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1万+投资机构,活跃率不足3%,2022年谁还在坚守?

Tina 第一新声 2023-06-14
文/Tina

编辑/Sherry

校对/也行

策划/Eason



“芯片投资太内卷,今年一次没出手”“芯片倒在B轮,死在C轮”


“VC不爱投SaaS了”“SaaS进入资本寒冬”


“整个消费组被砍掉”“从消费转向硬科技赛道”


......


这样的的言论和低迷情绪弥漫了2022年的上半年,国内的一级市场似乎并不乐观。


根据IT桔子数据,受疫情及宏观经济影响,新经济融资遇冷,近几个季度中国新经济股权投资市场热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2022年H1国内新经济领域共发生2786起 投资事件,较去年同期减少636起,同比下降18.59%;2022年H1国内投资交易事件涉及总金额超4275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176亿,同比下降38.05%。数据显示,自2021年Q4开始,国内新经 济领域投资热度持续下滑,总融资金额近 六个季度的峰值同样也在2021年第三季度。 


为了更好地评估新经济股权投资市场的交易状况,【第一新声】聚焦一级市场早期投资机构、创业投资机构、财务顾问及LP等机构,并邀请【IT桔子】【天眼查】作为榜单评选的数据合作伙伴,评选了“投资中国-2022年Q2中国最活跃机构系列榜单”(已发布,点击查看了解)。


与此同时,第一新声采访调研了创世伙伴CCV合伙人聂冬辰、动平衡资本业务合伙人李剑、金鼎资本创始合伙人王亦颉、陆石投资董事长邓钊、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兼主管合伙人刘博、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云九资本执行董事沈文杰、青岛中科育成总经理陈静鹤、浑璞投资合伙人姜寅明,深度分析了2022年的投资现状,存在的挑战,以及未来如何破局?



01
每个季度活跃的机构不足3%


2022年上半年,虽然投资事件和金额都在同比下滑,但依然有机构在活跃的投资项目。第一新声研究统计,全国大约有1万+投资机构,每个季度活跃的有300家左右,也就是说每个季度活跃的机构不足3%。

“我认为真正活跃的投资机构比例还会更低,因为中国的投资机构不止1万家,但真正活跃的也就目前统计的这个量级。”创世伙伴CCV合伙人聂冬辰介绍说道。

根据公开报道,今年上半年,部分投资机构出现了0投资、离职、降薪、人员转为其他赛道等情况,以及投资机构的创始人、合伙人“只看不投”的的现象。

第一新声采访的创世伙伴CCV合伙人聂冬辰、动平衡资本业务合伙人李剑、陆石投资董事长邓钊、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浑璞投资合伙人姜寅明、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兼主管合伙人刘博、青岛中科育成总经理陈静鹤等,也均表示今年确实存在以上的情况。

例如聂冬辰表示:“可能有的消费组、教育组都整体砍掉了,因为很多行业存在明显的周期,当出现某种行业红利而迅速发展,但当红利消失后机构发现各种原因综合作用导致回报有限,此时他们的投资热情就会明显下降。


“这些情况最近一两年比较常见,尤其是部分投资方向的大幅裁员比较严重。”动平衡资本业务合伙人李剑透露。

陆石投资董事长邓钊指出,部分机构确实发生了0投资,原因不一定是没钱,也可能是他对整体形势的预期不好,所以没有投。

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表示,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募资环节出现问题,国内的LP慢慢GP化、同质化,开始去直投,那么市场化 LP的钱慢慢在减少,所以没钱投资了。

“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多地频发的疫情……层出不穷的黑天鹅事件,让企业备受打击,这种打击也顺势蔓延到了创投圈;疫情反复带来的出差不便,让我们能去现场尽调的机会变少;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更多的投资人保持观望等等也是导致行业步调放缓的因素。”青岛中科育成总经理陈静鹤说道。

那么今年上半年,国内一级市场到底还有哪些机构依然活跃?他们热衷于投资哪些行业呢?

最活跃机构可以查看“投资中国-2022年Q1中国最活跃机构系列榜单”“投资中国-2022年Q2中国最活跃机构系列榜单”(已发布,点击查看了解)。

投资的热门行业来看,一是先进制造依然是投资事件最多的行业,例如IT桔子的数据显示,2022Q2国内先进制造的投资事件合计332起,占比26%。二是医疗健康领域合计231起,占比 18%。其次是企业服务、电商零售、智能硬件、汽车交通融资交易在整体中的占比分别为14%、8%、7%、6%,其他众多领域合计占21%。


图片来源:IT桔子


据第一新声调研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云九资本有十几个,其中智能制造领域集中在半导体,有3笔投资;医药领域2个,企业服务2个。陆石投资投了8个先进制造的项目,无论是项目数量还是投资金额都比去年同期有所增长。创世伙伴CCV是5个,其中2个先进制造,3个企业服务。浑璞投资投了7个,全部为半导体相关项目。截至2022年8月份,动平衡资本已完成投资项目近20个,与去年同期持平,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和信息技术三个方向各5至7个。


启迪之星创投总经理兼主管合伙人刘博表示:“我们聚焦高端制造、新材料芯片、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健康等赛道。机构有6个组,每组上半年看了500个项目,最后每组投了5个,也就是1%的投资率。上半年投了31个项目,金额近2亿元,比我们往年高,以前一年投大几千万到1个亿,20个项目左右。”

另外,第一新声整理上半年榜单机构提交的项目资料时发现,大部分机构的投资数量较去年有所减少。尤其是消费领域活跃的机构大幅减少,每个季度投资3个项目以上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从市场反馈来看,消费行业已经遇冷,但有意思的是消费领域的供应链比较火热,圈内也流传着一个新的口号——“得供应链者得天下”。

但是金鼎资本依然活跃在消费行业,上半年投资了7个消费项目。创始合伙人王亦颉介绍:“大家都认为下游没的投了就跑去投上游,这是正常的选择。例如上半年我们投了一个饮料供应链项目日元饮品,是做 Bto B杨梅汁饮料,专注于服务连锁餐饮企业。”

他指出,看中这个项目的逻辑是三方面:一是未来整个餐饮连锁化率会提高,餐饮这一端的客户需求会越来越多。二是在中国的连锁餐饮,尤其是快餐和简餐这种品类形态,饮料的连带率和饮料的消费销售收入占很低。麦当劳、肯德基的套餐里,饮料销售占比达到20%多,但中餐的饮料占比很低的,未来有很大的空间。三是杨梅的品类很好,全球98%的杨梅产量在中国,所以它代表了很强的中国文化和独特的水果属性。

此外,第一新声观察到,市面上有很多观点是“VC不爱投SaaS了”。


“这个情况属实,原因是之前SaaS之前大火,现在降温。”云九资本执行董事沈文杰介绍了SaaS爆火的原因有3方面。一是它的领域非常的多,有很多个细分方向的机会。它是由产品模式、产品形态或者工作方式驱动的创新,所以有爆发性。同时疫情加速了线上工具的发展,市场有很强的乐观情绪。二是二级市场SaaS的估值非常高,美国很多SaaS达到2,000亿美元的高估值,资本市场的信心非常强,大家看到了巨大的回报空间。三是线上办公智能设备等方面,中国和美国在这些软件付费和市场规模上还有巨大的差距,但是已经能够看到新一代人群对这些需求变强了,所以越来越多的钱涌向这个赛道,形成了非常繁荣的市场。

但沈文杰强调,随着二级市场的大幅度下跌,SaaS的估值腰斩,甚至下跌百分之七八十。在经济环境下行时,无论海外还是中国都面临严峻的挑战。很多SaaS的收入不及预期,即使明星公司的增长也遇到了瓶颈,这种瓶颈不一定只体现收入的增长上,也体现在亏损无法收窄,毛利下滑,使得大家对SaaS的投资有一些负面的因素考量。但是如果把周期拉长看,SaaS是非常高确定性的趋势,是一个长坡厚雪的大赛道,有很多创业的机会。市场应该理性看待估值和发展速度,专注挖掘最有价值的产品和公司。

聂冬辰的观点是:“目前已经上市的SaaS公司估值倍数并不大好,难免传导到一级市场,导致投资热情降低。另外也存在一种看法,国内企业客户对SaaS不愿意付钱。但是长期来看,首先二级市场在利空出尽之后势必回暖,其次过去SaaS失败一部分原因是企业客户不愿意付钱,但现在越来越多客户是新一代的年轻人老板,他们会更多地去用技术手段去解决日常管理的问题,他们的付费能力都会把 SaaS带到相对正常的轨道,第三SaaS产品中真正具有较高技术壁垒和行业认知的是具有长期明显的投资价值的。”
02
PE/VC向早期延伸,背后存在4个原因


除了行业,第一新声还发现投资阶段也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PE、VC开始向更早期阶段的市场延伸。

例如投中网的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早期投资、VC市场、PE市场的投资数量的占比分别为22%、62%、16%,其中早期投资与前两年相比大幅提升。从投资规模来看,早期及VC投资规模比重显著增加。通过整体走势不难发现,市场正逐渐被VC占领,机构资金愈发分散。


这个现象的背后有4个原因。一是优质项目稀缺性的影响。


“从项目质量来看,目前优质项目比过去少很多。一旦出现一个优质项目,大家就会疯抢,而机构FOMO情绪比较高,这时优质项目的估值水涨船高,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求自己和团队比其他人更早看到,更早投进去,这个趋势下,大家势必都会往早期投。”聂冬辰说道。

刘博介绍,原来竞争少,一级市场刚发展起来,项目都在那摆着,肯定是先捡成熟的项目投,现在投资机构多、成熟标的少,二级市场的表现又不是特别好,导致看后期的投资人没有回报,甚至是倒挂。此时他想往早期看一看,投早期第一轮第二轮,只要碰到有价值的人,亏损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现在一级市场行业逐渐成熟之后,每个项目可能到A轮、B轮时背后就有几十家机构了,大家都有有话语权、感情等各种因素,后边再投进来的机构就一点竞争力没有。


陈静鹤表示:“目前投资人也更冷静,更关注变化和趋势,更愿意去做“难而正确”的事情,更青睐周期长,但盈利能力强的项目,也就是优质项目,像是我们目前关注的新能源、半导体、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等领域,还是有不少投资机会的。”

二是投资后期的退出回报情况不理想,开始投资早期项目。

浑璞资本合伙人姜寅明表示:“现在有些项目在一级市场泡沫越来越高,估值被迫上抬,最后几轮和Pre-IPO轮基本挣不到钱,所以大家在手里子弹有限的情况下更愿意往前投。一方面是价值没有被发现,估值合理甚至被低估,另外是企业由于自身发展和资金需求问题,愿意降低身段,一起发展合作,没有明星项目那么多要求和‘臭毛病’。只要大方向没问题,符合政策导向,企业自身没有硬伤,管理团队又有激情,风险还是可控的。这样的投资收益自然是理想的。”

“资金收紧的情况下,投资靠后的企业比较贵,所以很多企业选择往早期投。毕竟往早投还有技术和估值差,往后投项目的估值已经很高了。”倚锋资本管理合伙人朱湃介绍,其实全球医疗都在降温,美国纳斯达克的医药小盘股xdi指数,在今年年初都已经跌到了2007年以来最低点,虽然今年可能反弹了一小波。

三是投资早期可以分散风险。

“当机构的退出回报不好时,在投资时会选择分散风险的策略,单笔投资1个项目的资金可能会拆成几个项目去投。”聂冬辰说道。


四是投资早期与机构的资金规模体量也有关系。

刘博向第一新声表示:“市场上的钱一次性募不到太大,募小的基金就只能投早的项目。”

五是今年上半年的募资70%的出资自于国有体系或者国资体系,最近这几年比较关注人才指标,或者有部分基金对早期天使有者产业引导要求,会让部分拿了钱的机构被迫往早期去投资。


“有部分投资机构以完成募资为导向,而大多LP不在投资一线,他们关注是宏观上的一些数据和方向。比如民营LP可能会因为最近一年的IPO破发事件,形成后期项目不怎么赚钱的认知,这个会驱动投资机构为了方便募资,响应LP的诉求投一些中早期的项目。”李剑介绍,做早期是很苦的事情,且早期投资和后期投资对团队的要求是有较大差异的,很多习惯做PE的机构如果主动调整去做早期,可能是从以下几个点去考虑。一是他们资金体量大,可能需要更早的接触到项目、为后期的大资金投资铺垫;二是满足LP的诉求,例如部分地方政府的创投母基金对子基金早期项目的比例或数量有要求。随着二级市场的成熟,后期项目的估值回归理性,后期投资的收益率能维持在合理水平,我相信很多PE机构又会回归擅长的投资阶段。

沈文杰提出,本质上因为整个资本市场的效率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机构具备跨阶段投资和内部研究的能力,加上市场信息愈发对称,,这些机构对于创新的响应速度越来越及时,这样的情况势必会导致越来越多后期的基金往前面去投一些。现在国家的大环境之下,对于创新和技术的重视提到空前的高度,这些创新公司的爆发性比以前更强,资本市场给了他们很多的支持,他们整个的成长速度比以前也更快了,所以也会导致后期的基金更倾向于且更有自信更早地进去。

不过,投资机构从后期向早期阶段延伸发展的情况并不会一直持续。

聂冬辰表示:“我认为会到一个平衡点,PE不会一直不断地往前走,因为不同阶段的基金带有自身特点、基因以及不同的核心能力,PE往早期走也需要重新适应早期的玩法,向前延伸也不是盲目的。”
03
一级投资市场的四大挑战


第一新声查询资料发现,一级投资市场的投资目前主要存在四个挑战。

第一、募资难。今年募资难度加大,在募的新基金进程缓慢,未达预期,这让投资机构在看项目时越发谨慎。投中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新成立基金4683支,同比2021年上半年增加33%,而募集规模仅为2282亿美元,同比小幅下降。

一方面从美元基金市场来看。

刘博认为,美元市场募资肯定难,主要是纳斯达克上市受阻,国际的形势比较紧张,后大家都失去信心,全球从扁平化的趋势转向各自建护城河的状态。二级市场估值下降、外资对中国的信心,俄罗斯和美国的战争、全球经济的下调等各方面因素,都让募资难上加难,有些没有信心的人早就撤资了。大家需要时间去恢复信心,主要还是对中国的信心,中国人在海外的钱也有一些,这些钱还是会鼓励中国向好发展。另外,从全球来看,中国的增长速度超越全球,如果看长期价值,投早投小基金肯定还是有价值溢价的空间。人民币基金的形式不是特别乐观,谁手上钱也不多。

朱湃表示:“美元在今年比较惨烈,因为美元投的项目基本都是去纳斯达克或者去港股上市,但今年上市难,基本没有赶上上市的红利。但大家依旧看好人民币基金,在医疗赛道,如果往早期投其实还是有一定的盈利空间。”

另一方面从人民币基金市场来看。

某投资机构合伙人刘杰凯(化名)介绍,人民币基金市场募资难的原因是人民币的LP进入调整期,因为从2013年、2014年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开始,往后的七八年时间内,政府引导基金在过去的学习速度非常快,也借鉴了一些国外的先进做法,结合本地政府的诉求形成一套比较高的募资标准。


与此同时,各地方的财政的钱少了,人民币募资也是比较困难的。例如公开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各省市财政自给率中上海财政自给率最高,接近100%;其次为浙江、江苏、北京以及福建等东部地区,自给率超过70%;西部地区财政自给率普遍较低,甘肃、青海和西藏等自给率不足20%;四川财政自给率约40%,全国平均水平。

李剑表示:“目前人民币基金募资端一半以上来自于政府或国有企业,但今年上半年受疫情的影响,一是政府财政支出,往疫情方面做了很多倾斜;二是政府的财政收入下滑,降低中小企业税负等扶持政策的出台,且土地财政也遇到一定的挑战;三是中央对地方政府的降负债降杠杆的一些要求,导致地方政府普遍资金比较紧张,自然会传导到一级市场的募资端。从民营资本的角度来看,民营资本最在意的就是IRR和DPI,如果老基金收益率未达到预期,且前期出资到基金中的资金迟迟无法回笼,再去向他们募资时就比较困难。例如之前接触的一些民营LP,投了某些知名的基金,反馈部分基金7年了DPI不到0.5,这个会对LP自身资金的流动性有很大的影响。”

“首先全球的大经济环境在收紧,很多人已经在担心衰退的问题,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也面临同样的境遇。二是二级市场开始大调整的时候,说明在金融市场上赚钱比以前难了。往往公司市值出现波动甚至腰斩,公司本身业务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而是大家对他的判断和预期变化了。直观上大家赚的钱变少了,传导至 LP端就体现为对基金和投资都变得更谨慎。”沈文杰说道。

姜寅明认为,募资难还是要分行业,比如消费,教育等行业有可能,但半导体设备、材料、零部件并没有遇到募资困难的问题。相反,有的项目非常优秀,没有产业背景和政府的关系,有钱也根本投不进去。二级市场相关股票就可以反映出一级市场的情况,尤其是涉及到卡脖子和国产替代的企业。

第二、退出难。上市是退出的主要渠道,但现在二级市场上市难,同时A股出现破发潮的现象。这种情况传导至一级市场,产生焦虑情绪。

投中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共计192家中企在内地、香港及美国上市,其中139家上市公司背后受到VC/PE机构支持,渗透率为72.4%。整体来看,IPO市场受环境影响尤为冷清,中企成功IPO数量大幅缩减。

“首先A股上市难,在审批制下,有大量的企业排队准备上市,这个流程是固定的,没有办法快速上市,除非是一个在行业里非常显眼且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才有可能提前插队上市,但这种机会凤毛麟角。短期之内,成熟的机构不会把退出过度寄希望于政策的变化,而是主动寻找更多元化的退出路径。”某投资机构合伙人刘杰凯(化名)介绍,上市破发是因为过去在一二级市场,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存在倒挂的现象,就是一级市场估值在上市之前已经透支了未来的增长,导致在二级市场一上市就破发。原因还是好资产太少了,所以就导致大量资本在早期快速涌入到少量优质项目当中去推高估值。


“上市相比几年前应该是变得容易了,特别是科创板、北交所的开通,但也正是受到二级市场退出路径通畅等乐观情绪的影响,大量的机构在前几年疯狂的涌入到一些IPO项目中,导致项目估值出现一定的泡沫。科创板放开之后,已经有四百多家企业上市了,国内资本市场上的股票越来越多,小盘股的流动性以及龙头股的估值是一级市场投资机构面临的两大难题。”李剑说道。

王亦颉认为,首先二级市场传导一级市场是必然的,因为这本来就是一个前后衔接的市场,有些出资人的资产会在很多市场一起配置,二级市场一旦下跌会影响投资人信心,这可能也是今年某些结构性融资困难的原因之一。另外,因为二级市场的估值逻辑发生变化,导致一级市场估值也会跟随。有媒体报道,注册制之后,企业上市时间只比审核制的时候快一个月、一天,科创板好像还慢了100天。这就是常态,我觉得在中国不太可能因为注册制,大家就真的很很容易去上市,一直以来给我的投资的企业去,还是要做好内功,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国家给一个政策,大家开了个绿色通道就上去了。

“一是中介机构为了拿高额的承销费,把企业上市的发行价定价太高,吃相太难看。二是企业上市前把财务美化的过于好,导致上市后业绩迅速变脸。三是破发本身就不是什么问题,现在的股民也不是以前的股民,投资机构也不是以前的投资机构,市场也比原来更加成熟,企业上市圈钱越来越不容易,如果自身又有问题,破发是正常的表现,优胜劣汰。”姜寅明说道。


三是DPI指标大部分投资机构未达预期,产生信任危机。

目前一级投资市场IRR(内部收益率)泡沫被戳破,现在GP和LP都要看DPI(投入资本分红率)。当DPI等于1时是损益平衡点,代表成本已经收回;大于1时,说明LP获得超额收益;而小于1时则说明LP没有收回所有成本;等于0就是没有任何收益。可以说,DPI是VC/PE机构最直观的试金石。

邓钊介绍:“我们现在第5支综合基金今年上半年刚成立,前面4支有一支可能时间比较短,还没有进入退出期,另外3支,第一支从16年到现在有五六年的时间,DPI是超过1.5,后面两个分别是4年到5年时间,我们DPI分别是0.3和0.6。”

行业平均6年DPI做到1的企业只占了30%,非常低。我们有一支基金经历了6年的时间,DPI都已经做到4或者5了,马上还有两个退出,DPI可能会直接达到7或者8。”朱湃说道。

姜寅明表示:“2022年和2023年为我们机构已投企业集中IPO和上市的期间,按照规定上市后锁定一年计算,预计2024年和2025年为退出期。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90%已投项目上市退出后DPI 大于1。”

启迪之星创投的基金还未到退出期,但DPI已经接近于1。

第四、退出周期长。有观点指出,风险投资的周期非常长,一个公司从投进去到退出来平均经历8年,但宏观经济的变化可能在12个月之内就变了,可能会让退出周期更长。

在沈文杰看来,风险投资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其实不怎么成熟,所以会出现很多5年期的资金。基金最晚投的项目可能投资期只剩下两年,意味着一个公司刚投三年里就得开始退出了,这本身不符合公司的发展规律。而成熟的资本市场上,主流是10年期甚至更长周期的基金。

邓钊表示:“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某个政策一两年就变了,但是我们看一个行业,可能要看周期10年到15年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反正我们做投资是自下而上,好的企业要投到未来长线的东西,如果投的项目经常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这个企业无法去穿越周期的增长,那肯定是你的投资能力和投资策略出了问题。”王亦颉说道。
04
关注项目的3个指标


通过采访发现,投资机构对项目关注的指标主要有3个。

一是现金流。

姜寅明和聂冬辰均强调,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现金流指标。

“除了常规指标外,现金流健康状况是在当下要重点关注的,这体现了公司能否有效对抗外界频繁的的周期变化和政策波动。一般认为公司账上至少有12个月的现金是比较安全的,但如果公司账上只有12个月,我希望公司下个季度考虑融资了。”聂冬辰说道。

二是团队和方向。

动平衡资本、陆石投资、金鼎资本、启迪之星创投等都是投资早期项目,最关注团队和方向。

王亦颉表示:“一直关注企业的底层生意和人的底层能力,从来没有变过。我们的投资逻辑都是从企业创造价值的角度出发,看创始人是否具备做这个事的基因,是否有良好的愿景目标,以及它的价值观是否正确。不管这个项目和赛道有多火热,我们永远是这样去看问题。如果一个VC机构他天天跟着市场变,肯定活不了。”

“投资种子、天使轮的机构通常对项目最关注的是团队。因为创业开始没有收入,也没有产品,只是团队而已。一是看团队背景,能不能支撑他要做的事情,二是行业往上走是否有国家政策驱动发展,三是创业的时机是否成熟,四是投资周期里商业能否变现。”邓钊介绍道。

三是商业化能力。

朱湃介绍:“2012-2014年,那时比较关注团队;2016 -2017年,我们非常关注数据;这两年我们关注商业化,因为被投企业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团队和数据。

另外,沈文杰认为有两个最重要的指标,一是科技行业经过过去两三年的时间,市场上很多的创新都被做过了,所以差异化变得比以前更重要。二是创业者应对资本市场波动的能力,因为现在资本市场比之前要冷静很多。

除了考虑以上各种指标,也有观点指出,相比于投资回报,投资者在未来更应该要优先考虑风险控制;其次要学会降低投资回报预期,拥有超越周期的眼光

朱湃、陈静鹤、姜寅明等都认可这个观点。


“我认为投资项目的风险不用太大去控制,因为投资项目的不确定性不知道出现在哪个环节,特别是投医药项目,但必须要用底线思维去投资。投后退出要有止盈的思维,不能盲目追求IPO或者一定要赚几十倍或上千倍的项目。我们如何做到快速的把本金回笼,如何快速把收益收回才是重要的。”朱湃说道。

青岛中科育成总经理陈静鹤和姜寅明均认为,投资的第一条原则是不要损失本金,其次才是追求投资收益。
05
破局的3个策略


第一新声调研发现,一级市场的二八分化越来越严重,头部机构依然活跃;腰部机构投资数量明显下降;尾部机构基本0投资或退出,那么投资机构该如何破局?第一新声根据采访内容,整理出3个方面。


一是聚焦并深耕在自己擅长的领域。

例如王亦颉表示,机构是产业生态型投资,将聚焦消费早期的项目。云九资本也将专注下一代的科技创新。

以前的投资策略是70%在原创新药,30%在有一定收入利润的企业,例如高端医疗器械等,今年明显感觉有营收利润的企业会稍微投的多一些。我们现在比较注重被投企业的商业化。未来可能会做到50%在非常原创的技术,这一块会往早期阶段投资,可能会出现比较爆炸性的增长估值。”朱湃说道。

他还指出,出海的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未来也会有比较大的机会。国外前十大药企里面,每个公司的海外业务占比大概在70~80%,中国的海外占前十大药企只有10~20%,这个差距非常大,所以往海外走肯定是很好的方法。倚锋资本投资的项目分三类,一是低洼时期没被发现的优秀项目;二是明星企业、头部企业,也能拿到一部分的额度;三是自己投过的企业发展非常好,会复投3-4次。

刘博表示:“一方面我们不太关注风口,因为每一个行业都具有长期的价值,更多是判断长期价值、可言性、爆发的周期,还有在哪个节点进入合适,包括这事儿本身价值到底有多大。我认为一旦行业到了风口的时候其实就过了投资期。另一方面,要去看本质,这个事儿本身到底价值在哪儿,可不可行,能否商业变现。当然,有一些东西是有价值,但它更适合国家支持或者更适合产业支持。”

此外,浑璞投资一方面聚焦半导体细分领域,挖掘包括装备、零部件、制造、设计等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坚持价值投资,选择拥有核心技术、持续创新能力、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另一方面,坚持深入研究,以“发现价值、创造价值”为投资理念,凭良心,守本分,在项目投资方面坚持少做决策、做大决策,为被投企业深度赋能,做远大格局观的科技型企业家的长期陪跑者。投资策略即投资风口上的鹰。因为风口代表集成电路的趋势,鹰可以借风口起飞,风口的风速降下来以后,它仍然具有持续飞翔的能力。而企业的技术实力、团队的持续创新能力和品牌等就是“鹰”的“持续飞翔”能力。

二是差异化布局。

邓钊认为,一是要差异化聚焦,在自己相对专业的领域、阶段深入布局,牢牢的抓住陆石投资在航空航天和智能汽车赛道的优势。

“二八分化确实是趋势,头部机构有两类,一是大而全,他们因为有较高知名度、比较完整的过往业绩和团队支撑,募资和投资都会相对顺利。二是管理资金的规模很小,只在自己擅长的细分领域去做,因为过往的业绩还不错,也有一批支持他们的LP持续跟进。动平衡资本的定位将会往精细化、专业化发展,在我们擅长的细分赛道持续布局、做大优势,本着“使有价值的更有价”的理念,坚定投资有技术创新的小微企业。”李剑说道。

陈静鹤介绍,机构主要是聚焦于中科院的高科技、卡脖子的项目,聚焦的赛道有新能源、半导体、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绿色化工等领域,这些领域是科创板基本战略性的要求,也是中科院比较强项的领域。十几年做投资的策略是,一是投龙头,例如投资的上海芯旺微电子,是我国车规级MCU芯片的龙头企业,芯片出货量全国第一,远超比亚迪和其他竞争对手。二是长期持有,因为长线发展,市场波动不会对企业的基本面造成太大影响。

三是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进行投资。

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进行投资有着明显红利,对于过去以市场化投资为核心的人民币机构来讲,它必须要快速适应以政府为导向。

那么,投资人作为投资市场的一个个体,如何在风险投资的周期和宏观经济的周期下,继续坚守在这个市场上?第一新声采访的多位受访投资人均表示,“坚持初心,不追风口,敬畏产业”。

例如聂冬辰回忆:“我在2013年入行的,当时入行的很多小伙伴现在已经离开投资,有的回到大厂打工,有的做FA,有的创业了,真正坚守下来的很少,因为做投资是一个非常孤独和回报周期长的事情,在市场变化,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很多人慢慢就离开了。所以还是要坚持自己,现在一些机构会认为攒局和抱团融资的能力要大于对模式和价值判断准确的能力,甚至把一些资本运作看得比对商业模式和市场的理解更重要,但这是本末倒置。”

“实际上从2018、2019年开始,大家都在喊资本寒冬,那时我很多投资人的多朋友就已经在休假了,行业里面很多人也没业绩,基本上退出市场或者做FA了,反正真正留在行业里的玩家不多。”刘博回忆道。

陈静鹤:“我们机构是在青岛,这里的投资环境比不上北上广深,青岛有一些比较老牌的机构,陆陆续续转去做其他行业了。一级市场的周期很长,一只基金募投管退至少3~5年的时间,很多管理人、投资机构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没有耐心就放弃了。”


李剑确认近几年部分投资人主动或被动选择转行,对于年前的投资人来说,还是要有自己擅长的行业和投资阶段,且要敢于坚持自己擅长的领域,不追风口、不轻易调整方向,在行业资源和行业理解方面不断积累,才有可能形成超前市场的认知和项目线索,从而实现超额收益。


  • 转载、采访报道:请联系艳红工作号(微信:beijingyh1992);

  • 榜单、市场合作:请联系孟小新(微信:dyxsmxx)

  • 商务合作:程雪薇(微信:sherry_199909)。

更多内容


【数字中国】

【投资中国】


【数字新消费】


👇关注「第一新声」并设置星标,第一时间GET行业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