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 | 婴幼儿的语法概念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语言服务 2022-07-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弘语堂 Author 黄健秦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ér





tóng





jié





kuài










儿童语言中的可爱语法

——源于生活的语料,如何分析




文 / 黄健秦   图 / 咕咚



婴幼儿的语法概念是什么时候萌发的?


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有很多高大上的理论,暂选四家国外的(参见附录的要点,含育儿启示),我们这里主要还是朴素的观察。根据我家的个案,儿童语言的语法意识,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1.重叠式(亲属称谓)和单用“不”(独词句阶段,从名到动,从双到单);

2.单音节析出,双音节(非重叠)和状中式“不+V”出现,偏正式出现;

3.多音节和动宾式、动补式出现;

4.从独词句到单句(零句)形成(话题句先于主谓句);

5.简单语篇和复句连接(而主观表述又先于客观描述)。









儿童语言的发展,指向语言的规律和发生机制,最终指向人类大脑的认知能力。限于篇幅,我们重点描写语法意识萌发的那一瞬间——从独词句到组合,而组合就有结构和语序


09个月15天 

重叠式的“妈妈”“爸爸”和单音节的“” 

“爸爸”表指称(专指、泛指)和语气等,发“爸爸”这个音是无意识的、兴奋的;而发“妈妈”这个音一定是定指而且有需求的,如饥饿或困倦之时。说“不”,体现个性,尤其在喂饭时,伴随摇头等各种不配合。


10个月28天

包包”(指着饺子、馒头或包子)

妹妹”“伊伊”“贝贝”(小伙伴名字)

(小伙伴名字的重叠和亲属名词重叠不一样,但儿童无需区分)

”、“咪咪”(指小猫)

袜袜”(指袜子) 


11个月20天

(子)、(球)、(车)

逐渐向不重叠发展,有了非重叠式的(语素)意识,开始拆解和分层次。重叠在婴语初期,有很重要的作用,所谓的“儿语”,婴儿往往能发出重叠,却不能分解,一旦有了分解意识,应该可以证明控制能力的增强。 

——融融你饿不饿?

——饿

——融融吃不吃?

——不吃!(可爱貌)

评述:从第8个月会说“不”到第11个月会说“不吃”(状中结构),且能够朦胧分辨出选择问句(V不V?),应该可以证明语法意识的萌发,因为语法不就是1+1的组合嘛。


此外还有“búyào”(不要)和“不要不要……”(重复可多达六七遍),有合音的趋向“b-iào”(),大概10月底即1岁前开始大量使用,天天念念有词的样子,总是挂在嘴边,既是练习又像是真的在体现叛逆和个性,有时还配合摇头,让人忍俊不禁。


1岁零8天

看见汽车叫“”(汽),看见大型挖掘机在工作,突然叫出“dà-qì”(大汽),想来应该是“大汽(车)”,这是孩子的第一个短语(偏正结构),这个小进步说明了语法意识的发展:组合关系,聚合关系,偏正语序……都如潜藏的冰山,慢慢冒出来了。


1岁零13天

zài-jiàn”(再见),

——是不是想去游乐场玩?

——


1岁零15天

晚上睡觉时发出“dèng-zi”(凳子)和“mùyǒumuyou”(木有木有),还是河南话。

午饭,问她吃不吃?她说“chī”!(吃,V)

拿着画笔涂鸦,然后说出“huà”!(画,V)

听儿歌“蹦蹦跳跳真可爱”的时候,说出了“bèng”!(蹦 V) 

一岁零一个月,认知大发展,理解力不断增强,似乎大人的话她都能明白了,对于事物和名词的指认让人惊讶,常见动词也都能明白了。

午觉被叫醒后,问她:“做梦了吗?”,她一字一顿答到:“zuò—le”!(这是连体标记都会用了吗?)


1岁零17天

关于动作的结果和补语的初步形成:

问她,饭吃到哪儿了?吃饱饱没有?她想了想,拍着肚子(实际是胸口)说“(chī)bǎobao”,如果这个结构完整地说出,那就是习得的第一个动结式。她至少已经知道这个V和C之间的先后和因果关系了,并能够线性排列,只是语音上虚位以待。


评述:教留学生多年,都是语音—词(汉字、语素)—词组(语法、语义)—句子(语用)的顺序,难免有错觉:每个环节要逐步过关。待到观察孩子的母语习得,才知道学习策略并非各个击破,而是齐头并进,只不过听力先于口语,输入多于输出,才能有一定量的语料供思维去归纳和演绎,以激活LAD(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中的UG。这个问题很深奥也很神奇,孩子的大脑中究竟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凭传统方法难以洞悉。


我们的观察和分析,或许永远都赶不上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因为这些语言片段仅仅只是冰山之一角。


1岁零26天

午觉醒来,问她做梦了吗?她说:“zuòmèng le(做梦了)”,又惊又喜,VN+了!

越来越黏妈妈,走到哪儿都要跟着,问她,妈妈带你出去玩,行不行?她非常干脆地答道“xíng!”,结合之前的好不好,吃不吃,看来她对选择问句已经基本get了,但是要发出音来却需要时机。

形容词会说“piào”、“piàopiào”(漂)。


1岁零27天

看见煮鸡蛋会说“bōbo”(剥),

穿衣服时妈妈说把手握起来,她会照办,并说“wòwo”,握手或握拳。


1岁2个月

双音节(非重叠)的发展

起床时,她说“下-去”,趋向动词“-去”开始运用(第一个习得的是“出去”) 上楼时,想让妈妈扶着,会说“上去qi”。

早起去看邻居家的汪汪狗,没见到,她会说“不在家”了,反复操练几次,“在家”也会了;

看见脸盆会说“盆盆”,并叫“脚脚”,要站进去,洗脚脚,因为每天晚上都给她洗脚脚;

给她玩冰块,会说“”;

拿着扫把说“扫扫”,特别爱劳动;

晚上洗脚时,嘲笑她的脚大了很多,她竟然说出“大-脚”,令人捧腹;

指着小小的盆栽玻璃翠的叶子叫“花花”,然后又跑到盆栽月季的枝叶(无花),也指着说“花花”。(认知语言学可以出来解释一下“范畴”,花=植物,在土里站着的物种)

晚饭后,姥姥带着上西边去玩,她会说“上-西”。


1岁2个月22天

会开抽屉,并说“抽屉”;

哥哥说“画一个房子”,她会说“画房子”;



杯子杯杯

稍稍热一点的东西入口或入手(热开水、电热片上下来的袜子),她会说“”;

指着扫把叫“扫扫”,估计还是当名词用,而不是“扫一扫”的意思。


1岁2个月27天

会说“帅-叔”(指比爸爸年轻的英俊男士)

看见自行车宝宝椅,会说“骑骑”。


1岁2个月28天

草莓  筷子  气球  衣架  墨水


1岁3个月到1岁7个月

多音节和动宾式的发展

石头  骑-兔兔  骑-马马/爸爸  荡-秋千  滑-滑梯

三音节、四音节的短语不断涌现。

打开(动补式)

大哥”、“二哥”、双音节人名基本都能发出,

biǎ  模仿鞭炮声

把手(名词)

一直奇怪孩子为什么能抓住关键信息。在没有手势等的辅助下,孩子如何分词?当时正好看到《中国语文》2011第5期,李爱军的文章《韵律特征是婴幼儿习得连续话语中的不同词类范畴的有效信息之一》,指出:孩子能根据韵律自己切分出关键信息予以复述。


1岁7个月到2岁4个月 

单句的形成(零句为主,话题化)


1岁7个月15天 

坐爸爸腿上。

(主观表达“V在L”,早于客观陈述的“在爸爸腿上坐”)


1岁8个月8天 

我们不看蛇了,看别的。

我们家的大汽。

穿纸尿布,  不穿纸尿布。

爸爸喜欢穿这个。(指着一件衣服)

我还要吃鸡骨头/爪子。大叫一声!

我不要洗澡澡,我要洗葡萄。

妈妈有钱,融融可以坐咩咩了。

(试探而调皮地说,想坐摇摇车,一块钱摇一会儿那种,满大街都有。)


1岁8个月9天

VC基本没问题了

爸爸也去洗。(副词“也”)

洗干净了。

跑快。


1岁8个月11天

我还没玩够呢。

融融也有自行车,在昆山。

爸爸快来吃(馒头)皮。


1岁8个月12天

(在野生动物园,骑完马、斑马,意犹未尽,很轻松地说道)该骑大象了。

时间顺序原则和序列看来也都有了。


1岁8个月17天

融融走在大树下。(这个例子太棒了)

鱼爸爸被吃掉了(当为:鱼被爸爸吃掉了)


融融的语言发展真快,近三个月以来,应接不暇。通过观察,她的语言学习是先通过模仿绘本上的句子或者大人的话,直接背下来,稍作替换,逐步用到合适的语境中去,倒也语用妥帖。经常让人很感叹和欣慰。


吃了一碗葡萄干,玩了一个游戏,然后叫着:

还吃。还吃葡萄干。还玩。(1岁3个月)

副词的学习,语序上从未出错。


汽车遇红灯停下来 

大汽不动,让行人过马路。(1岁4个月)    

“让行人过马路”几乎是最早的一句话,不晓得理解没有。


受伤了,爸爸摁住她,给她下巴上擦药,挣扎无效后

爸爸太过分了!(1岁7个月)

模仿绘本言语 “当当你太过分了”(语境是:当当霸占秋千,不给别人玩),重要的是她会纵向替换,有了词类范畴意识。


连动句

我要带小青蛙出去玩。

爸爸带你去公园。    (应该是“带我”,可见宾语位的人称代词还没有完全掌握)

姥爷来接姥姥、融融回河南。

爸爸开大汽出去玩。

融融来(V)  爸爸来(V)  (代动词“来”)


形容词

我有一个小爸爸,很帅!

理发,光头,真舒服,真漂亮!


语气词

小兔兔吧。这是小兔兔吧?

小青蛙呢?

我看一会儿黄鹂鸟吧?


洗脸或者遮挡时

看不见融融了。(实为:挡住融融,融融看不见某物了)


话题化

西红柿拿。(OV语序是不是必经阶段?)

草莓吃。


2岁5个月2天 

复句连接和语篇雏形

这是我睡觉的地方,我自己睡的觉,没有让老师拍。我在幼儿园可开心了,和游好一起吃的饭。我在幼儿园哭了一次,哥哥说“别哭别笑”。


2岁5月15天

(午觉时,在被窝里放“愤怒的小鸟”玩具,自言自语)爸爸,这小鸟喜欢你。这两个小鸟不一样,有的是白色,有的是蓝色,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红色。这两个是高兴的,这两个是生气的。这两个是女生,这两个是男生。小鸟别怕,我会照顾你的。小鸟,你害怕了吗?小鸟说:“我害怕了,因为那个爸爸吓着我了”。给你唱个“天上的星星不说话……地上有个布娃娃……”(自编自唱,糅合几首歌曲)你的爸爸不在家,你的妈妈就在这儿。


我愤怒地起床了。

(纯为操练“愤怒”一词,而且是做状语)


2岁5个月18天

幼儿园是幼儿园,家是家。

(问她幼儿园和家哪个好,如是回答。)

我想养只小猫,我把小猫咪放在蓝盒子里,推着。小车推回家给爷爷看。给它喂奶,陪着它睡觉,给它穿裤子,也给它送上学……我做那么多事情。我可以把它轻轻地抱回去。



如果只有调查的事实,没有理论,那就是调查报告,不是学术研究,学术研究还得有理论。


我们简要介绍儿童母语习得的四种理论:刺激-反应论,天赋论,认知论,功能论。四种理论都有证据支持,我们不拘泥于一家。


(一)刺激-反应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基本观点是:

1.语言是后天习得和形成的一套习惯;

2.语言是人类的一种行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获得的;

3.强化非常重要,是塑造行为和保持强度的关键;

4.儿童习得语言时,外部环境条件十分重要。

对实践的启发:亲子共读十分必要。


(二)天赋论


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基本观点是:

1.存在“普遍语法”(UG),各种语言只是参数不同;

2.人类具有一套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LAD);

3.儿童母语习得是一个主动、积极、创造的过程。

对实践的启发:鼓励孩子去创造性说话,演练规则参数,母语为体,外语为用。


(三)认知论


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基本观点是:

1.人类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能力,能与环境交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2.儿童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其认知能力发展基础上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

3.儿童总是运用熟悉的结构去理解和创造新的用法,由近及远。

对实践的启发:认知伴随语言的发展,“见识”与“言语”互相支持。


(四)功能论


代表人物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基本观点是:

1.比起语言结构的发展,更为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外部交际功能,语言是由意义体系逐渐发展起来的。在成人语言体系中,语言结构仅是表达意思的手段之一;

2.儿童在学说话以前就已经用非语言的手段(如体态语、神情)来表达意思,这时并无成人的语言结构;

3.儿童习得母语是为了学会表达、以言行事和交际,掌握语言的语义和语用体系更为重要;

4.儿童语言体系首先是有意义的体系,儿童借助成人的语言去表达,并逐渐向成人语言体系接近直到吻合,完成习得过程。

对实践的启发:让孩子学会整体表达思想和情感,语言为用,思想为体。






美工编辑:秦砖 汉瓦 鱼王

本文来源:弘语堂


相关推荐




科普


科普 | 为什么大人和儿童交流总是喜欢叠词词?

科普 | 婴儿是天才的语言学习者

科普 | 为什么世界大多数语言“妈妈”的发音都差不多?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说“我狗”?

科普 |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聊天句尾加“哈”? 

科普 | 为什么在聊天时加上符号“~”会有一种欢快的感觉?

科普 | 为什么有人语速快,有人语速慢?

科普 | 为什么汉字序顺不影响读阅?

科普 | 为什么废话越多的人越快乐?

科普 | 为什么我们要说“上”厕所和“下”厨房?

科普 | 为什么睡觉用“zzz”表示?

科普 | 为什么冬奥顶流“冰墩墩”的英文名是Bing Dwen Dwen?

科普 | 为什么“人民大学”译为Renmin University,而不是People’s University?

科普 | 为什么奥运会裁判报分时把1∶0称为one love?

科普 | 为什么说“元宇宙”的“元”是个糟糕的翻译?

科普 | 圣诞节为什么拼写成Xmas?圣诞快乐可以说成Happy Christmas吗?

科普 | 大脑为什么要删除3岁前的记忆?竟和语言有关! 

科普 | 汉字为什么是“方块字”?

科普 | 7-ELEVEn,n 为什么是小写?

科普 | 男导师的妻子叫“师母”,那么女导师的丈夫怎么称呼?

科普 | 想要表达真正开心地笑,得用几个“哈”?

科普 | 拼音“o”读“欧”还是“窝”?教育部语信司这样回复

科普 | 嗯?这么多年“嗯”的拼音我一直弄错了?

科普 | 可以说“感谢聆听”“谢谢欣赏”吗?

科普 | 反差萌!“虎”作姓氏时不念“hǔ”,而念“Māo”?

科普 | “牛轧糖”的“轧”到底读“gᔓzhá”还是“yà”?

科普 | 身份证上的“Ⅹ”到底怎么读?

科普 | “粳”字应该怎么读?186名农业专家和语言学家较真了5年

科普 | 高亭宇说的“格路”是什么意思?没有东北话十级真翻译不出来!

科普 | 语言学领域有哪些有趣又有料的笑话?

科普 | 你的语言正在出卖着你的性格

科普 | 语言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什么?

科普 | 北京野生动物园的声明为啥火了?我们用语言学知识分析一下

科普 | 王力宏深夜发文回应,我硬生生揪出了三十多处错误

科普 | 思聪真的是舔狗吗?让我们用语言学分析一下

科普 | “拿来吧你”是什么梗?让我们用语言学知识分析一下

科普 | “躺平”是什么梗?如何看待年轻人“躺平”的现象?

科普 | “煤气灯效应”是什么梗,用英语怎么说?

干货 | 电影《我和我的父辈》的英文名为啥是这个? 

干货 | 电影《长津湖》的英文名为啥是这个? 

科普 | 看《长津湖》学英语:三八线为什叫38th parallel? 

干货 | 《你好,李焕英》英文名为何用这个?

科普 | 潮流语言的终级迷惑:“yyds”为什么从去年火到今年?

科普 | 110为啥读成“幺幺零”?这些数字的“土味发音”你听过吗?

科普 | 孔子学院全球门户网站上线!孔子的英文名为何是Confucius?

科普 | “No.”并不是Number的缩写,而是这个词

科普 | “别cue我”的cue在英语里到底是什么意思?

科普 | “AA制”里的两个“A”分别是什么意思?科普 | A4纸的A、2B铅笔的B都是啥意思?

科普 | “人民币”的缩写竟然不是RMB?原来我们错了这么多年!

科普 | 今天,你emo了吗?emo是什么梗? 

科普 | 《自然》最新研究:日语、韩语或都发源于中国东北

科普 | “社交牛B症”是什么梗,用英语怎么说? 

科普 | App,Emoji,YouTube……这些词我们一直都读错了?

科普 | Mojito译成“莫吉托”是标准的中式翻译错误

科普 | 《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爆火!剧名为何这样翻译?

科普 | 乘风破浪的姐姐们A爆了!这里的“A”是什么意思?

科普 | “PK”“VS”“K.O”分别是哪些单词的缩写

科普 | “月亮”的英语竟然不是 moon!

科普 | 这些“动物”可以当动词用,你知道吗?

科普 |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一门外语?

科普 | 英语专八相当于什么水平?

科普 | 普通话冷知识:古人说的“普通话”是怎样的?

科普 | 听不懂“梗”怎么办?谷歌这个语言模型为你解释笑点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学术资源共享学术交流共进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资源共享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5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微信号: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欢迎后台留言

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科普趣文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