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筱艳:《山海情》背后的南京小学英语老师 | 专访视频

王凡 姜斯佳 现代快报读品周刊 2021-08-09


开年剧作《山海情》,无疑是 2021 年的爆款。该剧讲述了上世纪 90 年代,宁夏西海固人民在福建的对口帮扶下,将风沙走石的 " 干沙滩 " 建设成寸土寸金的 " 金沙滩 " 的脱贫攻坚故事。很多人都试图破解,一部看上去 " 很土 " 的乡村剧究竟为何大火?除了出品方 " 正午阳光 " 的金字招牌外,编剧的强劲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一个偶然的机会,记者得知,署名 " 未夕 " 的《山海情》编剧之一,是一位在南京低调教书的小学英语老师——杨筱艳。


她是怎么 " 跨界 " 成为编剧大神的?日前,现代快报《读品》周刊专访了杨筱艳。



王凡 姜斯佳/文

牛华新 苏蕊/摄




 __01

在南京长江路小学的校园里,杨筱艳的一天和其他老师没什么不同,围着孩子们转,忙碌而充实。


也许最近,家长们也在热追《山海情》,但没几个人知道,他们孩子的英语老师正是这部热播剧的编剧之一 " 未夕 "。


采访那天,杨筱艳下了课从学校来。离开校园,她的身份就从老师转换成了“编剧”。坐在记者对面的杨筱艳温柔、优雅,有问必答,话题就从《山海情》说开去。


去年疫情期间,杨筱艳接到了正午阳光董事长侯鸿亮的邀请,请她参与《山海情》的编剧。在此之前,他们因都市题材小说《乔家儿女》而结缘,有过愉快的合作。


杨筱艳从来没有写过农村题材,起初她有点犹豫。剧组没有给她剧情大纲,而是先后寄来 80 万字的资料。杨筱艳知道,从海量资料中提炼出故事的难度非常大。


《山海情》海报



不过,当杨筱艳投入地看过资料之后,宁夏西海固地区人民的艰苦生活让她震撼到热泪盈眶。" 剧里那些事都是真实的。拿女儿换一个水窖换一头大牲口是真的;一家子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是真的;一家老小拖了全部的家当走了七天七夜到达玉泉营是真的,而他们全部的家当就是几把镐头几个箩筐和一些口粮;遭遇沙尘暴是真的,一顿饭里半是粮食半是沙子是真的;垦荒是真的,那些沙石土是一遍一遍过筛后才能种粮食的 ……" 最终,杨筱艳将这些掺着血与泪的真实故事,一件件糅到了剧本中。


疫情期间,剧组每天要开好多次电话会议,有无数资料的往来,这其中包括《山海情》导演孔笙在疫情之前到西海固实地考察后,手绘的一份地图,“孔导说,就是让你们看看那里的人们有多艰难。”


光是剧本最初的磨人物、磨梗概,杨筱艳和剧组同事们就花了两个多月,第一集的定稿改了五六次,最后才定下了合适的路子。写完 13 集,因为《乔家儿女》拍摄在即,杨筱艳带着不舍离开了剧组。


" 他们又找了四个编剧加入,让我非常惊讶的是,这四个编剧全是宁夏和陕西原籍的,所以你们看到非常鲜活的台词,它绝对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它是大家的智慧。"


《山海情》播出前,全剧组的人也曾担心扶贫题材的农村戏太土,吸引不了年轻人。播出后的收视佳绩,让剧组所有人都很意外。


杨筱艳讲述的创作细节从一个侧面破解了爆款剧的密码。" 我们确实是认认真真去完成了这个任务,没有任何的敷衍。事实说明你认真做这个事情,它一定会有回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个经历,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你做了一个爆款出来。听说今年宁夏的红酒卖得也特别好,这部剧带动了当地的经济。侯总一高兴,就给我们所有的编剧寄宁夏的酒作为今年的年礼,特别有意义。"


杨筱艳接受现代快报·读品周刊记者专访  


 __02

采访进行到这里时,记者还是将一位英语老师和编剧之间的“跨界”视为越过鸿沟,但回溯了杨筱艳的求学经历之后便意识到,教育和文学早已在她身上发生了奇妙的交集。


杨筱艳本科学的是英美文学专业,翻译是她“写作”的起点。这些年来,她陆续出版了不少部翻译作品,去年刚出了新作《给孩子的莎士比亚》。


正式开始文学创作,源起于 2006 年在南师大读教育硕士时。有一门教育叙事课的结课作业要求把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案例,用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杨筱艳借此机会创作了一系列关于班上孩子的短篇小说,并在博客上连载。连载到第 23 篇的时候,一位出版社编辑在博客下留言,想出版这些故事。这着实让杨筱艳惊喜:“自己在工作当中积累的这些东西,居然还可以成为文字,成为一本书!”


第一本书出版后,杨筱艳把自己带过的班、操心过的事儿、朝夕相处的孩子们写成了一个系列故事,成为后来拍成电影的 " 五年级四班 " 系列,后来又有了 " 勇敢成长系列 "…… 在儿童文学领域,杨筱艳笔耕不辍,今年 1 月刚刚在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黄蓓佳主编的 " 年华璀璨系列 "《冯李子的 101 个日子》。与此同时,她创作的成人小说《糟糠之妻》《果果的婚事》《烟花易冷》《乔家儿女》等小说也相继出版。


《冯李子的101个日子》

作者: 杨筱艳
出版社: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在杨筱艳看来,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之间并不存在分明的壁垒:" 大家一定会觉得儿童文学是一个浅的东西,但实际上我觉得儿童文学它分两种:一个是儿童读物,一个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首先它是文学,其次它才是儿童文学,这样看来它就没有任何的区别。"


正是在对儿童文学进行重新思考后,杨筱艳于 2020 年推出了转型之作——《荆棘丛中的微笑》,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三部曲故事。


为了把握好尺度,平衡好历史的苍凉悲壮与儿童的纯真,杨筱艳也下了大功夫。在落笔之前,她做了六年的文献阅读准备,在此期间,她的儿子一路从小学毕业长到了读大学。这是杨筱艳非常看重的一部作品,2020 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的殊荣给了她巨大的鼓励。




 __03

近年来,杨筱艳强劲的创作实力备受业界关注,作品陆续受到了包括正午阳光在内的多家影视公司的青睐,她也就顺理成章走上了编剧之路。


她的儿童文学作品《五四班那些事儿》,曾被著名导演吴天明买下版权,由杨筱艳改编为电影剧本《孩子那些事儿》,导演王竞执导,获二十八届金鸡奖的最佳编剧奖提名;小说《乔家儿女》被侯鸿亮看中后,由杨筱艳改编成电视剧本,刚刚杀青,不久的将来就会亮相荧屏。此外,《糟糠之妻》等小说也相继进入投拍计划。


惊叹于杨筱艳惊艳的跨界成绩单时,记者也想从她的身上探寻一个好编剧是如何炼成的。


" 编剧是需要在做中学的,专业的东西要看,一定要去实践。我有一个特别大胆的地方,人家给我什么,我会说‘行,没问题我来写’。" 杨筱艳有勇气,也有底气。


《山海情》之于杨筱艳,就像上了一次编剧的研究生课程一般,受益匪浅。" 最难忘的是高满堂老师教我写驴。他设计了一个驴的角色,活灵活现,我第一稿过去以后,高满堂老师说:情节好的,人物好的,我的驴呢?我说我写了两场驴的戏。他说太不够了,这个驴是戏点。拿回来改,我写了八场驴的戏。最后因为动物的戏不好拍,没有拍出来,特别遗憾。但我学到的太多了。"


杨筱艳另一个编剧法则是不厌其烦地修改。" 如果写的根本不是生活本来的样子,只要不对,你就推倒重来。" 听起来淡然,背后却是一次次把剧本推翻重来的耐心与毅力。


有意思的是,只有在写儿童文学时,杨筱艳会署上本名,其他时候则多使用笔名 " 未夕 "。所以,她班里的孩子们知道老师写儿童文学,但对 " 未夕 " 却不大熟悉。


杨筱艳对此并不在意,她很享受当前这种隐于幕后的生活。在学校里,她是专业、敬业的老师,下了课,她便开启精彩的编剧生活,如此循环往复、精力无穷。


“大家喜欢我的作品就好,我们又不是明星这种在台前的人。我就是觉得写作好玩,没有别的原因,没有说一定要成名、获利。我从小就喜欢编故事,突然有一天,我可以拿它作为另外一种职业和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还可以得到大家的一种共鸣,就没有比这个更好的了。”杨筱艳满脸幸福地说道。





对 话

最值得写的就是平民的历史



Q

读品:《山海情》的人物在现实中都有原型吗?

杨筱艳:每一个人物都是真实的,有的人物可能是好几个人汇合在一起的。像水花这个人物原型,真的非常非常的艰苦,非常非常的坚忍。最初的水花被设定为老公意外去世,是一个守寡的角色,拉着她瘫痪的婆婆和孩子到金滩村去落户。但写到中途,孔笙导演说不行,说不能落入一个窠臼,就是所有的农村戏里都有一个小寡妇。他说我们的主题是扶贫,我们的主题是如何人与自然抗争,去争取一个更好的生活,而不是爱情。这一点特别打动我。我就说好,我宁可推翻重写。


Q

读品:作为正午阳光的合作者,您能为我们破解一下他们能不断产出精品的原因吗?

杨筱艳:首先他们都懂行,侯鸿亮原来是做了很多年电视台,然后出来做影视,然后包括他手下所有的策划,都是一部戏一部戏慢慢磨出来的。另外一个,他非常鼓励原作者去参与剧的改编,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会敝帚自珍,不会瞎来。


他们在制作上面也真的是不惜工本。我举一个例子,拍摄《乔家儿女》那条街是在横店划了一块地出来,整个街搭出来的,每一个房子都是搭的,而且里面都能住人的那种。剧组专门请的是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个老美工师傅,老城南人。那个景第一次出来的时候,张开宙导演在手机上给我看说:" 杨老师你看看这是不是符合你心目当中的城南?" 我眼泪都流下来了,我说 " 我小时候就住在这样的屋子里。" 就完全是那段历史的重现。



Q

读品:您认为好编剧是如何炼成的?

杨筱艳:我不敢给好编剧一个准则,因为我认为我还没有那个水平,但是我可以给自己一个准则,认真,凡事就怕认真。比如说像写儿童文学也一样,我记得当时我在《荆棘丛中的微笑》写到重庆大轰炸,我就找了好多好多的资料去看重庆大轰炸,包括文字的资料、影像的资料,到最后你研究到几点几分日本的飞机起飞,从哪里起飞,它的路线是什么,以及日本飞行员他们在空中吃了一顿午饭,这午饭是什么菜。当时都有详细的记录,就是要精细到这种地步。


另一个是你有强大的搜索能力、观察能力和聆听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不厌其烦地去修改。编剧难做的就是让情节落地,所以我是觉得人需要有一点年龄的积累,他才能做这个事情。


Q

读品:您的创作理念是什么?

杨筱艳:我就是想记录平民的历史。在我看来,最值得我这个编剧、这个写作者去写的就是平民的历史。日常生活中,我很喜欢下班后去逛菜市场。菜市场里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会毫不避讳地大声谈论自己的私事,他们说得随意,但我会把这些烟火气的生活听进去、记下来,作为日后创作的素材。这是最鲜活的平民的生活。


我个人也非常喜欢口述历史,我看了很多口述历史的书,包括抗战时期的女性命运,包括大屠杀时期幸存者的口述等。我觉得它有一种别的文献资料没有办法代替的魅力,就是它关乎个体,正是这样无数的个体构成了历史。





本期人物



杨筱艳   笔名未夕,长江路小学英语教研组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新锐儿童文学作家,已出版儿童文学作品《五四班那些事》《著名小孩麻战战》《绿绿和他的小果子》《好小子齐咚呛》《我们班的 " 哈皮 " 事》《小侠齐咚呛》《马尾辫姐姐和大耳朵弟弟》等多部童书作品,获首届上海童书节 " 金风车最佳童书 " 奖,2013 年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大奖,2020 年陈伯吹国际儿童文学奖等。出版长篇小说《糟糠之妻》《果果的婚事》《烟花易冷》《乔家儿女》等。电影剧本《孩子那些事儿》,获十四届华表奖最佳儿童片,第二十八届金鸡奖最佳编剧提名奖。






编辑:张垚仟


 © copyright 读品周刊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大读家


南帆 | 俞律 | 胡学文 |邵丽 | 程杰 |吕德安 | 许钧 |冯骥才 |王尧 | 万玛才旦 |王彬彬 |黄子平 | 田晓菲 | 赵本夫 | 贾雷德·戴蒙德 |夏维中 | 路内 |赵敦华|杨雨|迈克尔·伍德 |戴建业 | 蒋广学 |于坚 | 徐风|张维为 |高峰 |李良玉| 张生 |何袜皮 | 贾樟柯 |黄荭|范金民|臧棣|李修文 |陈应松| 潘向黎 | 西蒙·范·布伊|多米尼克·西戈 | 严歌苓 | 格非 | 许子东 | 鲁敏 | 马原 | 叶舟 | 葛剑雄 | 韩青辰 | 张纪中 | 叶兆言 | 闻人悦阅 | 刘震云 |  白先勇 | 阎连科 |池莉 | 张怡微 朱德庸 | 韩松 | 马伯庸笛安 | 李洱 | 梁晓声 | 王大进 | 孙甘露 |包慧怡 | 郭爽 | 刘晓蕾 | 孙频 | 孙惠芬 | 祝勇 | 班宇 | 毛尖 | 吴俊 | 陈楸帆 | 蔡骏 | 叶弥 | 黄菡 | 刘亮程 | 迟子建 | 徐则臣 | 顾彬 | 刘东 | 


理想国


扶霞·邓洛普:给西方人写中国菜谱 当代未婚青年,开始独立思考婚姻大事 | 李静睿:喜欢有点俗气的爱恨情仇和跌宕起伏 | 张炜:苏东坡身上保存了“真正的人”的全部元素 |  何同彬X郭爽:远行人,能否带我们“走出孤岛” l 读家对谈| 《红楼梦》私人阅读:拓宽“红学”边界 |阎连科:如果说《她们》拓宽了现代性别的理论,我会很不安 | 吴钩:不去唐朝,我只想穿越到宋朝 | 初浪给后浪的十二堂传统文化课|编舟记:“苏版”中国好书的诞生 | 视频 4·23 相约玄武湖 读不一样的人间四月天 | 叶兆言×余斌、毕飞宇×张莉、王安忆×张新颖 | 对谈,打捞作家的文学人生 | 口罩下的出版行业 | 图书编辑会被倒逼成视频主播吗?| 90后作家周恺:时代与人的关系不应该是河流与苔藓的关系| 汪政、张光芒 | 灾难文学如何回应现实| 诗人之所以还能存活到现在 那是因为他的诗来自灵魂 | 三城记:文学让城市更美好| 创意写作:文学祛魅之后创作何为?




现在公号新的推送机制不再以时间排序,而是以用户的阅读习惯来系统安排。

希望大家多标注我们公号为“星标”,多点击一下文末的“在看”“点赞”,以及转发或留言。

安静地陪伴就是最长情的爱,何况有书香氤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