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康 | 《西北偏北》
摄影:蒋 康 访谈:黎光波
家乡是梦中那温暖又扎心的地方。对家乡的怀念,对家乡的情怀,在我们奋力往前奔跑的路途上,跑着跑着他就出现了。在那一段段零零碎碎的河西走廊梦中,我隐约看到了那漫天尘土的辉煌历史以及充满喧嚣的时代记忆。是梦吗?是真实发生过的吗?是家乡吗?是远方吗?都不重要了。
——黎光波
蒋 康
1990年3月生于陕西咸阳
2015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电力工程系,现居苏州。
▼
《西北偏北》
(部分作品)
蒋康生于陕西而工作于江苏,这组作品是他在甘肃以一个北归的南人的身份进行的拍摄记录,它们所组成的这卷画卷,是他用来观看和放大西北所具有的的特殊气质的一个支点。它厚重,沧桑,承载了我们民族辉煌的历史;它落魄,忧伤,埋葬了我们一代代悲欢离合的记忆。
L:黎光波
J:蒋 康
C:感谢您接受采访,作为摄影师您的主要兴趣是什么?
H:我觉得可以用摄影来表达我想表达的东西,摄影对我来说是我表达的最好的方式。 摄影让我对生活有新的刺激,我很喜欢尝试很多不同风格的表达方法,在摄影中。
L:《西北偏北》是一组你和家乡之间关系的作品?
J:是的,我毕业以后去了南方工作,而在此之前我一直在家乡上学,除了旅行和实习之外没有离开过家乡,可以说每次离开都是知道要回去的,后来我去南方的一家国企工作,作为一个行业垄断性国企,我在加入它的时候心里已经明白我估计很难再回到家乡了,这个时候家乡的概念就在我心中不断的放大。在去年8月份请了一个年假,和朋友去了一趟大西北,在那里,我以一个北归的南人的角度拍摄了这么一组作品。
《西北偏北》/ 部分
L:最初的版本将这个作品分为了四章,为什么要那么划分呢,后来又为什么变成了一章?
J:最初的设想是要拍摄一个非常宏大的主题,想要通过四个不同的章节来反映,但是我时间实在有限,总体来说片子是不足以支撑这样的主题的,于是我就从其中精选了三十几张重新构成了这组作品。
L:这组作品拍了多久?
J:其实也就是一周多点,这是我请年假出去拍的,但是在拍摄之初就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计划,而我们每天也都马不停蹄的前进几百公里,最后收获的片子还是很多的。
L:行走了哪些地方?
J:我们从嘉峪关出发,一路自驾,去了武威、酒泉、玉门、敦煌、博罗转井等地,而我在嘉峪关等朋友的时候还去了趟额济纳旗,当时是因为自己先到了两天没事做,但是我这一整个摄影的计划就是在这一来一回的路上彻底明确的,也正在这一路上的广阔风景大大的刺激了我心中作为一个西北人的情怀,加上这条路限速很厉害,开着开着灵光就突然乍现了。
L:为什么会选择去这些地方?
J:我最初的目的本来是去探访一些因为能源枯竭而衰落的城市,做功课的时候在那边看了几个点,后来去了那边,就像我刚才说的,在我独自开车的两天里我的想法变了,并制定出了一整套完善的项目计划,当时结合时间、地域画了这么一个圈,除了完全自由的驾车前行,也根据我需要的一些画面进行了地点选择。
L:为什么说它落魄,忧伤,埋葬了我们一代代悲欢离合的记忆?
J:首先我要推荐大家看一部纪录片,叫做《河西走廊》,我是在将要毕业的那一年看的,直到后来再看第二遍的时候依然有种落泪的冲动。我们都知道,汉朝是我们国家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而丝绸之路也是那时候建立的,那时候的西北,是一个缤纷精彩的大舞台,在这里发生了太多雄浑壮丽的故事,但从唐以后,中国首都东迁,丝绸之路也断断续续,曾经的辉煌慢慢的枯萎,一直到现在都没有复兴起来,这种气质我在西安感受的非常明显,也是我对西北印象的一个基调。
L:后面有一些什么计划?
J:我其实一直以来想要拍摄一个有关我的家乡的项目,但是假期太少,而且现在自身的摄影语言以及对摄影的认知上都还不够成熟,需要继续打磨,这个西北的项目其实是一次非常好的试验,对我探寻自己的摄影语言而言。其实短短几个月,我再回看已经能感觉到诸多不满意的地方了,完全没有当初作品刚刚完成的兴奋。我打算在近几年里再多进行几个小项目,等到我觉得合适了,我想回家乡拍一下。
关于 自 然 生 长 85 后中国摄影师成长计划
之所以选择邀请 1985 年后出生的中国摄影师加入这个摄影成长计划,是因为希望能与志同道合且观点相近的伙伴一起探索摄影,一起举办展览,一起完成有趣的项目。
这个摄影成长计划叫作《自然生长》,宗旨是呈现当代摄影师丰富的摄影实践和实验,寓意我最向往的状态——在宽容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不被强行扭曲、改造,受到应受的尊重,尽可能自由地创作。
邀请的摄影师们人数众多,他们的作品风格迥异,显示出的对摄影的认知都有差别,但他们孜孜不倦地尝试摄影不局限、不拘泥、不终结于其自身的各种可能性的精神,却很相似。他们努力延伸着视觉表达的维度:无论是模糊媒介的边界使之更具弹性,还是思考形式带给内容的影响,抑或是用最简单的技法强调所处理的主题……
不打算赞美他们的作品的价值,为他们增添任何浮夸的光环。相反,只想以我们的绵薄之力,诚恳忠实地向观众介绍中国当代摄影生态图景的原貌,打开一扇让观众了解 85 后摄影师眼中的当代生活的窗。虽然并不全面,也谈不上代表性,但至少,足够自然。
项目执行:黎光波
项目监制:崔 波
此文为原创内容,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往期回顾
(点击姓名即可查看)
鸣谢(排名按照时间顺序排列):
如有需要,
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