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园丨金弢:我在大学献 “童子血”,为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

金弢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摄于北京双榆树


金弢 ,字有根,1974年杭州外语学校高中毕业,插队落户浙江桐庐县分水公社儒桥村,77级考进北外德语系本科,81级北外德语系研究生,1985年1月进文化部,1985年3月借调中国作家协会,后任职于作协外联部,曾多次随作家代表团出访欧洲诸国,1980年代末期获奖学金赴慕尼黑大学读博,现居慕尼黑,著译不辍。

          

原题

供 给 制

(外一篇)




作者:金弢 

 
作者摄于母校

说起77级,50、60后的过来人都清楚,那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98%以上是从历届生招收,他们都有过三年以上的工作或入伍经历,即经济上曾经独立过。考入大学后,没有了收入,这些新生又是靠什么生活?
 
当时,凡在部队服役或在工厂、机关工作五年以上者,均允许带薪上学,但不包括知青。没有经济来源的学生是怎样度过这四年的大学生活?
 
那时的大学,实行全免制,学生不用交学费,包括学生宿舍、教材书本及勤杂费一律全免。父母家中只要人均收入在30元以下,均可享受国家助学金,我父亲的工资当时只有40多一点。我们的助学金每月20元,其中18元作为伙食费,学校实行供给制,剩下的两元是学生整个月的零花钱。
 
那时大学老师的工资也就在50元上下,普通工人二级工的收入一般是38元左右,加之那是个多子女家庭的年代,家里四五个孩子算是平常,尤其赶上了“抗美援朝",国家号召多生多育。
 
伙食费18元由学校财务科直接划账,就是说这钱我们学生是见不着的,是名目钱。拿助学金的学生不允许把伙食费取走,不允许实行伙食自理,必须在校食堂用餐,就是不拿助学金的同学,也强制缴纳18元伙食费,跟其他同学同吃 “供给制”,那时强调 “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
 
大学实行“供给制”,是我们那个特殊年代的一段特殊经历。所谓的 “供给制”,就是学生用餐时使用的不是饭菜票,而是餐券,每张餐券上印好了年、月、日,早中晚餐,吃饭时,把当时那顿的票子一给,每人得到一份伙食。至于吃什么,饭带什么菜,均由食堂决定;原则上,给什么吃什么。
 
77级的学生因为有多年的经济自立,已习惯了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生活。然而到了大学,没有了收入,也不再好意思回头向家里伸手要钱了。那个时候,普通家庭经济都很困难。然而这批学生是从贫困中走过来的一代,在苦难中长大,已习惯了吃苦。除去伙食费,剩下的两元钱是全月的零花开销,发到每人手里。所以对我们来说,每个月的两元零花钱至关重要,因为除了吃饭,学生日常生活所有的开支都指望着这钱了。为了省下五分钱的车费,学生们很难得进北京城里,去北京远郊探望当年插队时的带队干部杨伯伯的妻小,来回路费花去四毛钱,可把我心疼的。
 
每到月初发钱时,同学们都会很兴奋,大家有一种小时候过年拿压岁钱的感觉。发完钱,大家顿时觉得一下子变得富有。所以发钱时大家的那种兴奋就情有可原了。我们几个班里,只有两个同学没有资格享受助学金,一个家长是省委干部,一个家长是中央委员。
 
虽然国家经历了“文革”,经济还非常贫困,但许多福利依然存在。学生读书费眼,近视程度加深得快,系里每年给免费配一副眼镜,我的近视眼就是每年增加100度,四年配了三副眼镜;那时尽管发钱不多,但系里对学生却关怀备至。尤其是从南方到北京的学生,棉被和大衣都嫌太薄,系里都拿去免费絮棉加厚。北京的冬天,夜里会零下20多度,我们南方学生闻之大惊失色。
 
除了眼镜费,每到换季,经济有困难的可以申请衣服费,南方学生到了入冬加冬衣,系里就给补贴,但很少有同学提,因为大家已经习惯了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衣服破了补一补继续穿,也有同学穿着打补丁的球鞋。到了寒暑假没钱买火车票,外地生就留校自学,我就在学校度过几个寒暑假。实在有困难的,已很久没回家过年,可申请车票补贴。虽物质匮乏,但人都拿自己的过去比,感觉生活得很好。我们知青生,有过下乡连饭都吃不饱的经历,青黄不接吃野菜。进了大学,虽没大鱼大肉的,但起码能吃饱。更重要的是有了学习的机会,这是无比的精神享受。
 
那年代,普通居民每月粮票是24斤,中学生28斤,我们大学生34 斤,其中米票10斤,面票和粮票各12斤。女生胃口小一般都吃不了。用不完的粗粮票并不会被浪费, 男生很快发现,可以到校门口跟地摊农民换五香瓜子。每到大操场放电影,换了葵花籽儿,边嗑边看电影,那是绝对的超级享受,是一次物质生活的改善。那个缺油水的年代,而我们又多么会就地取材。
 
我们是伴随饥饿长大的一代!从1960年有记忆起就是不够吃,赶上国家困难期,胡萝卜当饭。供给制吃窝窝头,菜里见不到肉,带点肉末就算荤菜了。到了读研,条件有了改善,每月工资48元,所以研究生允许结婚;大学生除了助学金没有别的收入,那时也没有勤工俭学一说,所以本科生不准结婚,甚至不允许谈恋爱,这就是当年的国情。

细想起来国家政策还考虑得极为周到。读研不仅发工资,还发半斤油票。宿舍里煮挂面放上一点,满楼道的同学高声喊:做什么好吃的?这么香!物资匮缺的年代,同学们对一点菜籽油都那么敏感,还是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
 
经历过的贫困,会变成一种资本,一种取之不竭的精神泉源,是后来励志奋斗的动力;年轻时吃点苦,不算苦,反而有好处,人生应该是先苦后甜;常言道:少年苦不算苦,老来苦才是苦,倒过来就不应该。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满足,是一种知足常乐;幸福的感觉需要有前提,它基于一种比较,没有曾经的困苦,就不会有后来的幸福。
 
一个在糖水里泡了一辈子的,没有比较,永远不会知道什么叫甜。 
 

2021年1月12日 德国慕尼黑


1978年春,作者与知青难友摄于天安门


外一篇
 献 血


作者:金弢

 
 
有生以来,我的第一次、也是至今我唯一的一次献血是在大学时代,就在北外。1979年的春天———虽说我们是77级的、但实际上到了开学已经是1978年的3月,对我们这一届学生来说,那正是轰轰烈烈、如火如荼的第二个学年。“文革”结束刚两年,大家好不容易有了读书的机会,正想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补缺一下十年“文革”的荒废。

然而,那个忘恩负义的小小邻国,却有恃无恐、在边境肆无忌惮、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军事挑衅。在我忍无可忍的情况下,2月17日终于爆发了 "自卫反击战"。我国军队于凌晨6点40分正式打响战斗,人民解放军从广西省的水口关和布百关同时发起总攻击。我方火箭炮、榴弹炮万炮齐鸣,用第一轮炮火,首先实施地毯式炮击排雷,把临近拂晓、夜色尚未退去的半边天空打得通明。7点20分我42军将士率先冲出国门,扑向敌人的阵地。
 
随着边境的炮声隆隆,前方吃紧,后方全体中国人民积极动员了起来,做好充分的战斗准备,积极声援、支持前方的将士。新闻、广播、报刊都把前方战况列于头版头条;《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发表“两报一刊”社论,强烈声讨那邻国军队多年来一意孤行,再三胡作非为。到了4月,我方已基本上控制了整个战局,谅山战役的英模连代表来到学校大礼堂作英雄事迹报告。学校组织各系,分班进行讨论,响应北京市委号召,在校开展了一场为前线英勇杀敌的战士义务鲜血的活动。系里要求班、团干部积极带头报名,志愿者每人献血200 CC,张榜了系里献血人员的名单,我也因此知道了自己是O型血。那也是我第一次血样检查。
 
参加报名的同学,先按系到校医务室做血样健康检查,我们那一批去参加检查的几乎是清一色的男生。就我所知,没有一个没被通过的,人人年轻力壮、身体健康。我自己是校体操队的,还参加过北京市高校比赛。除了上前线为国捐躯,献血是最爱国、最勇敢的表现。是年我23岁,我们捐献的是年轻优质、浓度最高的 “童子血”,我又是O型,是用途最广、最受欢迎的血型。O型血在红细胞表面上,既不含A抗原,又不含B抗原,是民间俗称的“万能输血者”,当时采血的医生就说,“你的血型最好",因为在血浆中,别的血型均含有抗A抗体、或抗B抗体,可能会导致受血者不同程度的红细胞溶血。在场所有O型血的同学都为自己的血型而高兴。
 
77级德语快班的荣裕民同学是一种不同于大家而特殊的血型,这种血型由四个字母作符号,叫ABRH血型,而且是阴性的。医生说:Rh血型是红细胞血型中最复杂的一种,通常被称为Rh阳性,而红细胞上缺乏D抗原的为Rh阴性。医生还说,上千人中才会有一个ABRH血型,而且这些人中又只有1%的是阴性,所以这种血型特别罕见,特别金贵。
 
献血前,我们曾请缨系里,是否有征兵入伍。系总支书陈老师表示,你们就好好学习吧。
 
当时班会上我们提出的口号是:向20年代的学人前辈学习:他们能做到学习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学习;我们就能做到学习不忘爱国,爱国不忘学习。

提到参军,我忘不了中学年代的一次应征体检。说是招边防特种雷达兵,要有外语基础,所以到我们杭外来挑。从后来入伍的同学来信中得知,部队是在冰天雪地的中苏边境,具体哪个位置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回信只写部队的番号。1970年代初,中苏边境吃紧,家家户户挖防空洞,准备对抗苏修的核大战。
 
当时全体男生都必须应征,到区医院体检,脱光了衣服十个一排等待医生,那时能参军是一件最光荣的的事。大家本来就从来没有过赤身裸体在一起,那天天气又特别地好,初夏的太阳透过窗玻璃把大家的身体晒得暖暖的。虽然是住校生,但学校没有澡堂,别说洗澡,住校一个礼拜晚上睡觉从来没人洗脚,所以1980年代访问西德,我跟莫言合住,就寝不洗脚,地毯一蹭就上床也就不足为奇,高密没水嘛!因为男生没有在一起洗过澡,还是第一次大家光着身子在一起。

“文革”期间,中国普通老百姓平常一般不洗澡,要到了过年才去剃个头洗个澡除除旧年的晦气。在澡堂子里,大小伙子碰到身体有反应,就会去大池里躲一躲,然而现在,赤条条地站着等医生,又是同班同学,不免互相瞅着比着。十七八岁春情勃发的年纪,大家很快身体失控,不一会儿,全体不约而同地都成了一种姿势,都把手掌包合起来挡住那个部位,你看我我看你,既不好意思,但又人人乐得嘻嘻哈哈。

这还能对付,要命的是,突然进来一个年轻漂亮的小护士,军帽底下扎两个小辫子,就是班里女生的年龄,朝大家莞尔一笑。瞬间,男生立马成了一个高炮班。事后据说这是故意的,因为性功能不健全的是不能当兵的。这种回忆,要是放在30年前,会受批判,而今说来却是科普常识。
 
献血那天上午,是校车拉我们去五道口的一个卫生院,四十来人的车位基本上坐满了,献血的同学保证每人有座位,个个神情严肃,心情沉重,没有一个人说话。这是大家人生的第一次经历,心里都有顾虑,不知道这次献血会带来什么,献了血身体又将会发生什么。不少外地学生写信回家征求父母意见,结果都是劝阻,理由是一则父母不在身边,孩子还年轻,不放心;再者怕抽完血影响健康,影响学习,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同学中传说不少,称体质会减弱,没了抗体,会引起并发症。

我没把这200CC看得那么重,原因是当知青时有一次上山砍树枝,勾刀滑飞,一刀砍在小腿的胫骨上,肉绽白骨见,血像决了口的溪流。独自一人在山上,既没有人帮忙,也没有什么可用来辅助的东西,还必须把砍下来的六七百斤的树枝用藤条捆成四捆,穿好拖下山装上独轮车推回村里。腿上的流血只能听天由命、自生自灭地听之任之。我想淌掉的血一定在200CC以上。一直等到风把伤口吹干,血流自然停止为止。
 
到了采血站,一排一排的过道,靠着左边的墙上,放着一张张60~70公分宽的小床,头尾相续,一个过道差不多六七张。人躺在上面,胳膊左侧的位子,墙上开一脑袋大小的洞口,脱了上衣把手臂伸在里面,由隔墙的医生抽血,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抽完血,继续在小床上休息两三分钟后,有几个医生过来问大家感觉如何,是否头晕。同学们都为了显摆自己年轻力壮身体好,都说没问题,坐满了车回学校。
 
其实,上了车大家多少都有点虚弱,显得疲劳。看得出,来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压力,现在看上去明显是体力上衰退。同样没人交谈,个别同学脸色显得苍白。人体顿间失掉了200CC的血,生理上无疑会有所反应。

从抽血的当天中午起,我们不吃供给制,连续四天中午吃的是小灶,作为献血者的营养加餐。头一顿记得很清楚,吃的是炒猪肝,往下的每顿都是肉菜,肉量还很大。一般都吃不完,可以存在食堂厨房,晚饭再吃。大师傅们对我们特别照顾,剩菜都热在蒸笼里,还问,吃不下肉可以煎两个鸡蛋,作病号饭处理。是啊,我们为祖国献了血也算是半个 “人民英雄”。后来听师妹们说,她们在读期间也献过血,之后每人发一包营养品。看来为国家义务献血是北外的传统。
 
头一天吃完午饭回宿舍就迷迷糊糊地睡去了,记不清是下午没课还是自己睡过了头,这样睡过头的事是以前从未发生过。醒来时宿舍里就剩下我一人,脑子里模模糊糊地回忆着上午发生的事,我因为是练体操的,单双杠需要臂力,我的握力超乎寻常,但这时我试了,我无法将拳头捏紧。
 
毕竟还是年轻、身体壮实、恢复能力强,第二天下午课外活动,我便回到了体操队参加集训。 
 

2021年1月12日 易稿慕尼黑


作者(右)读研时与父母兄长合影

金弢专页

金弢:迟到一天,人生将面目全非
阴差阳错进作协,人生就此改变轨道
金弢:《香水》缘和我的留学德国之旅
莫言往事:当年哭倒柏林墙?
金弢:诗人舒婷与莱茵河上的红草莓
张洁:带着沉重的翅膀扑进无字的文坛
路遥在德国被偷300美金之后
服务员嫌弃文化部长请客标准太低
金弢:在慕尼黑碰上吃霸王餐的同胞
金弢:家访冰心老人
中国作家文集在德国出版"一波三折"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绿茶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校园回眸
何晖:华南工学院数力系77级影像志
李源潮:我在复旦数学系的日子
 陈敏:上海实习,
和平饭店咖啡5角一杯令人狼狈
陈益民:在夏都陶寺实习“挖祖坟”
高经建:半夜两点才轮到上机编程

朱志宏:我难以忘怀的地质实习

实习生李克强曾是电影原型人物

黄文泉:当年校花如此蹬了小白脸
张勇:我们班第一学期少了三位同学
张宏:北大王楚教授帮忙学生修仪器
嵇征然:给男生取外号,室友笑得流泪
陈创:四年同窗的那些点滴记忆
姜琰:当年的女生饮料,
凉开水+柿子醋+白糖
郝晓燕:四年同窗情,一生一世缘
周小六:罢食学校食堂日子特开心
李宜华:一张小字报终结食堂包伙制
吕贡呈:粮票不够的日子
庞沄:40年前的脚臭和鼾声如雷
刁承泰:重庆北碚小城的大学四年
张玉秋:男同学给我课桌里偷塞水果
王海军:梦也不想竟成真,有趣78级
陆华:常跑资料室险被传花边新闻
陈新华:牡师院,涅槃重生“大荒地”
尹中哲:难忘那年的唐河师范
张健:“高干”足球队是怎样炼成的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追师长……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