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吴林:把握教学立意,落实核心素养

吴林 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 2022-07-17

严运华,中学正高级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广东省中小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州市基础教育系统名教师,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2016年被番禺区评为禺山金才奖,2017年被番禺区授予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奖。在中国数学会、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数学通报》、华东师范大学主办的《数学教学》、陕西师范大学大学主办的《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广东教育》等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数学教育论文50多篇,其中有6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本刊资料《高中数学教与学》全文转载,20148月由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数学教育专著《数学的再发现》。教学科研成果获国家、省、市二等奖以上30多项。主要社会兼职有: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数学教育硕士校外导师,连续五届广州市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理事,广州市数学科高考研究组成员,广州市中小学教材教选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番禺区人民政府督学,广州市骨干教师(中学数学)实践导师。

        

         把握教学立意,落实核心素养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课例点评

 

广州市第六中学  广东省严运华名师工作室(510300)  吴林

 

摘要:课例《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以等比数列的n项和公式的推导作为重点和难点,本文从教学立意的角度,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对该课例进行点评,并提出两点思考。

关键词:教学立意;问题驱动;核心素养 

 

江苏省盐城中学沈春妍(本公众号10.21推送)老师执教的苏教版《数学5(必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一课,精彩纷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问题驱动,让学生充分思考、合作探究,寻找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方法,教学立意高,切实做到了以人为本,得到听课教师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在文学作品中,立意是一篇作品所确立的文意,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写作意图及动机等。课堂教学能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学生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能得到哪些发展、形成哪些数学思想、获得什么体验,这就是教学的构思、意图和动机,也就是教学的立意[1]。教学立意对整体教学具有宏观导向作用,教学立意直接影响到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确定、对教学内容的重组、对教法的选取以及对课堂生成的预设。从教学立意的角度来评价沈老师的这节课,可以看到如下几个特点: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以生为本

从本节课的课堂实录来看,教师没有将教学立意定位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上,没有采用“介绍方法--板书过程--直接应用”的模式教学,而是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己探究公式的结果和证明方法,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为公式的推导。前一种立意,学生只能通过接受、模仿和记忆来获得方法,当学生面对新问题、新情境时,无法变通,不能灵活运用;后一种立意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立意高下显而易见。

基于“以生为本”的教学立意,教师在这个环节不惜花费近30分钟的时间,与学生一起经历公式的发生、发展、推导和证明的过程。为实现教学意图,教师将目标不断地拆解:首先,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先让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猜想公式结论;再让学生证明猜想的结论;最后让学生对证明过程总结提炼出一般步骤。这样的目标设置符合学生的学情,也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完成度高,有效地强化了方程与函数、化归与转化、分类讨论等数学思想,帮助学生形成了基本活动经验,培养了学生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的核心素养。

公式的应用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教师将培养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的素养作为教学立意。所以,教师没有将教学目标放在套用公式和培养计算能力上,而是选择了贯穿本单元的问题情境:棋盘上的麦粒这个问题,意图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数学建模的核心素养。对计算结果这一数据的处理,教师选择了让学生估算与感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感知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不能随便做出承诺,可以培养学生端正的品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内容丰富,条理清晰,切合认知

教材上本节内容只有两页半:提出问题——如何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给出“乘公比错位相减法”;然后给出公式应用的例题和习题。如果教材的内容分两节课完成,课堂容量偏小,并且内容呈现形式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培养。同样是基于“以人为本”的教学立意,教师选择了“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即从学生的知识结构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将教学设计成五个环节:类比旧知,引出课题;探索新知,形成公式:公式应用,感受公式;课堂小结,加深理解;课后作业,延伸拓展。

教师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入新课,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数列的概念与表示方法,等差数列的定义、通项和前n项和及相关的研究方法)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自主完善知识结构,学生可以很容易明确:在学习了等比数列定义、通项后,应该接着研究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教师对公式的推导做了大量的补充,不仅补充了公式结论的探究过程:从特殊到一般;还补充了多种方法证明公式:提取公因式法和乘公比错位相减法。本节课因为时间和容量的关系,教师没有选择课本例题来让学生巩固公式的应用,而是选择了实际生活中的“棋盘上的麦粒问题”。

教学内容经过这样的重组后,结构完整、条理清楚,更利于学生充分内化知识结构,有助于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利于知识的储备与提取。教学内容详略得当,丰富有趣,在恰当的教学内容中,学生有足够的机会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类比、归纳等逻辑推理、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三、教法多样,问题驱动,学生主体

本课例中,教师为了达到让学生自主探究、推导和证明公式的目的,采用问题驱动,通过启发、追问,让学生独立运算、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等教学方法,切实实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

这一想法是提取a1后的另一个尝试,是可行的。所以,我们认为教学可以更开放:面对求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问题,教师能否不给任何引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教师再追问学生的第一想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这么想,这一想法和其他想法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优势……相信在更开放的课堂中,学生也许会类比等差数列的求和,尝试“倒序相加法”或从特殊到一般去探寻公式的结果;也可能会有学生想到到(*)式的方法……这正是学生的创新点,也是在教学预设时要考虑的思维生长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得到的创新方法,能更好地促使学生思考,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升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的核心素养。

(2)教师花了约16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去探究公式的结果,包括启发学生如何选择特殊值。其实,在学习“数列的概念”和“等差数列”时,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始终贯穿其中,学生应该已经掌握了其中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巧。所以,此处能否考虑放手让小组合作探究,再做小组展示。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或许会遇到一些数据处理的阻碍,这也正是“从特殊到一般”的一个难点,是学生思维的阻滞点和创新点,让学生去经历,去思考,更能凝练其思维品质,增加其活动动经验,有助于“新四基”的培养。

2. 解法是否可以更多元。

(1)在公式的证明环节,上台展示的小组所采用的方法是“提取公因式法”(为行文方便,下文用(*)式代替)。其实,这一证明方法没有用到刚才探究的结果,相当于另起炉灶,重新回到公式推导的起点。此处教学处理,我们认为,是否应该要追问学生是怎么想到的,为什么这么想。同时,还要问其他小组没有有其他证明方法。我们相信,会有小组想到用分析法去证明。如:

再结合这个步骤,提出“乘公比错位相减法”这一可以将等比数列求和“程序化”的方法。这更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数学学科素养是“四基”的继承和发展。“四基”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沃土,是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载体。[3]如何通过知识的教学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标,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和课程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需要传授何种知识,如何传授;培养什么能力,如何培养;学生会学到什么,通过什么方式得到;学生会获得什么体验,如何获得,将这些问题落实到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中,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中,落实到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中,便能更明确教学的立意,也能将教学的立意从无意识行为变为有意识行为,将教学立意从隐形变为有形,实现学生素养与智慧的双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柏良.教学立意 优质课堂教学建构的基石[J].数学通报,2011,50(28):8

[2]张长雁.基于核心素养的“导数与函数单调性”课例分析及其教学改进[J].数学教学通讯,2019,10(下旬)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文卫星数学生态课堂”




往期推荐

时坤明 吴洪生:践行生态课堂理念,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以“平面与平面平行”为例

方元沁:高中跨学科教学初探 ——以数学中的对数和地理中的地震震级为例

王志和:例说增厚学科德育教育素材的两个途径

郑良:三谈数学文章的写作

殷玉波:基于数学文化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

陕西师大博导罗增儒:课堂研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续

陕西师大博导罗增儒:课堂研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俞光军: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有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等比数列前n项和》课例点评

沈春妍、刘海滨  教学设计: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黄梦蝶,唐恒钧,刘洋: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中的辩证思维

李志敏: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任念兵:深度研读教材 促进专业成长* ——谈研读教材的几个微观视角

钟进均:基于建构主义数学学习观的数学写作案例探究

张俊:溯源论解法 联想生新题

吕增锋:反复认知,螺旋上升 ——由研读新教材“基本不等式”引发的教学思考

李宽珍:再谈高中数学“微专题”教学 ---微专题的编制策略与方法

李宽珍:微专题教学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思考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讲与练 第5讲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唐永:凸显数学知识本质   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 “弧度制”教学实录与反思

虞涛:数学概念的结构、功能及其教学策略

高考中结构不良的试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讲与练 第5讲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训练篇)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讲与练 第5讲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精讲篇)

李宽珍:数学微专题教学的特征、策略及方法的思考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讲与练 第5讲 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李英:新教材实施的思考:从大观念出发 ——以“任意角”教学为例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讲与练 第4讲 命题与充要条件(训练篇)答案

李宽珍:基于目标意识解题的微专题教学 ——由一道模拟题谈开去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讲与练 第4讲 充要条件(训练篇)

孔德鹏:高中数学主题教学现状调查与思考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一讲与练 第四讲 命题与充要条件

反证法的理论依据是逆否命题吗?

2020年杭州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评审活动优秀课例展示(十三 )

杨永清:问题预设孕生成 悟化深学润素养 ——以“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教学为例

吕增锋:构建“平面向量”与“正弦、余弦定理”多重联系 ——由最新版人教高中数学教材引发的思考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一每课讲与练  第三讲 集合的运算(训练篇)A

王芝平:圆锥曲线的一组新定值

查晓东、金沛阳:割线斜率取值范围问题再探究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 每课讲与练 第3解集合的运算(精讲篇)

钟萍:HPM视角下高三数列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白志峰:高三第一轮复习,孰轻孰重

2020年杭州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评审活动优秀课例展示(十七)

朱永厂:让探究成为一种习惯  ——以一道向量高考题为例

2020年杭州市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评审活动优秀课例展示(十九)

文卫星:高三数学开学第1课开场白两篇

文卫星:高一数学第一课(引言)教学实录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 每课讲与练  第2讲集合的关系(精讲篇)

王小国:基于结构、合理联想构造——致王芝平老师公众号的两道题

文卫星:必修1  第1讲 集合的概念(训练篇)B、C组答案

王芝平:一道俄罗斯数学竞赛题的简单解法

文卫星:必修1  第1讲 集合的概念(训练篇)C组+A组答案

王芝平:数学解题要本质、自然、规范、简单 ——数学通报第2548问题的一个新解法

王芝平:再用“参数范围迷人眼,必要充分常相宜”解题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 每课讲与练 第1讲 集合的概念(精讲篇下)

徐海东:解题回归定义

文卫星:新教材必修1    每课讲与练  第1讲 集合的概念(精讲篇上)

于莺彬、刘海龙:高中数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探究

李昌官:素养为本的高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 ——兼谈“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单元起始课教学

李昌官:素养为本的高中数学单元起始课教学 ——兼谈“平面向量及其应用”单元起始课教学

王怀学、翟洪亮:基于数学核心素养下科学预设与精准教学实践的思考

“写作学习”视角下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史嘉:

吕增锋:集体备课的核心:理解教材 ——以“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为例



更多内容请查看公众号菜单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