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阅读 | 《格言联璧》⑪——珍惜福报 累积阴德

灵隐寺 2024-03-19

阅读 | 《格言联璧》①——读书明理德为先

阅读 | 《格言联璧》②——明理善思惟

阅读 | 《格言联璧》③——涵育以养深

阅读 | 《格言联璧》④——大事难事看担当

阅读 | 《格言联璧》⑤——佛子的脚跟立定处

阅读 | 《格言联璧》⑥——勤学好问 务实耐久

阅读 | 《格言联璧》⑦——闭口藏舌 修行第一方

阅读 | 《格言联璧》⑧——减嗜少欲 戒除烦恼

阅读 | 《格言联璧》⑨——德生卑退 福生清俭

阅读 | 《格言联璧》⑩——敦品励学 持己以正



丈夫之高华,只在于功名气节;

鄙夫之炫耀,但求诸服饰起居。

——《格言联璧》


这则格言告诉我们:世间志士仁人所器重景仰的,是功名、道德、情操;凡夫俗子所追求炫耀的,是服装、饰物、住宅、生活。两相对比,我们要扪心自问:人活着到底应该追求什么?



北宋大儒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达一个人对国家、对社会的担当和使命,是中国人精神上的坐标。此四句言简意赅,境界宏远,历代传颂不衰。


在中国历史上,这类气节不胜枚举。比如: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求索精神;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民国时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美好理想。


作为一名世间君子,尚且有弘大的志向、坚毅的品质。身为佛子,更要有为法、护法、住持正法,不计个人得失的奉献精神!



不为自己求安乐,

但愿众生得离苦。

——《华严经》偈句



地狱不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地藏菩萨大愿


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

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

——省庵大师警策


作为一名佛子,应该有不为功名利禄,但有“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发心及实行。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

割肉喂鸽,不惜生命救度众生。


在《六度集经》中记载:往昔有大国王号萨波达,对百姓非常好,道德普闻十方。


帝释怕国王命终以后,会夺取他的帝释之位,于是准备考验一下国王。


帝释化身为一只鸽子,正在被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国王见了心起慈悲,就把鸽子藏到怀里。


老鹰很生气,和国王理论。大王:你大慈大悲救鸽子一命,难道就忍心看我饿死吗?


国王说:“我不忍心你伤害这只无辜的鸽子,又不想你白白饿死。”于是,国王就拿来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但无论割多少肉,都是鸽子的肉重。当割下自己身上最后一片肉时,天平终于平衡了。


此时,帝释现出原形,惊叹地说道:“我担心大王夺取我的位置,于是化身鸽子来试探大王。没想到大王会用生命来守护众生!"


帝释用天医神药令大王身体恢复如初,并且稽首赞叹,绕王三匝,欢喜而去。



士大夫当为子孙造福,

不当为子孙求福。


谨家规,崇俭朴,教耕读,

积阴德,此造福也;

广田宅,结姻缘,争什一,

鬻功名,此求福也。


造福者,澹而长;

求福者,浓而短。

——《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的这则格言,出自《兰陵堂训》。兰陵萧氏家族是中国古代显贵家族。《兰陵堂训》的治家格言,不仅兴旺了一个家族,同时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


对这则格言,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要为子孙营造福报,而不是谋求福报。严谨家规,崇尚俭朴,教导耕田读书,累积阴德,这就是营造福报。广积土地房屋,拉拢关系,争夺利益,买卖功名,这就是谋求福报。营造而来的福报,平淡且长久;谋求得来的福报,浓郁却短暂。



佛弟子应当正确认识福报。福报是修来的,不是靠谋求而来。对于想拥有美好未来的人来说,正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起正确的认识,才能产生正确的语言及行为,少走些弯路。


培植福报的方式有很多种,崇尚俭朴,这是从珍惜福报的角度来培福。累积阴德,是说多做善事积阴德,不让人知道。


这则格言还告诉我们谋求福报的几种表现。如拉拢关系、争夺利益、买卖功名。这几种方式都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是极其不道德的行为。



古语有“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警训。


《涅槃经》讲:“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此生空过,后悔无追。”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吉凶祸福,一切都是自己招感而来的。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善心善行,积累起来就是福报。同理,如果种下恶因,也只能自食其果。


《杂宝藏经》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山林中住着一位证得阿罗汉果的老师父,有一位小沙弥一直跟着他。


老师父因为有宿命通的缘故,知道小沙弥的寿命只剩下七天了,于是就对小沙弥说:“你的父母很想念你了,你可以回去探望他们,七天以后再回来。”


小沙弥很高兴地辞别了老师父。走到半路,他看到一窝蚂蚁,顺水漂流,即将淹没。小沙弥生起了慈悲心,用土截住水流,救出蚂蚁,并放到高处干燥的地方。最终这些蚂蚁都得救了。


第八天,小沙弥安然无恙地回到师父那里。老师父感到很奇怪,即入定观察,这オ知道小沙弥因为救了蚂蚁的缘故而延长了寿命。




欲无烦恼须念佛,知有因缘不羡人。

诸事随时若流水,此怀无日不春风。


佛弟子要想减少烦恼,就要学佛念佛开智慧。了知世事如烟,万事都会如流水般过去,唯有放宽心怀,如日日沐浴春风,身心才能自在。偈勉:


造福求福一字别,天地悬隔当自酌。

有求即有不得苦,不执不着念弥陀。




线上随喜

盖闻欲种福田,无过斋供最胜;希登觉岸,莫如布施为先。是故贫婆以一饭而为忉利天王,昔人施七钱得报金轮皇帝。苟能具严精洁,奉万德之慈尊,心起虔诚,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无虚弃,德有攸归,多臻福慧于今时,早脱尘劳于异日!

长按左侧二维码,线上供佛斋僧,同植胜因!

原夫人畜攸分,贪生之心理一致;形骸虽异,本觉之佛性无殊。讵可以我强而欺彼弱,将他肉以养自身?屠门痛夜半之声,罪渊无底;浩劫感空前之苦,业海靡涯。深望改往以修来,断恶而行善,护生如己,普劝共种福田;爱物成仁,自卜同跻寿域!

杭州灵隐寺农历每月十五举行放生祈福法会,长按左侧二维码,随喜放生,广结善缘!




往期回顾




☀招募通启|云林志工艺术团招募通告

云林藏识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泉水生暖意  放笑脸相迎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眼前佛面即如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鹫峰从天竺飞来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毗卢楼阁在南中

藏识 | 天王殿  楹柱联——悟道一念自开怀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琉璃世界放光明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慈云法雨济群生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广大行愿利有情

藏识 | 药师殿  楹柱联——灵山复现慈云


☀云林学处

学处 | 世出世间  以孝为先

学处 | 学佛三要诀——怖生死、奋刚勇、开正见

学处 | 弘一大师总结《地藏经》的三个要点

学处 | 蕅益大师《圣学说》导读

学处 | 佛经中的四种月喻:圆明朗彻,普照众生

学处 | 《地藏赞》释——地藏誓愿 永无尽期(梵呗唱诵)

学处 | 一灯能破千年暗——燃灯古佛圣诞谈供灯功德

学处 | 乐见照明金刚三昧:佛陀专为盲人说的一种法门

学处 | 何为慈悲 你真的会那么慈悲吗?

学处 | 没钱布施供养怎么办?


☀云林观照

观照 | 五种因缘  求财不得

观照 | 随信行  随法行

观照 | 转烦恼为菩提

观照 | 成住坏空  思维无常

观照 | 心与佛相应  方获大加持

观照 | 十种礼佛方式,你属于哪种

观照 | 钱财应向何处求

观照 | 但念无常 慎勿放逸

观照 | 人生在世 佛经不可不读

观照 | 幽默的妙用

观照 | 佛教重阳 孝亲报恩

观照 | 跟着佛菩萨学习慈悲

观照 | 普门精神在工作中的大作用


☀云林常识

常识 | 佛教中什么样的典籍可称为“经”

常识 | 《华严经》妙觉法门的三大菩萨

常识 | 吃素与吃斋的区别

常识 | 出家与在家的区别

常识 | 观世音菩萨的十四种无畏功德

常识 | 为什么要做佛事?

常识 | 佛门礼仪——如何在寺院过堂?

常识 | 佛教为什么重视中秋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心经》

常识 | 不可不读的佛经——《金刚经》

常识 | 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中的菩萨圣像都是谁?

常识|五种法师——受持法师

常识 | 丛林殿堂介绍之钟楼、鼓楼、五观堂

常识|五种法师——读经法师


☀云林分享

分享 | 此中有真味  此中有真情

分享 | 灵山莫远求  心明即灵山

分享 | 感受与感恩

分享 | 若无闲事挂心头

分享 | 广结善缘  生欢喜心

分享 | 学习慈悲善巧  感悟多彩人生

分享 | 心系云林  服务大众

分享 | 找寻回家之路



编辑 | 妙莲

责编 | 海涛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