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30——白衬衣与小衬领

2018-02-07 吕大成 追忆青涩

《天天糗事》之130——白衬衣与小衬领


我们上学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穿校服这个概念。

当时全市的中小学校也没有一所学校统一制作过校服。

听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一些大城市的个别学校,曾经有过一段制作统一校服的时期。但那时我还没有出生,所以,我也根本掰扯不来。


到了我开始上学的六十年代中后期,我已经开始有了记忆,所以,我的记忆并没有错。

平时,我们这些中小学生普遍穿着比较朴素,甚至“恓惶”,所穿之衣,不仅不合身,而且臃肿肥大。

服装颜色与当时社会上的流行色也大同小异,大都是蓝黑灰,不久,又开始时兴上了绿颜色的仿军服。


后来,我看到有好些当时广为流传的宣传画,画儿上那些天真幸福的孩子们,穿得都是那么整齐划一,那么合身得体,胖胖的小脸儿上挂满了幸福的笑容。

那些宣传画上的孩子们:男孩子是清一色的白衬衣、深色短裤;女孩子们往往是白衬衣、花格短裙,脖子上再佩戴上一条鲜艳的红领巾,右手神气地敬着队礼,真让人羡慕。

其实,那些漂亮的“学生装”,我们平时根本就穿不上,它们离得我们好远好远,也不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至于红领巾,我们也不再佩戴了,取而代之的是“红小兵”臂章(详见《听大成讲老太原的故事》之二十九)。


你再看看现在,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制式校服。这种制式校服已经成为了学生们在校时的硬性着装要求。

每当遇到学校里有集体活动,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一水儿的校服着装,远远望去,整齐划一。

不过,现在这种校服也有发“糗”之处,那就是只强调共性,而缺乏个性。

从背后看上去,男生、女生都一个样,毫无美感和可爱之处。

而且学生们所穿的服装大多特别肥大臃肿,一件校服能穿多年,常年不下身。与一些国外的学生装相比,仍然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


服装其实就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校服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经济、文明程度的集中表现。仅在这一点上看,我们的校服仍然差距很大,任重而道远啊。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到了六十年代的中后期,我上小学的时候,全市的中小学校最时髦的莫过于“绿军装”了。

当时,我们上台表演节目时,都是标准的“红小兵”新形象,手拿“红宝书”,腰扎武装带,一身并不太合体的小军装。

这些仿制的小军装并不是所谓的校服,其实,只能说是一种演出服。因为它并不属于个人,只是为了表演需要而统一借穿的而已。

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艺演出,当时所穿的正是这种小军服。穿上这种小军装的学生个个神气活现,人人威风凛凛,一付标准的“文化大革命小闯将”的模样。只是表演完后老师就都收回去了,平时该怎么穿还怎么穿。


当时,学校里组织集体活动,比如扫墓、参观、观影、游行、集会等等,学校都是要求统一着装,因为学校并没有统一的校服,所以,服装则全部由学生家长帮助解决。

当时,要求我们穿得最多的则是“白衬衣”。

因为找一件“白衬衣”相对简单并且也好统一,所以,当时,学校动不动就要求学生穿“白衬衣”,仿佛“白衬衣”就是我们的校服似的。所不同的只是这种衣服并不是学校统一制作的,各家的白布颜色也不一样,有的粗有的细,有的白有的黑,看上去颜色深浅不一,大小款式也不相同,可笑极了。


问题是一件“白衬衣”看似简单,可对一些家庭比较拮据的小孩子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因为“白衬衣”我们平常天是不怎么穿的。只有到了非常重要的活动时才可能穿上。于是,就出现了一些孩子因为找不到一件白衬衣,而干脆就不去参加学校的集体活动了。


我们的夏天常常穿得是海军“腰腰”。“腰腰”是太原方言,其实也就是现在人们所说的“T恤”。它是一种一道蓝一道白的针织品。

这种针织品在当时的小屁孩儿们当中穿得最多,也最普遍。这种“腰腰”有两种款式,一种是细道的,一种是粗道的。因为这种粗道的“腰腰”更像是海军战士们穿的背心,所以,它们比细道的“腰腰”更走俏,也更时兴(这里我想给大家展示一幅我们的小学毕业照片。从这张四十多年前的老照片中,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在毕业留念这么重要的活动中,全班仍然没有几个人身穿白衬衣,绝大多数同学都是穿得“腰腰”,甚至有些同学穿得则是“二股筯”背心)。


而冬天大多穿的是大棉袄,因为当时的太原,冬天异常寒冷,加上孩子们的衣服普遍保暖性差,小屁孩儿们经常会被冻得流下清鼻涕。所以,这种肥大的棉袄袖子处就成了小屁孩儿们经常擦鼻涕的地方了。久而久之,棉袄袖子上的“鼻涕痂子”被寒冷的天气一冻,变得亮晶晶、硬邦邦的,简直太“糗”了。


这里,你一定会笑话我,说你怎么那么不讲卫生?你难道不会用手帕吗?说出来不怕您笑话,当时,一般人是没有手帕的,就连大人们也很少有这种配置。一直到了七十年代的后期,因为人们结婚回礼,我才有了自己的第一条手帕。当时,人们结婚回礼时,开始时兴用漂亮的手帕包一包水果糖来回礼。糖吃了后,手帕就留下自己用了。


有一次集体活动,学校要求穿“白衬衣”。我还没回家,就开始发愁了。为什么呢?因为当时我并没有一件属于自己的“白衬衣”。

我为了这件令人惆怅的“劳什子”,还哭哭啼啼闹了好一阵子的情绪。不过,还是家长有办法,母亲回家听说了这件事后,出去不大一会儿,就借回了一件别的小孩子穿过的白衬衣。

当时,一个大杂院里住着几十户人家,有的在这所学校,有的在那所学校,活动的时间也往往不一样,因此,大家大多都是互相拆借着穿。

这件“白衬衣”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它虽然是件破旧了的白衬衣,看上去脏兮兮的,而且也很不合身,但“临时抱佛脚”,穿上它,总算是没有让我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了大糗。


说到这里,你可能又会问:叫家长做一件不就得了吗?!你说到点上了。

你看看现在每个人的衬衣,多得都不计其数,有的只穿一两次就不再穿了。可在当时的普通家庭,做件衬衣并不容易,首先说这种做衬衣的布,绝大多数都是用做被里的粗棉布做的。这种布,在太原又叫“白市布”。买这种“白市布”主要还不是钱的问题,而是布票的问题。

当时由于布票非常紧缺,所以,只有在做被子等大件时,才可能捎带脚做一件或几件衬衣;其次,当时的家里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做衣服,总得等一个合适的时机。

因此,“白衬衣”在那个时候,不是每个小屁孩儿们都有的。


说它是“紧俏货”吧,那倒也有点儿言过其实,但当时的布票只能基本满足一家人制作外衣的需要,里面所穿的衣服大多就只能将就了。

如果小屁孩儿们能够经常穿上一件白衬衣,那他家一定是富裕人家,家长也一定是“有办法”的人。

由于当时的家庭收入普遍不高,衣服常常是顾了上而顾不了下,顾了外而顾不了里,用“捉襟见肘”、“金玉其外”等成语形容最贴切不过了。

好在学校不是每天都有活动,平时的穿戴也没人笑话。

所以,对付一下也就过来了。

再后来,我的母亲在经过了认真筹划之后,在开始重新做棉被的同时,才额外地多扯了些白市布,给我们三个孩子各做了一件白市布衬衣。


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好了起来。人们的穿着才开始讲究了起来。除了外面穿的大件服装开始丰富多彩、愈来愈光鲜亮丽外,人们也开始关注衣服里面的穿着了。


到了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初期,我拥有了自己的第一套西服。


这套西服是我用自己的工资在解放路汾酒大厦购买的,当时的价格为五十元一套。由于西服对当时的人们来说,还是一种新鲜事物,所以,人们都争相购买,一时间它还成为了当时太原城里一件不小的新闻。

那么,问题来了。西服是有了,但衬衣却没有相应配套,领带更是无从谈起。当时的一件衬衣蛮贵蛮贵的,不是每个人都能经常穿着的。这正应了人们常说的一句口头禅,那就是:“买得起马,但配不起鞍”。

因此,我穿西服常常是不配衬衣,也不打领带,就这么“洋服中穿”了好几年。这种装束,严格地说来,总显得有点儿滑稽可笑、不伦不类。


要说还是上海人聪明,敢于领风气之先。是他们率先在全国开始时兴起了一种叫做“衬领儿”的东西。

这种“衬领儿”其实就是衬衣的上半部分。

没有袖子,也没有下摆,用一根儿细带子挎在腋窝处固定。从领口处看,它是一件完整的衬衣,但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穿上它怪怪的,很搞笑。

这种“衬领儿”,领子到是非常挺括,还各种颜色的都有,而且价格也比买一件衬衣便宜了很多,穿上它,既省钱,又满足了人们的迫切需要。


因此,这种“小衬领儿”在太原城中迅速地火爆起来,风靡了好一阵子呢。

每当有人出差到上海,或者有老家在上海的人回去探亲,大家都要让他们给捎几件回来。所以,那个时候从上海回来的人,大包小包里大多装得都是这种新潮的“小衬领儿”,有时一买就是好几十件。

回来后,再卖给或送给那些望眼欲穿、想穿衬衣的人们。


1986年暑假,我的一位同学回上海探亲,我就托他给捎回好几件这种好玩儿的“小衬领儿”,它可解决了我的大问题了。说出来不怕您笑话,我就是穿得这件西服,内穿我的同学从上海捎回来的“小衬领儿”,人模人样儿的去相得亲。

不过,这种“小衬领儿”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它只能穿在外衣的里面,天气再热也不能脱外套。







作者吕大成,也是朗诵者吕大成(在山西大剧院《从这里出发》剧照)吕大成先生,籍贯天津市,1962年出生于太原市。太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过多篇诗歌、散文、杂文、报告文学等。

曾在电台担任过业余播音主持。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在电台播讲过《高山下的花环》、《张铁匠的罗曼史》等中长篇小说。

现任太原市政协民族宗教委员会主任。

1983年担任北郊区小井峪乡副乡长,1993年任市农业学校副校长。

2002年担任市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

2012年,担任市防震减灾局党组书记、局长。曾担任第十一届、十二届市人大代表,十二届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兼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副团长。

担任山西省干部合唱团《长征组歌》男领诵。声音浑厚,穿透力强。

曾参加山西省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八十周年大型声乐套曲《长征组歌一红军不怕远征难》演唱会,并担任领诵。

儿时聪慧伶俐,淘气顽皮。从小喜欢琢磨事儿,满脑子问号。虽然那时生活比较清苦,但也充满天真无邪的童趣。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当时的很多疑问是无法理解的,成为了“糗事”,甚至是“丑事”。把糗事丑事说出来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审视,其实也是一种勇气和自信。云卷云舒,花开花落。转眼间,已经到了宠辱不惊年龄……先生非常欣赏的一句话是:想好的事情就赶紧做。没做的事情大多都来不及做了。

另,业余时间作为长征组歌的爱好者与表演者,喜欢研究《长征组歌》以及背后的故事,翻阅了大量有关红军长征史料;目前作品《长征组歌探析》已经初步编辑整理完成,共6万余字;将是《长征组歌》表演者、演唱者、朗诵者的工具书和重要参考学习资料。很荣幸本公众平台在不定期连载全文!

作者吕大成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一位二十郎当岁的“文艺青年”,青涩而热烈。创作并发表了当时看不懂、现在更看不懂的所谓“诗歌”。现撷取其中两首。诗中可以发现还有当时创作的一些蛛丝马迹。





点开以下链接,欣赏作者其它《天天糗事》:

6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29——游泳

5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28——“破坏分子”

5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26《过大年》、127《 红帽子》

5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25——老豆腐与高跟鞋

5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24——钻防空洞

55、吕大成《等你一起喝咖啡——给倏忽逝去的2017》

5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22、123

5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9——做“好人好事”——120、121

5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8

5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7——冬趣

50、知味(大成夫人)《天天糗事》之115、116

4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3(原十八重写)、114

4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11、112(原八十八、二十八重写)

4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8、109、110(原三十七、二十三、三十一重写)

4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5、106、107(原八十三、四十五、二十重写)

4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3、104(原《天天糗事》之三十三、八十二重写)

4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一百零二

4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一百零一

4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100

4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九

4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八

3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七

3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六

3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五

3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四

3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三

3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二

3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一

3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九十

3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九

3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七、八十八

2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五、八十六

28、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三、八十四

27、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八十、八十一、八十二(补十)

2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

2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

2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

23、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八、六十九、七十

22、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五、六十六、六十七

21、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

20、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19、吕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

18、大成《天天糗事》之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

17、吕大成《天天糗事》五十、五十一、五十二

16、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七、四十八、四十九

15、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四、四十五、四十六

14、吕大成《天天糗事》之四十一、四十二、四十三

13、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八、三十九、四十

12、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

11、吕大成 《天天糗事》——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

10、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九、三十、三十一

9、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8、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

7、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二十、二十一、二十二

6、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七待补)

5、吕大成 《天天糗事》之十三、十四、十五

4、吕大成(著)《天天糗事》系列十一、十二——缺十

3、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七、八、九

2、吕大成(编著)《忆海拾趣》之《天天糗事》系列四、五、六

1、吕大成《笔记文萃》之《天天糗事》系列一、二、三






另,点开以下链接还可赏读作者《长征组歌探析》:

2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二十一

2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十

20、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九

1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八

1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七

1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六

1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五

1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四

1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三

13、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二

1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一

1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十

10、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九 

9、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八

8、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七

7、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六

6、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五

5、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四

4、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三

3、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二

2、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一 

1、吕大成《长征组歌探析》之《“长征”一词的由来》、《子弟兵的“故乡”》





编辑高建东本平台(加微信13593153292)特色——纯真、纯情、率真、率性,真善美;求稿——强调文学性——追忆青涩、诗文鉴赏、唯美絮语、艺术探讨、图鉴箴言、民俗百科;本平台非营利性,属草根自媒体黑板报,大家小家、旧文新文、一概接纳,不过就是编辑者退休以后消食破闷、健脑动手的一项养生爱好,同时所刊诗文美图也希望为读者增添一点儿茶余饭后、闲读养性的情趣;敬请赐稿!敬请分享、转发!敬请赞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