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楠祺:为什么美国人比法国人对埃德蒙·雅贝斯更有兴趣?|纯粹现场

纯粹Pura 纯粹Pura 2022-08-19


🌟 文末福利:来自纯粹读书社区群的邀请


“我梦想这样一部作品:一部不会归入任何范畴、不会属于任何类型的作品,却包罗万象;一部难以定义的作品,却因定义的缺席而大可清晰地自我定义;一部未回应任何名字的作品,却一一担负起了那些名字;一部横无际涯的作品;一部涵盖天空中的大地、大地上的天空的作品;一部重新集结起空间所有游离之字词的作品……最后,一部以碎片方式交稿的作品,其每个碎片都会成为另一本书的开端……”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埃德蒙·雅贝斯在其思想巨著《问题之书》下卷,如此表达自己的终极思想与写作追求,《问题之书》系列作品无疑近乎完美地实现了这位大师的终极理想,成功为这个世界奉献了一套几乎无法超越和归类的精神遗产。


6月19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读书会(第140期)特邀翻译家刘楠祺,著名翻译家余中先,著名诗人、翻译家、评论家王家新及《读库》副主编、译者杨芳州在北京SKP RENDEZ-VOUS举办“‘不属于任何类型却包罗万象’——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相似之书》新书分享会”,与现场及线上读者共同探讨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相似之书》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学、思想、历史与哲学意蕴。


今日,纯粹特推出分享会的完整版音频及文字版实录,以飨读者。



🗣 点击收听分享会音频实录


6月19日,“‘不属于任何类型却包罗万象’——

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埃德蒙·雅贝斯

《问题之书》《相似之书》新书分享会”活动现场


杨芳州:非常感谢大家在这个礼拜六的下午选择跟我们一起度过,分享刘楠祺老师的新作,法国重要作家埃德蒙·雅贝斯的《问题之书》《相似之书》。我先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我叫杨芳州,我自己也是一名编辑,在本职的编辑工作之余也做一些翻译的工作,去年出版了一本跟法国文学稍微沾了一点边的书(《寻找<局外人>》),也许就是因为这个,所以今天有幸在这里担任主持,非常开心。这里坐的三位嘉宾都特别有名,但我还是要例行公事地介绍一下。


第一位是今天的主角刘楠祺老师。刘楠祺老师是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他以前翻译的主要作品有波德莱尔的《恶之花》和《巴黎的忧郁》等,也翻译了很多诗论,这次一举成为雅贝斯的唯一中文译者,待会我们再具体介绍雅贝斯。第二位是余中先老师,我刚刚才知道中先老师和楠祺老师是大学同班同学。余中先老师,我想大家都很熟悉,大家如果关心法国文学的话,书架上肯定有很多余中先老师的译著,他还曾经担任过《世界文学》杂志的主编,并且翻译和著述相当多。最那边的是王家新老师,大家的书架上也会有很多他的书,诗人、翻译家、评论家,他翻译了很多诗作,尤其是他也是保罗·策兰在中文世界的主要译者,这三位都是77级的,1978年初上大学,北京大学西语系、武汉大学中文系,这些信息挺重要的,这代人给我们贡献了很多营养。


刘楠祺老师,由您先介绍一下埃德蒙·雅贝斯大概的背景好吗?因为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我们对雅贝斯相当陌生,先请刘楠祺老师给我们做一个大致的介绍。


恶之花

作者:[法]波德莱尔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
出版年: 2017-9


刘楠祺:非常高兴这么多朋友来参加新书分享会,雅贝斯在我们国内确实是很陌生的,无论是萨特、加缪还是列维—斯特劳斯,全部大名鼎鼎。为什么中文世界那么不了解雅贝斯?最大的问题是他的文字里面除了有法国文学、诗歌的传统之外,还有很多犹太教神秘哲学的东西在里面,使得他不大容易被大家所理解。他虽然1957年就到了法国,但是过了10年,到了1967年才选择加入法国国籍,而且在加入法国国籍之后马上被法国推举为四大法语作家之一,因为他之前的作品已经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特别是美国非常有名了。这个人前半生都不在法国生活,他是埃及的犹太人,1912年生在埃及,是一个很富有的大家族,从小就受法国文学的熏陶。他小时候碰到他姐姐难产去世了,他突然一下受了刺激,第二天就开始写诗了。这个时候法国有一位非常有名的诗人马克斯·雅各布出现了。1935年雅贝斯在开罗结婚之后带着妻子到巴黎第一次去见马克斯·雅各布,从此马克斯·雅各布就成为他的良师益友,指导他怎么读。前几天杨芳州老师推荐给我一篇1982年一个美国记者对雅贝斯的采访,雅贝斯在采访里特别讲到马克斯·雅各布怎么样教他去写诗,雅各布把他最早的诗歌全部都撕掉后告诉他:“你不要再学我,你一定要写出你自己,什么时候你写出你自己了,你才是一个最好的诗人。”我读过这篇采访后特别感动。


1956年纳赛尔把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后,法国人和英国人联合以色列对埃及进行军事干涉,埃及政府宣布驱逐所有犹太居民。当时雅贝斯45岁,被迫抛家舍业,把全部财产留在埃及,只带着自己的夫人和两个女儿流亡到了法国。因为有这么个刻骨铭心的流亡经历,他返回去看自己为什么被赶走,就因为他犹太人的身份,这时候他开始重新研读犹太教经典,在这个过程中萌生出写一个“问题之书系列”的想法。他断断续续写了几十年,一共写了15卷,我们今天分享的就是“问题之书系列”的前10卷,包括7卷《问题之书》和3卷的《相似之书》,后面还有4卷《界限之书》以及1卷《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今年应该都会出版。


杨芳州:翻译已经全都完成了,是吗?


刘楠祺:是的。雅贝斯这个文集一共收录了《问题之书》《相似之书》《界限之书》《腋下夹着一本袖珍书的异乡人》,还有一部诗集《我构筑我的家园》,一部随笔集《边缘之书》,一共是6部,19卷。


问题之书

作者: [法]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20-12


杨芳州:我把这套书大概读了一遍,除了晦涩难懂之外,大家都在说雅贝斯的语言很有原创性,而且他对法语也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中先老师,您觉得他语言上的原创性主要体现在哪里呢?


余中先:为了参加这次分享会,我费了几天时间好好读了一下,现在出的三本译本就是刘楠祺刚才说的15卷里的10卷,我把《问题之书》的汉译本上卷读了,《相似之书》读了,《问题之书》的下卷还没好好读。读完以后感觉很独特。以前我们读诗人的作品有一个想法,这是格律诗、自由体诗或者像诗一样的散文或别的什么,但是这个很难归类,就像作家本人很难归类一样。刚才提到了某一种说法,把他跟萨特并列,当然有那么一种说法,他跟那几个可比,但是都不一样,当然跟其他的诗人也不一样。我在读的时候脑子里老是钻出来他同时代的那些人年轻时期会经历战争,或者战争之前可能会经历超现实主义、新浪潮,席卷整个欧洲的诗人运动,后来看了看他的生平,因为是富人家出身,在埃及没有卷入,但刚才大家听到了,到了五十年代的时候他还是被卷入了,由于这个国家的领导人做出决定,在这个国家的犹太人都要排斥掉,对犹太人来说他觉得自己又要流亡了,觉得没法跟别人比,就老老实实地读书。


读了一段刘老师的译文还不解气,我又把原文找来读。在此期间我有上次出差,一次到上海,一次到绍兴,火车上五小时从头到尾都在读。在火车上读书蛮好的,读累了就歇一下,因为它是片段,一段一段零碎的东西,我没有觉得它有多难,也没觉得它有多容易,不懂的地方就去查原文,比较好查,因为索引一找就能找到,定位也比较好定位,行的形式非常明显。有很多印象,第一个印象是名词实在是太多了,关键词的东西,比如书写、命名、言说,都是语言学、文化批评学,对他本人来说荒漠、流亡、沉默、遗忘、逃逸、缺席、生命、死亡、等待、空白、未来,当然还有时间、空间,来回用这些概念去写他的想法,还有很多其他的词汇。我觉得原文里有很多词我不明白应该怎么译过来,一会我们可以讲,后来觉得译成这样也可以,译成那样也可以,这是我总体的感受,这个很难归类的风格,法语里很少有人这么写,也许是我读的不多,但是我想起十六、十七世纪以来一些散文。我无法归类他写的是什么东西,或者他的文类是什么,小说肯定不是,散文也很难说,诗也很难说,就是这么一种随便写下来的,格言好像有一点,语录也不算是,它就是一段一段的。十六、十七世纪的时候法国也有人这么写,蒙田写的是随笔,非常长,但是也有短的。跟写《思想录》的帕斯卡可以比,跟写《品格论》的拉布吕耶尔也可以比。你要说给你什么印象,也谈不上,但是会引起思考,对于他的身份、对于他跟这个世界的关系,其中有很多比较难琢磨的,我们作为读者对他的犹太身份以及犹太文化的背景可能了解得还不太多,结合着这个再读一读《旧约》,可能觉得里面一些篇章的说法是这样,比如诗篇这种风格的东西,里头当然也有很多难点,我注意到有些难点汉译本里译者做了注,关于犹太经典的东西。像我这样的读者有的时候纳闷,如果再多一点的注解会更好,不明白才去查原文,原来是这个东西。它还是有点难,我先说这些。


思想录: 论宗教和其他主题的思想

作者:  [法] 帕斯卡尔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何兆武 
出版时间: 1985-11


杨芳州:其实雅贝斯把自己定义成诗人,这个也模糊,他有的时候觉得自己是一个作家,说成为作家和成为犹太人一样,但是他更多是把自己定义成一个诗人,而且他写作的生涯也是从写诗开始。刚才刘楠祺老师介绍了他读了很多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作品,后来模仿马克斯·雅各布,雅各布又把他的诗作撕掉说不许模仿我,必须写你自己的东西等等。下面请家新老师谈一谈,您自己也是诗人,翻译了那么多诗作,您会怎么看《问题之书》,您会觉得它更像诗吗?


王家新:首先请教这两位先生,《问题之书》法文怎么说?我第一次去巴黎看展览,很多法文词和英文很接近甚至一样,但对这门语言完全不了解。首先我对刘楠祺先生表示致敬、感谢,雅贝斯的确在西方早就很有影响了,不仅在法国,在英、美以及欧洲其他国家都很有影响,应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九十年代达到一个顶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我们所知,他的作品被介绍到中国是很晚的,我们还是有幸接到了这一份迟来的礼物,非常感谢刘楠祺先生这么多年呕心沥血的翻译,给我们带来这一礼物,虽然是陌生的礼物,但是很重要。从陌生者手中接过这个礼物要经过我们的翻译。我觉得的确翻译得很好,我们三个人虽然都是同届都是77级,他们学的法文我学的中文,刘楠祺先生比我年长,你哪一年的?


刘楠祺:我1955年,他(余中先)1954年。


王家新:稍微大几岁,我1957年的,但是刘楠祺兄感觉比我成熟得多,老大哥的感觉。为什么提翻译的问题,楠祺兄那一代人似乎更接近上一辈那种翻译方法和翻译观念,上一辈的很多译者受制于“信、达、雅”那一套,它的忠实和精确谈不上,但是往往追求雅,美化、抒情化、辞藻化。我们这代的诗人译者对此保持了很大的距离,那种翻译需要刷新。那种不讲忠实和精确的文雅化,完全淹没、扭曲了原作,看起来抒情美文,实际上完全扭曲了原著。但是楠祺兄翻译得好,即使不懂法文原文,我们通过他的译文也知道他翻译得好,他是忠实精确的、不多不少的、比较干净纯粹的译文风格,这个我很赞赏,也钦佩。翻译过程中他有时候也创造了个别的词,在忠实精确的前提下他发掘了汉语言的资源,挺好。


刚才也都谈到了,雅贝斯是包罗万象同时又是难以归类的的作家,这恰恰是他非常独到的地方,而且是对我们有启示的地方。他怎么可能归类呢,不可能归类,他虽然是法国作家,但德里达评价他的时候用了一个词“嫁接”,他是“嫁接”到法国文学上来的,给法国文学带来了新的生命、新的绽放,这恰恰是他的一个独特贡献,很难归类。雅贝斯《问题之书》很不一样,他不仅是文体上不一样,还有世界观的不一样,这个非常重要。这本书可以改变我们看世界的眼光,它不但是文体上的,还有实质性的东西,它的很多看世界的眼光包括表述方式都和传统的法语文学不一样,当然也和传统的犹太经典有区别。他作为一个犹太人,对犹太民族的传统经典重新阐释,同时法国文学、哲学的东西他也很好地融为一体。难以命名又非常独到,这是他的贡献。他的很多表述方法非常有意思,他的表述方式,背后那种观念那种意识都是很有启示的。


我再多谈一点,想到就谈,别到时候忘记了。还有个“他者”的问题,这是雅贝斯对我们重要的启示,他的一个思想重心所在。自我、他者,二者必是互为客人、相互接纳的,犹太人是有这种东西的。我非常欣赏一位战后的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他同样是犹太人,加入了法国籍,也参加了法国军队,和德国人打仗被俘虏,在战俘营度过了很多时间,他的家人被法国作家帮忙躲避了纳粹的迫害,雅贝斯虽然没有列维纳斯这样的作为犹太人在纳粹时期的经历,但是雅贝斯犹太人的身份像一个烙印一样打在身上不可能消除。


伦理与无限: 与菲利普·尼莫的对话

作者: [法]伊曼努尔·列维纳斯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译者: 王士盛 译/王恒 校译 
出版年: 2020-11


刘楠祺:雅贝斯和列维纳斯关系特别好。


王家新:我为什么对列维纳斯感兴趣,他的哲学以“他者”为核心,比如奥斯威辛,他认为西方文化就是倾向于把他者缩减成自我,或者用统一性抹杀差异性,奥斯威辛就是对他者的一种暴力体现,对异自、他者、差异的东西进行抹杀甚至肉体消灭的典型案例。西方不仅是纳粹,整个西方文化、哲学都应该给奥斯威辛负担起道德的责任、伦理的责任。他的哲学就是奥斯威辛之后以“他者”为核心重建哲学伦理的维度,这个非常重要,我觉得非常好。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雅贝斯也有,他是通过他者的眼睛来看、来听,他不是把他者缩减为自我,而是把自我通过面向他者引入他者的视角,我觉得对我们都是非常重要的。犹太人的命运也是这样。这本书很多意象,比如沙漠,犹太作家都会写到沙子、沙漠,他们就是从沙漠中走出来的。刚才谈到犹太人被逐出埃及,策兰就写了《在埃及》,这是他的命运,走不出来的,走出来你发现还在埃及。《在埃及》是策兰写给巴赫曼的一首情诗,写得非常好。一首爱情诗却命名为《在埃及》,这是策兰非常独到的东西。他把他的爱情相遇放到他整个命运中来看。雅贝斯同样这样,他的意义也是这样,他不仅像一般人那样把犹太文化、法国文化拼到一起、嫁接到一起,他有内在的依据。他作为一个流亡的犹太人,他也谈到了“我们都是大海的儿女,却丧失了对水的记忆”,一读我就记住了这样的句子,所以他必须去寻找,他永远在路上。你可以说是流亡,也可以说是在路上,也可以说在沙漠中,这是他对我们的意义。他无论是什么作家,他是一个“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我联想到茨维塔耶娃有一句诗,“所有诗人都是犹太人”。策兰当年读了茨维塔耶娃这句话非常激动,写了一首长诗叫做《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引用了茨维塔耶娃这句诗,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乔治·斯坦纳在英美世界第一个介绍策兰,编辑打电话问他策兰是谁,都不知道。斯坦纳也是犹太人,斯坦纳对犹太复国主义不太认同,因此遭到犹太人的批评甚至指责,但是我认同乔治·斯坦纳的看法,犹太人在流亡中才能是犹太人,乔治·斯坦纳最擅长创作名言,比如“给我一张书桌,我就能找到祖国”,他说犹太人“要把四海为家这一艰难而又必要的技艺传给他的同胞”,雅贝斯、策兰、列维纳斯、德里达这些犹太作家很厉害。雅贝斯就是这样的,非常典型。


带着来自塔露萨的书: 王家新译诗选

作者:  [俄]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译者:  王家新 
出版时间: 2014-5


谈到犹太性的问题,何为犹太性,读犹太作家的书必然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何为犹太性?雅贝斯通过他的书来告诉我们,这点和策兰一样,就是没有一个固定的身份,一直在流亡,一直在寻求,一直在质疑、追问,完全是悖论式的一种写作,列维纳斯说过“语言的本质是质疑”,一直在路上。


刘楠祺:还有句话,“犹太人永远用问题去回答所有的问题”,他不停地提问题。   


王家新:德里达解读策兰的时候也提出过何为犹太性的问题,他说对策兰来讲犹太性就是一个暗码,意味着我们把它带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去成为它。德里达解读的犹太性有这么几个要点,它不是一个固定的身份,也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生命的重铸和对话,是在流亡中朝向他者不断地接纳,不断地置疑,不断地否定,他一直是这样,永远没有一个尽头,所以他包罗万象而又难以命名,我简单地说到这。


杨芳州:谢谢家新老师,就是感觉把很多东西都连在了一起。刘楠祺老师,家新老师把犹太性的面做了解说,他还有另外一个面,他受法语的超现实主义诗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在埃及的时候因为就是受的法语教育,法语相当于他的第一语言,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读很多法语诗人,波德莱尔、兰波等等,您觉得他跟这些诗人的关系是什么?


刘楠祺:虽然他出生在埃及,但是生长在法语社区,他最开始的母语就是法语。后来我在翻译雅贝斯的过程中常常问自己,他的希伯来语到底怎么样,他到底会不会阿拉伯语。以我现在的了解,他懂希伯来语,但不说,他也懂得阿拉伯语,但几乎不读阿拉伯语,他看阿拉伯语东西的时候都是译成了法文之后再看。他读策兰时也是如此,他说策兰的语言我也不懂,我就是要通过其他的译本体会策兰是怎么回事,这是不是也是一种犹太性,我说不好,但是他确实是这么一个人。他1935年结婚后,到巴黎拜访马克斯·雅各布,认识了一批超现实主义的诗人。其中艾吕雅和勒内·夏尔,这两个人对他帮助特别大,特别是艾吕雅对他的帮助,他流亡到法国之后艾吕雅是第一个向法国人推荐说这个诗人是你们要好好读的人,是艾吕雅给他做的这个事情。他虽然认识那么多超现实主义诗人,他就是不跟他们打交道,我可以读你们的诗,我可以写得很像超现实主义,但是我就不加入你们团体,我永远跟你们有一道隔阂一样的东西,这道隔阂到底是因为他不是地地道道的法国人的缘故,还是因为他有他的犹太人的身份在里边,说老实话现在我也说不清,但是我们能看得出来他的诗,特别是《我构筑我的家园》那部诗集,我认为那就是超现实主义诗歌。这本诗集今年应该也会出版。1959年到了法国之后,艾吕雅他们全力以赴地推介他,因为他到了巴黎之后没有钱过不了日子,他找了一个工作,每天要坐地铁,为了挣钱他又要写书,他就在地铁上写,他每天上班的路上就在地铁上写,写了十年,这就是《问题之书》,从1957年开始一直到1967年结束,第一本书1964年出的,等于七年之后才出了第一卷。


4321

作者: [美] 保罗·奥斯特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译者: 李鹏程 
出版时间: 2019-1


有一位美国诗人叫保罗·奥斯特,他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作家、评论家和翻译家,也是犹太人。他曾评论雅贝斯,就认为雅贝斯还是一个诗人,而且他的作品还是没有脱离开19世纪末以来的法国诗歌的主流,这个主流的概念就是从波德莱尔开始到兰波到马拉美这条线。他认为雅贝斯在这条线上是没变的,只不过他在他的作品里面融入了一种犹太性而已。这是保罗·奥斯特说的,我从他的评论能感觉到美国的诗人其他国家的诗人对雅贝斯的理解、认同和钻研远远超过法国本土的人对雅贝斯的研究,这是我特别深的一个体会,最好的评论雅贝斯的文章基本都是美国人写的(法国人的回应主要是哲学家,如德里达和布朗肖)。雅贝斯说自己一辈子最喜欢去的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以色列,这两个国家有人邀请他去他肯定去,其他国家他不去,除了有一次去意大利领奖以外。他自己认为他写的每一句都是诗,他说,我有一个梦想,我像马拉美一样有个梦想,我想写一本大书,这个大书每一句都应该是诗,只不过我把它变成碎片了,我又把它重新组合起来了,组合起来之后变成另外一个新的东西,但是回到最后它还是一个碎片,以碎片交稿,每一个碎片又成为一部新的作品的开端。他永远在不断地提问题,这是我在对雅贝斯翻译过程中的理解,这是比较深刻的理解,不知道是否答复了你的问题。


王家新:我补充一点,刚才谈到雅贝斯的经历,和策兰比较相像,比如谈到归类的问题、诗和哲学的问题,在欧洲诗和哲学是“同源”的,这是欧洲的传统,诗与诗都是同源的。我们中国读者感到困惑,我们诗歌观念太狭隘了,认为诗歌就是抒情啊、意象啊、美丽的词语等等,但是你要读雅贝斯,他可能超出了你对诗歌的想象和观念,但是在欧洲那里很正常,欧洲肯定把他视为诗人,诗人就是包罗万象的,既包括了哲学又超越了哲学。海德格尔晚年最佩服的就是两个诗人,一个是勒内·夏尔,一个就是策兰。海德格尔读诗就是读哲学,对诗进行哲学阐释,对荷尔德林、里尔克等等,对中国来讲有点陌生,但是在西方很正常,它就认为这是诗,打破了传统的诗歌观念和界限,它是存在之诗,它不是哲理,比如当年冯至先生写了十四行诗之后,朱自清说特别富有哲理,我觉得冯至的目标并不是要写几首哲理诗给我们看,他的目标就是德国式的存在之诗。雅贝斯很可能也是这样。


遗失的赤裸

作者: [法] 勒内·夏尔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何家炜 
出版时间: 2020-1


刚才楠祺兄谈到雅贝斯在法国文学中的位置,传统怎么看他。奥斯特,著名小说家,但他也是个诗人,他也写了诗,但他的诗远远不如他的小说,他学策兰,学不出来,他写小说非常有影响,非常有名的美国犹太作家。我觉得雅贝斯属于法国文学非常独到的存在,某种意义上是离心的存在,就像策兰之于德语文学,策兰当然属于德语文学,但和德国主流的东西非常不一样,他有一种明显的异质性、离心性,而且策兰到后来有意地要摆脱。剧作家、诗人布莱希特有一个讽刺性说法,他说海德格尔给德国诗歌制定了一条红衣大主教的路线,法国有没有这个路线我不知道,但是策兰打破了这个东西。策兰从小生活在东欧一个犹太社区,家里说标准德语,在外面说罗马尼亚语等等,但在家里是说标准德语。他从小读里尔克、席勒等等,但他后来反叛得非常厉害,完全挑战和颠覆了德语。他一生和德语搏斗,因为他热爱的母语成了刽子手的语言,对德语爱恨交加,他在语言方面的挑战性、颠覆性和创造力都很惊人。他完全是流亡者的德语。


策兰在巴黎,策兰也完全可以用法语写作,他加入了法国籍,也成为了巴黎高师的德语教师,他如果用法语写作可以成为很不错的法语诗人,但他还是用德语写诗。为什么策兰对后现代主义这么有影响?因为他有这种语言革命性的东西,我是他的译者我知道,他的词语很多都是词典上没有的,他利用德语的特性造词,比如复合词,比如把“乌鸦”“天鹅”拼在一起,怎么翻译,语言的命名反映人们思维的惯性,乌鸦是黑的、让人恐惧的,天鹅是优美的优雅的高贵的,他要打破这种语言和思维惯性,乌鸦之天鹅,一个新的造物和命名,所以策兰非常有意义。我也想和楠祺兄探讨雅贝斯这一方面。策兰后来有意识地朝向一个反日尔曼的家园,我不知道雅贝斯后来怎么样,策兰来自于德语,但要朝向东方的、陌生的、反日尔曼的家园,甚至要朝向“人类之外”,他要写出人类之外的歌,彻底地走出去。杏仁是典型的犹太民族的意象,策兰早年的名句是“让我变苦,把我数进杏仁”,晩年的诗是“结成杏仁的你,只说一半,依然因抽芽而颤抖”。他的一生是这么结束的。


杨芳州:谢谢家新老师,中先老师您回应一下。


余中先:雅贝斯的法语是很标准的、很到位的,但是你很难说他会对法语产生什么影响。我们读他的诗还是读他透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他想的东西,他要表达的一种书写或者话语,话语变成了文字的东西,而不是写作本身的结果。20世纪文学史里尤其是法语文学史里一些作家特别想从语言本身来找文学的出路,我觉得是不一样的,当然他是一个犹太人,生在国外跟他的背景有关系,他并不能像新小说一样改变小说,像某些超现实主义诗人一样用某种自动写作、拼凑,他好像并没有太多,你说要选词他可能会选某些关键的词,而且关键的词跟他的犹太身份、跟他的文化属性是紧密相连的。我刚才也列了几个词,反复出现的,给你的印象比较深。而他的行文,我很难用法文去琢磨他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更符合法国人的逻辑还是借用法语表达犹太人本身语言里头的逻辑的东西。法语是他的壳,用这个表达他文化的属性、身份的追求以及在语言里能做的其他东西。


他会采用各种各样的话语,采取前人的语录,某某拉比说的,换一种说法就是佛教里某某高僧说的,某某道家说的。他有很多语录,这些语录里他拿过来要反思,用自己的话对它们进行一些解释或者顺着它说或者反着它说,他从语言里跳出了两个雅贝斯或者三个雅贝斯,前后是悖论的。


刘楠祺:你说得非常对,他的作品没有写出任何故事,他只是在叙述,叙述本身没有故事,怎么办,拉比出来,拉比开始进行调查了,拉比开始给你这加一个注脚,给你那加一个注脚,他成心把这本书一会隔出一大块,留出很大的空白,这空白让你去想,这时候突然又出一个拉比说他在说什么。


相似之书

作者: 埃德蒙·雅贝斯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叶安宁 校译
出版时间: 2020-12


杨芳州:而且他竟然还在这个书里面讨论他的这本书,到了一定的时间他说让我们来谈谈你这本书是怎么回事,有几个人正在谈论这本正在写的书,我觉得从结构上他也挺有意思的。


余中先:他并不刻意地把自己归类成什么东西,这是肯定的。我觉得他前后悖论前后矛盾的雄辩,刚才两位也讲到了对于他者,对于我自己人格里头的另一部分,因为我们每个人格都有两面性或者几面性,对陌生,对我自己陌生的那一层面,我现在正在说的或我可能会说的或者我将说而未说的不在场的声音,一种补充或者一种引导,把它勾出来,我们在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它是引人思考引人反驳的东西。


刘楠祺:这个书里用的最多的词叫“也许”,永远都在“也许”。


余中先:这个我倒没注意到,我更多的注意到的是名词,而不是形容词、副词,话又说回来了,一会我们还可以讨论,刚才谈到翻译的问题,我们以后再说。


杨芳州:继续翻译的问题。


余中先:稍微说一下,家新也更多谈到了他译的策兰。


灰烬的光辉: 保罗·策兰诗选

作者: [德]保罗·策兰

译者: 王家新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1-1


杨芳州:策兰也是难懂。


余中先:很难懂,你们刚才提到了列维纳斯,犹太人,我译的最苦的一本书就是列维纳斯,《上帝·死亡和时间》,从头到尾都是海德格尔,我们选择另外一个诗人去翻译,家新做了策兰,翻译诗的时候,我自己几乎没有体会,因为我几乎不译诗歌,但是硬着头皮译了几个好像在中国没怎么有人介绍的诗人,一般读者都不知道。我译了以后觉得对中国读者可能是一个交代,译每个诗的时候会对其中的关键词、对诗的音乐性,对它的字、词和写作的方法都会有一些推敲。


我还有很多细节上的问题,我们不在这展开。今天是读书会,我只把我理解的雅贝斯的重要性,当然家新兄已经讲了很多探讨,尤其是在欧洲和当今世界的重要性,我只是把我自己感受到的他的独特性在哪儿,他在法语中的地位如何其实也用不着我们担心,法国人怎么看他无所谓,他有他的特殊性,他提出了他的问题,有了《问题之书》,《相似之书》也有了,这是他的创造,法语是人家的语言,来创造他的那份东西,他的书写决定了他的家园。


上帝·死亡和时间

作者: [法]勒维纳斯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译者: 余中先 
出版时间: 1997-11


杨芳州:楠祺老师,译雅贝斯苦不苦?


王家新: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包括理解雅贝斯,尤其在奥斯威辛之后,我们知道阿多诺一个很著名的论断就是“奥斯威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这是战后西方哲学界提的最刺激人的也引起广泛争议的论断,我想它的一个背景是“奥斯威辛之后上帝是可能的吗”,这是让西方人甚至让犹太人更为不安的问题、更深刻的问题。雅贝斯里面肯定有这一点,策兰更明显,犹太人和虔敬的天主教徒不大一样,犹太人多疑、好争辩,这是犹太人非常重要的特点,包括与上帝争辩,他不是简单的盲信,但是正是这种争辩使他从属于上帝。他还有这种东西,他不是盲目的盲信,我也非常认同这一点。


杨芳州:雅贝斯是不太信仰犹太教的犹太人是吧?


刘楠祺:为什么美国人对他更有兴趣,法国人反而没兴趣了呢,刚刚出这本书的时候有相当多的法国人读这本书认为你怎么用法语写犹太教的东西,实际对他是一个误解。雅贝斯的家是完全不信犹太教的家庭,一直到他写这个东西之前,就是在他流亡法国之前,都没读过摩西五经也没读过卡巴拉,他真正读的时候都是到了法国之后,他觉得这个命运最后到我头上了。当时出了一个奥斯威辛的大屠杀,1957年埃及人赶走犹太人叫作排犹浪潮,无论是排犹还是奥斯威新,都使他对自己的犹太人身份产生了怀疑,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他才返回去读犹太教的经典,一边读一边写,他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讲很多东西是他写了以后才开始读的。


王家新:策兰的父母都是很虔敬的哈西德教派,而且他父亲是比较狂热的犹太复国主义者,从小策兰和他父母是有距离的,很多作家都是这样的。曼德尔斯塔姆也一样,犹太教的东西在他后来的创作中显露出来了,他在流亡中写犹太教的摩西五经,用了很多犹太教的典故,在他流亡时期的诗中都非常重要,虽然在字面上不是频频出现。他有一句话,犹太教像一滴麝香一样使整个屋子都发生了改变,这很重要。


杨芳州:中国人在阅读犹太人尤其有犹太教背景作家的时候往往没有这种隔阂感,我觉得更是知识分子的犹太教,犹太身份对他来说意味着流亡,意味着流浪、无家可归以及意味着作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承,乔治·斯坦纳就是这样,他作为犹太人最大的身份是要作为一个老师,而且是无家可归者,像这样的犹太人,中国读者接受起来似乎没有隔阂。楠祺老师,我还是想问您翻译的时候苦不苦?


巴别塔之后: 语言及翻译面面观

作者: 乔治·斯坦纳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译者: 孟醒 
出版时间: 2020-9


刘楠祺:译波德莱尔和雅贝斯完全不一样。读波德莱尔了很多年之后,已经融化在血液里了,只不过有一天你想把它写出来,因为那种美感是在学的过程中读的过程中已经感觉到的。而译雅贝斯的过程中你必须要读大量的东西,你要理解他到底在说什么,雅贝斯的文字本身并不难,而且句子也不是很长,我的困难在于他为什么要说这句话。我为什么在后记里特别写到找了一个北大的校友专门请了一位社科院宗教所的研究员,就是在以色列读博士的一位研究犹太教的老师,黄陵渝老师,向她请教这些东西,这句话到底什么意思,黄老师也不会说就应该是什么意思或者不应该是什么意思,她会给我开一系列书单,说你去读这几本书吧,下次她告诉我你去读那几本书吧。译完雅贝斯之后我大概读了50本左右,有感觉了写起来就非常顺,不是恨不得一个句子抠好几天那种,有时候一天能写很多,但是关键你要明白,明白就好办了,把《问题之书》译完之后,后来译《相似之书》《界限之书》《边缘之书》就感觉越来越顺了。最难的是《问题之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区别。


杨芳州:从读者的角度,《问题之书》《相似之书》联系非常紧密,给我的印象是雅贝斯是书写生命的作者,你一旦进入了他的世界之后,他的关键词、他关心的问题似乎总在围绕着一个核心,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对,因为像这样的书大家的第一感觉都是读不懂,我真的理解了他的意思吗?他是不是还有什么言外之意?我不知道我们在读的时候我们在理解的时候要做什么样的,我们不可能再去读那50多本您的参考书,我觉得您可以给读者一个提示或者我们进入他的一个抓手,你会有什么建议呢?


刘楠祺:虽然我把6部19卷全部译完了,给广师大出版社交稿了,但是坦率讲我并不是什么都明白,很多东西都是过程中一边做一边理解,所以我觉得在这种情况之下,当年的马克斯·雅各布告诉雅贝斯你应该怎么读超现实主义诗歌的时候,你不要想着你要明白他在说什么,你就要去读,你读你再读,你再读,你不停地读的过程中你慢慢地就会有一种感觉出来了,我只能这么建议。但是很有意思,最初在译《问题之书》时还有些不耐烦,有不耐烦的时候,越往后面越没有不耐烦的感觉了,反而进去了之后觉得很顺畅就出来了,所以我觉得读进去是最重要的,先读,之后再去想他到底在说什么。


巴黎的忧郁

作者: [法]波德莱尔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译者: 刘楠祺 
出版年: 2019-10


杨芳州: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今天来之前要带几位老师的书过来签名。我把王家新老师译的200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策兰带了过来,我翻到了一句话,策兰引用帕斯卡的话来为自己辩护,他说不要责备我们诗人的模糊性、不确切性,因为那是我们作为诗人的职业性、我们作为诗人的天职。我来之前还挺紧张的,我也没读懂,后来我觉得如果把他当作诗歌来读的话就没有懂与不懂的问题了。


我还想讲一个小故事,在美国记者采访雅贝斯的时候,雅贝斯讲给他的,他说我的书在法国出版了之后有很多读法,有一个书店的工作人员是虔诚的教徒,他从来不看书,但是因为书店主人很喜欢这本书,又跟他说小伙子你也是犹太人,我给你介绍一个作家你可能会感兴趣,他说不行不行我不感兴趣,我对其他书都不感兴趣,但是他忍不住翻了一下,结果翻了一下马上把《问题之书》买走了,而那个店主人本来是要送给他的,他说不行,我要买走。自从他买走之后每天把这个书作为他的案头书,店主人给雅贝斯讲了这个故事还想再送他几本,这本书还有其他卷,首先有三部曲,还有十几卷,那个人说不要,这个就够了,这个挺有趣的,他把它作为冥想的工具,把它作为每天跟自己对话的工具在读,也许这也是一种读法。雅贝斯自己讲完这个故事之后说我的书没有正确的读法,也许这个故事可以对大家有一点点启发。






不践约书

张炜 著

《不践约书》是茅盾奖得主、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张炜的重磅最新长诗力作。该作品虽然以诗歌为表现形式,以爱情为呈现线索,但实际上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诗歌概念和边界,作家调动人文、思想、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综合手段,以强大的精神背景和调动超出常人的写作能量,打造出的一个具有巨大冲击力的复合性文本,可以视为其代表作《古船》《九月寓言》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大地上的事情(增订版)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最新、最全、最严谨增订版本,由苇岸生前挚友、著名作家冯秋子受苇岸家人委托,历经数年整理、选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年10月倾力呈献。新增苇岸遗著:散文、随笔20篇、诗歌22首、书信1封、译文2篇,共计45篇(首);此外,延用的苇岸《后记》,附录的《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和《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对于记录苇岸生平和研究苇岸及其创作,提供了更为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信息。


泥土就在我身旁:苇岸日记(上中下)

苇岸 著;冯秋子 编

苇岸日记从1986年1月1日记至1999年4月6日入院接受治疗止。1年为1辑,三册日记共14辑,总量近80万字,加上附录《苇岸书信选》《苇岸生平及创作年表》《苇岸作品的后续传播》等,全书总量90万字。他的日记多有对于大地道德信念、切身体验的自然与人文进程的叙述,及与作者交往的不同年代作家,他们的阅历、观念、创作状况和个人意趣,所处时代影响下的文艺现象,亲历半个中国的旅行见闻,阅读过的诸多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类著作。


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

骆一禾著;陈东东 编

骆一禾,一位被低估的诗人、编辑和批评家。《春之祭:骆一禾诗文选》是由骆一禾的代表诗作、诗歌评论、书信等汇编集成。精选收录骆一禾代表性短诗59首、中型诗14首、“祭祀”系列诗9首、长诗《世界的血》,诗论及创作论6篇,诗歌评论5篇,书信7篇。从诗歌到文论,从评论到书信,全面立体呈现诗人的精神世界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风潮。


戏出年画(上下)

王树村 著

本书为美术史论家、民间美术收藏家王树村所著,收录了江苏、安徽、福建、四川、山西、河南、陕西、天津、河北等十省市最为精美的戏出年画,全面展现了各地的绘画风格、曲目及表演特色。在体例上,本书以“说戏”“说图”“细部欣赏”三种文字层次,深入戏出年画的精髓,表现出中国民间文化博大的内涵。


曹雪芹的遗产:

作为方法与镜像的世界

计文君 著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更是一份珍贵的曹雪芹的遗产。

著名实力派女作家、文艺学博士、红学专家计文君,10年潜心研究之作。被著名作家李敬泽称为“小说家里最懂《红楼梦》的”,被著名作家李洱誉为“红学”研究最高成就。


曹雪芹的疆域:

《红楼梦》阅读接受史

计文君 著

《曹雪芹的疆域:<红楼梦>阅读接受史》作者计文君以《红楼梦》为研究主体,从文化物种获取生存度的角度,勾勒了《红楼梦》从诞生到今天的传奇“经历”。本书为《红楼梦》研究普及读物,既有学术研究著作的逻辑性阐述,亦有生动有趣的表达,对中学生接受《红楼梦》原典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夜晚灼烫:凝定的时间肖像

黑陶 著

作家张炜、散文家冯秋子联袂推荐,“新散文”代表作家、“诗人散文家”黑陶以独特而富有诗意的写作和具有高度辨识度的语言风格,拓展散文写作疆域,表达来自时光深处的记忆和“父性”江南的面孔。


彭程作品系列

彭程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彭程作品系列”共包含三部,分别为《大地的泉眼》《心的方向》《阅读的季节》,是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评委,新散文代表作家彭程最新自选集。彭程的文字从容、宁静而诚挚,散文书写中的一股清流,写作风格凸显质朴的美学和深刻的内涵。


碗和钵

庞培 著

《碗和钵》是一本跨界表达的散文作品,分为“碗”与“钵”两部分,从人们日常生活器具碗和钵谈起,论及艺术家杨键水墨画作品“碗”“钵”系列,通过庞培、杨键两位艺术大家的思想对话与交流,通过文学和艺术作品的相互阐释和表达,揭示碗和钵形象的象征内涵及其背后的哲学逻辑。


悬铃木咖啡馆

半夏 著

著名作家半夏最新小说力作。悬铃木咖啡馆是一个城市百态观察的据点,如果不来这里熏染点人气,就无法让生活继续……一间讲述市井与情感故事的咖啡馆,讲出了一城的精致与忧伤——如万花筒般折射出大千世界、人间百态,堪称昆明版的“人间喜剧”。


# 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

荆歌 著

著名作家莫言、李洱推荐,著名江南才子型作家、文人、书画家代表人物——荆歌最新力作,该书表达范围穿越亚欧大陆,以文学+艺术为切入角度,描述苏州和马德里两座城市隔空对望的不同景观、切身感受和思考,一东一西,世态人文、风土人情,风貌尽显。


云上

赵波 著

70后女作家赵波以个人成长经验直接书写,高度关注个体生命的内心世界,强力书写现代物质文明挤压之下所产生的种种孤独感与荒诞感。深入当代都市生活的前沿,以灵动、微妙、细腻而又丰富的个人化叙事方式,大胆袒露内心的隐秘,坦率而真诚地直剖内心。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

保罗·策兰 著;王家新 译

《灰烬的光辉:保罗•策兰诗选》由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教授精心编选和翻译,由约360首诗和部分策兰的获奖致辞、散文和重要书信集结而成。本书既充分展现了策兰一生创作的精华,又是王家新多年来翻译和研究策兰的心血结晶,对于策兰译介和中国当代诗歌的创作和翻译都具有重要意义。本书所附录的策兰获奖致辞、散文和书信,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痛苦而又卓异的诗歌心灵。


问题之书(上下)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法国诗人、作家埃德蒙·雅贝斯《问题之书》首次中译本,一部“不属于任何类型,但却包罗万象”的跨文本作品。透过声光闪烁、意象与联想交织的诗化外壳,雅贝斯注入的是“寻根”式的思考和将自己献祭于被遮蔽的“无限”场域里进行“精神”再创造的“书写”求索的内核。纯粹译丛“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代表作。


相似之书

[法]埃德蒙·雅贝斯 著

刘楠祺 译;叶安宁 校译

作品被列入西方正典,法国著名思想家埃德蒙·雅贝斯著作“埃德蒙·雅贝斯文集”之一《相似之书》中文版首次面世。共分为三卷,分别是“相似之书”“暗示·荒漠”和“不可磨灭·不能察觉”。书中充满了雅贝斯式的哲学思索,从语言到文学,从宗教到传统,焦虑与困扰在作者灵魂的拷问中不断明晰、坚定。纯粹译丛之“埃蒙德·雅贝斯作品系列”重要作品之一。


纯粹读书社群

扫码添加纯粹小编

每日与您分享好书



● END ●









纯粹好书






儿童粮仓”系列丨杨先让·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文集 徐悲鸿扬之水·定名与相知丨王学泰作品系列 “水浒”识小录丨王鼎钧 春秋花果:王鼎钧自选集丨王树村·戏出年画丨半夏· 悬铃木咖啡馆 与虫在野黑陶·江南三书” 中国册页 在阁楼独听万物密语  冯秋子主编 未曾消失的苇岸:纪念丨燎原主编系列诗集 海子·神的故乡鹰在言语 昌耀·我从白头的巴颜喀拉走下丨自然主义译著系列 毛罗·科罗纳 貂之舞 山林间 劳伦斯·安东尼 格雷厄姆·斯彭斯 象语者丨张清华·海德堡笔记庞余亮·半个父亲在疼丨闻中·吉檀迦利丨张锐锋·卡夫卡谜题萧耳· 中产阶级看月亮 锦灰堆美人计 樱花乱计文君· 曹雪芹的遗产 曹雪芹的疆域 化城喻 问津变于赓哲·唐开国朱夏妮·新来的人新九叶集周晓枫散文系列·河山 收藏 斑纹聂晓华·生别离上古迷思:三皇五帝到夏商汉声·松阳传家苏七七·光与真的旅途:电影笔记二十四则茅野裕城子·韩素音的月亮丨布鲁诺·舒尔茨·鳄鱼街丨埃德蒙·雅贝斯 门槛·沙丨江子·去林芝看桃花丨刘可牧·七千里流亡丨荆歌·日月西东:从苏州到马德里丨庞培·碗和钵丨赵波·云上丨更多纯粹好书&相关资讯请查看公众号下方菜单栏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