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评估:兰德公司《中美军事记分卡》是一份比较标准的战役作战层次净评估案例
兰德公司《中美军事记分卡:军队、地理及力量平衡的变化(1996~2017)》是一份比较标准的战役作战层次净评估案例
远望智库净评估中心主任、首席专家 易评估
2015年9月14日,美国兰德公司发布的研究报告《中美军事记分卡:兵力、地理及力量平衡的变化(1996~2017)》,对中美两国在1996、2003、2010和2017年四个年份和台海、南海两个方向的军力进行了比较分析,一度引起多方面的关注,并有多个完整的译本或半成品在境内传播,仅报告名称就有多种译法。例如,《中美军事记分卡:兵力、地理以及不断变化的力量平衡(1996~2017)》;再如,《美中军事打分表——军队、地理和动态力量平衡(1996~2017)》;又如《中美军事得分榜:部队情况、地理因素与演变中的力量平衡(1996~2017))》,等等。想必许多读者早已阅览过原文或一些译文了。当然,针对报告的评论、评价和解读也是不少的,然而时过境迁,对其相关思想观点再行一番梳理也没啥意思,想了想还是免了吧!
十多年前,职事之故,我说兰德公司2000年发布的报告《恐怖的海峡?——两岸对抗的军事问题与美国的政策选择》是净评估案例,无可争辩,毕竟其报告摘要和正文中都有指出——“与其说我们的分析是当前双方实际能力的净评估,还不如说是对特定作战编成可能的潜在能力的评估。”然而,在兰德公司《中美军事记分卡》这份报告序言中并没有提到“净评估方法”。只是讲到“虽然近年来有大量关于中国军事问题的文献研究,但是大多数仅围绕装备库存和单兵武器系统进行探讨。受美国空军的委托,兰德公司采用动态分析方法东亚军事冲突的作战背景,旨在推动公众开展与中国有关的防务问题探讨。”陡然说它是一份比较标准的具有战略性的战役作战净评估案例,仅仅是我个人的说法,纯属“易家”之言,在我之外还没有人这样说过,虽然没人指出不能这样说。我之所以坚持这样说,目的无它,就是要为刚刚入门的研习者找到一个抓手,以便“有样学样”。
在一些学术活动中,我常拿《中美军事记分卡》说事儿,却总也没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说法。只是因为时间关系、篇幅所限,说也说不清楚,决不是“拿着锒头儿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难得今天有闲,拉开架式好好说它一说,看看究竟是也不是。
(一)符合美国国防部给出的净评估术语定义
2009年12月23日,美国国防部指令《净评估办公室主任》明确,“净评估”术语定义为对决定国家相对军事能力的军事、技术、政治、经济和其他因素的比较分析。它的目的是确认需要高层防务官员注意的问题和机遇。虽然在此问题上学界并未达成一致,甚至有人反对给予净评估一个简单且明确的定义,但这是官方给出的净评估定义,也是迄今最权威的定义,是我们可资参考的重要依据。显然,《中美军事记分卡》是对决定中美相对军力的因素特别是军事因素的比较分析。就目的性而言,报告确认了许多需要美国高层防务官员注意的问题和机遇。
(二)与安德鲁·马歇尔通常的说法一致
安德鲁·马歇尔作为美国国防部净评估办公室主任的四十多年中,无论是在其著作中,还是在耶鲁大学授课期间(1987年),都未对“净评估”作出定义。不过,早在1972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备忘录《净评估的本质与范围》中,马歇尔描述了他心目中的净评估概念:它是一种分析框架,这种框架能够补充甚至有望超越之前那些强调定量模式的分析的局限性。有研究者注意到,在七、八十年代,马歇尔更愿意将净评估大致描述为“环境扫瞄”,指出这一术语有多重涵义,包括最广泛性、着眼双边军事关系的本质、全面综合性、偏向性以及对细节性的重视。按照马歇尔的话说,净评估是对美国与对手在国家安全领域某方面进行的比较分析,是从地缘政治和军事使命的角度,对军队态势和军事平衡进行评估。其要旨不仅仅在于评估当前形势,更重要的是预见潜在的长期趋势,帮助国防部高层管理者做出相应决策。对照《中美军事记分卡》不难发现:它就是一个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框架。诚如报告所言,其每一张能力记分卡都包含对该特定任务领域所有重要因素的定性分析和讨论;它是对美国与中国在国家安全的军事方面进行的比较分析,是从地理和军事使命的角度对军队态势和军事平衡进行的评估;它不仅评估了过去和当前形势,也预见了未来趋势,并为国防部高层管理者做出相应决策提出的意见建议。
(三)以SWOT矩阵分析的基本模式
美国学者保罗·布瑞肯(Paul Bracken)在《净评估:一份实践指南》中说,就像是商业活动中的净利润是把成本从毛收入中扣除后得到的净收入,净评估以同样的方法把红、蓝双方的相关要素都纳入考虑范围,并在同一地点进行整合,得出一个在竞争情势下的“净”结果:一幅包括每个竞争对手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的“政治-军事关系的全面图景”。台湾地区学者潘东豫在《净评估:全面掌握国家企业优势》中亦说:净评估并不是一门新兴的学问,它是策略规划过程中的一环,是国防规划者自企业界引进的一种国家安全战略分析技术,因此与现行产业界所流行的SWOT分析,并无二致。研究表明,SWOT分析就是净评估的基本模式。
我注意到,兰德公司的《中美军事记分卡》与其《恐怖的海峡?——两岸对抗的军事问题与美国的政策选择》等报告一样,总要“把包子馅写到了包子皮上”,开篇它就分别讲到台海方向和南海方向的推演结论。例如,2017年台海方向作战,中国在对美国空军基地打击和对美国水面舰艇打击这2个领域对美国占有一定优势,在与美国的制空权争夺、对美国空中纵深打击的防御和太空战能力这3个领域则处于劣势,在其余5个领域的交锋上大致持平。再如,2017年南海方向作战,中国在美国对其空军基地的打击和对其水面舰艇的打击这2个领域处于绝对劣势,在与美国的制空权争夺、太空战能力和网络战能力这3个领域处于相对劣势,其余5个领域的交锋上大致持平。可以说,报告通篇都是围绕中美国两国的竞争优势分析展开的,扎扎实实遵循了SWOT分析模式。
(四)旨在追求净结果的评估
1947年7月美军国会通过的《国家安全法案》要求制定明确的《国家安全战略》,并相应建立竞争性的评估程序。自那以后,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展开了一系列旨在得净结果的评估,最终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分析形式——净评估。《中美军事记分卡》就是旨在得到净结果的那种评估,报告全文提到净效果、净收益、净影响、净变化、净提升、净平衡、净能力和净评估等词语有16处之多。我在其他场合讲到并发过小文,今天为充分说明问题,不妨再摘录并翻译一回:
1.“The net effect of these changes has been to narrow, but not close, the qualitative gap between the U.S. and Chinese air forces.”这些变化的净效果缩小但没有消除中美空中力量的质量差距。
2.“The results show net gains for China, with its improved IADS reducing the ability of even the improved U.S. forces to penetrate Chinese airspace at moderate risk.”结果显示了中国的净收益,即通过不断改进的一体化防空系统,在一场中等程度的风险中,也能够削弱美军侵入中国领空的能力。
3.“To assess the net impact of improvements to both U.S.offensive and Chinese defensive capabilities, we modeled attacks on the 40 Chinese air bases within unrefueled fighter range of Taiwan, and, separately, on the smaller number from which Chinese aircraft could range the Spratly Islands.”为了评估这些改进对美国进攻和中国防御能力的净影响,我们模拟了在不加油的情况下能够攻击台湾的40个空军基地进行袭击,同时也对能够抵达南海岛屿的中国战机进行了模拟。
4.“Since 1996, the PLA has made tremendous strides, and, despite improvements to the U.S. military, the net change in capabilities is moving in favor of China.”自1996年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得以大踏步的前进,尽管美军也得到了发展,但在能力方面的净变化无疑更有利于中国。
5.“Geography and distance are key factors in any realistic net assessment, and their impact should play a large role in determining plans and strategy, as well as broader security and diplomatic policy.”在任何真实的净评估中,地理和距离都是关键因素,无论在制定计划和战略,还是更广泛的安全和外交政策方面,它们的影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The net result of these advances is illustrated in Figure 3.1, which uses colored bands to depict the number of weapons that can reach a given range.”这些优势的净结果在表3.1中进行了阐述,使用颜色标记来描述了能够达到特定航程的武器数量。
7.“The 2017 outcome suggests that growing quantities of cruise missiles can create net gains for the United .”2017年的推演结果表明,不断增长的巡航导弹数量能够为……创造净收益
8.“The 2010 and projected 2017 results show a net improvement for the United States, due largely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projected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JASSM cruise missiles.”针对2010和2017年(计划中)的推演结果显示,通过大量的引入和发展JASSM巡航导弹,能够使美国获得净提升。
9.“The net effect of these developments on the outcome depends largely on the geographic reach and duration of the conflict.”基于这些结果的发展其净效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理抵达和冲突持续。
10.“The net effect of these recent PLAN aviation advances is to increase the range and magnitude of threat posed to U.S. Navy elements by PLAN aviation strike packages.”近期解放军海军航空兵发展的净效果在于增加了美国海军面临威胁的范围和强度。
11.“we consider the evolution of both sides’ forces and their impact on net results.” 在所有领域,我们对双方力量及其影响的考量基于净结果。
12.“The net effect is diminishing U.S. submarine effectiveness against the Chinese invasion fleet, and that trend holds in 2017.” 净效果在于消除美国潜艇对中国入侵舰队的效果,并且这一趋势将持续至2017年。
13.“more capable inventory of precision standoff weapons has resulted in a net improvement in the U.S.” 更多的先进武器使得美国打击中国大陆军事目标的能力得到净提升。
14.“when the net balance remained largely static (even as both sides improved their absolute capabilities). And although”当净平衡保持大致稳定时(即使双方的绝对能力都得到提升)。
15.“U.S. net capabilities did improve after 1996” 美国的净能力在1996年后确实得到了提升。
16.“Toward Better Net Assessment: Rethinking the European Conventional Balance”更多的净评估:重新思考欧洲的常规军事。
当然,其中某些句子的译法或许能以另一种来替代,但是其“净”的意思大致如此,是改不了的。
据美国净评估专家菲利普·卡伯尔研究,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马歇尔在一份备忘录中简洁地提出了净评估的基本原则。而据安德鲁·克雷平涅维奇和巴厘·沃茨在《最后的武士:安德鲁马歇尔与美国现代国防战略的形成》中说,这些原则(规则)提出四十多年来一直为净评估者所遵循。我注意到《中美军事记分卡》同样遵循着这些原则。
(一)进行了多个学科领域的比较
尽管报告声明“仅包括军事力量和战争机器的分析,与政策及相关议题无关”,但在事实上,报告背后的地缘政治动因十分明显,并且提到随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在全球战略制衡体系中的持续攀升可能导致的结果。
报告重点从武器系统、军队等方面对美国和中国进行了仔细比较,特别是对军力比较需要关切的空、海、天、网、核等十个领域的攻防能力进行了广泛、综合的考察。报告明确清晰地列出10张军事记分卡,其中海军占2张,空军占4张,太空、网络和核力量占4张,虽然都是纯粹的军事问题,但是领域众多,且相关的讨论范围并不限于军事问题,而是更为广泛。
(二)分析了中美之间对抗性的态势和趋势
报告综合关注美国与中国之间各种类型的军事竞争。为了建立描述和理解竞争性/对抗性的态势及其发展趋势的基础,报告按照“过去—现在—未来”的模式,围绕1996年、2003年、2010年和2017年四个时间节点,对中美双方的胜负优劣概率和战略态势演变进行了量化评估,指出了各方的优势与不足。其基本结论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在各个领域稳操胜券,目前中美在多个领域难分上下,未来10至15年双方力量对比还会进一步改变,并指出不同任务领域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
报告认为,近二十年中国武器装备整体水平显著提升,短期内夺取第一岛链尤其台海区域海空优势的可能性大为增强。面对中国攻击密度和近距驰援的优势,美国应不惜代价遏止中国速战速决的企图,并依靠尖端武器装备于后续攻守相持的胶着阶段逐渐扭转局面直到占据上风。
报告总结指出,虽然中国越来越有可能在无须彻底击败美军海空力量的情况下迅速实现其有限作战目的,但是美国仍然会在后续的对抗中凭借雄厚的军事实力获得胜利。
(三)将中美军力的比较置于具体作战环境中进行
报告设置了中美双方在台海方向和南海方向军事竞争/对抗的总体背景,并为评估各任务领域竞争/对抗的状况及其结果,设置了交互作用的具体场景以及可以运用的力量。
正如报告所言,大部分能力评估同时采取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的方法,除太空对抗的两项能力评估和网络战能力评估外,还对相关领域的作战进程进行了建模。
(四)围绕能否维持长期优势来评估双方的作战效能
报告比较了中美军事竞争的效率,并从实战出发,对各方参战的有效性做出了结论。
例如,距离上的不对称和特定地理环境影响因素,总体上不利于美国,而使中国享有地域优势。但是,美国在亚洲前沿基地不足而中国远距离投送能力有限,双方作战能力随着距离远近变化而变化。
(五)对公开来源的竞争效率进行了解构分析
报告突出强调美国和中国做事的效率,以及美国相对于对手具备竞争优势的领域。同时,为更好的了解、借鉴或作为标的,还对一些效率显然更高或更低的领域做出了解读。报告认为,虽然当前中国军队整体能力明显落后于美国,但是其发展速度较快,增大了美国在未来战争中获胜的成本。
例如,在近年的多场战争中,美国都能在几天甚至几小时内夺取海空主导权,尔后安全地运用力量。但是,中国军队日益现代化,已经有可能在冲突初期建立临时的海空主导权,由此导致美国与盟友的地面及海上力量只能获得有限的空中支援,其在亚洲的军事基地、航空母舰、太空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其他高价值设施面临严重风险。这就是说,美军虽然仍然能够在与中国的冲突中获胜,但是在作战行动的成本、时间和生命方面都将大大增加。
(六)考察了多个盟友或对手及多组平衡
报告主题虽然是中美军力的比较分析,但是并未局限于中美两国的简单状况,而是考察了一系列潜在竞争对手或盟友的状况。
例如,报告强调,中国军队的反进入/区域拒止能力已经对距其较近的美国军队和基地设施构成较大的威胁。对此,美国亟需改变当前驻亚洲军事基地数量有限且集中于日、韩等东北亚国家的现状,加强与西太平洋特别是东南亚诸国、澳大利亚等的军事合作,以便分散部署。
(七)聚焦于诊断问题本质和机会之窗
报告旨在诊断中美军力比较中面临的问题和机会,全文的重点当然是对问题和机会做出判断,而不是提出行动建议。但是,为保持美国的威慑力、降低美国在冲突之初的损失并确保获得战争的胜利,报告最后基于评估结论还是提出在装备采购、兵力部署、外交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的建议。
其建议内容在报告中有明确反映。大致是:其一,西方政府和专家们应努力影响中国的想法,让中国领导人了解战争对中国来讲也是灾难性的。其二,调整军费投入的优先项目,更加注重冗余性和战场生存能力,优化防区外打击系统,注重隐身及战场生存能力高的战斗机和轰炸机的作战应用,突出潜艇作战和反潜作战,增强太空能力与太空反制能力。其三,美国制定的太平洋军事行动计划应尽可能地动态、开放。其四,应加强美国与太平洋岛国和东南亚各国的政治军事合作,以便在战争爆发时能有更多的可用通道选择。其五,美国应统筹规划协调行动,使中国与有关战略稳定与冲突升级等问题的磋商。
净评估不排斥任何有效的方法手段,但其常用方法手段无外乎场景分析方法、假想敌机制运用、模型模拟工具、“日后”演习程序和竞争优势分析等。显然,《中美军事记分卡》对上述方法手段都有充分的运用。
(一)具体设定了战役作战场景
前面探讨过,《中美军事记分卡》以台海作战和南沙冲突为背景,分别为评估十种能力设定了具体的冲突与交战场景、以及相应行动企图和可能行动样式。
以“能力评估之一:中国攻击美空军基地的能力为例”。该章分析了中国利用弹道导弹和巡航导弹打击美军空基地,阻止其利用这些基地实施空中作战行动的能力。分析显示,中国的常规导弹部队在过去的15年中实力迅速增强,其射程已经能够覆盖中国领土约1500千米范围的美国空军基地。这种能力对美军更大范围内的作战能力造成妨碍,使得争夺制空权的斗争更加复杂,使得在战场附近使用预警机、加油机和电子战飞机等辅助资产的风险更大 、困难更多。
就台海方向而言,由于聪明的对手会采取各种手段以尽可能瘫痪对方的空军基地,报告建构了对方攻击机场跑道、攻击停机坪、巡航导弹对基础设施的袭击以及混合攻击等战役作战想定场景。而对南海方向而言,在作战条件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报告就假设在南海方向,美军可以从另外两个菲律宾基地发起作战行动。
(二)扎实运用了假想敌机制
报告声称“中国并非敌人”,“不希望中美发生武装冲突”,开展此项研究只是为了更好地使美军高官认识各作战区域在东亚面临的挑战,为美高层制定东亚政治和军事政策提供参考。然而,顾名思义,《中美军事记分卡》评估的就是中美互为假想敌的情况下,各方在台海和南海的战略性战役作战能力。
以“能力评估之九:中美网络战能力”为例。报告单列一章区分三节对中美网络战问题进行了讨论。前两节分别介绍了中美双方各自在战役性和战略性网络战领域中的目的,以及鉴于军事及其他系统性质这些目的可能实现的程度。战役性网络战主要指出于消弱敌方战斗手段之目的而攻击其军事系统,战略性网络战大多是出于削弱敌方战斗意志之目的而攻击其政府和非政府系统。第三节对影响中美网络战能力的的因素进行评价,包括理论、体制、装备、领导、网络管理以及针对“零日”漏洞的解决方案。
(三)模型模拟工具
报告共有包括兵棋推演专家、模型模拟专家、作战行动专家、以及一些中国军力专家在内的14位专家合作完成。大量采用了推测性参数与动态建模方法(包括统计分析、蒙特卡罗模拟法和修正的兰彻斯特方程组合)。
以“能力评估之二:美中制空权争夺”为例,课题组使用了兰德公司开发的大规模战役模型中的空战模块,其中包括判定空战结果的算法,开发了模型的输入值,以生成每架飞机比较合理的杀伤值,根据开源渠道获得的武器性能和历史经验确定交换比。相关情况如图1、图2所示。
图1:台海冲突场景下的空中战役
注:阴影区域表示中国宣告的飞机/导弹禁区
图2:南海方向的空中战役
再以“能力评估之十:中美战略核稳定能力”为例,为评估第一次打击能力,课题组采用了兰德公司首先开发的、用以评估美苏在冷战期间核演变的作战样式,但在中美的比较中对其进行了改造。此模型的设计是为了稳定中美竞争中的第一次核打击是否稳定。而稳定局势的定义是指双方都有能够生存下来的二次打击能力。在稳定环境下,先发打击不能确保攻击方不会遭到毁灭性报复。因此,通过先发攻击获得优势的做法不是完美的选择。
此外,报告对于“日后”演习程序和SWOT—CLPV矩阵分析模式的运用也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不能一次都说了,否则的话,下次谁还听我的课呢?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公号内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
---|
创新发展: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科技体制改革 | 科技创新政策 | 协同创新 | 科研管理 | 成果转化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产学研 | 供给侧 |
热点专题: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工业4.0 | 商业航天 | 智库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 基金 | 装备采办 | 博士 | 摩尔定律 | 诺贝尔奖 | 国家实验室 | 国防工业 | 十三五 | 创新教育 | 军工百强 | 试验鉴定 | 影响因子 | 双一流 | 净评估 | 大学排名 |
预见未来:预见2016 |预见2020 | 预见2025 | 预见2030 | 预见2035 | 预见2045 | 预见2050 |
前沿科技:颠覆性技术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精准医学 | 基因 | 基因编辑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纳米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云计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石墨烯 | 能源 | 电池 | 量子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北斗 | 智能制造 | 不依赖GPS导航 | 通信 | 5G | MIT技术评论 | 航空发动机 | 可穿戴 | 氮化镓 | 隐身 | 半导体 | 脑机接口 | 传感器 |
先进武器:中国武器 | 无人机 | 轰炸机 | 预警机 | 运输机 | 直升机 | 战斗机 | 六代机 | 网络武器 | 激光武器 | 电磁炮 | 高超声速武器 | 反无人机 | 防空反导 | 潜航器 |
未来战争:未来战争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网络空间战 | 分布式杀伤 | 无人机蜂群 | 太空战 | 反卫星 | 卫星 | 混合战争 |
领先国家:美国 | 俄罗斯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 以色列 | 印度 |
前沿机构: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快响小组 | Gartner | 硅谷 | 谷歌 | 华为 | 阿里 | 俄先期研究基金会 | 军工百强 |
前沿人物:钱学森 | 马斯克 | 凯文凯利 | 任正非 | 马云 | 奥巴马 | 特朗普 |
专家专栏: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易本胜 | 李德毅 | 游光荣 | 刘亚威 | 赵文银 | 廖孟豪 | 谭铁牛 | 于川信 | 邬贺铨 |
全文收录:2018文章全收录 | 2017文章全收录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