在动,动有幅度大小不同。真正到不动了,是十方三世没有了,禅家所谓「粉碎虚空,坐断三际」。这个三际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这两句话也是楞严经上这两句话的意思,「身心圆明,不动道场」。

我们在华严经里面,过去读过,海幢比丘,在《四十华严》里面,他代表的第六住,在十住里面代表第六住,叫正心住。这是第六住的菩萨,那么经上有这样几句话,住不思议广大三昧,现大神通,从足到顶,这是示现神通,就是从脚到头顶,现十四种不思议数同自身云,遍处一切身。这是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有这么一桩事情,理论要是不通,我们看这个事情实在是不可思议。

(注:尔时善财童子。一心正念彼长者教。随顺观察。如说修行。忆持彼不思议菩萨解脱门。思惟彼不思议智慧光明门。深入彼不思议法界次第门。悟解彼不思议遍入普法门。明见彼不思议如来神变。观察彼不思议普入佛刹。深信彼不思议佛力庄严。照现彼不思议菩萨三昧。了达彼不思议差别世界。修集彼不思议菩萨净业。发起彼不思议广大誓愿。如是观察。渐次南行。向阎浮提畔无垢聚落。周遍寻觅海幢比丘。乃见处在经行林侧。结跏趺坐。端身正念。离出入息。无别思觉住不思议广大三昧。以三昧力。现大神通。于其身上。从顶至足。一切肢分。一切毛孔。悉现无量不思议数同自身相一切身云。遍一切处。现一切身。为普供养一切如来故。为普严净一切佛刹故。为普成熟一切菩萨故。为普调伏一切众生故。为普济拔诸苦蕴故。为普除断三恶趣故。为普开示人天路故。为普销灭烦恼毒故。为令众生普入甚深智慧海故。为令众生究竟安住一切智故 --- 《四十华严》卷六)

我们看小说,说孙悟空啊,抓一把毫毛吹口气,能够变几千几百个小孙悟空。这些小说也有根据啊,也不是随便说的,他不是凭空想象的,这些的根源都在佛经上。我们读《梵网经》,读到释加牟尼佛,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而第六住的菩萨,海幢比丘所现的身相啊,超过了千百亿身,真正不可思议。理论呢,就是这两句话。

实在说啊,他能现这不可思议的分身呢,那么我们在座的诸位会不会呢?你要说不会,错了。你要说会,你现在不知道。实在给诸位说,大乘佛法里面讲的是不二法门,你想想这个味道。佛菩萨无量无边的化身,他知道,不迷惑。我们自己啊,也跟诸佛菩萨一样,无量无边的化身,不知道,迷惑。就这么回事情!如果不是这样的事情,那你成佛了,你可以变千百亿化身,你还真有所得啦。为什么呢?我现在有这个能力啦。我现在做凡夫没有这个能力,我成佛就有这个能力了。那楞严经上为什么说圆满菩提,归无所得呢?!你成佛了,智慧没有增加一点点,能力也没有增加一点点。佛与凡夫迷悟不同啊。可见得,我们现前应化身呢,也是尽虚空遍法界啊,就是自己不晓得。到成佛忽然晓得,原来如此,我早就是这样的啊。不是新得到的呀,本来就如此啊。

所以诸位别小看了自己啊。自己确确实实是一切智,一切智者,万德万能者。我们学佛,就是因为我们迷,把我们的智慧德能,原来是广大无边,现在是不知不觉啊。学佛学什么?学觉而已。不觉,你有苦受;觉悟了,就离开苦受,所以叫离苦得乐啊。(未完)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历史链接集合

保持像小孩那样的没有第七识、第六识,心是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我们都成佛啦

真正要想把佛教兴起来,是要清净心

想真正地在大乘佛法里有一点成就,楞严不能不熟读

见性之体决不因为物象而有所障碍

无漏的功德、圆满的大福报,一定要向内求,外面没有

修行人是修少布施,不能破坏自己清净心,世出世法都要随缘

一经通了,当然一切经都通达

中国人圆顿根性的人多,可是我们的根性被利欲蒙蔽了不能现前

悟与不悟在信,凡是不能开悟的,都是有疑不定

初级的佛法在戒定慧三学,高级的佛法在闻思修三慧

财不能积,佛在经上教诫我们,「积财丧道」

心清净,念的这个佛号就管用,心散乱,什么法门都没用处

你当下认取,你就立地成佛,谁也障碍不了你

真正破了无明,晚上走黑路不要用灯

成败关键决定在增上缘,就是古人所讲的师承

有一个窍门:就是训练一个不分别,一部书从头念到尾不起一念,字字分明

真正学佛人一定要在二六时中求心地清净,这个就是修定

自己还没有建立、没有成就、没有基础之前,只跟一个老师学

自己见性了,不能拿自己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众生

整个百法只解释佛的一句话「一切法无我」

学佛可以多读、可以多听、可以多看,决不要研究

凡是随语生解的,都是死在言下

法为见性而说,见了性了,法也不要了

佛法所在之处,是我们大家有福,尤其是讲大经

学佛的人若不修清净心做善事,绝大多数是到那个神道里头去

四大之色跟受想行识一和合变现出身相,这是人生的本源

心动了才有十方三世,心要真正静下来就超越时间空间

是、非都没有了,是、不是两边都离开就对了

受持的妙诀:离言说相持,离文字相持,离心缘相持

史文章选读集一(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

历史文章选读集二链接(新关注师兄点击进入)

近期的连载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教念楞严咒,万佛城教读慢诵楞严咒

慧律法师教念楞严咒,文殊讲堂唱诵楞严咒

元音老人楞严要解目录链接

宣化上人法华经浅释 01--102 (全)链接

净空法师楞严经讲义  历史链接集合

慧律法师楞严经讲解01--45目录链接

大悲咒的妙用及修法 

阿弥陀佛的故事十集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