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柏拉图的洞穴(杜课497期)

杜骏飞 杜课 2019-04-29


柏拉图的洞穴

杜骏飞


柏拉图在《国家篇》514-521中,写了一个著名的“洞穴之喻”(Allegory of the Cave):


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而身后则燃烧着一堆火。


于是,在那面白墙上,他们能看到自己以及火堆前各种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实在的事物,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


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这时,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


但是对于那些囚犯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他们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


柏拉图写这个故事,是要告诉我们什么呢?看上去,洞穴内的影子是虚拟的符号,洞穴外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但,其实不然。


按照柏拉图的哲学,我们所真正感知到的感官世界,不管多么真切生动,也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那洞穴外,那阳光照耀下的实在,是被他称为“eidos”(理型)的存在,这就是柏拉图的“理型论”。


有人把eidos理解为“形式”,但实际上,柏拉图是以此指独立于感官之外的先天存在。借用柏拉图自己的说法,eidos即 “ 客观本身 ” ,虽然看上去类似康德的纯粹知性概念或范畴 ( Kategorien ),但在所谓“唯心主义”(Idealism)的领域,柏拉图关于形上实体的“eidos”(forms),与观念论的“观念”(ideas)是迥然不同的。观念是由经验而来;柏拉图的理型,却不是由经验而来的;因此,学术界把柏拉图的这一哲学称为“理型论”更为恰当。



借助“洞穴之喻”,柏拉图描述了他对人类知识的基本思辨。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理型”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是知识,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


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其含义是:人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为他们是知识。


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


与我们的直觉刚好相反,人类所处在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理型在人间投射的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真正不朽的知的存在。


好,以下是我们今天需要思考的第一个问题:


在你所熟知的那个环境或经验中,你是身处在洞穴之内,还是洞穴之外呢?是否可以说,你对这个世界感受得愈生动具体,就愈可能远离了那真正存在的eidos?


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也许你可以假设,你对一个事物的体味越是具体到微末细节,就越是可能远离它的核心。你也可以假设,你的手正在试图掌握面前的世界,握紧拳头时,世界就消失,而张开手掌时,一切事物却宛在掌心。


简言之,或许,当我们将柏拉图的eidos理解为承载先验之道的自在之物时,才会真正愿意走出洞穴,去成为以自在为真正的存在的知识人。


我们还会想起,《金刚经》里的四句偈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那也是教我们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吧。


而更深远的一个问题是:与我们今天所理解的抽象知识不同,柏拉图笔下的 eidos 不具有概念或概念内容的意义(虽然有时也写为idea ),而是完全的客观之在,它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如果有一种超然的知识般的存在,不依赖我们对它的思想,那么,我们要如何努力,才能真正得到关于它的知识?


这个提问,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另一个科学体验:假使我们是属于低维度的生命,根本无法真正感知高维度存在物的总体,我们的一切摸索都只不过是那存在的极小部分和极少可能。因此,在这样的存在面前,一切跃跃欲试的求知企图,都终将被证明只是一场思想僭越的游戏而已。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们在那个理性世界面前所能秉持的,其实只有敬畏而已。


在即将写完这篇不成文的笔记时,耳边响起了《老子》的开篇之论:“道可道,非常道。”


后人在理解这句话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诠释:其一是,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其二是,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人间常俗之道。其三是,道可以言说,但道非恒常不变之道。


但今晚,我想给老子的这句话一个柏拉图式的翻译:


道可以言说,但不是你所能言说的道。



另,附上我昔年读柏拉图后所写的诗:


《幸福》


裸露的光明,意义深远

幸福就像水一样,在桌上分散


喝下这水,触摸着柔软的铁器

看不见的先知,沉吟不语


如何才能充满整个粮仓

我天天的采集,只是它部分的可能


——载《合唱团》




【通知】杜课小助手之前出现了一些异常,导致很多粉丝未能及时进群,现在异常已修复。请想进群的粉丝重新扫码添加小助手。



感谢阅读本期《杜课》,下期再见


往期精选


人物:阿米尔·汗的完美人生丁龙的馈赠与追问吴清友逝去,留下这九句话怀高华柏格理的故事平生不识孙明经


视频杜课导言孤独新闻理想父母与子女大学规划校园霸凌变形狗年,我要祝你什么呢?

文字: 十八愿|夜航记一个教师的基本修养如何得证清净?从何处启航,向何处驶去?元宵节


关注教材、历史与记忆看那些“灵魂的丧尸”!一只青蛙的三种旅行你为什么喜欢发红包?


音频:一诚天下动青春考研三问 |“满大街都是圣人”弱者才喜欢赞美,强者只感恩批评


元能力养成:敬畏反思宽容钝感坚毅遗忘 利他 运动乐群 悲悯


鸣谢:

郑钢新媒体教育基金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公益传播中心

本文为《杜课》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王静

   责编|胡园 王静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