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三届 | 严德明:我们一世难解的心中疙瘩

严德明 新三届 2021-04-24



作者简历

高三时的严德明(1966年)


严德明,男,1947年生,1966年江苏省泰县溱潼中学读高三,43岁北京商学院经济信息系毕业,经济师。


原题

老高三

我们曾亲手砸烧菩萨




作者:严德明


我们溱潼中学地处苏中里下河的溱潼镇,镇不大,闻名遐迩;学校在湖心,人材辈出。

1966年,学校规模是初中四轨12个班,高中单轨3个班,全校师生不足800人。那时的校长陈万庆,参加革命早,工作有魄力,又能团结人,故而校貌就像一座花园。我们1966届髙中毕业生成了学校为祖国输送人材的希望。然而,随着史无前例的大革命迅速展开,我们的大学梦破灭了。

1966年6月20日停课闹革命,出现大字报,批判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和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经过一个多月的批判,学校中没有新的批判对象,批判热潮降了下来。

8月中旬,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发出“十六条精神”,明确提出了全国要“破四旧,立四新”的号召。四旧: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四新:新思想,新文化,新风俗,新习惯。这时学校的革命浪潮又髙涨起来,同学们集中上街游行,宣传“破四旧,立四新”的精抻,做到家喻户晓。

记得8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学校团委书记石长安通知我们班,第二天8点到溱潼公社湖南大队“破四旧”,学校为每人提供2个馒头作中餐。接到通知后,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喜笑颜开,人人心中乐开了花。原因有三:1,想表现自已的机会来了;2,外出玩玩放松放松;3,这算是又一次“革命行动”。

第二天早上,天空晴朗,万里无云。7时许,同学们吃过早饭,领了馒头,带上茶杯,背着挎包,在教室内、外等候。当时,我们班52人,除了生病的、家中有事离校的,只剩下40多人。8点整,湖南大队的干部准时到达我校,我们集中排好队,整整齐齐走出校门。

溱潼是一个水网地区,一般都是小土路,弯弯曲曲,没有水泥公路,加之,去湖南大队只有水路,没有旱路,只能靠挂桨船去。于是,同学们上了湖南大队开来的15吨左右的水泥挂桨船。

上船后,同学们有的坐船头,有的坐船艄,大部分人坐在船中舱的四周,有几个就蹲在船舱中。船基本坐满,沉压压的,同学们有说有笑,开心极了。不时,有同学高呼口号:“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破四旧,立四新”等等。

挂桨船在河中平稳而徐徐地行驶,经湖北口大队西边,过湖西庄砖瓦厂东边后,进入喜鹊湖。湖南北长约3公里,东西宽2公里,呈长方状。湖水清彻透明,平静如镜,水草伸向湖底,大,小鱼儿往来遨游,野鸭不时展翅拍水,伸腰飞跳几米。湖中央有一方圆约100平米的垛子,长满芦苇,随风摇摆,五颜六色的小乌自由飞翔。

同学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和风光,欢呼雀跃,心旷神怡。上午10时左右到达湖边的湖南大队,估计水路7一8公里。

上岸后,听湖南大队支书介紹,方知今天破四旧,就是焚烧庙里的木头菩萨。起初,从小经过佛教熏陶过的同学们鸦雀无声,心中都有些犯怵。回过神来认为,自然来了,我们是“破四旧,立四新”的革命造反派,还有什么可怕的,这是革命行动,摧枯拉朽,所向披靡。

当即,同学们精神大振,迅速排好队,整齐地向庄中的庙跑去。这个庄上的庙有4座,分别叫前庙、中庙、后庙,而后庙包括2座庙,东边的是和尚庙,西边的是尼姑庙。我们去的这座庙是庄上最大的,应该是中庙。

庙在庄子的中央偏北,坐北朝南,看上去庄重而威严。听说这是一座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古庙,香火很旺。

一进庙门,就是3间大瓦屋,很高爽。中间是一尊高1点5米、宽1米的弥勒佛(笑佛菩萨),坐在一个制作精致的大佛龛里。东西两侧分别站着3米髙、1米宽的四大金刚,青面獠牙,有点怕人。

再向里走,是一个较大的院落,南北长约60米,东西宽约50米。朝南的是一座髙大雄伟的大殿,匾上的“大雄宝殿”字迹浑厚有力。

在大雄宝殿里,烧香火的人好象从来没有间断过,仍是烟雾缭绕。中间坐了3尊3米多高的大佛,正中央一尊是如来佛,两旁边的听说,一尊是管地狱的菩萨,一尊是管人间的菩萨。东西两边各有2米左右的十八罗汉,有下蹲的,有侧身的,有作手势的,有向上看的,有向下看的,形态姿势各异,神态活龙活现,栩栩如生。每尊菩萨头上脸上身上都镀了金,陈旧而红润,灰暗而发亮。后来知道,与苏州西园的菩萨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殿里的大小菩萨上百尊,苏中里下河地区很少见。同学们见到这么多的菩萨,个个惊叹不已。此时,大队干部拆除命令一下,瞬间,我们40多位同学蜂拥而上,揪的揪,掰的掰,能搬得动的就纷纷搬运到外面院落中央。女同学力气小的搬运小菩萨,男同学力气大的就搬运大一点的菩萨,实在搬不动的就二三人抬。

大菩萨榫头多,结构牢固,推,推不动,摇,摇不动。大队干部就借来三五把斧头和铁锤,让同学们敲斫。大佛像被打小了,敲碎了,有的抬腿子,有的扛膀子,忙着不停,没人闲着。大队干部不动手,全由同学们干,也没有人计较,更没有人说怨言。

当时,人人斗志昂扬,干活热火朝天。同学们都认为这是响应党中央和毛主席的伟大号召,破四旧,立四新,自己动手干了一件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好事,大快事,为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因为大菩萨的木质好,材质硬,结构牢,体身重,经过2个多小时的拆卸搬运,只不过整体的一半。中午l2点钟左右,同学们休息,吃了自己带来的馒头,大队干部送来了热水。

下午1点左右开工,大菩萨就成了主攻的目标,要啃硬骨头了。为了加快拆除的速度,大队干部又找来了2把榔头和一把木工锯子。能锯的则锯,不能锯的就用榔头夯。我们将有力气的男同学分成2组,一组三五人,其余的同学仍用斧头、铁锤、锯子。

用榔头的同学轮流上阵,连续作战,榔头虽不大,但使用时确有千斤重。同学们虽是农村人,也干过农活,但很少干过这种重体力的活儿。加之,十多年上学读书,只拿笔杆子,膀子没有多大劲,所以挥舞榔头很费力。用榔头使劲夯菩萨五六下,咚咚响,菩萨身正不摇晃,没反应,也没裂痕,依然纹丝不动。有的干不了几回合,手上就起了血泡。有的干得满头大汗,甚至汗流浃背;有的不小心被木头划破了手皮,鲜血直流。然而,同学们没有泄气,仍然坚持战斗。搬的搬,扛的扛,抬的抬,干个不停。

大约下午3点多钟,才将大雄宝殿里的大、小菩萨都搬运到院落中间,依次排好堆放,就像一座小土山。这时,大队干部运来了满满几车的麦秸草,均匀地放在菩萨四周,有十多位同学同时在四周点火,焚烧上百尊大小菩萨。场地上麦秸草着了火,火势蔓延,犹如一条火龙。木头的炸裂声不断,“剥剥”的响声连成一串,旣惊人,又吓人。烈火熊熊,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势不可挡。先后前来观看的小孩子、小学生和社员,约有数百人。在场的社员们,有的目瞪口呆,有的窃窃私语。有人说这是破除迷信的革命行动,隐约听见有人却说,造孽啊!

在场的同学们还不忘高呼革命口号:“破四旧,立四新”“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与传统的旧思想,旧观念决裂”“不获全胜,决不收兵”!大约1个多小时后,菩萨仍在燃烧,火势有增无减。

来园寺的佛主像


没有等菩萨焚烧结束,我们就乘原船返回,这时同学们才感到真的累了。有的相互依着,有的直接躺着,东倒西歪,就像刚从战场上撤下来的伤兵。大多数同学都不同程度感到身体不适,腰酸腿痛,四肢无力,但是谁也没有往“那上面”想。而有精气神的同学还不断地呼口号,有的还唱起了《打靶归来》的歌曲,仿佛感到一身的轻松和无限的喜悦。后来听说,那场焚烧延续到晚上八九点钟才熄火,清理场地发现,地面上的石块都被烧得熔化了。

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们焚烧菩萨是件荒唐的举动,然而,在那个年代只有一个结论:革命行动,无可非议。五十多年过去了,回想起那时焚烧菩萨的情景,真是惊心动魄。对照历史,看到新时代的到来,才知道同学们那时是多么无知,多么愚味,多么荒唐,多么冲动和多么可笑。那不是革命的举动,那是一场人类的灾难,我们成了破坏古老艺术的刽子手!

与国无利,与民有害,与艺术为敌,我们曾经是历史的罪人。据估计,再雕刻出那样上百尊大小佛像,起码需要上千万元。由于当年的无知行为,造成了巨大损失,真是对不起艺术,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国家。至今,当同学们谈说时,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疙瘩,有一份不安的内疚和无形的指责。这是大家一生中难忘和应该忏悔的一件事。

(本文由高泰东推荐  选自高泰东等著大型纪实文学《1966年我们读高三》)



延伸阅读

高泰东:一个66届高中班级的“完整样本”
王佩霞:我那昙花一现的“清华梦”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给老编续杯咖啡
请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蹉跎老三届

陈剑:命运多舛老三届,

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

余世存:老三届和新三届的喜剧
曹钦白:悲催的初六八届

米鹤都:五色土,几个北京知青的口述
任毅:写给知青朋友的一封信

陈冲:青春小子,史铁生和铁哥们
胡道轨:38岁我才圆了大学梦
叶振华:我在运动初起时
伊耆:山河表里潼关路
庞沄:三次高考,与路遥狭路相逢
曾昭宏:36岁老青年赴京读研

张富康:高考落榜后成了香饽饽

曹钦白:悲催的初六八届
梅长钊:高中上了五年半
蒋国辉:1968年,岁月并不静好
叶振华:十年蹉跎北大荒
王从学:一个文艺男青年的传奇岁月
老同学,你临终前想要对我说什么
陈新华:松花江“渔夫”和他的乡情
孙新平:历经酸甜苦辣人生磨难
郭芹:"两弹元勋"郭永怀女儿短暂一生
闫振田:1968年我参军在舟桥连当兵
韩胜勋:15岁我退学躲过了上山下乡
俞建军:69岁的我,依旧是帅哥一枚
李南央:献给“三线”的青春
王铮:有这碗酒垫底什么酒都能对付
谢宏文:我从昆明医学院77级退了学
刘福泉:在园林"自学"终获大学文凭
田辛口述:扒火车接年幼妹妹去插队
尹俊骅:十二年终圆大学梦
刘明:周大成之死,打谷机惹的祸
克明:永别了,地坛;永别了,铁生
王学中:我和我老婆的故事
李三友:一个才华横溢的老三届
赵兹:接受"反动学术权威"再教育
周继环:与共和国一起成长
刘少奇之子刘源插队往事
刘祥君:秋天记忆,我生命的玄关

上山下乡给这一代知青留下了什么?

米鹤都:上山下乡运动的起源
米鹤都:"青春无悔"与知青情结
米鹤都:上山下乡政策的调整
赵鼎新:那段难忘的知青岁月
北京姑娘成了村里的"臭女"

魏光奇:"文革"时期读书生活漫忆

陶海粟:知青“青春无悔”辩
郭景兰:一个老三届的回忆与随想
陈昌华:我的火车,驶过时代的缩影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