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庭园细见VOL.4|京都・龙安寺庭园

HUFUJII Lab. 胡藤井研究室 2023-08-30


引言

庚子年荷月,应作家洁尘之邀,东京大学胡昂教授在轻安讲授「日本庭园细见」。一个周日的午后,他怀揣着15万字讲义,471幅精致“书页”步入洁尘书房,由此开始了四期共20小时的集中讲义。讲述循日本庭园的千年流变之线,赏名园、论名家、析名作。或回游、或坐观、或舟游了22座名园,拜谒了那些时代剧人物与作庭巨匠。蛰伏于这些主题,流淌于细节中的则是更为内核的观看态度、美学意趣与哲思构想。
时隔一年,这堂课在许多参加者心中仍记忆犹新,未能参加的朋友也多次表达了遗憾。本公众号将摘选集中讲义精华篇章,以系列推文形式面向广大读者,借此分享与传播庭园文化。



龙安寺全称是大云山龙安寺,是临济宗妙心寺派。1450年细川胜元将德大寺家的北山山庄自藤原实能手里转让过来,由义天和尚改建成禅寺,不久毁于1467-1477年的应仁之乱。其子细川政元于1488年重兴,据说方丈石庭就是于此时建造的,在组石的背面有施工者的姓名,如小太郎、彦次郎等。1499年,特芳禅杰借助细川政元的力量将其重建,1797年建筑物又全部毁于火。


现在能确定的就是方丈建筑是1797年重建的,关于庭园的修建时期,有着各种说法。有人认为是在龙安寺创建时建造的,也有人认为是在重建时或江户时代建造的,但均未有定论。关于庭园的设计者,有不同猜测,可以列举出特相阿弥、特芳禅杰、子建西堂、金森宗和、小堀远州等人物。尽管未有定论,但是一般日本的园林著作,把龙安寺的建造年代作为庭园的产生年代。室町时代是枯山水的兴盛期,庭园仍作为室町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作品。


· 龙安寺空间布局(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龙安寺庭园


配石之妙

Wonderful Stone Matching


相对其他具象地表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枯山水,龙安寺方丈庭园是以抽象设计而闻名的枯山水。《作庭记·立石诸样》写道,“作庭立石,其形多样,有大海样、大河样、山河样、沼池样、苇手样等“。龙安寺方丈石庭的枯山水,池面平远开阔,它可用《作庭记》里的“大海样”描述,比之于寝殿造常常面积各半的池岛配比,龙安寺石庭置石与拟水白砂间十不及一的悬殊配比,更接近大海与孤岛常见的“大海样”。以白砂象征白浪滔天的大海,十五块岩石成组分布象征海岛,周围白砂还重点刻画了波浪线,同时还有一些象征大海无边的平行波纹。而另一座较著名的大德寺大仙院则更符合《作庭记》对枯山水的定义,大仙院方丈石庭池形深远曲折,池石间的沟壑气象,有坡地、假山,将白砂模拟成山间的瀑布、溪涧,更近似于《作庭记》记载的“山河样”,从品相上,它也更接近《作庭记》对枯山水的原始定义。


· 大海样和云海样(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至今仍吸引着国内海外的人们蜂拥踏访龙安寺方丈庭园的魅力是什么呢?说到底是其配石之妙吧。据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能看到全部的十五块石头。有学者做过方丈庭的视线分析,证明了这一说法的可靠性。也有学者说,方丈庭的设计是随心而成,是历史的偶然,并没有多少精心的设计。然则若将十五块石头进行各种形式的重组或合并得到的各种效果来看,这种说法并不可靠。

· 龙安寺方丈庭园配石视线分析


对此组石的布局亦有种种说法,其中最常见者为“虎子渡河”之说,心字说,五大部洲说,莫衷一是。其中现今学术界有一研究来自日本专家杉尾伸太郎(五台山申请世界遗产时的国际组专家),他认为方丈石庭的原型来自山西五台山。


唐朝时期五台山佛风昌盛,是四大菩萨道场中离皇城(长安和洛阳)最近的。自8世纪以来就有很多日本高僧前来拜访,杉尾先生提到的“渡海文殊像”于13世纪绘成,此画为醍醐寺宝物,是一幅白描佛画,其中描绘了五台山的景象。这幅佛画的背景为五台山,画中人物从五台山行至云海之上,飘然而来。脚踏莲花的狮子身后是穿破云海的五台山之五峰。位于中央的是中台,其右为北台,最右端为东台;中台之左为西台,再往左则是南台。


杉尾认为龙安寺的方丈庭园是对五台山的写照。五组置石表现的正是穿破云海的五台山山峰,从左至右分别为南台、西台、中台、北台、东台。白砂表现的不是大海而是云海。并认为“可以确信醍醐寺的这幅白描佛画正是龙安寺方丈庭园的原型”。


· 石庭之妙(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然而杉尾先生的证据非常主观。1:画中“中台”的造型和龙安寺方丈庭园的中央置石组合的造型如出一辙,其一分为三的造型极为一致,这种惊人的相似难以被否定。2:虽然龙安寺是临济宗,妙心寺派,醍醐寺是真言宗,但此画流传到龙安寺,恰好被龙安寺的造园家所看到也并不奇怪。


室町时代早已远去,而石庭的意图只有设计者的亲口述说才能板上钉钉,种种解析皆是猜测,亦无定说。杉尾先生的新解释确有几分道理、几分可信,然而也只能在诸多猜测中,再增加一种可能性,增加龙安石庭的神秘。实际上这些解析并不能帮助人们赏析庭院的美。片石生情,寸砂有致,慢慢地坐下来,沉默不语,静静凝视。只得各人思索个人的诠释。


庭园特征

Garden Characteristics


方丈石庭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明确的边界线,庭园形状为长方形,边界采用篱笆或土墙使庭园与外界隔离开来。隔开后的空间阻止了外界的干扰,同时创造了幽静的氛围环境。其二,无法进入的空间,庭园是一种静态意境,其砂砾纹路与石组造型都是固定的,不可移动,也不得有外界人或事物入内干扰。相对后期那些具象地表现自然景观的枯山水,龙安寺方丈庭园则以抽象设计而闻名。方丈石庭的置石与白砂间的比例差异极大,白砂组成的水面视觉上平远开阔,接近《作庭记》所记载的“大海样”。在龙安寺石庭外有一处放置微缩模型的地方,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模型带给人的观感与石庭本身带给人的视角感受及其相似,龙安寺“大海样”的枯山水或因摒弃了身体进人的可能,才蜕变为身体旁观的视觉对象,它的微缩才不太影响观感。枯山水庭园与中国园林不同,也与池泉回游庭园不同,大多是与庭园对峙“坐观”,而这种“坐观”方式恰好与“虫视”相似。令人在方寸之间感受宇宙天地的无限和瞬间永恒妙悟。

· 龙安寺石庭微缩模型(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 龙安寺石庭(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这里就引出了中日庭园造园手法上的一个重要差别。日本庭园青睐“大海样”的池岛景象,而中国庭园更迷恋山水一体的山水胜景,这是中日庭园掇山理水的意象性差异。中国人迷恋身体进人庭园山水的居游感受,日本人更愿意在建筑中静观庭园景物,这是中日庭园掇山理水的使用性差异。中、日园林内植被选择与山水布局的不同,文人雅士所从事的社会活动也大不相同。中国文士喜于园林内进行文艺集会,而在日本,园林则常被设计为适合个人冥想与隐居之所。在一座中国园林之中,园林是传统中国精英阶层社交与文艺聚会最重要的场地之一。此外,戏亭亦为中国园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者们亦热衷于将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感悟融入园林设计。在中国园艺的诗意化构想中,园林需由绘画、书法、雕刻等多种形式的艺术作品装点而成,诸如被广泛应用于园林设计,借以体现园主审美、好恶的对联与石雕。

· 文徵明绘制/《拙政园图咏》册页之“小飞虹”/1531年

· 摹仇英西园雅集图轴/丁观鹏/清代/1748年


枯山水庭园完全区别于中国园林那种以繁茂花木、曲径通幽为特点的化空间为时间的艺术,而是采取一览无遗,以小喻大,静以通玄的手法。就观者与庭园的关系而言,中国园林中的人是在园林之间,在游览的过程中体会园林的妙处,而枯山水的观者在庭之外,从旁观者的角度静视庭,从而达到心灵的升华和提炼。枯山水庭是从禅宗冥想的精神构思出来的。

· 中日庭院造园手法(图源:胡·藤井研究室)


《菊与刀》中提到,日本的修养术重视虚灵、体静,全神贯注于某一选定的目标。自我冥想修行可以达到顿悟的境界。枯山水正是一种可以提供顿悟修行的场所。西方人威尔·彼得森评价龙安寺庭的石景时认为,“从感受上来看,单单一块石头或一组石头就成为‘趣味中心’而集中注意一一以雕塑作品而言,抓住它,假如它有趣的话;抓不住它,假如它没有趣的话。每组岩石是相对独立的存在,在组合之间形成空间张力,表现各式各样而又错综复杂的哲学和美学上的微妙之处”。这种庭艺术是宗教与心灵的合一,而中国园林追求的极致是天人合一,民族审美精神的差异,在造园艺术中可见一斑。


《园冶》的传世之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而《作庭记》开篇的《立石要旨》就明宗立意:“师法自然山水,随宜因之而立石”。《园冶》的《兴造论》中说,“三分匠七分主人”,并强调“非主人也,能主之人也“。即造园工程三分依靠工匠,七分依靠造园师对自然的利用与规划。《作庭记》中也有相应主张,《立石要旨》第二条为“以昔名家佳作为范,虑家主之意趣于心,并融以我之风情,立石作庭。”我之风情,即设计师的品味意趣,从这两部造园著作即可看出,中国园林重“师法自然”,而日本庭重“一体同观”。

· 《作庭记》和《园冶》


由此可见,禅宗对日本枯山水庭风格的形成虽有影响,但中国的禅寺与日本的禅寺的审美差别表面,日本作为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他们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都使他们拥有了独特的民族思想和审美意识。他们基于自己本国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吸纳了广泛的外来文化。在中日之间的文化交流中,禅宗逐渐融入和渗透到日本的日常文化和审美实践中。不得不说,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得日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就像美国学者拉夫卡迪奥说的:“佛教没有将日本佛教化,而是日本将佛教日本化了“。不同的审美文化由于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的不同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形态。枯山水园林就是日本禅文化和美学的具象表现。枯山水园林是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庭园的产物,也是深刻反映日本审美文化的具体事物。从枯山水园林产生至今,它己经成为了日本文化的一个标志。日本著名学者加藤周一说:“室盯时代的文化,不是有禅宗的影响,而是禅宗成了室盯时代的文化”。



END


往期回顾

「庭园细见」

庭园细见VOL.3|京都·鹿苑金阁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2|京都·天龙寺庭园

庭园细见VOL.1|宇治·平等院庭园



「建筑文化」

成都双年展特辑 | TOD引领城市更新——涩谷站再开发20年

建筑家妹岛和世VS胡昂对谈录

未来已来|建筑学将何去何从?

成都之光建筑实录|在现实「裂隙」中快意人生,于理想「浩渺」前鼓翼前行

轻安课程·回顾︱愿每个人都有能力重新建构自己心中的庭园


「聚落探访」

聚落探访VOL.20 | 也门境内顺应自然的「求心型聚落」

聚落探访VOL.19 | 客家人的建筑艺术——遵循风水文化的「八卦城堡」

聚落探访VOL.18 | 摩洛哥山谷里的「泥土结晶」

聚落探访VOL.17 | 阿尔蒂普拉诺高原上的「荒野之家」

聚落探访VOL.16 |  印度尼西亚的「岛上住居」

聚落探访VOL.15 | 巴里埃姆峡谷的「桶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14 | 墨西卡利岛上的「符号之城」

聚落探访VOL.13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神灵之家」

聚落探访VOL.12 |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两性住居」

聚落探访VOL.11| | 印尼群岛上的「三界住居」

聚落探访VOL.10| | 印尼群岛上的「船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9|西非「一夫多妻制度的复合型住居」

聚落探访VOL.8|喜马拉雅山上的「小宇宙」

聚落探访VOL.7|两河流域的「线形住居」

聚落探访VOL.6|沙漠边缘「风之聚落」

聚落探访VOL.5|丝绸之路上的「沙漠绿洲」

聚落探访VOL.4|撒哈拉北部的「璀璨之珠」

聚落探访VOL.3|地中海西岸的「精灵之塔」

聚落探访VOL.2|1972年·阿尔贝罗贝洛

聚落探访VOL.1|1972年·圣托里尼岛


「建筑家」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SANAA事务所探访

建筑家 妹岛和世 Kazuyo Sejima|思考创造 改变世界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下)|让建筑有趣些吧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中)|文学是灵感的缪斯

建筑家 原广司 Hiroshi Hara(上)|聚落是创作的源泉

建筑家 小嶋一浩 Kazuhiro Kojima|未能赴约的探访

建筑家 山本理显 Riken Yamamoto|遥望聚落的彼岸


喜欢我们的分享?点个“在看”吧~

東京 / Tokyo

日本東京都目黒区駒場4-6-1

東京大学生産技術研究所Be209-210  

〒153-8505

Be209-210,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Komaba4-6-1, Meguro-Ku, Tokyo 153-8505, JAPAN


成都 / Chengdu

中国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

保利中心B座1606,610041

1606, Tower B of Poly Center

Jinxiu Road 1, Wuhou District, Chengdu

610041, CHINA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