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 | 智美玉:返城后我的家庭重组了

关注本号☞ 新三届 2022-09-16


  作者简历

本文作者 

智美玉,山西省榆次人,1951年生,1966年参加华北农垦兵团第8团。1969年华北兵团与内蒙古建设兵团合并,我被分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2师15团2连。1975年榆次市百货公司售货员。1993年晋中市乡镇企业供销公司。2001年9月退休。


原题
我的家庭别样红




作者:智美玉



我们没有共同的儿女,却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题记

               
失败初婚

参加华北兵团时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小姑娘。随着华北兵团并入内蒙古兵团,我和知青们来到了地处内蒙古五原县的15团2连。

一晃五六年过去了,女孩子自然到了谈恋爱的阶段。当时的口号是“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保卫边疆”。也就是说,在兵团找对象结婚,然后就在这里生活一辈子是上级给我们安排好的人生道路。我不敢想象在这偏僻荒蛮的地方度过一生。于是下了决心,宁肯永不嫁人,也不在兵团找对象。

年龄一天天的大了,父母都十分着急,在我到兵团第6年头上,家里给我在家乡榆次市找了个工人 。我探亲回家见了面。感觉这个人看着还可以,能言善辩,好像挺能干的。我也想自己还是个知青身份,何时能调回来还不好说。人家愿意我还能挑什么呀。就这样在双方大人的说和下,来不及深交,更没有详细了解打听,就匆匆领了证。

之后我又在兵团呆了两年,终于在知青返城的浪潮中。我也回到了故乡,开始了自己小家庭的生活。然而由于结合的仓促,相互间没有深入的了解,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感情,很快家庭矛盾就出现了,而且不断升级。看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女儿的份上,勉强维持了几年。因为性格冲突,在一起生活得太不开心。最终以分手结束了这段感情。  

遇到他是天意也是缘分

1980年我结束了这段不幸的婚姻。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给我精神和生活上造成了巨大的打击和困难,此时的我在迷途和不幸中徘徊。3年之后,开始有好心人为我张罗对象,我都一一婉拒。我觉得曾经海誓山盟的原配夫妻还不能永生永世,到如今拖儿带女的我怎么可能会找到真正的幸福。

奇怪的是在两三个月的时间内,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单位互不相识的几位介绍人,给我介绍的对象竟然是同一个人,介绍人众口一词地称赞这个人人品好有能力,对久病的前妻是如何尽心尽力倾其所有关怀备至直至妻子去世等等。介绍人三番五次地上门来谈,好像非要让我嫁给这个人不可。

我于是留心问了这位先生的情况。他叫李茂,是一个单位的管理干部,妻子去世后留下了一男二女三个未成年的孩子。我认真做了考量,先不说老李是干部,我是售货员,知识层次有较大差距,也不说老李的妻子久病带来的经济负担,就说两家共有5个未成年的孩子,且都在11—16岁之间的青春期阶段,冒然在一起生活能和睦相处吗?我们能支撑起这个大家庭的一片天吗?自问这个重担我担不起,于是我决定放弃。

介绍人中有一位我的好友,不依不饶地开导我,敦促我一定见见人后再做决定。出于应付,我便答应见个面吧。老李那边似乎也和我的心态差不多,一是发现几个介绍人介绍的是同一位女士有些好奇,二是也有我所有的那些顾虑,由于双方都是出于应付的心态,见面时间很短便草草结束。

按说我和老李的缘分到此就结束了,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大大出乎我最初的想法。

那匆匆见过的一面,使我对这个男人有了一份牵挂。我了解到他是单位里起的最早睡的最晚的人,在外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在家又当爹又当妈操持家事,见面时看到他文质彬彬的外表和略显疲惫的神情我不由得有点心疼,感情的事骗不了自己,几天后,鬼使神差般我主动给老李打去了电话,听得出他很意外也很激动。

之后我不请自到,给他洗衣做饭收拾家务。他确实太需要一个能体贴他和孩子们的女人了,感觉到他对我的出现非常珍惜。我们的心一天天贴近,相处中爱的温馨和家的温暖让我们再不忍失去对方。我们决定一起面对生活的重担,一起抚养我们的孩子,一起走完人生的道路。

可以说我们的结合是天意,天意就是机会,机会也是缘分,这是老天赐给我们共同的礼物,我们收下了。就这样,一个新的家庭在期待中诞生了。

用宽厚的爱当好五个孩子的爸妈

我和老李都是淳朴厚道的人,既然走到了一起,都舍得为新的家庭为对方付出一切。婚后不久,我无意中说起判给前夫的大女儿被她爸爸送到亲戚家的事情,老李看出我的担忧和挂牵,他坚定地说:”把大女儿接来吧,女儿和妈妈本不该分离。”我虽然也很惦念大女儿,但是想到前夫连二女儿的抚养费都不肯出,大女儿的生活费更不能指望了,思想上还是有顾虑。老李说:“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俩的宝贝,我们的宝贝我们自己抚养,大人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就按我说的办!”就这样,大女儿高兴地来到了我的身边,我们俩成了5个孩子的父亲母亲。

为了能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他们是生活在一个完整而健康的家庭中,我俩都尽最大努力把自己的角色做到最好。既然孩子们都叫我妈,我就要把母爱心甘亲愿无私无怨地奉献给孩子们。

我们深知,我的孩子缺的是父爱,老李的孩子缺的是母爱,我俩都争做好父亲好母亲,实话说,我俩都尽力了,也做到了。当妈的从生活中细小事上做起,我要特别操心孩子们的一日三餐,衣服要常洗,学费及必要的零花钱要及时提供,尽最大努力为他们创造好的学习环境。

当然,我工作上的事还不能耽误,只能是常年累月起得早,睡得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着,我心甘情愿为5个孩子为我们共同的家庭,承担着一个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老李在孩子们身上把父爱也做到了极致,他对我的两个女儿异常的偏爱照顾操心。

然而事情并非想像的那么简单,所有再组家庭遇到的问题,同样困扰着我们,既不是缺钱也不是短物,而是发生在一群孩子中间的矛盾。孩子们小不懂事,大小事都计较,相互间没有谦让,只有争斗。好吃的东西要么一抢而光,要么先动手的多得,连洗碗这样的小事,也需按值日轮流安排,更可怕的是凡事必分两派,两派之间互不服气,非要整出个你好他坏,你对他错。可以说是争吵时时有,矛盾日日见,经常让两大人措手不及难以应对。

面对这种令人揪心的局面,老李表现得很是大度冷静,成了我的主心骨。他不掩盖矛盾、不回避现实,和我坦诚交流,无数次我们掏心窝地深谈到夜半,不仅统一思想,也统一了面对孩子的态度。无数次我们相互鼓励,主动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即便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失误和过错,但从来不埋怨不指责。我们体会到所谓的“一碗水端平”,其实是要求我们要对对方孩子特别的偏心偏爱,遇到矛盾多说自己孩子的不是,多表扬对方孩子的优点。同时要建立起正派有道德的家庭秩序。例如大的孩子要照顾小的孩子,劳动分工要认真完成,吃水果时年龄大的吃小个的,年龄小的吃大个的......

爱的暖流不仅在我们之间流淌,也慢慢流进了孩子们的心田。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一个个都变得懂事了,渐渐地矛盾也少多了,孩子们之间有了胜似血缘的感情,大的知道帮小的,家里的活孩子们也会主动搭把手,出门在外,5个孩子手拉手围着我们俩,其乐融融。周围的同事邻居都看不出我们是一个重新组合的家庭。

结婚之初,我和老李商量着要让孩子们改口叫爸爸妈妈,觉得这样才像一家人。我的孩子小,老李为人又亲切和蔼,很快两个女儿就“爸爸、爸爸”不离口了。老李的大女儿已经上中学了,叫我妈一时叫不出口。尽管这孩子特懂事,家务事做的也不少,但一直对我没称呼。我一点儿也不怪她,她对亲生母亲的感情我也非常理解。

女儿大了很多事做父亲的不宜多问,我在细微处关心她照顾她,慢慢地她有心事也愿意和我说,我们之间建立了如同亲生母女的感情。直到女儿结婚,我为女儿细心周到地打点婚礼,女儿出嫁当天当着众亲友的面第一次叫我“妈妈!”我当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老李也激动地使劲点头。我相信长大成人的女儿是发自内心地把我当作母亲了。这一刻我觉得我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

为爱付出无怨无悔

重组夫妻首先要做到相互尊重理解宽容,最忌不要相互猜疑指责埋怨。我俩常有一句话挂在嘴边,即你就是我,我就是你,你好我高兴,我好你高兴。所谓好就是要考虑对方的感受,所谓高兴就是为互相的付出感恩。连我婆婆我们是8口之家,一日三餐,买菜做饭我为主,缝补洗衣全是我,一切花销我安排,收不抵支我考虑,我可谓是家中大总管。那时我俩工资并不高,婆婆没工作,5个孩子一个个小学,中学,大学,维系这个家庭谈何容易!我的本事就是起早贪黑,勤俭节约忍辱负重。

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矛盾频发是正常的。而最应时刻警醒的是两个大人之间有了隔阂或产生矛盾要及时化解。首先都要十分清楚两个大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是维系家庭稳定的基石。老李在父亲的角色上做的十分到位,他不抽烟不喝酒从不乱花钱,他的工资和额外收入都要交我统一安排,他顾及的人多,前妻家兄妹6个,安排工作他都招呼,婚丧大事他都管,出钱他是大份子,他常给我讲,孩子妈病了多年,照料3个孩子姥姥家人功不可没。所以,这方面的开支我很理解,花多花少我不为难他。老李经常感动地对我说:"我这么有福气,遇到了你这样通情达理的好伴侣。""其实我知道是老李用深深的爱温暖了我,温暖了这个家。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虽然不富裕,但在钱的问题上从没有产生过矛盾。

收获幸福

1996年夏天的一个上午,我在家突然听到外面由远而近传来锣鼓敲打的声音,我觉得好奇走出门外想看个究竟,没想到看到一支长长的报喜队伍直面朝我而来。锣鼓队在我跟前停住不走了,敲击声震天悦耳。这时走在队伍里的我们单位的领导给我介绍说,这几位是军分区和武装部的领导,这是榆次市副市长,这是街道办主任……你儿子在驻港部队立了功,给你家送喜报来了。一时间摄像照相的围得水泄不通。我把大家领回家里,这时老李也赶回来了。副市长是个女的,她对着我说:“儿子在部队立功,是部队家庭共同教育的结果,做母亲的功比天高啊!”儿子出息了,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我笑着,眼泪却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如今5个孩子早已长大成人,各有自己满意的工作事业和幸福的小家庭,做父母的尽力了,收获了,知足了。

我们的全家福

屈指可数,一晃30个年头走过来了,我俩在不知不觉的忙碌中步入了老年行列,我们也该为自己活一回了。在孩子们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家锻炼养生,出门周游世界。老两口结伴而行,尽享幸福的晚年。


作者许可本号分享,原载《乌加河之殇》

给老编续杯咖啡
就摁下打赏二维码吧


内蒙古知青
郭孟伟:从北京到兵团第一夜睡牛圈
 雷霆:爸爸帮我抄诊断书"病退"回京
安玉海:病退回城,管它真的假的
邱力:难忘那一夜,
最后一批北京知青病退返城
施和平:有一种心碎,
是一次又一次的撕裂与别离
刘平清:今生我欠自己一个梦还没有圆
王金堂:从"逃跑"回家到"病退"回家
翟新华:大返城时期,
他留在兵团成了改革典型
王昺:一群天津女知青
在内蒙包头的“意外之喜”
马明:当上草原兽医,
冲破政审踏上回京读书路
李欣:我参加过草原上的打狼运动
李庆曾:兵团战友刘成豪之死
吕丁倩:夏锄日当午,
燥热的空气能灼痛五脏六腑
冰天雪地绝处求生的高考之路
我经历的1976年高招
工农兵学员是如此推荐的
明月千里照白雪,故乡只多万重山
那个坑坑洼洼的多事之秋
两个女孩命悬一线的迷路
李银河:我的人生第一课
聂平:最亲密"战友"是虱子跳蚤臭虫
赛力罕:命悬一线的脱险瞬间
赛力罕:妈妈送我去大草原当牧民
赛力罕:我在草原上的牧民生活
李银河:我的人生第一课
黄培:草料场大火是怎么烧起来的?
黄培:我们是乌拉特草原上的牧羊女
 黄培:一张照片差点搭上一条命
陈佩斯:珍藏在大草原上的青春
作家老鬼:大草原上的"孤狼"岁月
老鬼:姜傻子一定要在草原咽气
老鬼其人与《血色黄昏》
徐小棣:异丙嗪,青年时代的故事
张美音:父亲让我去问江青
朱今天:六千“侉子”走武川
唐燕:土默川酸曲曾经是我们的最爱
唐燕:下乡插队时,我们不懂爱情
王海军:女知青和她们的农民丈夫
陆庆和:女大当嫁
许晓鸣:我为什么嫁给内蒙古草原牧民
马晓力:知青陈丽霞永远留在大草原
钱江:我的第一个病人
王海军:我们村的男知青
刘晓阳:从插队到洋插队的北京姑娘
李大同:草原归去来
秦晓:我们在牧区吃商品粮啃大羊腿
刘晓阳: “知青”李三友个案
克明:我与呼伦贝尔大草原
唐晓峰:大家心里有底,
不可能一辈子扎根农村
马晓力:蒙古额吉没有白疼你们
纪敦睦:一位本该成为大师的人物
留守在内蒙古的老知青们 
火勒旮弃:一个北京知青的命运
内蒙古草原上的五月夺命雪
徐小棣:北京六九届,"一锅端"下乡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子夜审校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童年回忆  文革  上山当兵月  青工光阴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职业  学术  家国……40后、50后、60后的光阴故事这一代人的苦难辉煌与现实关怀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点击分享赞在看,是对我们最佳鼓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