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35:诸法如幻定位就错;不定位又没办法讲;讲了又变成观念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35
楞严经四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 35
所以,我们要了解,真正悟的人,他有宗教的道德观念的;有相当宗教的涵养的,不是一天到晚要找人家辩论。记得!大悟的人,没有输赢的观念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输跟赢呢?只有凡夫才有输跟赢的观念;大彻大悟的人,哪里有得跟失的观念呢?只有凡夫才有得跟失的观念。是不是?所以,我们要了解,顿教就好好的了解顿;渐教就好好的讲经说法、修证次第。是不是?因此佛讲的:法亦顿亦渐,看根器,在《楞伽经》讲得很清楚了,大慧菩萨说:世尊!法是顿,抑或是渐?世尊单刀直入的回答:法亦顿亦渐,看根器。
这讲得很清楚了!所以,佛弟子动不动,懂那么一点皮毛,老是要找人家辩论;你为什么不跟外道辩论呢?把他引进佛门呢?对不对?不要相宗来为难性宗;性宗来为难相宗,这个成什么体统呢?净土来为难这个华严;或者净土来为难禅宗,这样不好的!每一宗派的经论,都有它的历史渊源、都有它的经论的依据,我们应当给予尊重、给予祝福嘛,佛教徒要炮口一致对外嘛!是不是?哪有对内的!好好笑!It's funny.
第四、心非无所在、非无所不在——这也是双脱的诡辩术,因明学中称为“双非”,其实这只是“双亦”的变体,其原理与技巧则与“双亦”是一样的。总之,习禅贵实修,不在言说,诸位!这个要画双红线,这个就是修行人应当有的宗教道德涵养,不是一天到晚徒逞口舌,分出个输赢;分出个大小、对错;除非对方是恶知见。
底下说:若只是在言说中逞能,充其量只是戏论,这一句讲得实在是太好!枉费此生得遇禅法的大好机会。记得!修行是为了解脱,不是为了强辩,讲话讲得烦恼,你佛法学得再深也没有用!
经文:【佛告阿难:“汝言觉知分别心性俱无在者,世间虚空,水、陆、飞行,诸所物象,名为一切,汝不着者,为在?为无?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有不着者,不可名无;无相则无,非无则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
注释:[觉知分别心性]:能觉知、分别的心性。[俱无在者]:俱无所在,意思是指不在内、外、两间等处所。[世间虚空,水、陆、飞行]:“世间”指山河大地等。“虚空”,世间的虚空界。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也就是指众生的依报,也就是无情界。“水”,是指水中生存的水族类。“陆”,是指陆上行走之众生。“飞行”,指于空中飞行的禽类。这些便是指众生的正报,也就是有情界,亦即有情界。
[诸所物象,名为一切]:“诸所”,就是这一切。“物”,就是指有情物、有生物。“象”,是指无情界。“一切”,一切法。依唯识百法,则一切法包括世间、出世间,色、心二法,也就是有情、无情一切法。此句言,这一些所有的有情界以及无情界,有命无命的都包括在内,才能称为世间的一切法。[汝不着者,为在?为无?]:“在”,有心体存在吗?“无”,没有心体存在。而你所说的一切不着,是指你仍然有心体存在,而不着这一切?还是指你并没有心体存在,所以不着这一切?
[无则同于龟毛、兔角,云何不着?]:如果你连心体都没有,讲不着,根本就是多余的!就像一个人没有钱,穷人,说:我不贪财!那一点意义都没有,你连钱财都没有,贪什么?所以,我们了解,没有这个心体,就等同龟毛兔角,哪里有“不着”这个名词呢?“无”,若无心体存在。“龟毛”,乌龟的毛,乌龟本来无毛,龟毛一词,但有其名,并无其实之义;也可作为“纯是自心妄想”之义。“兔角”,其义同龟毛,在佛经中常与龟毛并举。此句言,如果你的心体是无,则你的心就变成了跟龟毛、兔角一样,有名无实,本无所有,怎么还能说甚么着不着一切呢?——既然没有心体,你用甚么来着它呢?
“有不着者,不可名无”:如果还有个能不着一切处,就是还有心体存在,便不可称为一切无着。诸位!你这个体悟不深,我举个例子,有不着者,不可名无,譬如说:有一个人睡觉,正在睡觉的时候,睡觉的时候,然后,旁边的问他说:某某人!你睡着了吗?然后,他回答说:我已经睡着了!你这样体会得出来吗?“我已经睡着了”,那有没有睡着?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啊!对不对?有一个不着,就是怎么样?就是有可着。对不对?“我睡着了啦,不要叫我!”这样就是还没睡着,好!懂得意思吧!
[无相则无,非无则相]:若你的心是完全没有任何体相,则你的心便成一无所有;若非一无所有,则还是有体相。[相有则在,云何无着?]:若心仍有体相,则心便是还存在的;既然存在,如何能不着一切呢?
义贯:“佛告阿难:汝言”你的能“觉知、分别”一切法的“心性俱无”所“在者”;然则“世间”之山河大地并其“虚空”等无情界(依报),以及“水”中游之鱼类、“陆”上走之人类、畜生类、空中“飞行”之鸟类(以及各处的三恶道类)等等有情的正报,是“诸所”有有情“物”以及无情“象”,总“名为”世间“一切”法;而“汝”所言之“不着”一切“者,为”是有心体存“在,为无”心体存在呢?若言并“无”有心体存在,“则”你的心便“同于龟毛、兔角”,但有其名,并无其实,实无所有;汝心既无一物,“云何”还能说着与“不着?”(根本没有东西,用甚么东西去着?)
反过来,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就是还有个心体存在,便“不可名”之为“无”着。又,心若完全空“无”体“相,则”此心便成一“无”所有,此心便不存在了;此心若“非”变成一个“无”所有,“则”一定还有个体“相”存在,体“相”既“有”,体相既然有,“则”它一定有个所“在”(一定存在某个地方,既然一定有个所在之处),你“云何”能说“无着”一切呢?
经文:【“是故应知:‘一切无着,名觉知心’,无有是处。”】
义贯:(佛言:)“是故应知”你所说的你于“一切”处“无着”,即“名”之为你的“觉”了能“知”之“心”之行相,如是立论“无有是处”,不得成立。
240页,诠论:这是七处征心的第七处,也是最高潮的地方。在此,阿难虽败露出他论证以及思惟的缺点,但须要知道这缺点并不是阿难一个人的(其实,如前所说,阿难只是依于本愿,为了护持正法以及护持众生,而作如是示现);事实上现今末法时期,许多人习禅就常落入这种缺失;不了佛义,堕于口头禅,口头禅就是对修证、解脱没有帮助,甚至也常有因为不解佛义而堕于断灭恶见、恶取空的。尤其是这一句:“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也不在外,不在中间,俱无所在,一切无着”,无智之人若依文解义,便有落断灭空之虞。又,佛称“无所着等正觉”,这个“无所着”与前面的“无所着”之义又不同。
所以,佛经很难,他需要善知识,就是这个道理。因为字统统一样;可是,在哪一个段落,它的解释又有差别,又有差别。因此,自己看大藏经,或者看这个经典,实在是很难着手!单单一个“常”,有时候讲常,有时候讲无常,有时候讲非常非无常,有时候讲空,有时候讲有,有时候讲非空非有,有时候又讲亦空亦有,对一个初学佛法的人来讲,实在是困惑不已!因为众生的思惟,他只是一直线的,对不对?你告诉他:一加一等于二,他会;你问他:一从哪里来?他一下子悟不出来!因为他设一个点;佛陀说:设立一个点就错;设立一个我就错;设立一个时间、空间的交会点就错!它妄,本身就是妄,为什么叫做妄?照见五蕴皆空。设立一个我,有这个我,就有我所;设立一个点,就产生线,点线面;像zero,设立一个X轴、Y轴、Z轴,三度空间就跑出来。三度空间从哪里来?妄本无处所啊,从自己内心里面定位、假设出来,为了方便种种的时空所产生的名相,所以,安排种种的假相,然后,我们误以为那个假相的名相是真实的,我们误认为一是真实的东西。
因此,我们从小学的演练,1+1=2,2+2=4,2x3=6,2x4=8等等,到9x9=81,背得滚瓜烂熟。这个统统叫做符号、统统叫做观念。当他从小奠定以后,碰到了佛法,佛陀说:一非一,一加一不等于二,一下子无法接受:一加一怎么不等于二呢?佛陀说:一不存在。我们观念以后,又强化它,又变成执着它,然后,领了一张毕业证书,这一张毕业证书,而这张毕业证书代表什么?代表他可以生存,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学习如何生存,这个道理是很简单的,学生之道易;学死之道难,要学习如何来面对死亡,这个就很困难了,这个就非常困难了!因此,我们读书。。。读到领了那一张毕业证书:我可以活下来了,我可以过好日子了!他的好日子就是:钱多赚一点,有一部轿车,讨个好老婆,生几个儿子,星期天的时候,车子一开,出去外面走一走,回来,走一走再回来,万法还是回归原点;玩一玩,出国玩一玩回来,还是回归原点啊!因此,我们晓得,这个原点也是你假设的啊!
所以,佛法它难就是难在这个地方,诸法如幻,定位就错;你不定位,没办法讲;讲了以后,又落入观念,你用意识心来听佛法,我怎么讲,你都会变成观念。这个就是佛在《楞伽经》讲的:你以生灭心来听经闻法,所有的涅槃,就统统是生灭的。我们要了解,“涅槃”二个字是用在小乘,小乘只有讲涅槃,小乘从来不讲真如;小乘也没有讲第一义谛;小乘也没有讲如来藏;这些如来藏、一真法界、真如、实相,这个统统是大乘佛教在讲的,小乘只有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四阿含就是讲一个名词,叫做涅槃。
所以,你到泰国去,你讲真如,人家听不懂你在讲什么。你讲:我要跟你讲如来藏。泰国的比丘,哪听过如来藏这个名词啊?法师!我跟你讲一真法界。泰国的比丘,哪里听过一真法界?你跟他讲“涅槃”,他就知道,小乘只有这个名词,就只有这个名词。因此,我们要了解,大小乘不同、时空的不同,字虽然一样;可是,诠释的角度不一样。因此,我们要了解,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唯有明眼人,能够剖析出它的微妙差异之处。否则你看文字都一样啊:无所着、无常、常、空、有,都一样!所以,自己看经典,就会碰到瓶颈,整个脑筋里面,被转得团团转,不知所云。
底下,佛之无所着,是于一切法皆不贪着之义。然凡夫之人则于一切处贪着一切法,所以是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诸位!处处计着,圣凡的差别点,今天要跟你讲,转凡成圣的关键在哪里?关键在哪里?凡夫见相为实;圣人见相为虚,一个实,一个虚,你见到这个相为实,你就会着、就会拥有,认为我所拥有的房地产、汽车、洋房大楼、妻儿、丈夫,你认为你拥有一切,你见相为实,你认为这个是实在的,存在世间,这个是硬碰硬,这个明明是桌子啊,你不能说没有啊!佛陀说:这桌子是生灭的;汽车、娇妻、美妾是生灭、是缘起的、是缘灭的、是不实在的。圣人见到什么?圣人见相为虚,他知道那个是虚妄、缘起缘灭的。
诸位!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见相为实,就处处计着,痛苦就一定会跟着而来,不知道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来到这个世间,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我们来到这个世间,真正的,从来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你认为拥有的东西,那是因为你计着那是实在的东西,我们在未来的某一个时间跟空间,我们一定会死亡,会消失在这个宇宙当中,是不可否定的,毫无疑问的!所以,我们今天所有的执着,都没有意义;可是,我们又要面对现实,所以,佛法就是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所以,凡夫见相,圣人见体,就是这个道理。处处计着,所以妄想不断;以妄想不断,所以颠倒不正。
复次,阿难在本经初,表示他要学三昧,世尊为甚么不直接就教他三昧就好,为甚么这样一步一步紧迫钉人为难他呢?须要知道这一步步紧迫钉人,就是一层一层的破他的妄想,然后一步步让他放弃贪爱执着。
诸位!修行,一悟一切悟,如果你这几个字参得出来,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盖起来,就是什么?放弃贪爱、执着。诸位!这六个字你做得到,三藏十二部经典不用看,就是放下贪爱、执着。首先破他的凡夫妄想(凡情计着——心在身内),这是一切众生最根本的计着,以有此计着,所以“执身为我、为我所有、我为彼所”,所以,众生都是占领、占有。因此流浪生死不断、不舍,累劫不得解脱。问题就出在这个地方。然一切凡夫把这个“心在身内”的观念,当作是不可否认的、无可置疑的、视为当然的“事实”,所以坚固难破。
其次的第二处,是破外道计心在身外,第三处(心潜在根内)以及第四处(心能内外对)都是破阿难自己的妄想计着。而第五处、第六处、以及第七处(心随和合而生、心在中间、心无所在)都是由于曲解佛义再加上自己妄想而来。因此可以知道错解佛义在整个“征心”过程当中所占的分量之重;也因此可以知道,要修行不可以走错路,须依佛的正知见;然而若无善知识的指引、自己智慧又不够,自读佛经、自修自炼,就是盲修瞎炼,连错会了佛意都不知道,那样修行,岂不危险?然而当今电脑以及大藏经都很方便,因此颇有一些居士,学佛只在家自己看大藏经,不近道场,不亲近三宝,贡高我慢,不寻求大善知识,虽非闭门造车、盲修瞎炼,也是自己同时身兼病人、医师、也是药剂师:自己是病人不知道,不给医生看,自己就是烦恼的凡夫,不听闻善知识的,自己关起门来:我好好的念佛!你真的好好念佛吗?听了某一部经,或某一个法师,或某一个法门,就关起门来,就按照他的方法,就以为烦恼就可以解决了,从来不看经典;看也看不来。是不是?亲近善知识?那不用谈,他就认为:念佛就是修行啊!没有错,念佛的确是修行;但是,看你怎么念啊?是念得一心不乱?还是念到一心大乱呢?碰到是非人我,是不是真的放下呢?这个有没有这种功夫呢?如果是,那没有话讲;如果不是,你的修行就有问题了!你要强压自己的烦恼,那不是真正的功夫。
所以,心性开发以后,佛号,阿弥陀佛从心性流露出来,这一句佛号就是一切真,无一法不真;这一句佛号,就是什么都放得下的佛号;这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什么都解脱的阿弥陀佛,不是烦烦恼恼的阿弥陀佛,是彻彻底底自在的阿弥陀佛;这一句阿弥陀佛,是大般若智慧的阿弥陀佛,不是无明烦恼的阿弥陀佛;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是一心不乱的阿弥陀佛,不是一心大乱的阿弥陀佛。念佛,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念啊?拜佛,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拜啊?诵经,对不对?对啊!看你怎么诵啊?完全是心的问题,看你有没有悟?因此,我们要诵经、要念佛、要用功,一定要亲近善知识才有办法。要不然,心法不懂,自己浪费时间、浪费生命,自己走错,还说别人不对,顽固份子,是不是?难以度化!
底下,病人为自己看病、抓药,岂不殆乎危哉?什么叫病人?病人就是无明烦恼的众生,现在也有啊!所以佛以及阿难慈悲,一步步把一般人所犯的错误都引出来,然后一件件破解,俾令离妄。所以“七处征心”就是修行前的准备工作(“前方便”),先破妄、离妄、破惑。心离邪妄之后,再开始真正作“证真”的工作,也就是:明心以及见性。“明心”是指须明“心相”与“心性”,明了通达心性与心相之后,才能真正见性。而“见性”又分为见自心性以及见法性。这又有很多的层次,不是只有一层,因此菩萨才有三贤十圣的修证。
又,初见性后,才真正起修,为什么?入于不生灭地啊!意思就是:你要修行,用一句你听得懂的话就是:你要想跟人家讲修行,要先能够掌控你的情绪,单刀直入就是这样子。记得!什么叫做见性?昨天所过去的恩怨、是非、痛苦,记得!见性的人,早上一睡醒,绝不提起、绝不碰触,他不会再讲,他也不会再碰触这种痛苦。为什么?痛苦再讲一次,又变成一次负担;烦恼再讲一次,又变成一次的污染。真的有功夫的人,十年前;不管以前发生什么事情,早上睡醒,一脚踩死它,我说你有功夫!昨天的不愉快,兄弟姐妹,乃至朋友,你的公司行号,哪一个团体领导对你如何?很简单,放下,你就真的有功夫!如果讲一讲,讲一讲,然后就是:不过。。。又开始借理由了;又:不过。。。又开始借理由,开始借理由来烦恼;开始借理由来重复的怀念过去,谈一个不可知的未来,佛教有这样子吗?
所以,在《阿含经》里面讲,人家问佛,说:佛陀!如来死亡以后,如来存在否?如来不存在否?如来存在于存在与不存在否?为什么世尊都不回答?就是没有意义啊,没有意义啊!学佛不是等着死亡叫做学佛;学佛是回归当下,解脱的智慧,叫做学佛,现在就用得着的,行住坐卧统统用得着的。哪怕你去读书、你是个医生;哪怕你是一个老师、你是个教授,你在任何的时空、任何的职业,都可以学佛,都可以解脱,这个叫做佛法,既现实又受用,既受用又超越,叫做佛法。佛法不是等死的宗教,那算什么呢?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现在就要解脱,临命终就要去极乐世界了,是现在就要处理的问题,不能弄错的!如果你现在念佛,念得烦烦恼恼,还在烦恼、计较,就表示与佛不相应,因为你没有一脚踩死无明烦恼。对不对?有功夫的人是这样子的,不能错会佛的用心啊,不能误解佛法。
底下,初见性后,才真正起修,因为他才了解什么叫做不生不灭的心性。入法流,位阶贤圣。然此种种,皆须从征心破惑开始。最后,七处征心虽在此结束,然而,答案呢?到底心在何处?有没有个答案呢?如二祖大师之公案:“觅心了不可得。”即于当下悟了妄心实不可得,以随尘生灭,所以唯识说为“依他起性”,依他起就是缘起,借着种种条件而起,叫做依他起。“他”就是条件,只要借着条件生起的东西,就是生灭,就是无常,就是缘起,就是一定会缘灭,所以,不值得执着。
以依他起,念念生灭,如幻似化,所以不可得。若遍处寻心觅不着,即同本经中演若达多到处找头,演若达多就是一个精神病的。我们却到处找心是一样的。我们找心——即此能寻者就是你的心。此就是如菩提达摩祖师在西天的法子波罗提所说的偈曰:什么叫做佛性?“在胎叫做身,处世名人;处世就是出生,因为他那时候没有“出生”这个名词,处世名人,也就是出生的时候叫做人。在眼曰见,就是见性;在耳曰闻,就是闻性,就是佛性了;在鼻辨香,在口谈论;在手可以执捉;在足可以运奔;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所以,佛性它的重点,就是可以大用,可以妙用,这个就是佛性的伟大,清净心的妙用就是佛性;众生意识心的用叫做妄用,妄心的用。所以,学佛重点在开采不生不灭的佛性。“不识唤作精魂。”不认识的,还以为它是精魂,就是我们所讲的灵魂。
菩提达摩祖师在《达摩血脉论》中也开示这么说:“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意思就是:分别心就是不分别,因为心性没有分别。所以,虽分别不作分别想,就是见性的人讲的。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眼见色,同时注意,不起烦恼;应耳闻声,不起执着、不起烦恼;应鼻嗅香,不起贪、不起分别心;应舌知味,也不起烦恼、不起执着;乃至施为运动,都是自心:这个就是佛性。不起烦恼,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心。一切时中但有言语道断,言语道断就是不可思不可议,也就是自心。”所以在此恭录祖师直指达心之言,有心者其善思念之,速获本心。
又,在此并附上“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以为读者参考,俾能性相二学融通,速得宗说二通:“宗”就是在心性上讲,叫做顿,“说”就是渐,就是在经教上讲的,叫做宗通说通。现在要找到一个这样子的法师,除非是三藏法师,宗通,也是说通,要大彻大悟的心性,又能不离经教的解说,顿知道,渐也知道,这个太难了,非常非常的困难!
底下,(符号说明,请见此表后。)诸位先翻开254页,这个“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都用到这一些符号,【符号说明】:上面一点,下面二点的,这个符号,就是所以,念过大学数学的人都知道,这是所以。画一个圆圈,叫做法合;画一个圆圈,叫做结论,因为它空间小,所以,用字来代表。就是表让步,(姑且许你、或假定你如是说),一个往下,中间是空的,就是则,或者推论,以此推论,以此推知。画一个圆圈,是举例,画一个椭圆形的、四方形的,类似四方形的,又类似椭圆形的,就是小结论, 画一个框框,就是总结论。“纵”:原义:“纵”者,放、放任、纵使。此“纵”也是“欲擒故纵”之用意。古注家称为“牒破”,也就是防止你这么狡辩,先把你说破:先把你可能想到或者是想说的反驳之处,全部提出、攻破,全面围剿,让你走投无路,俯首纳降。这也是一种“先发制人”的辨证策略。如来常用此法破斥他人。又,关于宗、因、喻三支比量,欲深入探讨者,请见《因明入正理论义贯》(释成观法师撰注)。
翻回来,244页,“七处征心”因明,因名学就是理则学了。辨证三支比量表,阿难论证——宗,宗的意思就是立此为宗,“宗”就是宗要;“宗”就是宗旨,宗就是这一个段落的重点,我在讨论什么。因,“因”就是依据,你因为什么、你依据什么而讲心在内?比喻,就是用比喻更加的明了。阿难论证;将来这个DVD出来,这个表格要印出来送出去,变成他们的资料,否则,没有这个表格看不来。
阿难论证,阿难的重要宗旨,第一处——心在身内(凡夫所计着)第一处, 阿难是依据什么,立这个宗:心在身内呢?是因为一切世间十类众生皆心在身内。这个画下来就是以此推论,就是所以,所以我的心也在身内(类比法,以全体例部分;以凡例凡)在这里第一处,阿难没有比喻。 如来破斥——宗,宗就是心非在身内,佛陀破斥,说心不在身内,这是佛陀最主要的论证,佛陀依据什么呢?好!若在身内,应当能够自见内脏,你如果心在身内,你应当可以看到你自己的五脏六腑。以此推论,这个往下,空出来,以此推论,然实不能见,事实上,你没有看到你的内在。是不是?结论,心非在身内,心不是在身内,很清楚的,佛陀破斥。喻,佛陀用比喻来破斥他,人在堂内,近能见堂中,远可见外物。就是心如果在身内,近一定可以看到自己的五脏六腑,远处一定可以看到外面的。这是第一处。
第二处,阿难的论证——宗,阿难立这个什么宗呢?阿难立心在身外(这是外道所计着的)阿难是依据什么,说心在身外呢?因缺。(唯闻佛破斥心在身内,所以依逻辑推论:“非内必外”。然此不得为因明之正因。找不出因,所以因缺。)站不住脚。阿难就用比喻了,阿难,此心在身外,阿难还讲个比喻,比喻什么?如灯在室外,不能照到室内,但能照室外。以此类推,所以心在身外,故不能见内,但能见外。如来破斥,如来立的论,是心非在身外,心不在身外,佛陀说:心在身外的话:(1)身心分离,(2)身心不能相知,佛陀用比喻的,(1)一人吃,众人能够饱吗?所以身心并不分离。(2)眼见如来手,心即知是手,以此类推,以此推论知道,(法合)是什么?身心非不相知。结论,心在身外是不可以成立的。
第三处,阿难论证,立什么?立心潜在根内为中(此为身内或者是中间的变体)(自心妄想计着)因为什么?讲不出所以然。缺。(也就是因身内身外皆不成,所以依逻辑推理,再加想像,而立是宗。)喻,阿难用一个比喻,譬如戴眼镜(以眼比喻作心,以眼镜比喻作眼)所以能明见外境没有障碍。所以能见外,不能见内脏,(潜在根内故,如眼睛躲在眼镜后面。)如来破斥,如来就他的比喻,单刀直入就破斥他,比喻什么来破斥呢?好!就比喻来破。
若如戴眼镜:(1)戴眼镜者能自见其眼镜。也应该可以自己见到自己的眼根啊!结论,然一切众生,都没有办法看到自己的眼睛,所以你的法跟比喻不齐,就是不相等的,阿难!你的法跟比喻是合不来的,(比喻不适当,不能当作证明)。继续看左边,如来继续破斥,(2)如来的宗、因、喻,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2)纵然,就是说: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能自己见眼,眼成外境,失去能见的功能。然眼实不失去能见的功能。结论,法喻不齐,法和比喻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是没有平的,不齐,意思就是:这样是不存在的,不成立的。
第四处,(续)——心能内外对(自妄想计)阿难立的宗,就是心能内外对,阿难是依据什么?依据就是因,依据众生有七窍、有五脏。【推论】(1)开眼见明,依此推论,外对见境。(2)闭眼见暗,内对就见自内身。 如来破斥,如来破斥的因是什么呢? A.若闭眼见暗为内对见自内身:(1)暗境若在“眼前”,与眼根相对,则暗境不是内身。(2)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暗境就是你的内身,以此推论,那么,所有的暗室,都变成你的五脏六腑了?变成你的腑脏了?结论,闭眼见暗的时候,(1)所见的暗境不是内脏,(2)不是内对而见,(眼不能内对而见)是很明显的。
B.开眼见明:(1)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而独许,独许就是单单允许,闭上眼睛叫做内对,没关系!就让你暂时用这样子。若开眼不能内对而见,而独独允许你内对而见,闭上眼睛,叫做内对而见。结论,眼既不能内对而见,则不论开眼闭眼都应当如此。因为眼的功能是一致的嘛!是不是?眼既然不能内对而见,则不论开眼跟闭眼都应当如此嘛!好!就是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开眼能内对而见,那么,依此推论,则应能自己见到自己的脸,则应能自见己面。翻过来,七处征心,最底下,继续,如来破斥——因,结论,然实不能自见己面,所以“内对”这个讲法是不对的。
第(3)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能自见己面,依此推论,则心应在虚空。结论,然心实非在虚空,所以“内对”是不能成立的。第(4),姑且允许你说,心若真的在虚空当中,依此推论,则眼虽有见,因为已经在身体外边了,而身并不能知(因为身心相离)。结论,然眼见的时候、身非不知,(所以知道身心并没有相离——心也不是在虚空当中:“心在虚空当中”是不能成立的)。第(5)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暂许你说,“心跟眼各有一个觉性”如果以此而推论,则便成了“一身之中有两个心体(觉知之体)”:一身既有二个心体,则成佛的时候,一个人变成成两尊佛。结论,然实一个人不能成两尊佛;一身不能成二佛。所以,心跟眼各有一觉,“心眼各有一觉”之宗不能成立。
第五处 “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续),阿难论证,阿难设心随和合而有为宗,这是阿难(不解藏教通教而自己妄计的)阿难所持的心随和合而有,他的理论的依据的因是什么呢?“由法生故,种种心生”依此推论,随所和合,心则随有,这是阿难——因;这里没有比喻。
底下,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佛陀用二个角度来破,【以心有体、心无体来分破和合而生】A.若心无体。(1)则非从和合而有,所以“无和合”。结论,“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这个宗是不能成立的。(2)姑且允许你这么说,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那么就是无中生有了,那么就是变成。。。依此推论,得到的结论是:十九界因七尘合而生。我们大家都知道,只有十八界,没有十九界;不存在的第十九界,还有一个不存在的第七尘,和合而生,这本来就是龟毛兔角,不存在的。结论,是义不然:当然不是这样子。所以“心无体而可从和合而生”宗不得成立。B.若心有体: a1,此体为由内而出,既然由内而出,依此推论,应能见身内。然不能见身内,就是所以,此体非由内而出。结论,“这个心有体”之宗不能成立。a2,此体从外入,从外入当然就,以此推论,应能见己面。
翻过来,248页,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然不能见己面,所以此体非由外入。结论,“此心有体”宗不能成立。b1,此心为一体,依此推论,捏一肢,四肢皆应觉,然实不然,所以此心非一体。结论,“此心有体”之宗不能成立。b2,此心为多体,依此推论,则一人成多人,何体为你?所以法即混乱。事实非然,所以此心非多体。结论,“此心有体”之宗不能成立。c1,此心体遍身,遍全身,依此推论,则跟“一体”的观念是一样的:捏一肢,四肢都应该感觉,而事实不然,捏一肢,一肢痛,四肢不会同时感觉。所以,这个心遍这个身体是不对的。结论,“此心有体”之宗是不能成立的。
c2,此心体不遍身(只在局部)继续看左边,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依此推论,好!此心体不遍身,(只在局部)依此推论,同时摸头跟足,头若有觉,足应无知。而事实不然,当你摸头的时候,同时碰你的足,二个地方都有感觉。所以这个心不遍身是不对的,因为你同时摸头跟脚,都同时有感觉,表示二个地方都有心体。所以此心体非不遍身,也不对。结论,1.“此心有体”宗不能成立。2.“此心有体而可从和合生”之宗不能成立。心有体、心无体,皆不得随法和合而有。所以,“随所合处,心则随有”宗不能成立。
第六处——心在中间,阿难论证,阿难立的宗是心在中间,(妄引佛实相的语,加逻辑推论妄计)阿难所依据的因是什么?甲、(1)【引佛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2)【推论】a.心若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知;所以心不在身内。看底下,如来破斥,甲、A.此“中间”为在你身上(有二种):(1)在边(在皮肤上)在皮肤上,表示在皮肤,不是中间。结论,心非在边。(2)在身中,依此推论,则与心“在身内”是相同的:应能见内身。结论,心非在身中。
好!翻过来,阿难的论证,宗、因、喻里面的因。阿难的依据是: b.心若在身外,则身心变成不相知;所以心不在身外。c.不在内、不在外,依此推论,当在中间。所以,阿难是这样子。
好!那么,我们这个念一遍,翻过来,翻到249页,甲、(1)【引佛语】【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2)【推论】a.心若在身内,却对身内一无所知;所以心不在身内。翻过来,250页,阿难论证——因,b.心若在身外,则身心变成不相知;所以心不在身外。c.不在内、不在外,所以,他的推论:当在中间。
好!翻回来,249页,甲、A.此“中间”为在你身上(身上有二种)(1)在边(皮肤上),依此推论,表皮就不是中间。结论,心不是在边,心非在边。(2)心在身中,依此推论,则与心“在身内”是一样的,应能见内身。结论,心非在身中。
翻过来,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图分结)(1)此中间非在你身上。(2)“心在中间”这个宗是不能成立的。B.此“中间”在身外的某一处, a.无所表(不能以方位来表示)依此推论,则与“无处所”是相同的,因为你没办法表示嘛!结论,(1)此中间无所表不成。(1)此心非在无所表的身外某处。b.有所表,好!依此推论,有所表则方位不定(依立场而有各种不同的标示)例如表为中的时候,东看成西,南看成北。结论,(1)此中间在身外不成,(2)此心非在有所表的身外某处。(1)此中间非在你身外某处。(2)“心在中间”之宗不得成立。
好!251页,“七处征心”因明辨证三支比量表(续)阿难论证,宗、因、喻的因,乙、(1)阿难引佛语:“眼色为缘,生于眼识”(2)【推论】由此推论,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如来破斥,宗、因、喻的因,乙、A.若此心为兼二(兼根尘二者之性),依此推论,一切外物与心体(物与心)、有知与无知、有情与无情都将变成相杂乱、相敌对,而不和合。 结论,(1)然而心不能于“不和合”中生,(2)“此心兼二”(兼有根尘二性)不能成立。B .若此心不兼二,依此推论,(1)则此心非如根之有知,又非如尘之无知——既非有知、又非无知,则此心即成无有体性。(2)然而世间万物无有一物是无有体性的。结论(1)此心体非离于“根之有知”与“尘之无知”之性。(2)“此心不兼二”不成。
翻过来,252页,第六处,因,如来破斥,“心生于根尘相接之中”宗不能成立。第六处,“心在中间”宗不得成立。
第七处,阿难论证,阿难宗旨立心无所在,依据什么?阿难作如是说,阿难引佛语自证其理。佛昔曾言:“觉知分别心性,既不在内,亦不在外,不在中间,一切无着,名之为心。”如来破斥,如来的依据是什么呢?以此心为A.有体相,B.或者是无体相来破。A.若此心无体相,依此推论,则心同龟毛兔角,有名无实,实无一物。 a.既是“无物”,结论,则不得说“一切无着”。以心既“无物”,即无自体可着于任何它物,若再言它的性质是“无着”,不但是“赘言”,而且于理不通。b.若有个能“不着一切处”者,结论,则不可说此心无体——因为你既说“不着一切处”,就是有心体。底下,如来破斥——因,这证明你所说的心是有个“自体”,如是即与“是心无体”相冲突。若此心无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能成立。(以“无体相”就是“无物”;也就是“无物”就是没有“着”或“不着”的性质,因此也就没有论辩它是“有所着”或者是“无所着”的必要。)连心体都没有。
B.若此心有体相,依此推论,(1)既有体相,一定有处所,(2)既有处所,则定非无所着。有处所就一定有所着,可以言说嘛! 若此心有体相,则“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能成立。不论心“有体相”、或者是“无体相”,“心无所在、一切无着”宗不得成立。这第七处。
好!我们课程讲到这个地方,大家都很辛苦了。
回向
愿以此功德消灾在座诸位法师护法居士大德
消灾在讲堂点灯者回向在讲堂设立亡灵拔度者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愿生西方净土中上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
编注:楞严经四 破妄识无处(七处征心)课程至此学竟,下篇进入“楞严经 五 十番显见”学习。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2 :你情绪都控制不住就很难入道,因为这是基本盘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3: 一直强迫对方来接受佛法,佛法有时候会变成毒药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4 :往生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布施是现在的事情不是临命终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05 : 你以为有一种境界可以追求,就染污了清净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6 :守住口业紧闭你的嘴巴,阎罗王也拿你莫可奈何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7 :很有修行功夫的人能瞬间降伏这种瞬间的爆发力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09 : 若你常接近烦恼的众生,你的频率也被感化变成很烦恼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0 : 法是绝对,绝对就不能说;说了,就统统叫做方便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1:修行不是等待,修行必须回归当下,现在就必须解脱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2 : 如果不是欢喜心布施出来的,也得不到功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3 : 我们三皈依也要如法观想才得纳受戒体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4:处理任何事情,你愈执着愈让自己的心伤害愈大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15 : 如果还卡在观念和知解上,那就不算是真修行人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6 :任何法师讲经说法都不能离开:缘起无自性,一切法无我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7 : 千万不要双手造的功德从你的嘴巴花光光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8:晚上作梦的梦境一团糟,就知道我们连一点定都没有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19 : 世间没有冤枉的事,认命变成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0 :我们会有情绪的作用,就是因为攀缘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1 :阿难所执着的七个地方都不对,不是真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2 : 有定位这个“我”,你就什么都贪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3 :在这个世间里,你任何的享受,都必须付出代价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4 : 我们意识强大,本性--如来藏性显现不出来了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5:愈有修行的人的手就愈软,要往生极乐世界要有柔软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6 : 眼根即同无情物,没有分别能力的所对之境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7: 所有的问题都是我们自己心的问题,看你动什么念头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28: 所有的缘起法都是事, 有事是凡夫,没事是圣人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 29:有不执着这个心,就表示有一种东西让你不执着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30:一切的成功者都必须要有善的因缘具足才能够成就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31:没有智慧是一辈子苦,生生世世都要受苦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32:在这世间谁都不可靠,最可靠的是我们自己的智慧
楞严经四 七处征心33:千万不要试着想改变他,否则你会痛苦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