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好,读微信的“原始人”(总第236期)

杜骏飞 杜课 2023-07-10

新媒体时代与人类的“超级部落化”(2)


——杜骏飞老师访谈录


Q1

您前天所提及的“超级部落化”有哪些具体内涵?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新趋势呢?


杜老师: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的人类集群形态,通常表现为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群,也包括基于宗教、文化、地域而形成的集群。

 

人类文明在很早就告别了部落形态,来到文化、思想、行为相对集中一致大规模集群时代,取代者一般为国家形态

 

麦克卢汉的媒介文化研究认为,人类社会在历史上经历了“部落化—非部落化—重新部落化”三种构造形态。

 

我是这样理解麦克卢汉这一思考的:在前媒体传播时代,人们处于部落化的状态,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只能使信息在小圈层内传播。文字的出现尤其是印刷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大众传播,同时,线性的、逻辑的知识得以构造,社会的精英化达成了超越性和统治力,由此,印刷技术带来的知识中心体系形成了“去部落化”的时代。然而,作为中枢神经延伸的电子媒介是“去中心”的,它让人们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感知媒介所塑造的环境,促使人类社会又开始“重新部落化”。

 

这一论断是有启发性的,但有关印刷媒介、电子媒介出现的节点未必可以作为“去部落化”和“重新部落化”的标志:我们应该意识到,有关“国家化-去部落化”的因果认知,还存在着各种竞争性假说,例如科技发展、政治形态、种群规模、城市化等。

 

但,结合媒介形态的范式革命,大致可以投射“文化部落化”和“文化去部落化”这两个概念的。



在我看来,麦克卢汉的确是媒介哲学家,他对新传媒所带来的“去中心”效应很有洞察力,置身于电子时代,他已经非常敏感——也许,是超前敏感了。

 

在他那个时代,所谓的电子媒介确实是使得人类感性的感官更多地投射于媒介接触,但“重新部落化”在当时,仍然只能是一个隐喻,因为强势的电子媒介并没有解放受众,它的“去中心化”只对应在感官世界的不平衡上。

 

如果一定要刻画电子媒介时代的“去中心化”,那么,它与麦克卢汉称之为“听觉空间时代”的概念全无干系,而与电子媒介以来媒介信息的迅猛扩张和信息频道的聚类细分有关。媒介信息的发达,伴随着媒介社群化的发达,也带来了信息用户体验、参与的能力,以及更为重要的选择力和自我强化欲。

 

从字面上理解,媒介社群化的发达,带来了林林总总的亚文化、虚拟社群。如果说某种文化可以在某些群体里产生共鸣、并且逐渐形成一些类似原始部落的精神群落,那么,只有在新媒体时代,这种趋向才是显而易见、且看上去不可逆的。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兴趣群体、网络亚文化群体、虚拟共同体,比诸人类既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为繁盛,其潮流甚至看起来势不可挡,原因就在于:只有互联网才能做到部落化的成本最低、动机最强、效益最高、风险最小、管理最便捷。

 

相比较起麦克卢汉对“电子时代”所定义的“重新部落化”,互联网时代对于人类的部落化远超前朝,我把它称为“超级部落化”,意在指出:互联网时代所促发的人类再部落化的程度,是空前深刻、广泛且持久的;与此同时,这种新型部落化将为诸多社会行为植入新基因,从而重塑人类文明。 



Q2

这种“超级部落化”对我们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利弊呢?在人类行为的诠释上,会延伸出哪些具体内涵?


杜老师:

 

比起去部落化的“国家时代”或“大一统时代”,超级部落化的人类转而放弃了千百年来对信息短缺的饥渴、对无限信息的渴求,已经开始、或即将开始重新追求有限信息、主观信息、圈层信息。

 

超级部落化的一个主要内涵就是人类重回信息认知的防御时代

 

在原始时代的部落体系中,人类信息认知的防御性,来自对异质化知识系统的畏惧,对外部世界不确定性的回避。而在去部落化时代,信息文明与科技、政治等其他其他文明因素交相激荡,人类启动了对信息认知的无止境的开疆拓土,直到信息短缺消失、重新变得丰富和过剩。

 

如我此前所言,媒介、信息的高度发达,所伴随的,恰恰是信息使用者的选择力增强和内在文化的自我强化。

 

并且,我认为,人在面临媒介信息时动用的选择力,不仅仅是一种主动的权利,也是一种“不得不”意义上的被迫防守。这主要因为人处理信息的局限是始终存在的:当你大脑的“带宽”有限时,你会优先处理那些你认为“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当你的辨识能力有限时,你会优先处理那些你觉得“看上去可信的”信息;当你感受到情绪压力时,你会优先处理那些“接受时舒适的”信息。



我把这样的“心智—信息”对应关系定义为“过载保护效应”。

 

过载是一个宽泛的工业术语,可以指电气设备负载过大,也可以指物体承受的作用力过大。在通信电源系统中,因负载过大而导致电源设备自动断开供电的功能叫做“过载保护”。

 

在通信电源领域,通常用空气开关和熔断器实现过载保护功能的。

 

如果我们把人的脑信息存储力(记忆)、计算力(思考)、抽绎力(认知)、感受力(情绪)理解为一个有限常数,那么,人在处理外部信息、尤其是大规模及高复杂度的媒介信息时,他的脑力资源运行中必然也要遵循趋利避害的本能,其中,优先处理“可能对自己有帮助的”、“看上去可信的”、“接受时舒适的”信息,与其说是一种趋利化的进攻行为,不如说是预防心智困扰的开关或熔断防御程序。

 

这种开关或熔断防御程序所要预防的,主要是“信息过载”,自然,也包括更极端的“信息短路”。

 

如果仍以电路来比拟,过载与短路都是指电流增大,超过了正常的电流值,过载电流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一般短时间不会引起设备烧损;而短路会使电流突然增加,短路电流有时会是额定电流的几十到几百倍,大的短路会瞬间使设备烧损,因此需快速切断电源,防止出现事故或事故扩大。

 

人在遭遇信息过载时,会有什么样的症状和保护反应呢?观察一下电机遭遇电流过载的情形,它虽未停机,但会形成大量的障碍和风险,例如发热量增大、电机转速下降、电机有低鸣和振动等。这些症状反映在人身上,也是极度的不舒适感、困扰感和无力感。因此,拒绝过载是大脑的本能反应,但是理性又要求他不能拒绝外部信息输入,这时候,信息选择行为就出现了。



心理学上有所谓“选择性接触”,又叫“选择性注意”。它是指人们一般只愿意接触与自己的预设相吻合的信息,同时竭力避开与自己的预设相抵触的信息,这是一种心理本能。

 

我们经常说: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看上去,这只是人的一种主动偏好,但这种偏好投射在信息行为中,却是一种被动防御

 

为了防范信息过载,受众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外部信息,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的立场、观点、认知相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原因何在?因为这样的接触较少带来异质信息、也就不容易产生过载,它除了能够避免过度思考外,还能维持信息接收行为的舒适度。

 

这是人的精神本能,也是人类尚未得到改进的一种进化缺陷。

 

显然,这种选择性接触行为更容易导致人的自我强化。也就是说,选择性接触信息行为,在更可能的意义上,不是一个客观理性行为,而是一个主观设定行为:信息在强化人的原有态度的方向上起作用,而不是导致它的理性改变(例如优化、迭代、批判和自我否定)。

 

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是指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 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

 

自我强化是自我效能理论的组成部分,个人依据强化原理安排自己的活动或生活,每达到一个目标即给予自己一点物质的或精神的酬报,直到最终目标完成,自我强化时人们倾向于做出自我满意的行为,拒绝那些个人厌恶的东西。

 

实事求是地说,自我效能理论过于从积极作用来评价人的弱点,我自己的理解是:它的解释力不如“过载保护效应”更有说服力,因为后者更为本源,同时,后者所针对的是人的心理防御线,我们知道,通常,人的价值防御线决定了人的观念和原则,观念和原则则决定了人的行为。

 

不过,效能期待指向了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这种自我效能感的期待,确实可以强化人原先的心理防御机制,至少使得它更加“功用化”和“可接受化”了。

 

我现在是在车上笔谈这个问题,天色已晚,虽然与这里所谈的议题相关的,还有选择性认知、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等,但今天就不一一展开说了。

 

小结一下:超级部落化意味着,人类在普遍意义上回到了有限信息的追逐和自我强化;其核心动因则是人脑对信息的“过载保护效应”:原本属于非知识阶层的“过载保护”,因为信息过剩、且高度富集,普遍刺激了全社会激活“过载保护”,人类精神开始大范围地进入自我限定的部落化状态。



顺便举一些例子:

 

当你在手机一目十行而不求甚解,

当你订阅了诸多自媒体而从不打开,

当你再也不愿意接触深刻复杂的知识,

当你习惯于接受朋友圈的道听途说,

当你只愿意相信你一直相信着的观点,

当你无比在意朋友圈却又不知何故,

当你热衷于通过网络社区与人交往,

当你时常对一则信息只看标题,

当你把精神寄托在阅读微信时,

当你在这个信息时代如此心浮气躁,

恭喜你,你已重回新“原始时代”——

你因“信息过载”而启动了“过载保护”,

并终将成为人类超级部落化中的一员。



《杜课》粉丝群成立啦!欢迎您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杜课小助手(微信号:dukexzs)加入《杜课》粉丝群,与我们分享您在生活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您也可以提出对《杜课》的建议和意见,我们会认真听取并改进。我们期待和相信,有了您的参与,《杜课》才能朝着一个更好的方向前进。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范雨素的意义苦难课:祁同伟与范雨素王小波,你好啊| 高华:历史天际的微光|科恩的诗、歌和人生乌尔班尼的牺牲|世间好物不坚牢:读杨绛先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崔永元变了吗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


文字:《人民的名义》七问七答雍园记(全)庆典无言“作女”我们本没有资格纪念屈原 寄小读者媒介变人形证婚词两百期寄语人文论八卦号的倒掉(一)(二)你的本意是什么杜课的聚会 |不可实现的幸运,就让它消失吧|如何报道极端暴力事件张悦然:青春消费时代的逆行者|给父亲的十一首诗 | 杨绛的“不争”到底是什么?| 咸鱼同学你想多了聆听这“失落的一代” | 新华社不像新华社了吗?| 少室山上那一拜寒门高考坏老人李嘉诚对你说了什么(杜课评注版)| 毕业生(1):你到底需不需要读研?毕业生(2):你是一个怎样的职场新人?|毕业生(3):创什么都行,别创业 | 听杜老师谈吃面 | 有多少人活着,但人生却从未开始 |提问的五种修炼关于爱:九个艰难的追问“人生好比洗衣机,稳中要有甩”天亮了,你的自媒体梦也该醒|七月十二日感事答疑


音频:一诚天下动罗尔事件青春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顾旧

责编|魏安

         杜  课

邮箱:njuduke@163.com

不学不成  不问不知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