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波: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报》创办始末
何立波:陜甘寧邊區《新文字報》創辦始末
何立波: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报》创办始末
新文字是“拉丁化新文字”的简称。
新文字运动是我国近代文字改革史上的重要一章,是中文拼音化的一次群众性试验。在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曾利用新文字进行扫盲,并一度与冬学运动结合起来,开办新文字冬学。《新文字报》的创办,大大推动了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运动。
陕甘宁边区是当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要根据地,是当时革命的中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拉丁化新文字得到了边区政府的重视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1935年底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陕甘宁边区在教育厅长徐特立的倡导下便开始推行新文字,边区党委机关和部队的“救亡室”、“文化室”都举办了新文字学习班。被称为“文盲师范”的延安鲁迅师范,开始用新文字编写教材进行教学。仅1935年一年,延安便设立农民新文字夜校百余所,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前,红军士兵中能写新文字的约有2万人。
陕甘宁边区政府每年冬季里组织几个月的文化学习,其教学内容、时间、方法等,总是按照计划,预先加以周密安排、布置,这已形成制度,故称之为“冬学运动”。
对于农民来说,冬学是社会教育最主要的形式。抗日战争爆发后,边区政府在开展冬学运动时,开始主要是利用汉字进行扫盲,新文字一开始并没有用于冬学运动中。在实际的冬学运动中,广大冬学工作者发现,利用汉字进行扫盲速度慢,成绩不理想。在新的扫盲武器中,新文字受到格外的关注。1938年冬,延安普遍设立了新文字冬学。
1940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决定:延安市1940年的冬学,完全用新文字试办;又决定从1941年起,延安市延安县所有小学一年级完全教新文字。1940年2月,陕甘宁边区新文字运动委员会成立,新文字运动逐渐进入高潮。1940年8月,延安抗大、中国女子大学、中国青年干部学校、边区师范学校等都增设了新文字课。1940年11月7日,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成立。
1940年12月25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发了《关于推行新文字的决定》,规定:(1)从1941年1月1日起,新文字与汉字有同等法律地位;(2)从1941年1月1日起,一切上下公文、买卖账目、文书单据等,用新文字书写与汉字书写同样有效;(3)从1941年1月1日起,政府的一切法令、公文、布告,一律新文字与汉字并用。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发布《新施政纲领》,其中第14条规定:“要使边区的人民人人都识字,就必须积极推行边区过去消灭文盲的办法,就必须大力地推行新文字……”5月18日,中央宣传部作出规定:文盲干部必须先学习3个月新文字,再学习其他文化。
因为新文字冬学是初办,存在着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读物。
为促进新文字扫盲运动顺利开展,在吴玉章的支持下,1941年11月22日,陕甘宁边区新文字协会在延安县政府所在地川口创刊出版了拼音文字报刊《新文字报》(后由陕甘宁边区政府教育厅主办)。在抗日战争初期,为了宣传抗日救亡活动,上海地下共青团曾秘密出版过拉丁化新文字报——《我们的世界》。1937年到1938年初,陕甘宁边区曾举办过一批新文字扫盲班,并在小范围内编印过新文字小报,如《抵抗到底》等。但作为革命政府正式出版发行的,较大规模地用于扫盲的是《新文字报》。这在革命根据地甚至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一件新鲜事。《新文字报》每周一期,最开始是油印,四开两版,发送到各新文字冬学,发行量达到700至800份。
《新文字报》编辑部人员很少,主编由延安县新文字冬学辅导团的团长景林兼任,编辑只有李绵和刘升平两人。报纸内容除了简要的时事新闻外,主要是刊登新文字辅导教材、教学方法和各冬学工作情况。《新文字报》的出版发行,受到边区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
1941年1月新文字冬学扫盲试验结束后,《新文字报》继续在延安出版发行。从5月15日第21期开始,《新文字报》改版,由油印改为铅印。改版后的《新文字报》配有木刻插图,版面较前生动活泼,内容也较前丰富多采,其中包括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介绍抗战英雄和边区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刊登革命导师的小传略和抗日小故事、小歌谣,介绍学习新文字的进展情况等等。改版后,报纸用纸也由原来的有光纸改为马兰纸,一周出一期,由延安新华书店发行。在改版后的第21期报上,发表了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切实推行,愈广愈好。”朱德的题词是:“大家适用的新文字,努力推行到全国去。”
拉丁化中國字的《大衆報》
1941年夏,《新文字报》搬到边区新文字干部学校(校长吴玉章,副校长景林)办公。景林主要负责新文字干部学校的工作,还兼管报社工作,《新文字报》主要由李绵负责。编辑除原来的刘升平外,又陆续增加了王见石、拓彬、翟准、马彦、姚俊、俞未平、王剑平、孙天彪等人。1941年冬,边区各县都办起了新文字冬学,共有350多所。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新形势,也为了给初学新文字的学生创造较好的条件,《新文字报》又编辑出版了新文字看图识字的《大家看》,图文并茂,深受读者欢迎。
编辑拉丁化的《新文字报》是一项新的工作。
报纸的读者主要是初学新文字的农民、冬学学生和机关、部队的扫盲班学生。同时,由于用新文字扫盲还处于试验阶段,所以编报过程中除了研究一般性的业务问题外,还需要研究一些有关问题,如语言大众化、通俗化的问题。
编辑部研究方言土语,从中取其精华,丰富报纸语言。编辑常带着编写的文稿深入农村念给群众听,听取群众的反映。编辑还要研究方言发音和普通话发音,新文字写法、同音字问题等。这些研究既推动了新文字普及工作,又提高了编辑人员的业务水平,密切了和群众的关系,同时也提高了报纸的质量。
1942年初,《新文字报》迁到延安城北兰家坪的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办公,继续编辑出版。随着拉丁化新文字的迅速推广和群众性扫盲运动的不断发展,《新文字报》的发行量也迅速增长,最多时高达四五千份。1942年秋,李绵调到新文字干部学校工作,担任边区新文字冬学辅导团团长,王见石接任报社主编。不久,王见石也调离报社,又由翟准担任主编。1943年1月边区新文字冬学结束后,《新文字报》也随之停刊。在它创刊的两年多时间里,共出版110多期。
在抗日战争时期,拉丁化新文字的传播形成了一个与民族解放运动相结合的前所未有的群众性文化革命运动。
这场运动不但没有被战争的炮火摧毁,反而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在全国各地到处开花结果。新文字在陕甘宁边区推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吴玉章说,“延安县市冬学中,不到三个月,就扫除了1500余文盲,他们学会新文字,能写信、读书、看报,收到了很大的成绩”。在陕甘宁边区新文字普及运动中,《新文字报》功不可没。
(原文见第1431号《语言文字周报》,图片源自网络。)
相關鏈接:
冬奥開幕式最亮點:不用 mandarin “拼音”序,而用漢文字拼形序!
张朋朋:从理论上彻底否定文字改革的总方针——评江枫先生的「拼形表意」文字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