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所】关于大师的偏题——曹雪芹的风筝
作者简介
男孩面对自由自在的风,羡慕之情油然而生。
他意识到,他也可以像风一样自由。
曹雪芹为人所熟知,通常是因为他所写的那本《红楼梦》。《红楼梦》塑造了如此迷人又如此深邃的浪漫世界,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为之痴痛也为之神往。《红楼梦》成就了曹雪芹,凭此一役曹公名留浩浩文学史大观,也让“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绣像永远深刻下去、纠缠下去。《红楼梦》也裹挟了曹雪芹,掩盖了可能的曹雪芹,《红楼梦》总是隐隐透出一次次加深又一再坐实的为人所熟知的曹雪芹的形象,两相绑定而缠绕,谈《红楼梦》而必曹雪芹,谈曹公也必《红楼梦》。曹雪芹成了《红楼梦》的魂灵,现实存在的曹公却渐渐语焉不详起来,成了隐学的部分。真实存在于历史中的曹雪芹一定远比“悲伤而浪漫,浪漫而悲伤”的这一形象更加丰满。
谈及曹雪芹,这一次避开《红楼梦》,只略略谈一谈关于大师的一次“偏题”——曹雪芹的扎燕风筝。
要谈曹雪芹的风筝,还需提到一本今已失传的奇书《废艺斋集稿》。是时1943年,北平北华美专的几位学生,由老师介绍与北平国立艺专的雕塑教授高见嘉十结识。高见嘉十提及对于中国风筝艺术的兴趣,也与几位同学一起展开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半年后,高见嘉十作为日籍教师从一位名叫金田的日本商人手中借来一套手抄本,题为《废艺斋集稿》。全书共分八卷介绍诸多门类技艺,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讲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并配有相关的扎糊口诀、图案注解。当时见证图稿的多位老师,关广志、金钟年、杨啸谷等等,皆被图稿的丰富的内容、精彩的画稿和民艺的巧思吸引。后续又在书稿的序言中发现“曹子雪芹”被提及,另有一篇自序文后落款“时丁丑清明前三日,芹圃曹沾”,由此推及此书或许是一本不为人所熟知的曹雪芹的佚著。在场师生无不惊叹,连日本商人金田氏也意识到书稿可能存在的潜在价值。
师生们与金田商定,挽请赵雨山、关广志、金仲年、杨歗谷、金福忠等当时著名文物家、美术家、工艺家及当时艺专学生孔祥泽等进行鉴定和抄摹,这才部分地将《废艺斋集稿》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的大部分内容保留了下来。抄摹二十六天后,金田氏携书稿一同消失无影无踪。《废艺斋集稿》下落不明。直到建国初期,风筝艺人费保龄先生以孔祥泽手稿为底本重绘扎燕风筝图谱,曹雪芹的风筝才得以以相对完整的面貌重现于世。
从《废艺斋集稿》到《南鹞北鸢考工志》,从《南鹞北鸢考工志》又到今天北京的曹氏扎燕风筝与《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曹公的意趣就这样语焉不详、结结巴巴地传续了下来。如同那些往昔的经典命运何其相像,面临一次次可能失传的劫难,经历民族的、国家的战火,却也终究还是传了下来。这或许也是曹公的命数与一份苦涩的幸运。
今天,对曹氏扎燕风筝所有的书面记录与研究材料均从当年孔祥泽先生对于《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摹写与记录——民间匠人的技艺多为口传面授,多少技艺与记忆变得面目模糊直至失传——曹氏扎燕风筝的体系留存如此完整,造型结构范式与相对应的扎糊口诀,装饰纹样配详细的图谱,让扎燕风筝在今天依然能翩然于晴空之上。
视线略过那轻巧的翅膀望去天际,放风筝的人或许也与古时的曹雪芹、民国时的孔祥泽先生费保龄先生有了跨越时间的重合。然而,今天的人们还能否感受到曹公当年放风筝时的淡然与快意,快意而淡然吗?
曹雪芹不是风筝制作的职业匠人,燕型风筝也非曹雪芹首创。曹公甚爱风筝,《红楼梦》一书放风筝的情节之传神、之细密,字里行间都是对风筝的痴爱。改良风筝或许只是因为一时兴起,又或是“久病成医”似的自得其乐,今天或许也不得而知了。值得玩味的是从扎燕风筝的改良透露出的曹雪芹在形式与功能性的匠心考量。
北京本就多燕,自古称燕国。人们视燕子为报春之鸟、吉祥之鸟,而燕子风筝在北京地区也流传已久。早期原有的燕子风筝均属于全软翅类,或整身连尾,或活尾连身。体型较小而且稳定性和坚固性欠佳。另一类硬扎的拍子风筝属于长尾泻风,需要尾垂一条长穗引重同时泻风,才能使得风筝不被气流干扰扭动。
原有的燕子风筝脆弱不坚固,不适于北方的烈风天气,而可借鉴的拍子风筝受尾穗限制,造型局限。据于这两点,曹雪芹从拍子风筝与小燕风筝的结构考虑,设计改良出了新式的扎燕风筝,让这种燕型风筝既可以适应北地的朔风,又不受长穗限制造型的完整。没有尾穗的限制,燕子造型更加趋于整体、完整。头、身、翅、尾连成一体,在空中划过,在形式美感上实现了拍子风筝无法实现的整体美感。
所谓“扎燕风筝”,从结构分析,其实是一种硬膀与软翅结合的风筝。硬膀部分——同比拍子风筝的拍子部分——以双竹条对扎框定翅膀的边缘,中间以交叉结构竹条固定,增加了硬度与稳定性。软翅部分指的是单边一条硬竹条粘糊软质纸片的部分——如早期燕子风筝的软翅部分——在扎燕风筝的结构中,尾翅外边缘以单根竹条固定,内边缘无竹条固定,使之形成一个“八”字软片结构,省掉了尾穗的功能同时减轻了重量增加了泻风量。风筝更加稳定而轻盈、坚固而灵巧。
这套造型结构的精妙改造被称为——三停三泻法。以拟人形象作比,风筝分成头、身、尾——上、中、下三段——称为上停、中停、下停,是为三停。对扎的硬膀左右两端扎成泻风口,再加上尾翼软翅的“八”字形泻风口,称为左泻风、右泻风与下泻风,是为三泻。停风,是指受风,即风的施力点与平衡点,三停成一个平面,让受风面平稳,又以竹条扎固,保证了坚固与稳定性;泻风,实指出风口、排风口,左右的出风口让中停的受风方便散去。宽大的软翅下摆保持重量稳定,同时与两端拱起的硬翅在排风的同时提供了向上的升力,保证了风筝的轻盈与灵动。三停三泻法基于功能性考量加以结构改造,使燕型风筝更加适应北方的大风天气,以四两之身形,搏千钧之风力。
朴素的模数化与模块化运用
——曹氏扎燕风筝中的设计意趣
以现有的设计理念来套用古人的成果,这当然又是一次“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不过也未尝不是一种观看与思考的视角与方法。曹公如果今日看到或许也会笑说这份古今的偏离与误读,当然,这也是无法实现的妄念罢了。想说的是,以今天的设计与工业系统中的模数化与模块化理念来看曹氏扎燕风筝,别有一番设计的趣味。
他将扎燕风筝以“肥燕”造型为基础型,另归纳改良了另外的五种造型的变体——“瘦燕”、“比翼燕”、“半瘦燕”、“小燕”、“雏燕”,六种造型构成了一个“风筝家族”,设计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配以扎糊的口诀、装饰造型与风格口诀,结构图与装饰纹样标准图。从今天的视角来看,也属于完成度相当之高、系统相对完备的设计案例。
风筝扎糊匠人制定的口传法诀,关系到风筝的放飞与稳定。要有严格的结构与比例关系,要做到造型结构比例的精准与精确,只靠面授经验和言说手传远远不够。以此就有了与标准尺寸相关的风筝扎糊口诀。以基础造型“肥燕”的扎糊法——四四法为例加以说明:口诀为:“肥燕四四法分明,一头二腹尾根停。七段等分论条架,两膀对扎半圆形。中间应照拍子计,尾竹上端中线逢。下端长短如何定,横放架子首尾平。上条健直两梢软,下条扁软缓随行。论纸中间两方呈,两膀各四力均衡。裆肥尾软风好泄,保稳全靠纸不松。膀角配花须扎牢,上大下小要玲珑。”
以口诀搭配图谱分析——所谓四四法:“一头二腹尾根停”,是指以风筝头部为一个基本单位,腹部占两个单位,尾部占一个单位;“论纸中间两方呈,两膀各四力均衡”,指身躯部分两个正方单位,翅膀各四个单位。所以称之为四四法。这样朴素的模数体系在六种风筝造型的扎糊口诀中均有体现,“法”、“宪”、“计”、“度”等字眼都指向了一种朴素的模数意识,让以手艺为业的民间匠人在造型中找到一种相对严谨完善,又通俗易操作的比例关系,更好的把握风筝造型的特点与结构点。如今看来也颇具工巧的设计匠心。
而在绘制装饰图案与纹样方面也无不透露着设计的巧思。曹雪芹将风筝以区域划分,分成头、胸、膀、腰栓、配花、尾等区块。每个区块又细分元素构成,以头部为例——分破头、发髻、眉心、眼膜、眼珠、瞳仁、嘴、鬓发。区域内依形填充纹样。同种造型款式的风筝之间,相对应区域的纹样可以搭配替换或变换颜色。如翅膀区域——常见的纹样为蝙蝠缠枝纹,也可以替换为花卉牡丹、飞蝶采花、金鱼戏水等等,同种纹样可以使用红色,也可以以黑色替换。以设计原理来看,纹样以基础模块为要素,组成装饰结构单元,彼此可搭配替换构成变化的序列,组成风筝的装饰纹样整体。小小风筝,以此变化无穷。即便是众人同放扎燕,六般形态、数百图案变化,在空中亦是丰富各异,引人遐思。
除此之外,曹公在扎燕风筝之上还寄托了他对于现世人生的美好憧憬。六种燕子造型指向现实中人的性别与代表性的年龄状态。“肥燕”造型象征成年的男子,表现精壮魁梧的身形与昂扬饱满的面貌;“瘦燕”造型象征东方的女子形象,表现纤瘦曼妙的身形与轻盈灵巧的气质;“比翼燕”造型为两只瘦燕并翅为飞,相偕互望,象征恩爱的眷侣;“半瘦燕”头角峥嵘,表情凝厉,是威武少年未经世事的相貌;“小燕”象征轻巧灵活,好动爱玩的小孩,头小身轻,色彩艳丽,生趣盎然;“雏燕”象征喃喃学语、蹒跚学步的稚童,翅肥尾小,夸张而可爱。
风筝的家族亦是人世间千千万万家庭的缩影和写照,也是曹雪芹对于自己颠沛半生的寄托与慰藉。
扎燕风筝的图案纹饰有一类最具特色,称为“锅底”倒图——按颜色细分又有“红锅底”、“黑锅底”和“蓝锅底”。这一类纹样又名倒图纹样,是将原本的留白与涂色区域反置,形成如照片负片一般的效果。原本留白处涂以单色,原本涂色处适当留白。就出现了如此双色分明,视觉突出,又比之彩绘风筝更加清雅的效果。
人们总视彩绘风筝为民间俗艺,嫌其艳丽繁复。其实民艺之中也蕴藏着颇具视觉效果,并且色彩上简约而有力的丰富案例。“黑锅底倒图半瘦燕”如同京剧戏台上的精瘦的花脸武生,透露出凌凌威武气;“黑锅底倒图肥燕”如同满身花绣的绿林莽汉,从宋的山林里走出来,活脱脱一个鲁提辖;“蓝锅底倒图配红色云雷纹雏燕”,红蓝配色,醒目庄严,甚至都透出宗教气,似乎可通风神与雷神。
我们离风筝的时代到底是远了。现代的城市高楼间早已没有了风筝翱翔的余地,更何谈风筝的审美与审美背后折射的文化语境与情感寄托呢?《曹雪芹风筝图谱》记载,倒图风筝的美妙在于——飞舞快、停的高、画样张杨,在极高空处比之其他风筝依然清晰分明,因此好事、喜欢竞比的青年喜欢放那峥嵘的“半瘦燕锅底倒图”风筝。而今的青年,还会把放“倒图”的半瘦燕风筝作为叛逆的释放吗?不消说。
如今只能从几尺近的距离,从几厘米的屏幕里欣赏这倒图风筝的图案效果了。更难想象它在百米的高空里,究竟是怎样的张扬,怎样的醒目。
人道主义关怀
最后回到一个问题,曹雪芹为什么要编纂一套《南鹞北鸢考工志》这样详细介绍风筝制作体系的专著,又为何要编汇如此一套《废艺斋集稿》这样详实的民间技艺大全?
根据书中记载,曹雪芹旧友于景廉“从征伤足,旅居京师,家口繁多,生计艰难”,一年年关将至,来请求曹雪芹接济一二。可是曹雪芹自己的境况也不乐观,即便倾囊相助也无异于杯水车薪。两人聊天之间,说起京城有一个公子愿意一掷千金来买风筝,这些钱都够两人生活好几月。曹平日也喜欢自己扎制风筝,身边也刚好又竹条、纸片和笔墨,于是就当场给好友扎了几个带走。后至除夕,于景廉牵驴而来,载着鲜果酒肉,登门答谢。原来曹扎糊的风筝卖了好价钱,足够过一个好年了。
这件事给了曹雪芹编著《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想法,他写道:“思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养也,今者如老于其人,一旦伤足,不能自活······风筝之为业真足以养家乎?数年来老于业此已有微名矣······岁时所得,亦足赡家······于是援笔述此《南鹞北鸢考工志》,意将旁搜远绍,以集前人之成;实欲举一反三,而启后学之思。乃详察起放之理,细究扎糊之法,胪列分类之旨,缕陈彩绘之要;汇集成篇,斯以为今世之有废疾而无告者,谋其有以自养之道也。”
曹公编纂此书的目的在于给因身体残缺而失去生存能力的人以就业的可能。是出于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关怀。也因此,《曹雪芹扎燕风筝考工志图谱》中也一再赘述,即使扎燕风筝并非曹雪芹一人之力设计制作或是他只是对风筝匠人记录编纂,也毫不影响《南鹞北鸢考工志》的意义与价值。到如今,这份出于人道主义关怀的作品成为了研究传统扎燕风筝扎糊与制作的珍贵教材与研究资料,也成为风筝匠人们传承的珍贵财富。
孔祥泽、费保龄先生传扎燕风筝以曹氏命名,也是为了不忘曹雪芹对于扎燕风筝体系的建立与编绘的功绩。如果没有《南鹞北鸢考工志》的面世,孔、费二位先生的努力传承,或许曹氏扎燕风筝也会是众多业已失传仅留下名字(或者连名字都无从留下)的遗憾中的一个。
——有趣的人从来不只有一面
所以,可以看出,有趣的人从来不是只有一个面相。他们的热情与趣味和我们所有人一样也是多方面的。从这样的视角看待我们早已经习以为常的历史中的大人物们,会发现我们总是只看到他(她)为多数人熟知的一面而忽视了其他的局部与面相。曹雪芹何其悲苦,同时又何其好玩。他是《红楼梦》里“好了”的宝玉,好似毫无牵挂看破红尘了,其实平日里也是痴迷爱玩的老顽童;他是对传统器具和造物有所研究的民艺大师,还是关心社会的爱心市民,为弱势群体编纂教材与行业手册。
最后谈一句写此文章的私心。西方有来自希腊的伊卡洛斯,带着高翔的浪漫逐日而死。来自中国传统中的扎燕风筝何时才能走进东方的浪漫呢?
我又想放风筝了。
303所投稿文章
无论你来自哪里,哪所院校,在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与设计相关的写作感兴趣,都欢迎给我们投稿。无论你写的是论文、杂文、剧本抑或是诗歌,或仅仅只是一个小故事,都欢迎给我们投稿。就像天台读书会一样,“分享”与“共享”知识一直是我们的宗旨;也像天台剧社一样,“参与”与“展示”自我一直是我们的初衷。
投稿文件请发邮箱
邮箱:962223902@qq.com
或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编辑:邱丽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