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热搜新梗“为i做e”“遇e则i”是什么意思?
“你是i人还是e人?”最近,这句话成了年轻人最新社交开场白。
在某社交短视频平台,有关“i人”和“e人”的话题浏览量已经超过了5000万。网友们纷纷在平台上更新了自己做为“i人”或者“e人”的有趣经历:
图源:小红书网友
甚至连自己养的小动物也有“i”和“e”之分:
图源:小红书网友
不过,在做出判断之前,有些网友可能会问:啥是“i人”“e人”?
而说起“i人”和“e人”,“MBTI”也要先理解一下~
MBTI是什么?
MBTI全称为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是由美国作家伊莎贝尔·布里格斯·迈尔斯和她的母亲凯瑟琳·库克·布里格斯共同制定的一种人格类型理论模型。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奠基人之一,MBTI就是由荣格提出的“荣格八维”扩充而成。
在荣格的《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一书中,他提出了人们有4种认知功能:thinking(思考),feeling(感觉),sensing(感知),intuition(直觉)。迈尔斯母女所创设的16种人格分类方式,也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之上。
Carl Gustav Jung was a Swiss psychiatrist and psychoanalyst who founded analytical psychology. Jung’s theory of psychological types is perhaps the most influential creation in personality typology, and it has inspired a number of different theories.
In the 1920s, Jung’s theory was noticed by Katharine Cook Briggs, who later co-authored a personality indicator still used today, the 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 (MBTI). Briggs was a teacher with an avid interest in personality typing, having developed her own type theory before learning of Jung’s writings. Together with her daughter, Isabel Briggs Myers, they developed a convenient way to describe the order of each person’s Jungian preferences – this is how four-letter acronyms were born.
每个维度包括两个方向,代表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
四个维度的不同偏好倾向组合起来,便形成16种人格类型。
最近长盛不衰的 MBTI 测试里,最火的分类就是 e 人和 i 人。尽管大家可能已经知道,小Z还是来解释一下:
e=外向的人/外倾的(Extravert),倾向于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外部世界的人和事
i=内向的人/内倾的人(Introvert),倾向于关注自我的内心思想、情感
One of Jung’s key contributions wa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Introversion and Extraversion – he theorized that each of us falls into one of these two categories, either focusing on the internal world (Introvert) or the outside world (Extravert).
但目前逐渐被引申为:
e=外向健谈社牛型选手
i=内向害羞社恐型选手
i人和e人的区别到底在哪?相关话题也持续霸榜热搜。
有网友表示,i人和e人的区别主要在于“和他人心理距离的远近”。极端e人觉得,出门在外全天下陌生人都是家人,而极端i人问个路都要犹豫半天。
但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是:社交时忽 i 忽 e,上班后先 e 后 i,一谈恋爱 i/e 无缝切换。
还有人做出了迅速判断身边人是否是“i人”或者“e人”的攻略:
图源:小红书网友
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识别他人,网上现在又多了一些词条:
为i做e
迫不得已社交时,一群i人里相对不那么i的人挺身而出做e,虽然社恐但依旧努力与他人交流。
遇e则i
e人遇到其他e得过分活跃的人,在其衬托下会显得像个i人。
e言不发
当一个e人突然变得沉默,那一定是他遇到了什么问题。
白日做e
本身是i人,但是白天戴上e人的社交面具,努力合群。
话题MBTI在新浪微博的阅读次数达16亿,抖音平台相关播放量超11亿。在微博@MBTImemes和Reddit有关MBTI的内容里,聚集了各式人格的投稿。
分析现实生活里的人已经不够满足,MBTI的方法论还能套在电影角色上。
哈利·波特是具有冒险精神的ISFP,赫敏是激进澎湃的管理者ESTJ,罗恩是典型的娱乐型人格ESFP,露娜是带一点神经质的INFP。
图源:personality database
钢铁侠是外向型的企业家人格ESTP,蜘蛛侠是可爱小狗ENFP,奇异博士自然是智商拔群的INTJ。
图源:personality database
尽管这些电影人物并没有做过MBTI测试,所有虚拟案例,都只是方便大家对号入座、找到认同感而已。
根据MBTI找工作和朋友,靠谱吗?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MBTI量表演变为多个版本,且被广泛应用于职业、教育、家庭等领域。根据国外著名心理学家斯隆克调查表明,MBTI量表的信度、效度都很高。这意味着,它是真正的心理测试,而不是随意编造的产物。
除此之外,在知网上搜索关键词“MBTI”,可以找到六百多个结果,并且国外有相当数量的研究。
然而理论中某些缺陷同样是MBTI被质疑为不科学的原因之一。荣格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人之一,精神分析的方法在临床心理学中非常有效,但是精神分析的科学性一直存在争议。
《卫报》上刊发的文章,说明了这些问题。
迈尔斯母女更加剧了大家对MBTI科学性的质疑:她们没有受过正式的心理学和统计学训练,编制的量表一开始甚至找不到被试,怎么才能保证其有足够的科学性?且排除科学性问题,她们对荣格理论的改进也充满争议,这种改进的理论是否有可靠的依据?
总之,MBTI的理论是否可靠尚有争议。
图源:《卫报》网站截图
也有网友发现,人们过去谈论星座,现在谈论MBTI,仿佛略有相似,那么大家是出于什么心理呢?
对此,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芳指出,这可能说明,我们对于这些工具的使用其实相当功利,这种自我了解是指向当下某些需要的。比如用来筛选交往对象、筛选员工,甚至还有一些人会用这个来指导自己的生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们想要自主选择,但是当这个社会变化很快,信息过载、选项太多的时候,反而会变得害怕选择或懒于选择。这时如果有一个所谓的指导性的东西,减轻主动选择的压力,我们也可能会愿意让渡掌控权,借由这种简单的、确定的方式来获得安全感。
最开始作为心理工具的MBTI,近年来被越来越多使用在年轻人的社交场所,代替星座成为了年轻人“破冰”的社交工具。见面不熟,不知道聊什么,就先问一句“请问你的MBTI是什么?”正因为MBTI属性转换,更多变成了社交工具,而忽略了其心理学背景,很多人戏称MBTI为“新型星座。”
图源:视觉中国
王芳还指出,在网络的某些群组里也能看到,某一类型的人会热烈地聚在一起,不停讨论“我们这个类型的人怎样怎样”。这个过程会导致群体极化,即让本来可能只有一点相似的人,在不断交换类似观点之后变得更相似,反过来又会让个体把自己身上的那个标签贴得更紧更深。
分类让人们形成不同的群体,对于标签的深信不疑让人们自我固化,对于接触和发展人格的另一面或许会起到一定的阻碍的作用。
最近超火的MBTI测试题你做过吗?你是哪种性格?快来评论区说说吧~
本文来源:16personalities、新京报、卫报、人物微信公众号、personality database、21世纪英文报
老规矩
觉得长知识的
点赞为敬
科普
科普 | 男导师的妻子叫“师母”,那么女导师的丈夫怎么称呼?
科普 | 为什么可以说“我爸爸”“我妈妈”,却不能说“我狗”?
科普 | 如何用语言学知识分析“小偷偷偷偷东西”并对下联?网友的答案秀出了天际!
科普 | 最近刷屏的“显眼包”是什么梗?可不是eye pack哦!
科普 | 北京野生动物园的声明为啥火了?我们用语言学知识分析一下
科普 | 潮流语言的终级迷惑:“yyds”为什么从去年火到今年?
科普 | 什么是语言学?语言学就是学语文的?语言学有何用武之地?科普 | 语言学等于学语言吗?为什么要学语言学?科普 | 为什么有的人更擅长学习多种语言?科普 | 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吗?科普 | “牛轧糖”的“轧”到底读“gᔓzhá”还是“yà”?
科普 | 老外聊天时最后发的“X”是什么意思?理解错了很尴尬!
科普 | 麦当劳“McDonald's”前面的“Mc”是什么意思?
科普 | Excuse me是“不好意思”,那Excuse you是啥意思
科普 | “you are a noodle”是什么意思?可不是“你是个面条”
科普 | “he is a zero”是什么意思?可不是“他是0”
科普 | bus是“公共汽车”,boy是“男孩”,那么busboy是什么意思?
科普 | “John”为何译成“约翰”?为什么中英文的发音差异这么大?
科普 | 不再emo!这届年轻人的新情绪emoha又是什么梗?
科普 | App,Emoji,YouTube……这些词我们一直都读错了?
科普 | Add oil = 加油 ?这些 “中式英语”居然是正确的!
科普 | 一图搞懂equality(平等)和equity(公平)的区别
好科普 | 我们分析了3447个地铁站,发现了中国城市地名的秘密
科普 | “街”:我国最奇特的一个字,3000年间都是一个读音
科普 | 全国各地普通话标准程度排行榜,你的家乡属于第几档?
科普 | 语言进化编年史:我们的语言如何进化,将来如何发展?
科普 | 惨绿少年、酒店猛狗……这些“令人喷饭”的词,居然都是成语
科普 | 为什么奥运会裁判报分时把1∶0称为one love?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18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3
获取更多科普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